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9年前的斷交潮談華航正名

運送台灣援外口罩的CHINA AIRLINES,掀起「人情做到墓仔埔去」爭議,引爆華航正名爭議。雖然民間要求正名聲音高漲,但反對派不停以改名後恐喪失航權為由阻擋。有趣的是,中國官媒也加入輿論混戰,替台灣盤點華航正名後會遭遇的情況。透露中國其實不希望華航正名,並協同台灣親中媒體進行反制。

荷蘭駐台辦事處發文感謝台灣捐贈口罩,不過華航掛布上的「China Airlines」字樣再次引起民眾不滿,疾呼華航應改名為「Taiwan Airlines」。(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荷蘭駐台辦事處發文感謝台灣捐贈口罩,不過華航掛布上的「China Airlines」字樣再次引起民眾不滿,疾呼華航應改名為「Taiwan Airlines」。(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 被外國誤認為「中國」,是因外文名稱「CHINA」一字,清楚明白。與過去政府對內欺騙民眾,得區分「中華」與「中國」不同。因此直白說,切斷華航與「中國」的連結,就是斷絕台灣與中國關係的開始。

至於討論華航是否會因此丟失航權,最直接的聯想,是以航空公司名義簽署的航權協議。

由於國際法上航權的定義,與國家領空的排他性有關,正常國家多以國家地位的外交協議處理航權談判。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糾葛一直勾勾纏,自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席位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大眾有記憶的是骨牌式的斷交潮,卻不一定注意隨之而來的斷航潮。倘若從外交關係的角度來看,中華民國的主要航權早就丟過一次,而且近乎丟光。之後,改以準外交、協議私文書、非政府性商業組織等間接單方行為,進行航權談判及簽署。

而且「航權、航權」喊得震天價響,究竟可能影響到的是哪幾項航權,還是全部?

國際法的航權自由分九大類,主要通行權有「飛越領空」與「技術降落」的第一、第二航權,與旅客空運權益相關的第三、第四航權。連同其他航權多是以雙邊協定處理,正好彌補過去台灣國際空間不足的困境,多邊協定常有中國干預,雙邊協定就是「你我說好就好」,鑑於現在國際情勢,中國不好介入。

此外,也有人以國際民航組織ICAO由中國掌握,改名後將可以封殺台灣。不過,ICAO作為聯合國轄下常設機構,早就封殺中華民國,如同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樣是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老問題。中華民國不在法理上說明有效統治區域剩下台澎金馬,並以「台灣為名」參與國際社會,類似華航的爭議只會一再出現。

何況,國際民航組織以技術性功能為主,多以附件方式表示。按照巴黎公約規定,承認各主權國享有其領空之絕對主權。即便中華民國在國際法上不被承認為國際主體,不是個主權國家,只要台灣實質管領周邊與內部空域的主權,任何航權上想要封殺台灣的作法,就會是兩面刃。

平心而論,若華航正名會喪失航權的唯一威脅,來自中國;想併吞台灣的也是中國!該怎麼做最好,答案很清楚。

(作者為台北大學法律所碩士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青年時評)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