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0週年

距今100年前,西元1921年1月30日,一群臺灣青年齊聚日本東京,主張「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向帝國議會請願,要求成立屬於全體臺灣人的議會。自此,臺灣史上第一場追求自由與民主的政治運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正式展開。而這場持續14年的運動,對後世臺灣的民主產生深遠的引響。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圖為1929年,運動成員前往東京請願前,合影於新竹火車站

 

 

1920年代,有一群年輕的臺灣留學生,遠渡重洋前往帝國的首都東京留學。他們不僅在早稻田等學校學習法律與政治學,親身觀察同時期開始要求國會普選、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日本社會,更大大刺激了他們的思想。一種希望臺灣越來越好的想法,逐漸出現在他們心中。

這個想法,使留學生們開始與霧峰林家的林獻堂、臺中的蔡惠如等臺灣本地的資本家與仕紳接觸,一起討論臺灣的未來。他們在1921年向日本的帝國議會提出請願,要求建立屬於所有臺灣人的議會。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開始,象徵著臺灣人名為「自治」的夢想,日漸成形。

此後連續14年,這群臺灣人每年都向日本帝國議會進行請願,並透過遊說國會議員、接觸新聞媒體、遊行,甚至是駕駛飛機撒下傳單等方式,意圖喚起日本人對於臺灣的支持。

同一時間,這群臺灣人在臺灣島內創立「臺灣文化協會」。他們不僅在臺灣宣傳請願運動,更企圖提高臺灣人的文化水平與政治意識!文化協會的成員蔣渭水、蔡培火、林茂生、陳炘等人,透過出版刊物《臺灣民報》、在各地辦演講會等方式,嘗試在臺灣宣揚民主自由思想。這些活動在提高臺灣人的知識水準與政治意識上,作出難以衡量的貢獻。

爾後,即使他們曾遭受日本總督府羅織罪名,加以定罪(治警事件),卻依然持續活動長達14年之久。直到日本右翼勢力日漸高漲的1930年代,才被迫噤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群曾經參與議會請願運動的臺灣人再次集結,意圖在日本人離開後,再次追求屬於臺灣人的自治夢想。然而,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卻使他們夢碎。臺灣第一位美國哲學博士林茂生、臺灣文化協會成員陳炘喪命,林獻堂則在幾年後流亡日本。臺灣再度面臨外來政權的統治,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為止。

然而,即使面對國民黨的戒嚴統治,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1970年代,黨外運動開始質疑國民黨的統治。一群新世代的臺灣年輕人,例如康寧祥,開始閱讀日治時期的政治運動史,或者接觸曾參與日治時期政治運動的前輩。由此傳承下來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經驗,正是促使黨外年輕人投入民主運動的原因之一。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臺灣人數百年來首次公開要求民主、自由,追求「自治」夢想的政治運動。他們的夢想並未在當下實現,卻透過一代又一代的經驗傳承,替戰後臺灣的民主運動提供了養分。

1921年到2021年,臺灣從受人宰制的殖民地,蛻變為亞洲名列前茅的民主國家,更因為有效的民主制度,成為受世界矚目的防疫典範。而在這背後,則有著一群未必為人所知,為了讓臺灣成為更好的社會,為了讓臺灣人活得更有尊嚴,即使面對壓迫卻依然挺身而出的,一代又一代勇敢的臺灣人,

近年來,不僅臺灣,世界各地的民主制度正遭受嚴厲的挑戰。臺灣不可避免地成為自由世界的最前線。面對挑戰,臺灣人應該如何自處?相信這場以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起點、長達百年追求民主與自由的旅程,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作者就讀於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專攻臺灣與日本近現代史。)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