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台灣人的日常

 

課堂上,老師拿出點名簿:「黃肚皮?」連著幾聲,沒人應答,正要大發雷霆,忽然聽見有學生怯生生的說:「老師,我叫黃月坡啦」。

想像有這麼一道考題:「十月十日是下列何者的國慶日?(1)「中國」、(2)「中華民國」、(3)「中華民國台灣」、(4)「中華民國在台灣」、(5)「中華台北」、(6)以上皆是」。每一個答案,都有爭議,每一個都對,太誇張。

綽號可以關起門來彼此叫個痛快,名字則是用來識別個人與群體間的關係,如果這個小島的人們都不能有共識建立起「品牌」標誌,又怎麼推銷自己?可惜,大人們為了上述這幾個名字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這跟黃月坡和黃肚皮的荒謬如出一轍,左支右絀,左右為難,最後只能落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之名,委身在各國巷弄內辦外交。

究竟我是哪一國人?從老外給的簽證看來,真是五花八門,巴西簽證,國籍欄是「CHINES(A)」;美國簽證,國籍變為TWN;蘇聯乾脆寫上TPA;每次入境他國,就擔心R.O.C三個字母會被誤認為中國人而刁難;筆者申請巴西CPF證件時,強調國籍是中華民國,承辦人回答:「資料庫裡沒有這個選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中華民國一如清朝,已是歷史。對其他國家來說,就像替新創公司登記,給我一個名字,不能像「兩個中國」重複就好,沒有義務為國共兩黨的爭議解套;為了在夾縫中建立識別標誌,某前外交官曾經撰文投書,得意洋洋說:「台灣駐外單位,已經統一改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 Cultural Office,簡稱TECO)』,清楚明瞭,不致誤會」。原來,在外交官眼裡,中華民國能統一為「台北經文辦事處」這種喪權辱國的事,竟然也是說嘴的成績。

一九七○年代,基於爭奪聯合國代表權策略運用,外交部幕僚就曾提議改名為「台灣民主共和國」(見沈錡回憶錄第三冊),可惜在小蔣請示宋美齡時,被打了回票,於是,語焉不詳的「中華民國」彷彿是一名性別錯置的少男少女,三番兩次的向醫生哭訴渴望變性的心聲,長達七十年,所謂中華民國就以不中不台的「人妖」姿態現身在國際舞台,隨著國人對外自我介紹的機會越來越多,被誤解從何而來的現象,從官方到民間越來越普遍,自我品牌的建立,顯然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這是一個荒謬的年代,也是一個無奈的年代,特別是我的國家名稱,肚皮乎?月坡耶?

(作者是養蜂農)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