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傳跟馬曉光談:到底是誰「數典忘祖」?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翻攝中新網

李大有/自由業
 
日前教育部開會審查明 (108) 年施行的12年國教新課綱,預計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對此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8月15日表示,「台獨分裂活動,數典忘祖。不僅荼毒台灣年輕一代,更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加劇兩岸對抗。」本文試討論「數典忘祖」一詞與新課綱的關係。
 
「數典忘祖」出自《左傳•昭公十五年》,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在參加完活動後,周景王設宴招待他,並趁機問:「各諸侯國都向王室進貢了寶器,為什麼只有晉國沒有進獻呢?」籍談回答:「晉國遠在深山,與王室相距遙遠,而且『從來沒有得到過天子的賞賜』,所以不能進獻寶器。」 周景王說:「你們晉國怎麼這麼健忘啊?晉國的始祖唐叔,得到的文王用來檢閱軍隊的鼓和車,以及武王曾穿著攻克商都的鎧甲等,不是賞賜嗎?周襄王賜給晉文公的金鉞大斧和黑米釀製的美酒,以及弓弩和勇士,不是賞賜嗎?這些賞賜,策書上都明明白白的記著呢。你是晉國世代掌管典籍的史官的後代,為什麼竟忘了這些歷史事實呢?」
 
 籍談張口結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只好趕快離開了宴席。籍談走了後,周景王對大臣們說:「看來,籍先生很不稱職,他的後代大概不能享有祿位了。他在談論典籍時,竟然一無所知,竟然忘掉了自己的祖宗。」後來人們常用「數典忘祖」比喻忘本,即忘記了事物的原貌和本源,現在常用以比喻對本國歷史的無知。
 
在歷史上,中國的祖宗對待台灣的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當中國內戰打敗仗的一方,帶著殘兵敗逃台灣,在台灣據地為王,例如鄭成功、蔣介石;(2) 當中國與外國打了敗仗,就將這個「鳥不語花不香,棄之不足惜」的台灣割讓外國,例如馬關條約;(3) 在沒打仗的數百年間,中國以「海禁」為名禁止人民出海前往台灣開發,例如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
 
歷史上,台灣是中國的貢品,成為中國敗戰求饒的禮物,用以換取中國內地的短暫安逸;歷史上,台灣是中國的資源回收站,成為被中國人民唾棄而推翻的前朝政權,茍圖中興再造王業的復興基地。在以天朝為正朔的中國歷史中,台灣是否曾經「得到過天子的賞賜」呢? 而現代的中國,是否忘記了你們祖先所做過的事而「數典忘祖」呢?
 
本次高中歷史課綱的修正,不同於過去「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架構,改採分域架構,區分為「如何認識世界」、「中國與東亞」、「台灣與世界」3部分。108年新課綱歷史分組主持人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金仕起指出,「新課綱對中國歷史仍是學生理解的重點,只是在了解中國歷史時,注意到中國跟其他區域的互動」。
 
台灣的教育專家在21世紀,揚棄了107年前封建迂腐的天朝史觀,修正為前膽的台灣史觀,希望培養年輕學子具有全球視野。那麼,究竟是台灣歷史學者的觀點「數典忘祖」,抑或是決定將「馬曉光」三個字寫成「马晓光」的人是「數典忘祖」? 請您自行評價。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