台灣語言教育的三個「錯誤兩難」

多年來,台灣的語言教育經常陷入「要母語還是華語?」的錯誤兩難。其實,母語和華語並非二擇一的問題,而是可以兩者兼顧達成添加式雙語現象,進而避免學華語、失去母語的減少式語言教育;另一個常見的錯誤兩難則是「母語在學校教還是家裡學?」這個也同樣非二擇一的問題,而是如同蔡總統所指出的,母語「除了在家學,也可以在學校學」;第三個錯誤兩難是「要母語還是英語?」同樣忘了這兩者並非互相排斥,語言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同時也把國際化窄化為英語學習。

世界知名的語言教育學家Garcia說:「二十一世紀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雙語教育。所有孩子不管任何語言背景都需要發展雙語或是多語能力,才有辦法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溝通挑戰。」如何培養兒童的雙語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母語為本的多語言教育」(mother-tongue 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最值得參考。教科文組織主張,在堅強的母語基礎下,進行多語言學習,營造溝通無障礙的多語言能力。聯合國早在一九五三年就明確的指出學校應該用學童的母語作教學語言,之後在二○○三年提出《多語並存世界的教育》,強調母語教育和雙語教育的必要性。

聯合國重視語言的包容與多樣,對台灣語言復振有重要的啟示。台灣過去的本土語言運動,多從「自己的母語自己救」的角度進行母語復振。母語自救最為基本,不過,自我族群之外,也可以透過族群之間彼此學習語言,來維持弱勢母語,保持語言多樣性。台灣族群語言文化多樣,本土語言復振有需要補充「分享語言無國界」的多語言態度,透過互相學習族群語言文化,達成多語互通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

聯合國在二○一九年的世界原住民語言年,呼籲世人重視原住民語言對永續發展、包容、和解和締造和平的重要性。聯合國多語言的想像營造出一個自由開放的語言共享空間,多語言之間沒有界限。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世界母語日時,在臉書發起族語行銷活動,其中有個文宣問到:「你今天,開口說母語了嗎?」呼籲「一起留住族語的好」。從多語言學習的觀點,這裡的「一起」不限於族人,可以是你、我、他。其他族群人士的族語學習可以強化族語的生命力。

「Masasipadang、共下、做伙」,這三個詞分別是阿美族語、客語和台語,意思是「一起」。慶祝世界母語日,讓我們以Masasipadang的精神,除了建構自我族群牢固的通天塔,也對外搭建橋樑,互相學習語言,培養多語言能力,跨越語言鴻溝,以建構多音交響的美麗島。

(作者為台東大學華語系教授、台灣語文學會理事)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張學謙

張學謙
台東大學華語系教授、台灣語文學會理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