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相信與不相信

 

這是個資訊爆增的時代,也是一個訊息不斷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人與人關係的時代。然而,訊息對人與人關係的影響,似全取決於我們對訊息的相信或不相信。

一個人在常態社會的成長過程,多被教導要聽父母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老闆的話,要聽長官的話。也就是要相信父母,要相信老師,要相信老闆,要相信長官。久而久之,對他人的信任,可能就變成一個人的慣性。

這種對人所言的信任,特別會出現在初次接觸或見識的人。這也是第一次接到詐騙集團電話,一個人往往疏於防範的原因。同樣的道理,一個初次競選公職的新人,人們往往可能會被其口若懸河,天花亂墜的唬爛言詞所迷惑,讓其高票當選。因為出於人們相信的慣性,就給了那個候選人機會了。最近幾年台灣的選舉,如果是形象清新,口才又好的新候選人,往往多能獲得選民的青睞,原因無它,就在民眾相信的慣性。

 話講回來,人們雖然有相信的慣性,但這種相信也會產生質變,而變得不相信,不信任。這種相信的質變,多是出於一個人發覺過去所接收的訊息和陸續觀察到的現象,出現明顯的落差,終於不再相信原有的訊息,不再相信,不再信任那個特定發出訊息的個人、群體、甚或媒體。

一個人有被電話詐騙的經驗,應該就不會再天真慣性地相信類似的詐騙電話。社會上一些經常言而無信的人,也許有些人會被騙個一次,兩次,但當那些發出訊息的人被看破手腳,想再騙下去就不容易了,因為大家對他們已從原本的相信,轉為不相信,不信任了。有些政治人物也許靠其唬爛競選成功,但當民眾發現他們相信的已不可信時,那樣的政治人物未來想再有機會,恐怕已不容易,因為民眾已不再相信他了。過去曾有某政治人物被媒體質疑「六三三」政見跳票,應該兌現做不到捐出半薪的承諾,卻遭那個政治人物反駁用捐款解決未免太容易,就是賴著不兌現承諾。從此大家就不再相信這個政治人物了。

人們若一直靠相信的慣性在面對人與人的關係,然後 再藉由「痛苦」的經驗再「痛改前非」,由相信變成不相信,如此必須經由「試誤」付出代價,似乎沒有必要。吾人似可從強化自身的訊息過濾(filters)能力,以減少對訊息採取相信的慣性反應。

透過訊息過濾的以降低慣性相信的風險,其具體的作法,或可掌握下列三原則:一為延宕反應的停聽看,二為查核訊息來源,三為查驗訊息來源的歷史紀錄。

 

任何個人,群體,或媒體所發出的訊息,如果我們不加思索地照單全收,這樣的慣性相信,是很容易誤導自己,甚至不幸「以訛傳訛」,去傳播不可相信的訊息。因此延宕反應的停聽看,才可避免鑄成大錯。

還有好好查核訊息來源,了解訊息來自何人,哪個群體,或哪個媒體,也是訊息過濾很重要的一步。如果訊息來源不明,或來自素有敵意的個人或群體,則豈可慣性輕信。

此外,查驗訊息來源的歷史紀錄,也至關重要。一個信用不良的個人,群體,或媒體,若大家已不再相信其所發出的訊息或承諾時,若還有人尚傻傻地慣性相信,則只能說孺子不可教也了。

處在這個個人,群體,或媒體都在發出訊息,而且可能是假訊息充斥的時代,我們到底對這些訊息相信或不相信,不該是採取慣性的反應,而該好好裝備自己過濾訊息的機制。只有這樣的慎思明辨,小者才能在生活中對訊息作妥適的回應,大者如在選舉時,也才可對候選人作明智的判斷與選擇。

< 資料來源:鯨魚網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何華國

何華國
台灣嘉義人,曾任中小學教師,歷任大學特殊教育學教授、系主任、學務長、圖書館館長、人文學院院長。曾留學美國,並曾在澳大利亞訪問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