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1949年的「落跑總統」─ 李宗仁?蔣介石!

      八月初,美國拜登總統宣布正式自阿富汗全面撤軍,塔利班組織立即在全境發動對政府軍攻擊,據外媒報導,阿國上下軍紀煥散、貪腐橫行,不堪一擊,政府軍雖挾三倍人數優勢,卻在短短11天被輾壓,首都喀布爾也不戰而降,美軍20年的在地經營一夕瓦解。這令人憶起1949年4月下旬共軍渡過長江天險之後,大舉入侵華南、攻陷南京、迫使國民政府遷都廣州的一段歷史。由於守備江陰要塞的老蔣嫡系戴戎光司令陣前叛變,加上國軍未把重兵沿長江南岸佈署,共軍20餘萬輕鬆渡江之後,自5月5日至10日以秋風掃落葉之勢,連陷上饒、玉山、江山、衢州、龍游、湯溪、金華、義烏等縣,切斷其餘國軍自浙江撤往江西的退路。當年「新華社」報導戰果有謂,短短5天之內,在此區域被消滅的國軍部隊計有:第4、20、28、44、51、66、68、106等八個軍的全部,第88、96軍大部,第46軍的174師,還有第九編練區所轄第12、73、74、85等四個軍的全部,第18、21、54、99等各軍的一部;最不堪的是,國軍人數不只共軍三倍以上,但雙方並無激烈戰鬥,國軍就整批投降。對照之下,今日阿富汗政府軍的潰敗,並不特別離譜。

      報載趙少康、朱立倫之流拿美軍棄守阿富汗來類比台灣,說阿富汗政府的垮台,是台灣的前車之鑑,被不少瞭解國共戰史的人士反酸:「今日阿富汗是1949年的國民黨」,這怪不得別人,只能怪藍營人士喜歡見獵心喜、卻又經常引喻失義,以致言多必失,自己討打。

      綠營人士由阿富汗政府的下場,聯想到國民政府的倉皇逃難到台,當然不是請裁講講;有人羅列出「十大對比」,說明兩者間有驚人的相似度。本文首段所描述國軍「兵敗如山倒」的末日景象,就是其中之一,事實俱在,無可否認。

      但在「十大對比」中還有一項歷史事實,值得做些澄清,就是所謂的「落跑總統」之說;一方面,阿富汗的總統甘尼(Ashraf Ghani) 在首都失陷前捲巨款潛逃出國,稱其為「落跑」,應是當之無愧;但另一方面,許多人把1949年國民政府的代總統李宗仁拿來當做甘尼的對照組,則大有商榷餘地。這並不代表當年國民政府沒有「落跑總統」,只是該當這個封號的是誰?後世之人應該「勿枉勿縱」,還歷史公道。

      話要從1948年說起。這一年的四月是所謂「行憲國大」選舉第一屆中華民國正副總統的日子,蔣介石挾著抗日勝利的高人氣,無人與其競爭總統大位,至於他對副手人選,表面上是踐行民主原理、鼓勵黨員參選,其實只想找一個聽話的乖乖牌。偏偏這時擔任「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的李宗仁,不耐被派的閒差事,想轉換跑道,於是宣布參選,而且因為是唯一非蔣系人馬,最終打敗奉蔣之命參選的孫科而當選。老蔣的不快可想而知,把李當成塑膠,任何重大軍政決策更不容與聞。

      但是1948的下半年老蔣諸事不吉,先是8月發行金圓券取代法幣,結果改制失敗,通貨膨脹更熾;到了年底的徐蚌會戰又嚴重失利,精銳大傷。在自思必敗之際,老蔣決定狠心放棄中國大陸遷往台灣;他瞞著李宗仁,暗令小蔣以「預支軍費」名義,透過中央銀行與國防部軍需署簽訂「黃金密約」,陸續將國庫的黃金、銀元、外匯,加上故宮國寶,全部運到台灣保存,供做再起的本錢。安排妥當了,老蔣才在1949年1月21日突然召聚文武百官,當場宣布「引退」,軟硬兼施要李宗仁簽署「代理」總統,並承諾進行與中共議和、向美方請求美援等棘手難題;李推拒,則以〈憲法〉規定「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相逼,李不得不應允。不料老蔣一到溪口老家,立刻架設7個電台蒐集各方情報,「垂簾聽政」、遙控指揮。一開始李宗仁努力延攬內閣人才、組成和談代表團與中共對話、約見美蘇大使尋求支持、重新擬定作戰佈署,穩住半壁江山。直到蔣系將領湯恩伯公然不服防區調度,台省主席陳誠又拒絕回運部分黃金做為軍政費用,李才驚覺指揮權仍在「下野之人」手中,自己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形同空頭總司令。在《李宗仁回憶錄》中,李詳述代理期間老蔣如何自做主張、事事掣肘,即使讀者對他的「訴苦」打個對折,也不得不對老蔣的口是心非、兩面手法,不寒而慄。


      於是,李宗仁力挽狂瀾的企圖一年不到就泡沫化;儘管在南京失守、廣州淪陷時,李宗仁都是坐鎮到最後一刻才撤,但終究無能隻手回天,所以他在12月5日飛美,一去不回。此舉受到遷台的立法院譴責、監察院彈劾、國民大會罷免、司法院也查究「李宗仁叛亂案」,簡直是空前絕後的「全民公敵」。反觀老蔣,則於1950年3月1日在草山「復行視事」,坐回總統大位,直到在第五任任內逝世,又傳位小蔣再續兩任,父子都成了民族救星。

      瞭解了這段曲折離奇的「歷史宮庭劇」,回頭來思考「落跑總統」的問題。一個總統當然不應該落跑,因為領導國家、身負全民所託,一旦國家遭逢危難就一走了之,必須受譴責。那麽李宗仁在大陸淪陷之際飛往美國,是不是落跑總統呢?首先,1949年以來他的頭銜是「代總統」,之所以和「總統」沾上邊,是因為蔣介石無病無痛、臨危自行下野,李不得不披掛上陣、承擔一付爛攤子,擔任總統自始不是他的本職。因此,如果要問是誰先落跑,誰擅離職守,誰有負人民所託,恐怕輪不到李宗仁吧。其次,老蔣自行下台也就罷了,卻先行將國庫席捲一空,讓代理者賴以扭轉大局的籌碼全部不翼而飛,無法完成受命接棒的任務,最後只得黯然而去,如果這也是落跑,那又是誰的過失呢?再者,老蔣在引退之前,已經打定主意自己在台灣另起爐灶,李宗仁只是一個過渡期間掩人耳目的代罪羔羊,用過即丟。李在老家廣西淪陷之後,深知大勢已去、事無可為,乃悵然去國,這與「落跑」隱含的不戰而降,終究還是不同。或認為李宗仁何不隨蔣退守台灣?別忘了李已經受夠老蔣的欺騙擺佈,吃足了被蔣系人馬敷衍排擠的苦頭,除非是「受虐狂」或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否則哪有可能選擇棲身老蔣在台北的「小朝廷2.0」?所以李宗仁最後赴美,遭蔣介石傾舉國之力加以污衊撻伐,以相對突顯自己「引退」的謙沖大度與「復出」的英雄氣慨,讓人見識到政治梟雄的冷血無上限。

      至此,誰才是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落跑總統」呢?如果你看到現在還沒有答案,我認了。

< 資料來源:綠色逗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師孟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