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溝通,國民對話


廣告(AD)、銷售促進(SP)、公共關係(PR)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經營力學重要課題,綜合運用在商品和服務的銷售。政治民主化的社會,選舉和政府治理都逐漸引用市場經濟的手段,人民成為消費者,商業力學被運用於政治。

台灣從黨國威權專制走向民主化,雖然國體不完全,政治權力也已進入一般民主國家的競逐律則。選舉花錢、執政拚搏於宣傳,類似廣告、銷售促進、公共關係的形式架構,但不盡運用廣告的科學性,顯示的仍是專制主義國家的「宣傳」。

選舉「文宣」和政府「公關」已成為政治人物、政黨和政府(特別是行政部門)的重要政治工具,取代「文化」的思維,工具性的考量更為明顯。出入各級政府的公關公司,成為政治擦粉抹臉的重要手腳。阿扁時代的台北市政府新聞處,開風氣之先,新聞局處是要角,觀光傳播局處延伸觸角。

台灣有現代化的綜合廣告代理業,從市場調查開始到實施成效評估有完整的系統(System)加創意(Idea)架構。但政治文宣的視野普遍缺乏運用綜合廣告代理業在科學和藝術兼具的條件。從前是平面媒體發稿,視聽媒體託播,現在似乎普遍以「公關公司」置入行銷作為為主。

當下台灣各級政府,依賴公關公司的業務包羅萬象,甚至有些文學獎的辦理也委託公關公司。日本的政府部門,許多設「廣報室」,類似企業的相對單位,與廣告代理業對口配合。台灣的政府部門在這方面相對沒有進步,主要廣告代理業與政治溝通無關。

一九七○年代,日本因應WTO開放稻米進口,引起農民恐慌。日本政府在報紙刊登廣告,標題「日本人」,配合以稻作文明為傲的文案,圖像是一個餐碗盛滿米飯。外國稻米進口,並未影響日本農民。日本政府在許多公共課題經由廣告與人民溝通,展現了現代公共關係的形貌。國家不只是政府的,也是國民的。貿易往來互惠,本位主義行不通。反觀台灣,美豬進口的萊克多巴胺問題夾雜政治惡鬥,被弄得烏煙瘴氣,腐臭不堪。唉!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