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對話 落實市政監督

高雄青年談罷韓之後

 

高雄市長韓國瑜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罷免的直轄市市長,高雄市民以高達九十三萬的同意票數,給韓國瑜近兩年的施政表現打上了不及格的成績。同時,高雄市民也透過集體的意志為這座城市寫下了輝煌而光榮的一頁,但與此同時,市民仍沉浸在光復高雄的歡騰時,我卻不免對接下來的補選有些隱憂。

高雄市長罷免案今日開票,同意票超過門檻,韓國瑜確定被罷免,可提罷免無效之訴。(記者李惠洲攝)

高雄市長罷免案同意票超過門檻,韓國瑜確定被罷免。(記者李惠洲攝)

 

 

的確,罷韓成功是我國民主史上的一大進展,畢竟在過去尚未修法時,罷免案總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而本次高雄市民也確實透過行動去證明了政治人物不該選上後就恣意妄為、信口開河,而是必須時刻謙卑,並留意市民社會的脈動。

但在狂歡過後,我們仍必須面對一件事:「我們依然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市民」,修補世代間的裂痕迫在眉睫。許崑源議長逝世的消息讓我們感到遺憾,撇除流言蜚語的臆測,這也點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年輕族群與中老年族群間在意識形態、價值觀與政治判斷的鴻溝仍是巨大的。無論在市長抑或是罷免選舉中,對於社群造成的分裂都是顯著的;也正是因為許多人無法脫離自身的同溫層,因此在開票後看見許多人崩潰痛哭。

究其根本,其實就是我們每次的選舉操作方式仍然停留在「製造對立」的層次,彷彿沒有支持特定候選人就是「反民主」、「支持獨裁」或是「不愛國/城市」。我能理解使用簡易的口號是最能讓人產生印象的方式,但在口號的呼喊背後,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我們對於民主價值的想像是否只停留在投票層次」?當選舉的激情退去後,對不同政黨候選人實質的政策內涵,我們又曾幾何時有所討論?又怎能對於政見做出扎實的檢驗?

筆者所擔心的,正是政黨將選舉化約成「意識形態」與「道德口號」的對立,若是不能針對市民的民主質量做出進一步的培力,去強化在判斷候選人質量間的差異能力,市民們終究在幾年後會再次落入「換人做看看」或是「藍綠一樣爛」之流的二元對立邏輯,而無法真正對於候選人有更強的監督與批判,催生了下一個「韓國瑜」。

而我想,在下次選舉到來之前,我們所要學習的,不只是與不同意見對話的勇氣,更要深化對於公共領域的視野,而這將是我們這一代高雄市民的未竟之業。

(作者就讀中山大學社會系,高雄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