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統的最後一課

李登輝前總統台北賓館追思會場之祈禱室一景。圖/HuiChing攝於李前總統追思會場台北賓館展示區

李登輝前總統台北賓館追思會場之祈禱室一景。圖/HuiChing攝於李前總統追思會場台北賓館展示區

李登輝先生以97高齡辭世。他多年奮鬥以求目標已大致實現,未完成部份也成功在望。聖經所稱美好的仗他已打,該守的道他已守住,對李先生是當之無愧禮讚。

李先生的功業貢獻,日來各方人士已多所表述。但李先生去世後,他的安葬追思等身後事宜,應也觸發不少聯想感慨,在在對國人深具教育啟發意義,然而卻未見有人從這一角度作一發揮,未免是一種缺憾。所以本文即擬就此略抒所感。

李先生的身後種種,應能促使國人體認到處理元首後事的合理規範,也應能引領國人看到軍方猶不思更改的荒謬腐敗傳統,也憶起逝去時代的醜惡阿諛風尚。珍貴提示均是因他去世所生出連鎖效應,所以合併稱為李總統為國人所上最後一堂課,應也是貼切形容。

依據報導,李先生過世後,有關他的安葬,家屬與總統府已有協商規劃,也有云政府高層對安葬五指山軍人公墓已點頭認可,但也另有陳前總統宣稱遷葬五指山並非先生遺願,而認同他這一說法者或也大有人在。

國人久受威權統治當順民,已習於視不正常不合理為正常合理,所以恐多未感覺到上文所述政府官方介入安葬方式,不是民主國家該有現象。

在正常民主國家,在位或卸任元首去世,舉國致哀和瞻仰遺容等禮儀完成後,遺體即由家屬領回自行安葬,政府沒有再介入參與權力或責任。試觀美國近代自羅斯福杜魯門兩總統以來直到老布希,死後均是依此模式,未見曾由政府包辦喪葬到底。

今天李先生以何方式下葬,選擇安葬何地,也都該純由家屬依遺意定奪,政府官方即連建議也不必,因為這全不關你的事。

政府不宜介入在位或卸任元首安葬事宜,方是正常民主國家表現。這應是李總統為國人所上最後一課第一單元。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追思會場設於台北賓館。圖/呂雅雯

國人因先生之喪,得以一窺五指山國軍公墓荒唐醜惡,令人作嘔之一面,即應是最後一課第二單元。

過去一般國人或略知公墓有將官區與非將官區之分,但認知也應是到此為止。如今借由媒體報導後事,始得知墓地另有更嚴格區分,計有特勳區、上將區、中將區、少將區、上校區、中少校區、尉官區、士官長區、士官區及士兵區,共計10區之分,階級劃分森嚴,該是舉世軍人公墓所無奇觀,也堪稱是國家之恥。

英國在北非沙漠戰場,英美聯軍在諾曼第海灘,均設有大型陣亡將士墓。但往觀憑弔者唯見一排排白十字架,何在軍官與士兵墓區之分?同是軍中袍澤,死後猶依軍階高低分區埋葬,是何等封閉腐化心態?往昔在中國本土即是「官為貴,兵為輕」,也因而喪失軍心。誰知當年剿匪不成反被匪剿,即逃台灣仍丟不掉這一傳統,可歎也。

不僅如此,依據媒體報導,埋葬特勳區高級將領,也有曾被老蔣總統日記裡嚴批痛罵的何應欽、湯恩伯,後者更確有不甚光彩作戰紀錄。將二人埋葬該特勳區,豈不等於否定蔣校長指責?此外,大名鼎鼎彭孟緝也安葬斯區,更不知本土父老會有何觀感。

最後一提的是,由高層指定供國人追思致敬的台北賓館,也有其醜惡出生緣起。國人真該感謝李先生,因他而能憶起威權時代令人作嘔阿諛逢迎文化,也更慶幸該時代已告過去。

依據文獻記述,1946年有台灣知名仕紳林獻堂等人,以蔣主席有「領導抗戰,光復台灣,豐功偉業」,偉大之至,所以聯名建議發動全省人民集資獻金億元,在原總督府舊地建一「介石館」以崇功德,其後並成立「獻金委員會」估配各界人民獻金額度,其中各級學校被分配「勸募」金額係二百萬。

其後該獻金委員會恐是擔心直稱介石有不敬之嫌,所以將館改名「介壽館」,是即今天台北賓館前身稱謂。

1946此年,是大戰結束甫逾一年,台灣以及中國本土也均是民生凋零社會動盪,官方猶要勤逼人民獻金建館崇功,非亡國之兆而何?又該林獻堂等仕紳建議建館,確是他們主動或被主動,恐也不待多說。

令人心酸的是,捐獻運動一起,即規定國校生每人至少捐三元,中學以上學生則至少十元,徒增貧寒家長負擔,可謂全無心肝。

現代人不知當時三元、十元,相當於今天多少幣值。但若試想家境貧苦,打赤腳上學農家小孩也須吐出三元共襄盛舉,應該是想不心酸也難。

感謝李先生的「導讀」,讓國人認識到今天台灣仍不是純正現代社會,一切有待繼續努力,也讓國人清晰看到過去以及現今猶未改去醜惡現象。感謝李總統的最後一課。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