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彈背心

一早我們駐德代表處群組傳來「我駐美代表處同仁九人確診而蕭美琴大使隔離中」的消息,我立即想到,我駐美代表處這一陣子特別辛苦的情況。美國總統大選才剛開始部分計票時,我在大西洋的這一頭和那一邊的美琴大使通了電話。結束時,還記得,她說:「今晚我們要在辦公室裡挑燈夜戰的泡麵,餅乾、麵包等戰略物資都準備好了。」。

我就在我們群組裡留言:「外交人員,尤其是台灣的外交人員,相對於別的國家,風險常會多於別人,因為處境比人艱辛,有些業務無法停的。大家辛苦了,小心、加油!」。幾乎同一時間,我也收到另一位台灣駐歐某國的低調拼命三郎大使的「美處訊息」,我回以給我們同仁的留言,他秒回:「沒錯!」並附「一起打拼喔!」的貼圖。然後他再補了一句令我看了有點鼻酸的話:「我們業務停了,就沒人理我們了。」。

我知道,他要說的,不是外交政治的現實。

外交如果只看利益而不講仁義的話,台灣就不會到處仍有與我理念相近的國家在挺我們了。不,他要點出的是:中國強力打壓的對象不是只有台灣,而是同時也對其他對我友善的國家施壓。

因此,台灣的外交人員必須比別國的外交人員加倍努力,主動出擊,尋求接觸,建立關係,無時無刻,不能鬆懈。如此一來,相對於其他國的人員,曝險的機率自然提高。

曝險,我想起 2004 年,阿扁總統驚險連任開票的那晚。由於選前一晚有兩顆子彈的事件,在拉鋸般的開票過程中,就已不斷傳來到處風聲鶴唳的回報。最後,在得票率差距非常之小(0.228%!)的情形下確認連宋敗選後,藍營支持者幾近抓狂,(說真的,我不認同,但可以理解)。

投票當天傍晚,我和幾位綠營朋友照例要輪番接棒主持競選總部前的開票之夜。我還記得,我趕到現場時,天色已和現場無數鑽動的人頭一樣黑了。美琴一看到我出現,立刻叫我跟她到後台(記得是辦公室裡),拿了一件看起來舊舊、醜醜的背心給我,邊說著:「謝教授,防彈背心,先穿上,再上台。」我一聽,楞了一下。原本是亢奮,緊張的心情,瞬間升級為緊繃的狀態。

那幾年,我在路上,店裡,計程車上等,被深藍的支持者挑釁,羞辱,威脅雖然沒到司空見慣的情況,但是也不是例外了。然而,防彈背心?

美琴看我沒伸手,知道我猶豫著,就接著說,「謝教授,這一次不一樣。這是北市警察局的。我也穿了。」我沒接話,只接了背心。穿上後,和心情一樣,有點重。前面,背面都襯了硬物,應該是鉛片之類的吧。美琴的沉穩,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幾分鐘後,我就上台以台語嘶喊去了:「Go!Go!Go!耶!台灣是寶島!鄉親父老,兄弟姊妹,大哥和大嫂!咱吃苦當作在吃補,吃到世界會ou lou(「稱讚」之意,耶,Go!Go!Go!⋯⋯」。

確定阿扁連任後,開票之夜跟著結束,台上和台下揮手再見並互相告誡,回家路上小心。

亢奮激動的人潮漸漸散去。 我如釋重負地將背心脫下,伸手交給美琴。這回,輪到她不接了,倒是說:「穿回家,改天再送回黨部。」我問說,「真有這必要?」她點點頭:「還是小心些好。」。終於勝選了,然而我們並無雀躍喜悅的心情,只是覺得鬆了口氣。

也許鬆了早一點。隔年三月,中國通過針對「台獨」的「反分裂國家法」(和十五年後的「香港國安法」意思一樣),片面作為其犯台的法律基礎。

4 月,時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連戰竟然赴中訪問,說是「和平之旅」,卻是呼應「聯共制台(獨)」!(自由時報,2005/04/30,06:00報導)

從那時開始,我在心中告訴自己,這些在解嚴十幾年之後仍在將台灣人的「追求自由民主人民作頭家」的意志和心願視為是戒嚴時的「台獨」,並且和消滅中華民國的中共政權聯手威脅迫害台灣的老 K 等,和我已是不同國的人了。

他們可以和我們在國內就統獨辯論,透過選舉讓人民決定,誰上台執政,誰下台在野。但是,面對一個要併吞台灣的極權國家宣稱要以武力對待我們時,他們不哼一聲就算了,反還明裡暗裡和老共裡外呼應,毫不忌諱。這種情況,直到今天,不但沒有消散,反而隨著時間變得更為嚴重。我是這麼看「匪諜案」、統促黨、蔡眼明的「中天新聞」案、呼應「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台灣人。對,他們是和我(們)不同國,必須這樣看,才看得懂,他們和老共一起在作什麼。

他們和誰同國,我不知道,但是和我不同國,這點是確定的。我的國家是自由民主的,如果是和我同國,他們不可能默不作聲或附和一個獨裁、殘暴的國家或政權對我自由而民主的國家武力相向,不管用什麼狗屎理由。

思及此,我不由下意識地伸手摸了摸心口,一陣涼意,我忽然瞭解了,為何防彈背心不但前面加了鉛片,背後也一樣要有防彈功能的原因了。

美琴的外交能力之堅實和一顆台灣心之堅強是眾所皆知的。今晚,我和德處的同仁們都為她和美處的所有同仁祈願,祝他們平安如意,萬事順利。我們不但是同國的,也是同一條船的。

駐美代表蕭美琴(資料照)。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文出自謝志偉粉絲頁,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 資料來源:《芋傳媒》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謝志偉

謝志偉
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現任台灣駐德國代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