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抗疫的損失不在經濟,而是「信心」

中國式抗疫的損失不在表面經濟數字,而是「信心」二字。

距離上海解封已經過了兩個多禮拜,可是中國的疫情並沒有隨著上海的解封而消退,反而是處於一種奇特的「半封城」狀態,出門處處要出示健康碼、每隔72小時就要做一次快篩,甚至最近透過外媒才爆出丹東這個邊境小城已經封城2個月,還有多少不知名的小城處於封鎖,我們不得而知。

有關封城對經濟和社會的可見影響已經有很多分析,不需要再多說明,但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未來,繼續這樣下去會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關鍵就在「信心」兩個字,人民對於封城無預警實施的恐懼已經大大影響了對未來的信心。

這是什麼意思?以企業來說,外資已經有高達55%正在或是準備撤離中國,而中國國內實體經濟更是受到重創,大量倒閉以外更沒有多少人敢在這個時機開店,居民也因為害怕突然封城毫無準備而緊縮消費,如此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惡性循環,全都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因此,台灣甚至其他國家在封城以後會出現的「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在中國出現,畢竟若沒有辦法保證不會再次遇上封城而失業的情況,誰敢亂花錢呢?封城的影響看似是一時的,其實會長期而緩慢的一點一點扼殺經濟活力,且信心一但摧毀就難以恢復了。

在我看來,「動態清零」一但開始就難以回頭了。中共的統治基礎來自於經濟高速增長,而封城再加上多年積累的債務問題又註定中國往後不可能再有高速增長,需要更強大的控制力維持社會穩定。未來對岸註定不會平靜,在台灣的我們更要密切觀察注意。

< 資料來源:林俊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