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圖安全下莊

 

時代力量提案,立法院以63:37票數通過決議,要求內政部就有無必要更改國徽,做一評估並提出專案報告,內政部民政司長內政部民政司長與行政院秘書長的發言卻是推拖怕事表現。作者提出:共識、共識,多少推拖皆是假汝名以行?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時代力量提案,立法院以63:37票數通過決議,要求內政部就有無必要更改國徽,做一評估並提出專案報告,內政部民政司長內政部民政司長與行政院秘書長的發言卻是推拖怕事表現。作者提出:共識、共識,多少推拖皆是假汝名以行?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日前在立法院以63:37票數通過決議,要求內政部就有無必要更改國徽做一評估並提出專案報告,做一評估並提出專案報告,原係一則不致太引人注意政治新聞。

依常理而言,內政部對此只須如期完成報告交卷,無庸發表太多意見,其他政府部門也無介入必要。不意評估猶未開始,內政部已先設下路障,行政院更丟出一堆美其名為從長計議反對論據。兩部門的消極表現,倒反似和投下37張反對票一方站到同一邊。

依據報導,內政部民政司長林清淇聲稱,更改國徽具高度爭議性,即連立法院內部也須凝聚共識,實非內政部所能獨力完成。

此外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也謂立院決議具高度「政治性」,須有社會各界共識,並相信「很多人」會激烈反對,恐造成不同族群強烈爭議,所以須從長計議云云。

立法院民進黨團支持下通過的決議,反被民進黨政府中央級官員踩煞車擺路障,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觀。

官員推拖怕事無擔當

林司長和李秘書長的發言,看來是冠冕堂皇大局為重,實際仍是近五年來國人已看得習慣的推拖怕事表現。

兩人發言都提到所謂共識,意謂須先凝聚共識始能行動,言外之意應是反之即屬輕舉妄動。然而世間事往往有該做即做之必要,共識有時也真無法建立。如果必須先有共識之凝聚,則林肯恐即無法解放黑奴,戴高樂也不能任由阿爾及利亞獨立矣。因為兩者都極可能,而且其後也確實引發激烈反彈,有何建立共識之可能?

共識、共識,多少推拖皆是假汝名以行?

林司長所云提出專案報告評估更改國徽,「實非內政部長所能獨力完成」,更是尤其費解。立院決議並未要求內政部通令執行更改國徽,而僅止要求其研究討論,紙上談談兵而已,何以實非所能獨力完成?

又若依李秘書長開列條件,當年民進黨也即不該也不能成立。

年齡稍長國人應猶記得,當年所謂黨外人士醞釀成立政黨,即曾招致秘書長所稱各項堪憂現象。

要成立新政黨,自然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然而是否如此即碰不得,而任由即此一家政黨為所欲為?

成立民進黨,也確曾招致「很多人」,主要是極右派陣營激烈反對,諸如國防部總政戰部,黃埔軍人集團等眾,乃至疾風、龍旗等極右刊物皆是。

因民進黨創黨而「造成不同族群的強烈爭議」,也並非全無根據之論。當時確有不少久受黨國教育薰陶「特定族群」人民,因而產生「我們要被趕下海了」危機意識強烈反彈。(但該黨前後執政已十餘年迄未見有一人被趕下海)

如今蔡政府表現如何且不去說,當年民進黨若因李秘書長所舉各種理由,而不能或不敢成立,今天台灣恐仍是處於準訓政時期也。

以當家不鬧事當護身符

林司長和李秘書長的言論,所反映者恐是現政府奉為圭臬,也可能是奉為護身符的所謂當家不鬧事原則,刻意避開引起爭論議題。

「當家不鬧事」確是良性理念,但也不能成為不敢得罪人,不敢大力興革,只圖無風無浪混過任期藉口。

若硬是要遵奉當家不鬧事原則,當政即絕不惹麻煩上身,當年羅斯福即不應得罪強大利益集團,而推行「新政」挽救經濟,柴契爾夫人也不能瓦解癱瘓經濟極左工會,而讓英國擺脫歐洲病夫地位。說說漂亮話擺擺姿勢,等待平安下莊,天下太平豈不更好?

近五年以來,不少跡象令人不能不懷疑現政府確是以當家不鬧事為由或為藉口,只圖安全下莊,而任由不少應有改革悄然熄火。

「侮辱國父遺像罪」、「侮辱公署罪」,何以還不能廢除?台灣仍生活在訓政時期乃至北洋時期?

政府官員就職,何須仍面向「國父」宣誓?身為總統者,想到要面對和姪女輩份女性發生不倫婚姻的國爸爸宣誓,會不會感覺窩囊?

政府機關,包括最高民意代表立法院,為何仍須懸掛該「國父」遺像?

陳文成命案真相,為何要再待50年才能公佈?(若是恐怕影響到「現在還在工作的人」,又是否意謂當年介入此案的人,仍在好官我自為之?)

達賴喇嘛曾三度來台訪問,為何近年似已不受歡迎而不能來?熱比婭原曾由台聯安排訪台,又是經由何種勢力運作而不能實現?

以上諸般反常現象,現政府是否欠人民一個交代?又是否有何不便出口難言之隱?

在任何民主國家,人民對政府只有要求,沒有所謂體諒。這是今天現政府,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藍綠橘白等各色政府,都應有的正確認識。


作者指出,近五年以來,不少跡象令人不能不懷疑現政府確是以當家不鬧事為由或為藉口,只圖安全下莊,而任由不少應有改革悄然熄火。圖示意圖/2021.02.09 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擷自總統府flickr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