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眼看鮭魚返鄉

 

(摘錄自李筱峰回憶錄《小瘋人生》第12章「新大陸的奇幻之旅」)

我在西雅圖的期間,最讓我心靈悸動的,是陳芳明帶我參觀鮭魚返鄉的那一幕。

話說西雅圖的「華盛頓湖」原本不通太平洋,由於有1906年動工開挖的運河,讓華盛頓湖與「普結灣」(Portage Bay)的水道,經過「鮭魚灣」(Salmon Bay),最後進入北太平洋。由於湖水和海水有十公尺的落差,只好興建攔水壩,以它的高低水位設置運河水閘門,分段調節水量,以便船隻通行。

當初在構思這個水閘門及水壩的時候,考慮這些人工建築勢必會阻擋鮭魚迴游產卵的路線,為了解決鮭魚迴游的問題,特別在水壩的南端建了一個供鮭魚迴游的魚梯(Salmon Ladder),降低鮭魚迴游的坡度。水閘門興建之後,也建了觀賞室與窗口,讓遊客近距離了解鮭魚迴游的艱辛。這個觀賞室等於是在水中,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從西北邊的太平洋回來的成群鮭魚向上回游。

從透明的窗戶,我看到成群的鮭魚拼命力爭上游。為了返鄉,許多鮭魚的身體都磨破了皮,也在所不惜。

被列在「黑名單」無法回台灣的芳明兄,一手拍著我的肩膀,一手指著櫥窗裡的鮭魚,說:「你看!他們都要回家了!」芳明的聲音輕微顫抖。

我側頭看看芳明,他的眼睛已閃著淚光!我也忍不住眼前一片濛茫⋯。

芳明每次一有朋友從台灣來西雅圖,常常要帶他們來這裡觀看鮭魚返鄉。小學時代國民黨的課本描寫蔣介石小時候在溪邊看魚逆流而上,悟到人生的道理,那是獨裁政權造神的教材;無法回家的陳芳明,陪我在西雅圖看鮭魚逆游返鄉,我則悟到台灣歷史的辛酸血淚。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