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屬於高雄人民的驕傲

 

高雄市民不畏艱難,突破一切審核關卡,這一切的努力,是高雄市民與在地組織讓人敬佩的決心展現,不容忽視。圖/擷自Wecare高雄臉書

高雄市民不畏艱難,突破一切審核關卡,這一切的努力,是高雄市民與在地組織讓人敬佩的決心展現,不容忽視。圖/擷自Wecare高雄臉書

 

罷免的意義不得輕易抹殺

2020年6月6日的罷免, 從罷免連署的第一次連署需要選舉人數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至少要2萬2千8百14人到第二次連署需要選舉人的十分之一, 至少需要二十三萬兩千多人的連署,連署過程漫長艱辛卻得以達標,代表市民罷免市長的決心堅定。這兩次連署加總起來是至少二十六萬人次的市民意志的展現, 每一份連署的照冊都是人民毅力所為,比起一般走訪選舉投票所投票,市民這次必須花更多的心力去連署,簽寫下自己個資,這其中不是任何一個主辦單位推波助瀾就可成。

要知道把自己個資交付出去,需要人民堅定的意志與決心才能做到。個人在德國旅居二十多年,尚未經歷或聽聞過德國有對任何一次重大城市市長的罷免案,這次回台見證到台灣罷免高雄市市長依照民主程序,步步艱難卻也步步為營地認真簽寫蒐集名冊,並有民間機構有組織、有系統地匯集照冊簽寫的連署書,更為這些年輕有理想的民間團體感到欣慰。因為他們讓我看到,他們確實把民主放在心上,他們紮紮實實地在為台灣的民主耕耘,他們願意放棄自己的假日,走訪幾十個鄉鎮擺攤連署,甚至到台北等各大城市邀請北漂的高雄青年連署,這樣幾百天來的揮汗邀請市民簽署與宣傳,以及匯集每一份名單的照冊與清點名冊數量,都是他們為民主所留下的足跡。

過去在台灣的戒嚴時代,要對抗威權的執政需要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個人青春自由,冒著被槍決與被囚禁的危險,今天台灣反抗權威,是用自己的筆簽下自己的個資,走入罷免投票所,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解決掉不負責任的政治人物,而這可以說是在台灣民主史上,跨出的一大步,也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民主不僅是被動的投票選舉,遇到不適任的市長,人民更是擁有主控權,不能承諾人民的市長,就由人民用民主的方式收回執政權。

即使是歷史悠久的民主國家,要他們的人民走出舒適圈,簽寫個資,有組織地匯集照冊,個人都感到相當艱難。大多民主社會國家,對於議題多有不滿,頂多幾天出門,在重要的廣場用力遊行抗議,大喊幾天沒有回應,也就作罷,等待幾年以後的選舉投票,用腳出來投下反對票,給執政黨洗臉教訓。通常選舉投完票之後, 要求人民出來再投下給予當年同意的反對票,艱難度會高很多,一般市民除了抱怨之外, 多沒有意願挺身出來,再用繁複的手續做罷免。

而高雄市民他們不畏艱難,突破一切審核的關卡,這一切的努力,是高雄市民與在地組織讓人敬佩的決心展現。我們不能輕忽,只有誠心的敬佩!

不畏惡勢力 市民決心要當家做主

在成功送出達標的第二階段連署書後,即是展開動員全民的罷免宣傳。罷免過程,高雄市府行政機構的種種刁難,全國人民都看在眼裡,眼見市府阻擋罷免宣傳布條的張貼,以及運用市府資源意圖派人在投票所外「監票」阻饒人民投票,引出和民間罷韓團體鬥智行動,實在令人大快人心。據報導, 罷免宣傳才貼上的大布條,隔天就被莫名其妙地拆下,與之對抗的年輕人就用照明投射的字句,在行人步道的地上反擊,讓人感到這群罷韓團體人士絕不是省油的燈,也讓擁有豐厚市府資源的市府人員拿不出對策,反而讓罷免行動成了引領人民和平鬥智的游擊戰。

高雄市府不思自己市長落跑、市政擺爛的問題,嚴重影響市民權益,市府卻為減低市民投下罷免票的意願,放出要派韓粉「監票」的風聲,這種卑鄙手段,目的是要讓弱勢族群為取得市府補助,使之膽怯,進而影響去投下罷免票的意願。還好台灣選務人員與警察執行勤務在長年的選舉歷練中保持了中立,當天投票雖有少數發生在投票所監看的事件,但在勸戒與阻饒監看下,都使得監看行為不得成行。

完美的罷免 無人可擋、無人可控

其實這次的罷免,因為市府惡意阻撓,外圍不知情的人士大多都不看好會罷免成功。最後開票出來,罷免票開出有將近九十三萬超過當年選舉票數八十九萬,以遠遠超過當選票數四萬票的完美罷免,清楚突顯高雄人的罷免意願。看到這亮麗的光榮罷免成績,讓我不禁流下感動的眼淚, 是的, 這個完美的罷免榮耀, 確實唯一屬於高雄市民。高雄市民的霸氣在這場罷免戰的民主對決中,表露無遺。

公民罷免的投票決定了市長的施政, 而被罷免的高雄市長卻完全不能上道,不知反省,反而公開地與民意對決,認為這場罷免戰役是中央國家隊的操控所為。這樣的誤判,與所屬的中國國民黨持同屬相同的基調,完全蔑視低估高雄市人民的意志所為,這也將註定這百年政黨在不久的將來,將被人民掃入歷史的洪流中。

劉威良(《借鏡德國》一書作者)

< 資料來源:《民報》【專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劉威良

劉威良
德國台灣協會前會長,台灣護理師、德國護理師及精神病患專業照護人,德國失智者專業照護人、從事動物輔助活動、教育及輔助治療的研究與資料搜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