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年輕人比較有國際觀

傳說,有個六年級生的民意代表,說年輕人比較沒有國際觀,雖然他否認,但從那個英文翻譯來看………………………我是不覺得直接酸跟間接諷刺,差在哪裡。

總之,這代表即便是六年級生,也有超級無敵嚴重的誤解,這篇我來解釋一下,為何年輕人沒有國際觀是嚴重的誤解,事實上是年輕人總體而言比較有國際觀。

以下所有數據,都在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可以查到,我只附個大概數字。

首先,九年國教實施前,台灣現在70歲世代的老人,要讀到世界史只有念初中以上,這個人口比例在民國50年左右大約3%左右,換算人口數為15萬人。你要跟我說,其他幾百萬人都會自修看國際媒體,在那白色恐怖年代別鬧了吧。

所以,普遍會學到世界史,是要九年國教實施後,然後請各位記得,我們小時候念的世界史,究竟是教你思辨,還是從頭背到尾?就先不管,當你有讀過就算有點國際觀,至少看新聞知道他在講什麼。

數據如下

1968、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僅計算該年度入學,之前學制的忽略不計。換算年紀,九年國教第一批現在年紀65歲。從畢業年份反推,

1960年代的國中畢業比例,到了1970、1980、1990年代,從3.5%上升到5%,10%、12%。

用人口數反推大約是32萬 -> 68萬 -> 172萬 -> 228萬

增加數36萬、104萬、56萬

年齡層為60代、50代、40代

換言之,真正會碰到世界史,至少要念到國中,依照90年代的資料抓個平均,國中、高中、大專以上的畢業人口比例為約4成,人口數約750萬上下。

九年國教,沒有經歷教改的早一代,世界史的教育要到高中文組才會比較硬,我們就先不管這個,當作通通有讀過好了,那麼又會得到幾個數字。

九年國教第一批,在數年後有高中畢業的比例為3.7,約為39萬,是現在廣義的四年級生。往後每10年的數字為8.3% -> 15% -> 17%,數量為120萬 -> 267萬 -> 343萬,增加數為81萬->147萬->76萬。

也就是理論上讀過高中世界史,不是國中稍微碰一點點的,在90年代後的人口比例大約佔了27%,約為540萬。

但是呢,教改後的世界史才比較脫離大中國心態,可以較為平實的敘述狀況,也是2000年以後的事情,此時高中畢業跟大專以上畢業生的比例,扣掉90年代的數值大約是7.8%、14.8%,換當年代的人口總數可得到146萬、278萬。

簡單說,就是以高中大學以上的狀況論,現在40歲以上有讀過世界史的,人口數量大約是540萬人佔了4成,1968-1998花了30年,平均每年增加16萬人。然後從90到2020年代,20年間每年增加了約14萬人。

看來沒啥差?別忘了喔,90年代以前,平均一年出生人口是40萬,千禧年後是20萬,換言之除以出生人口數…

年輕人讀過世界史的增加率,是90年代以前的兩倍。而且是教改後,比較會教你思考跟討論世界史,不是我們以前死背標準答案去考的國立編譯館版本。

白話文說,就是現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過比較活潑不死背,老師還會教你思考,上課會有小討論,每年增加的比例,是過去背到死、不求甚解的世代兩倍。

結論,年輕人(30以下)比之前的世代(40以上),讀比較多有意義的世界史。

至於怎樣叫做有國際觀?或許可以從觀看文茜小妹大的年齡比例,對照得知怎麼回事。

#所有數字都是抓統計資料的前幾個然後大略平均

#想寫論文的麻煩自己找原始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跟教育部統計

< 資料來源:王立第二戰研所@eoiss.blog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王立

王立
王立第二戰研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