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公民團體昨日上街頭宣講,爭取民眾支持連署罷免案。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大罷免運動的政治現象,是二○二四年賴清德當選總統、民進黨執政,立法院中國國民黨以五十二席加上附隨無黨籍兩席、民進黨五十一席、台灣民眾黨八席,三黨均不過半,民眾黨依附中國國民黨採取毀憲亂政策略杯葛行政權,激發公民團體發動罷免中國國民黨立委,現已進入二○二五年的新階段,接連兩波名單,尚有第三波待送,蔚成政治史上空前令人矚目的罷免行動。
當前的立院僵局,理論上本應藉由倒閣、解散國會的法制手段解決,但號稱多數卻實質脆弱的在野兩黨不敢冒此風險,導致僵局無法解決,遂有大罷免讓人民再次行使直接公民權,以解除被認為不適任立委。
大罷免是公民團體的行動,並非民進黨行使,國眾兩黨卻指民進黨,刻意忽視民團的直接民意展現,泡造其不正當性。其實民進黨以當家不鬧事而隱忍,已被許多支持者批評了,國眾兩黨卻睜眼說瞎話,民眾黨更因創黨主席涉貪凟職在押,竟以其為政治犯而遷怒民進黨與賴總統。至於國民黨針對綠營的報復性反罷免行動,全出自欲投入選擧的黨工,荒腔走板,一如自己所批評的現象。
觀察大罷免運動,青年的投入改變以往政治冷漠的印象;女性參與比重高;更有許多原國民黨支持者參與。知識青年主導了罷免行動,超出民進黨支持者群,反映青年層對「台灣」、「民主」國家價值的守護心,對專制中國的扺抗意識。大罷免運動是藍白兩黨毀憲亂政引起公憤而形成。
選舉是對政治人物權力的授予,罷免則是權力的收回。民團是獨立於政黨之外的公民團體,是新興社會力量,也會鞭策民進黨。
台灣,既不是中國國民黨的台灣,也不是民進黨的台灣,更不是民眾黨的台灣。台灣,是生活在台灣的人民的台灣。大罷免展現的公民團體力量讓人看見台灣的政治前景,也看到台灣的國家願景。超過兩百位文學工作者挺身支持大罷免,更反映出全民共憤的政治形勢。
(作者是詩人)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