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反美意識的系譜〉補記

葉榮鐘與林莊生1974年的會面

〈台灣反美意識的系譜〉補記:葉榮鐘與林莊生1974年的會面

  前文〈台灣反美意識的系譜〉,曾經援引葉榮鐘寄給林莊生的〈1974年7月17日寄自美國波士頓函〉,此函有一些背景資訊,補記於此。

  如前所述,這封信的寄件人葉榮鐘是日治台灣的重要文人,1920年代參與台灣文化協會,1930年擔任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書記長;此外,他也曾在台灣新民報、台灣新報、華僑日報(菲律賓)等媒體服務,並於1944年出任台灣新報文化部長兼經濟部長。二二八事件後心灰意冷,不再任職於媒體或公職。

  至於收件人林莊生,則是葉榮鐘的好友莊垂勝之子(林莊生母親為獨生女,依父母約定從母姓)。莊垂勝是日治台灣詩人,曾經參與創辦台中中央書局,跟葉榮鐘一樣是台灣文化協會會員,在二二八事件曾經一度遭憲兵隊逮捕,倖存。

  換言之,葉榮鐘是林莊生的父執輩人物。他們兩人都是歷史的見證,葉榮鐘的《台灣人物群像》與《台灣民族運動史》,以及林莊生的《懷樹又懷人》,是我們當代人理解日治台灣的重要史料。

---

  在葉榮鐘寫這封〈1974年7月17日寄自美國波士頓函〉給林莊生之前,曾經在前一個月(1974年6月)拜訪當時移居加拿大的林莊生。

  在《葉榮鐘日記》之中,1974年6月21日記載「抵Ottawa莊生家」,翌日則寫到「飯後再去農業部(莊生服務處)看花圃牡丹甚美,晚談至午夜一點始睡」(頁919),可知兩人有過深談。林莊生方面的說法則是「他(葉榮鐘)在我家逗留三天,古今中外無所不談。」(《懷樹又懷人》,頁331)

  我有一個猜想:在這三天的會面中,葉榮鐘跟林莊生有談及海峽兩岸問題,而且兩人意見相左。所以葉榮鐘才會在離開之後,又在7月17日去信林莊生強調「台灣人之劣根性更因日本五十年之奴化教育與國民黨二十八年之壓制奴役民族性之墮落達於極點,以尋常之手段無法救藥。無論(國際)共管與獨立皆可信其無補於事,台灣之將來除向中共認同之外似已無路可走」(《葉榮鐘日記》頁1208),想要說服這位故人之子。

  另外有一個旁證是,同年8月12日,葉榮鐘又從美國寄了一封信給林莊生,內容提及:

「關於中共對台灣問題的看法和您精確的分析至為敬服…問題是,客觀地說,即超越中共的意圖與台灣人的願望來看時,台灣到底能守住獨立與否不無疑問…」(《葉榮鐘日記》頁1209)

  這段話的口氣似有辯駁之意,在後段還把當時的台灣獨立運動人士罵了一遍,包括彭明敏。信末則註明「下個月初經由東京歸台。歸台後就不能再寫這種信,感到不勝惆悵。」(《葉榮鐘日記》頁1210)。顯然,美國的言論自由,讓葉榮鐘享受了難得的暢所欲言。葉榮鐘從事新聞業時,曾經寫詩感嘆「餘生祇合三緘口,去死猶懷一寸心」(1943年),殊不知他在「祖國」治下更難開口,說來也是十分諷刺的事。

  從這兩封信看來,葉、林兩人在加拿大的「三日之談」,可能就台灣局勢發生了一些意見分歧。否則,就不太能解釋為何葉榮鐘會在到別人家作客之後,接連寄兩封這樣的信過去。若說林莊生對「榮鐘叔」的見解讚嘆不已,讓說話的人深感知音,以至於覺得自己還要再寫信講更多?我不能說這種可能性一定沒有,但看起來不像。

  雖然林莊生在《懷樹又懷人》有一小段文字寫到這場討論,但內容不多,既然有三天的時間「古今中外無所不談」,談論範圍應不限於書中提及的那一小段。真相如何?由於葉、林兩人均已作古,大概永難查考了。

---

  另外有一點:葉、林二人這次會面,還有一個不在場的關注者,那就是人在香港的新儒家知名人物徐復觀。

  在此之前,徐復觀有從香港去信林莊生表示:「望代我問候(葉榮鐘),並希望他返台時能從香港經過。若如此,望先示到港時間,以便迎接。觀家電話為…」(《懷樹又懷人》頁275)。徐復觀此語應非客套,甚至還報上自家電話號碼,可見邀請之意甚誠。只是葉榮鐘後來並未繞道香港,兩人沒有見到面。

  徐復觀的背景,看似與葉榮鐘毫不相關,實則不然。這位曾經的國府少將、昔日的蔣中正幕僚,同時也是1949年後的流亡者中,極少數跟日治台灣文人有所往來的人物。當然,僅限於二二八事件殺剩的部份,包括葉榮鐘與莊垂勝。

  這一點,跟徐復觀的語言能力或許有點關係,依照林莊生的回憶:「開始幾次,我看他(徐復觀)和父親(莊垂勝)都用日語交談。到底他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留學生,講的日語非常文雅」(《懷樹又懷人》頁297)。

  同樣的,徐復觀也會跟林莊生表達他對台灣政局的意見,比如1977年10月20日信中寫到「台灣只有兩條路可走,歸附北京或獨立。現狀絕不能長久維持。」(從香港寄出,《懷樹又懷人》頁281-282)。1981年5月,兩人在休士頓見面時,徐復觀則表示「台灣人需要爭取民主,但不需要獨立。」(《懷樹又懷人》頁287)。

  附帶一提,徐復觀還在這次見面時抱怨當期香港《七十年代》雜誌總編輯李怡對他的專訪「不好,講得不清楚」(《懷樹又懷人》頁285)。徐復觀的意思究係自己表達不好,抑或編輯沒有整理好?單看文字不太確定,我認為是前者。李怡現在好像也在台灣養病,祝早日康復。

  徐復觀主張台灣要追求「不獨立的民主」,跟台灣接下來的演化動向不太一樣,倒是跟後來數十年香港民主運動的基調非常相似。至於葉榮鐘,則是展現了從「本土」到「紅統」的思想轉型。而且,他們絕對不是北京的喉舌,這一點絲毫不用懷疑。他們對林莊生說的話、寫的信,是對子姪輩私下的意見表達,這就是他們基於自身想法講出來的真心話。

  他們的思想,或許會讓當代許多人感到難以認同。我猜想,林莊生可能也有不同意見。

  但無論如何,他們展現了白色恐怖時代後期,某些知識份子心中對於台灣的真實想法。而且直到今日,我們的社會還是未能完全走出他們的思考路徑。類似的思想,在我們眼前依然存在。

---

參考資料: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晨星2002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玉山社2017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