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政憲政無縫接軌?

2020.8.10由台灣制憲基金會刊登的「與其等待,不如去創造吧——全民催生一部屬於台灣的新憲法」廣告全文。 圖/擷自台灣制憲基金會臉書

 

本土耆碩辜寬敏先生,日前在數家大報刊登全頁廣告,呼籲全民協力,推動儘速制定合用台灣憲法,取代現行跨海而來,水土不服所謂中華民國憲法。

無可否認的是,台灣表面看似光鮮亮麗新而獨立國家,實際仍是百病纏身不正常社會。但未來國運所寄年輕世代,卻多是視若無睹,自顧沉迷於滑手機、泡網咖,以創造網路怪語自炫自娛。反而是早有資格優游林泉老先生長存憂國情懷,時有醒世金石之論。辜先生的制憲呼籲即是一例。不同世代的不同表現,很足令人懷疑社會文明是否正在衰退,然而這一議題無關本文主旨,表過不再多提。

辜先生廣告以四大理由,標示出現行所謂憲法,在台灣不僅水土不服,也很能導致人精神分裂。他更以生動語言激勵國人推動制憲,氣魄磅礡大有出埃及宣言氣慨。

但先生未提及的是,即使當年在中國本土,該憲法也同樣水土不服,和中國人民意志無關,純然是國民黨強加於國人的黨版憲法。

辜先生或許認為他所舉論據已足夠喚起國人,無須再談論該憲法的來歷起源。但若不就此做一較深入檢視,國人而尤其是年輕世代,恐仍誤認為是經由莊嚴隆重程序所產生憲政文獻,應受到應有尊敬。此所以本文不避續貂之譏,就先生論述做一補充。

該憲法的緣起,是1946年11月15日,所謂國民大會在南京招募召開,出席代表1355人,並於12月25日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草案」而成定局,隨即由國府蔣主席簽署頒佈。

制憲大會是國民黨主導的魁儡戲

從上述這套表演者來看,該憲法似真是順應民心反映民意,經由合法程序而產生憲政文獻,即使今天在台灣也應受到尊敬。但國人縱非學者專家,稍稍用心也不難看出這場制憲大會,僅止是國民黨自導自演的魁儡戲,目的是一如「訓政時期」,繼續以黨意教條強加於人民,而且更使之具備國家典章地位而不容質疑不可動搖。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憲法,有何值得尊敬之處?

該憲法確是經由1355位所謂制憲國代三讀通過,然而這一結果反映的是黨意而非民意。因為這1355人壓倒性多數都屬國民黨籍,其出席制憲國大也僅是順從黨意擔任投票部隊而已。

而1355位制憲國代,國民黨籍者佔壓倒性多數,也並不反映國民黨統治中國垂20年,已做到全民歸心擁戴,而是20年鋪天蓋地無所不在嚴格黨化形成的可悲現象。這一背景,即是當年所謂中華民國憲法的緣起。

前文曾提及,當年國民黨炮製出一部黨版憲法,目的即是繼續將黨意教條強加於人民,以憲政之名行訓政之實。本文即就此再作一申論。

坦白而言,這部黨版憲法真實作用,是完成孫文所稱「訓政時期」和「憲政時期」的無縫接軌,讓前者的黨意教條,得以藉由憲法條文掩護順利進入後者繼續管制人民,而且也更具「法律依據」威勢。依憲法內容而言,人民若有不符國父遺教三民主義言行即有違憲之嫌,黨義教條也無異已具備專制時代「祖宗家法」地位。


1946.12.25制憲國民大會主席吳稚暉將《中華民國憲法》交給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以憲政之名行訓政之實

所以,該部憲法的主要效應,即是能以憲政之名行訓政之實。這部憲法不廢除,今後台灣任何理念任何色彩政府執政,都仍將受到孫文理論學說綁架,動輒有遭受違憲指控可能,孫文仍在統治台灣。

辜先生指稱現行憲法是形同超級違建,今後若僅修憲而不從根本廢憲、制憲,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仍將是糾纏不清。先生此論是純就台灣立場而發。然而即就中國而言,又何嘗不是強加於人民頭上超大違建。國民黨當年炮製這一黨味十足憲法,何嘗徵詢過人民意見或考慮到人民感受?

該憲法「前言」即謂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如何如何。

但全體國民何嘗託付過你們?中國人口有四萬萬,為何要遵從孫文他一人遺教制定憲法?難不成他是教主或王朝太祖?

該憲法第一章「總綱」第一條又云「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但誰又授權你們,宣佈中華民國是要基於三民主義?有無可能多數民意是認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

「總綱」第六條又謂「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但為何中華民國國旗之制定,必須是如此這般青天白日滿地紅,你們說了就算?有無可能主流民意是保留民國肇建的五色旗?

上文所舉各項問句,當年中國本土人民有權提出,今天台灣人民更有權提出。也不知世間是否有其他民主國家,能夠制定這種黨味十足,黨意凌駕民意憲法。這也或許是今天必須廢憲制憲,不能依賴修憲的一項更根本考量。不知辜先生以為然否。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