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相關文章

「不死的虎將」郭雨新

「不死的虎將」郭雨新

「頑抱信念自由﹐夢迴蒼生無路。孤苦吐盡心血﹐那堪真理幻滅。白髮志強難移﹐徘徊異國滋味。古稀從心所欲﹐惟期民主法治。滿街彩虹豔麗﹐誰知與我無緣。」–郭雨新 1908年的今天,郭雨新出生在台灣宜蘭。父親郭根生是清前秀才。郭雨新14歲時﹐因父親過世﹐家道中衰﹐自宜蘭公學校畢業後便輟學﹐在母校擔任工友。 1924年﹐宜蘭農業職業學校開辦﹐郭雨新以第一名考進該校﹐惜又因家貧,面臨輟學邊緣。幸逢當時台灣鉅富「林本源興殖株式會社」的董事長林松壽旅行到宜蘭﹐獲知郭雨新苦學歷經,頗為感動,於是解囊資助,郭雨新得以半工半讀。農校畢業後,郭雨新考入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前身)習農。帝大畢業時,一篇有關「農業政策」的論文,哄動全校。畢業後﹐旋被林氏延攬在他的公司擔任租務主任重職,一年後躍升為經理。 1939年郭雨新隻身前往上海經商﹐在滬濱住了四年﹐因台北日本憲兵隊長調至上海﹐該隊長過去曾因郭雨新有反日傾向而注意過郭雨新﹐為避免意外麻煩﹐郭雨新乃遠走北京﹐並且舉家同往﹐經商於平津等地﹐直到大戰結束後二年﹐始返台灣。 郭雨新在日治時代沒有顯著的政治活動﹐而以經商為主。 郭雨新的政治生命﹐是在二戰之後才開始﹐而以1948年他正式加入中國青年黨為開端。 1946年5月﹐台灣省參議會成立﹐當時由各縣市選出的省參議員總額30名。到了是年年底﹐國民政府因政治上的考慮﹐與民﹑青兩黨協商結果﹐同意由該黨各遴選三名黨員參加省參議會。1950年5月16日﹐郭雨新以青年黨的身分﹐被遴選遞補為省參議員﹐開始他的政壇生涯。在省參議員任內﹐他率直以言﹐贏得「小鋼砲」的稱譽。因此﹐他的聲譽日隆﹐在青年黨內地位大升﹐身兼青年黨中央委員及台灣省黨部副主席。省參議員之後﹐郭雨新連任第一﹑二﹑三屆臨時省議會(第三屆臨時省議會視同第一屆省議會)的省議員﹐接著又高票蟬聯第二﹑三﹑四屆的省議員﹐前後擔任省級民意代表時間長達22年。 在議會裡﹐他確實以敢言直言見重。郭雨新的問政﹐不僅著重民生問題﹐對於高層次且敏感的國家體制﹑民主法治原則﹐他更擇善固執。因此﹐他不時堅持言論﹑出版自由﹐強調自由民主政治﹐抨擊專制特權的思想與作風。在白色恐怖的政治陰影下﹐他早就大膽地對國民黨的「國庫通黨庫」等黨國不分的現象﹐提出嚴厲批判。郭雨新的諤諤直言﹐使得他與其他四位同樣敢言的省議員─郭國基﹑李萬居﹑吳三連﹑李源棧─被社會上合譽為「省議會五虎將」。 1960年﹐郭雨新參與雷震帶頭籌組的「中國民主黨」組黨行動﹐以實現其建立強有力的反對黨的民主信念。郭雨新與雷震﹑夏濤聲﹑高玉樹﹑許世賢﹑齊世英﹑李萬居同膺「中國民主黨」籌備委員會七常委﹐成為當時在野政治力量重要領導人之一。可惜﹐這個籌組中的反對黨﹐因國民黨以政治手段逮捕雷震等人而胎死腹中。 1973年郭雨新想更上層樓﹐參加增額監察委員的選舉。監委係由省議員投票選舉﹐以郭雨新二十二年的省議員資歷﹐要在過去的同仁中贏得幾張選票﹐在情理上當不困難。然而﹐國民黨卻欲去之而後快﹐透過強力的黨政運作﹐全面封殺郭雨新﹐竟使郭雨新以零票落選。 但郭雨新仍不死心﹐三年後的1975年﹐他披掛參選增額立法委員(選區包括宜蘭縣﹑台北縣﹑基隆市)。他在競選傳單上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狀心未已」來表達他的決心。他提出尖銳明確的政見﹐包括:國會全面改選﹔廢除戒嚴令﹔司法獨立﹔總統﹑省長﹑台北市長﹐直接民選﹔清查國家行庫等等敏感話題。這位以「不死的虎將」自況的郭雨新﹐每場政見會的聽眾都是人山人海﹐然而開票結果﹐郭雨新再度落選。他以80398票﹐居落選者之首。 落選後的郭雨新﹐所受壓力更大﹐他的生意也被全面封殺。在備受政治壓力之下﹐郭雨新決心暫時離開台灣﹐經過國民黨當局的幾番刁難﹐才於1977年獲准出國﹐悄然赴美。兩年後﹐1979年12月﹐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郭雨新滯留在美。 出國後的郭雨新﹐最重要的政治活動是﹐籌組了一個叫做「台灣民主運動海外聯盟」的組織﹐並出任主席。此外﹐1984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改選總統﹐郭雨新曾在美國宣布競選總統﹐要和與他同齡的蔣經國競選﹐後來不了了之。 旅美期間﹐郭雨新與美國政界人物如國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索拉茲﹑派爾﹑李奇等人略有往來。華府國會山莊上有關台灣政治問題的聽證會上﹐常有郭雨新的蹤影。 1985年8月,78歲的郭雨新因肝臟併發症病逝美國,遺體歸葬台灣。 郭雨新去世的翌年,民主進步黨衝破黨禁而成立,再過一年﹐台灣正式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老先生在天有靈,當知他一生的奮鬥終於開花結果。
李筱峰 2023-08-24
威廉·亨利與亞歷山大·格林

威廉·亨利與亞歷山大·格林

「不論門是多麼的狹窄, 不論罪狀是如何的繁多, 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 我是自己靈魂的船長。」–威廉.亨利 有人在醫院住院手術療病,開始寫作吟詠生活及生命;有人被捕入獄,在監獄裡開始嘗試寫作。結果都成為知名的作家。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兩位壽星,就是這樣的兩個人。 英國詩人、評論家威廉.亨利只有一條腿。由於他在12歲時罹患骨結核病。數年後,該疾病蔓延到腿部,醫生宣布拯救他生命的唯一辦法是在膝蓋以下直接截肢。截肢手術在他25歲時進行。1875年,他在病床上寫了一詩《Invictus》,前引的詩句,即出於此。儘管殘疾了,但是他憑藉完好的一隻腳積極生活,從事寫作、評論、編輯。 他出生於1849年的今天,53歲去世。 2009年南非有一部影片講述南非舉行世界盃橄欖球賽期間,當時總統曼德拉如何與國家橄欖球隊同心協力,聯手凝聚國人意志,讓剛擺脫種族隔離制度不久而面臨分裂的南非能夠團結一致。這部電影的片名就是採用威廉.亨利這首詩的名稱《Invictus》,中譯有《打不倒的勇者》。 今天的第二位壽星,也是一位從困境中奮發的作家,他是1880年的今天出生的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格林。 格林的父親原是波蘭人,因參加波蘭反抗俄羅斯的一月革命,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刑滿釋放後生活困苦,以致格林在中學畢業後輟學。十六歲以後格林開始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他當過船上的學徒,水手。還遠赴烏拉山區當過淘金工人和建築工人。 格林後來加入了俄國軍隊,但不久參加社會革命黨(社會革命黨號召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開展對專制政府的武裝鬥爭)。格林在團隊中散發傳單,後來離開軍隊到基輔等地進行革命宣傳,於1903年被捕入獄,在監獄裡開始嘗試寫作。 格林由於政治因素,數度入獄、逃獄,甚至曾逃亡至芬蘭。1917聽說二月革命的消息後,立刻來到彼得格勒,此時他對新制度和革命充滿希望。1919年他入伍當信號兵,卻得了傷寒,出院後,高爾基幫他申請到了學術界人士,有了一份工作,生活才恢復正常。 俄國內戰期間,格林在「火線」雜誌上發表文章,並開始創作自己的成名作《紅帆》(1923)。至今,聖彼得堡每年都舉行「紅帆」活動來慶祝節日,這一活動即由格林的小說《紅帆》得名, 格林雖參加政治活動,但是他的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故事多以海洋,冒險和愛情為主題,描繪為了愛情的冒險中的種種奇遇,富於幻想,帶有強烈的浪漫風格和神秘色彩,被稱為「格林奇境」。 但他的浪漫主義風格與當時革命色彩濃厚的文學主流格格不入,所以他的作品很難發表,因此全家仍在窮困中。 1932年格林的回憶錄還在進行之中未完成,卻因肝癌和胃癌去世。 1950年,他的作品被俄共宣判為反社會、充滿資產階級的頹廢。直到史達林死後,他的作品才被重新出版。    
李筱峰 2023-08-23
「航空先驅」蘭利

「航空先驅」蘭利

為何許多鳥類不須鼓翼而能在天空翱翔或滑翔?這是人類在發明飛機之前,常常引起科學家好奇的問題。 說到飛機的發明,許多人都通常會聯想到萊特兄弟,其實還有一位重要的先驅者,貢獻很大,他就是今天的壽星塞繆爾·蘭利。 這位航空先驅,也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的蘭利,1834年的今天(8月22日)出生在美國麻薩諸塞州。 蘭利早年未受過高等教育,從波士頓拉丁文學校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天文台當助教。1881年,他發明了測熱輻射計,可以用於微量熱的精密測量。並首次將太陽輻射的測量擴展到遠紅外波段。1886年,蘭利由於太陽物理方面的貢獻,獲得美國科學院頒發的亨利·德雷伯獎。1890年他創辦了史密松天體物理台。 對天文、航空極感興趣的蘭利,仔細研究空氣動力學原理,試圖從鳥類飛行中獲得啟發,研製飛機。他透過漂泊信天翁、紅頭美洲鷹等翱翔型鳥類,研究其翼面負載和其他空氣動力學特性的計算數據,作為航空研究的參考。 1896年5月,蘭利在華盛頓附近的波多馬克河上進行了無人飛機模型的試驗,模型飛機從船上彈射起飛,飛行了大約半英里。比重大於空氣的飛行器能持續動力飛行,這是航空史上的首次。同年11月11日,他的另一架飛機模型又成功飛行了五千多英尺。 蘭利接著製造有人駕駛的飛機,有一前一後兩對翅膀,採用彈射方式起飛,由於沒有起落架,飛行結束後只能墜入水中。1903年12月8日,蘭利請了飛行員曼利開始試飛,在彈射起飛時,飛機被鉤住,墜毀在河中(見下圖),飛行員曼利被人從水中救起,幸好沒有受傷。但是蘭利卻受到報紙猛烈抨擊。後來權威人士評斷,若不是彈射失誤,在重於空氣的載人飛行方面,蘭利將會是第一人。就在蘭利這次試飛失敗的9天後,萊特兄弟在北卡羅萊納試飛成功。 蘭利得知萊特兄弟也在進行滑翔機飛行試驗,曾於1902年試圖會見萊特兄弟,但卻被萊特兄弟謝絕。 1906年蘭利去世。 雖然蘭利的動力飛行的願望未能實現,但為後來的飛機設計者奠下基礎。蘭利去世8年後的1914年,美國的飛機設計師將他的飛機打撈上來,進行改造,安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結果試驗成功,飛機飛行了數百英尺。 為了紀念蘭利,史密松研究所於1908年設立一個「蘭利獎」,獎勵對航空有貢獻的人。有趣的是,首次獲頒蘭利獎的人,正是幾年前拒絕與蘭利會面的萊特兄弟。 美國後來有許多以「蘭利」為名的機構、地點和軍艦,包括:蘭利空軍基地、美國宇航局有蘭利研究中心,以及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叫「蘭利航空母艦」。而且,還把每平方厘米1卡路里的輻射強度通用單位稱為「1蘭利」。 【圖片說明】 1. 蘭利 2. 蘭利飛行試驗失敗掉入河中的飛機。  
李筱峰 2023-08-22
「法國史學之父」米榭勒

「法國史學之父」米榭勒

「文藝復興發生了,但是它如何開始?全靠有人大逆不道衝破經院哲學的束縛,全靠這些罪人們為了看見天堂所做的戮力奮鬥。文藝復興起源於遠離學院和經院哲學家的地方,就在撒旦追著女巫和牧羊人施以教導的大自然裡。」–米榭勒《女巫》 在中學時代上歷史課沒有打瞌睡的人,應該都聽過「文藝復興」一詞,有一說法,這個名詞最早是在19世紀中出現於法國,法文寫做la renaissance,後來英語化,寫成renascence。原來『文藝復興』一詞是有「法國史學之父」稱號的米榭勒,在他的名著《法國史》(1855)一書中提出的。 法國歷史學家米榭勒於1798年的今天(8月21日)出生於巴黎。 米榭勒原本是一個印刷廠師傅的兒子,小時候曾在父親的店裡幫傭,後來巴黎地方政府給了他父親皇家印刷廠的職位,父親終於有能力送米榭勒去著名的查理曼大帝大學讀書。1819年,米榭勒在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獲得文學博士。1821年以後,到學院講授歷史學的課程。曾陸續任職高等師範學院哲學與歷史教授、歷史檔案部主任、法蘭西學院歷史與倫理教授。 米榭勒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革命運動波濤洶湧的時候,因此成為一個熱心政治的歷史學家,贊成革命,拒絕和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後來稱帝的拿破崙的弟弟)合作,米榭勒因此被逐出法國,流亡到義大利,但仍然堅持繼續從事歷史學研究。用他的話形容他的堅持:「歷史就是人類不願認命,持續爭取自由的不斷鬥爭。」拿破崙下台之後,他才回到了法國。 他主張「完整地復活過去」,其寫作歷史的目的,在以重建過去來顯示公義,並期待以此改造社會,被視為「年鑒學派」史學的鼻祖。年鑑學派重視歷史的縱深與多面向的宏觀,所以米榭勒關懷的層面十分廣泛,無論政治、法律、宗教、商業、語言、藝術、民俗、傳說等均在他涉獵之內,以其著作的目的就是從過去的歷史中重現法蘭西精神,被學術界稱為「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 而且他的歷史寫作不以晦澀艱深的文字為尚,而是以文學風格的語言撰寫歷史,而且不僅著眼於人類的歷史,更包含人與自然。在其筆下,山川、海洋、草木鳥獸,皆充滿深沉的詩意的凝思。 米榭勒著作頗豐,如《羅馬史》、《人民》、《法國大革命史》、《法國史》、《女巫》、《雲雀》、《海》、《山》、《愛》、《蟲》、《婦女》...。其中《法國史》共六卷,米榭勒前後花了36年心血寫完成,奠定其史學大師的地位;而《女巫》一書,對女性坎坷命運,淪為男性的附屬品,至為關懷,「理想女性的典型聖母瑪利亞,數世紀以來其地位越來越崇高,而現實生活裡的女人,在男人和牲口組成的鄉村團體裡卻無足輕重。」 這位充滿人道關懷與人文省思的史家,也被視為第一位社會主義的歷史學家。 1874年2月9日,米榭勒因心臟病逝世。
李筱峰 2023-08-21
「本土化神學」黃彰輝牧師

「本土化神學」黃彰輝牧師

「目標一元化,手段多元化。」–黃彰輝 具有世界級聲望,集宗教家、教育家、人權運動家於一身的黃彰輝牧師,於 1914年(日本大正3年)的今天(8月20日)誕生。祖父、父親和他,三代都是牧師。 黃彰輝擁有優越的學歷和資歷: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畢業;英國0verdale College, Selly Oak研究一年;英國劍橋西敏斯德學院畢業,並曾執教於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院,且受英國長老教會聘為教師(1941);台南神學院院長(1949);促成美國基督教大學聯合基金董事會在台灣設立東海大學,他出任第一任董事(1953);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四屆議長(1957);受聘爲美國聯合長老教會宣教諮詢委員會主席(1959);榮獲美國Mormat Theological Seminary及加拿大多倫多神學院榮譽神學博士(1960);榮獲日本東京大學榮譽神學博士。第二次當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12屆議長。擔任WARC世界長老教會聯盟中央委員常務委員(以上1965);赴倫敦就任普世教協神學基金會副總幹事(1965),繼而接任神學基金會總幹事(1966)。 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黃彰輝正在國外。事件後,許多劫後餘生的知識份子亡命海外,但黃彰輝卻在事件後6個月回台。此時他的許多親友,包括他的恩師林茂生都已經慘死。 黃彰輝除了擁有以上的學經歷,他的生命史的重心,還有更重要的兩個特色,一為黃彰輝強調「本土化神學」,從西方神學與教會的模式中,進而發展出適合其情境的神學與新教會模式。 吾友人權記者陳銘城對黃彰輝牧師有如下的介紹: 「他始終認為神學教育不但是在追求神學上的啟示與學問,更重視社會、文化、政治及人民的處境與盼望所在,來回應上帝對人的恩典與應許。黃彰輝的神學觀念可以從對『本土化神學』的强調開始,發展到七〇年代的『出頭天神學』與八〇年代的『自決神學』。他的神學思潮與適進方向,表明了他本身的政治體驗與熱愛台灣鄉土的胸懷。理解了黃彰輝神學觀,才能理解台南神學院的特色與傳統,也才能真正理解發表三次聲明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其社會關懷與政治關懷。」 黃牧師生命史的第二個特色是,在本土化神學的動力下,他致力推動台灣的民主與自救運動。1972年,他邀集林宗義博士、黃武東、宋泉盛牧師等人共同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鄭重聲明: 「台灣一千五百萬人民(當時人口)決不容許再被當作交易的商品,今一如以往。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這種人權是上帝所賦予的,也是聯合國憲章所承認的。」(1973.3.20) 1979年退休後的黃彰輝更熱心參與台灣人運動,乃與彭明敏、蔡同榮、陳唐山和郭雨新等海外同鄉配合,轉而進行美國國會的遊說工作,後來這一遊說工作演變發展為「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 這期間,國共兩黨都設法與他接觸,要邀他回「國」,都被他拒絕!直到李登輝擔任副總統時,才回台與李登輝見面(1987),此時,他已罹患肺癌。 1988年10月28日病逝倫敦。
李筱峰 2023-08-20
被「祖國」指為「奸黨」的作家張深切

被「祖國」指為「奸黨」的作家張深切

「監獄於我是很好的學校,我在這裡得到了許多教育,體會了許多事理。」–張深切 台灣的作家、編劇張深切,出生於1904年的今天(8月19日),南投草屯人。 幼年進漢學書房讀書,啟蒙師爲洪月樵。在公學校時,因為講台語遭老師斥責,他頂撞老師遭退學。隨林獻堂赴日本東京,進入傳通院礫川小學校五年級就讀。 1919進豐山中學,之後輾轉進青山學院,沒讀完,於1923年底赴上海。 1924年與范本梁、彭華英、洪輯洽等人舉行「國恥紀念日」演講會,抨擊臺灣總督府政治。 張深切再轉往廣州,於1927年3月與林文騰、郭德欽、張月澄等組成「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5月返臺,因受台中一中學潮牽連,遭日警逮捕,日政當局開始檢舉「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的會員。四月,被判刑2年,至1930年10月出獄。 30歲的張深切,正因「殊難忍看河山沉淪」,而投入中國(他心目中的「祖國」)的懷抱,把希望寄託在「祖國」身上。天真的張深切認為台灣同胞的希望「只在祖國的復興,祖國一亡,我們不但阻遏不了皇民化,我們自己也會被新皇民消滅的」。 1932年他再赴上海。進入山田純三郎所辦的《江南正報社》工作,負責副刊主編與時事評論。《江南正報社》於1933年停刊。張深切返臺進入、《東亞新報》社工作。 張深切志在文藝及戲劇,1934年5月組成「台灣文藝聯盟」,任委員長。十一月出刊「台灣文藝」。 1938年張深切赴北平(北京),在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兼訓育主任。也在國立新民學校教授日語。隔年在北平創辦、《中國文藝》,擔任主編兼發行人。同時出任台人旅平同鄉會會長。 1940年辭《中國文藝》編務,暫時返台。隔年又赴北京,任職新民印書館。 張深切所到的中國,雖然是日本的勢力範圍,但他的反日言行引起日本特務注意,四月曾遭日本特工拘捕,旋獲釋。 二戰之後,張深切返台,因台中師範學校校長洪炎秋的邀攬,擔任台中師範教務主任。 然而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這位被形容為「徹底民族主義者」的張深切竟然被指為「奸黨」,逼得他只好躲匿到南投中寮的山區避禍。 二二八事後,他對政治失去興趣,但是仍對影劇保持熱情。1957年組成藝林電影公司,自編自導「邱罔舍」,獲得第一屆影展最佳故事金馬獎。 張深切出版的重要作品有《我與我的思想》、《獄中記》、《台灣獨立革命運動史略》(此處所謂的「台灣獨立」與今日定義不同)、《遍地紅》(描寫霧社事件的劇本)、《里程碑–黑色的太陽》(這是他的自傳)。 1965年11月張深切病逝台中。 綜觀張深切一生,吾友黃英哲教授有這樣的評述:「張深切,他可說是台灣日治時期「祖國派」人士的一個典型,在飛揚的青年時期,將心血精力投置於他心目中的祖國,參加祖國革命,日夜企盼台灣的光復,而等到台灣真正光復,竟無其地位,得到的却是逃亡與歸隱。他也許就是日治時期「祖國派」人士的最佳寫照。」 在日治時代心懷「祖國」,卻在「祖國」來臨之後被「祖國」指為「奸黨」,不得不逃命。張深切的歷史,足夠台灣人深切反省!
李筱峰 2023-08-19
為學生捨身成仁的利布雷斯庫

為學生捨身成仁的利布雷斯庫

2007年04月16日,美國發生一件恐怖的校園槍殺慘案! 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內,有一名韓裔學生持槍企圖闖入大學的一間二樓的教室,要射殺正在上課的學生!此時正在講台上講課的76歲教授,見狀立刻衝到教室門口,用身體頂住教室的門,不讓兇手射殺學生,讓學生趕緊跳窗逃逸。教授雖然頂著門,但是,卻被兇手射穿門的子彈擊中身體,中彈身亡!由於教授頂住門,使得學生有足夠時間跳窗逃走,雖然有人跌斷腿骨折,但大家都安然離開現場。 這位捨身救學生的教授名叫利維烏·利布雷斯庫。學生稱他們的老師是位英雄,而且把一生獻給科學、教育與學生。 利布雷斯庫教授的不幸遇難,正值以色列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日」。而利布雷斯庫正是當年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 利布雷斯庫於1930年的今天出生在羅馬尼亞,他是一位猶太人。 他主要研究空氣彈性力學及不規則流體力學。 二戰期間,他與家人一同被關押在烏克蘭的苦力集中營,在猶太人大屠殺中戲劇性的倖存下來。所以猶太人組織Simon Wiesenthal Center創辦人形容利布雷斯庫是一名英雄,他因為是納粹大屠殺的生還者,經歷當年的恐怖經驗,在碰到危機而能沉著面對,毫無恐懼。 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統治之下,利布雷斯庫無法移居以色列。直到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向羅馬尼亞交涉請求,1978年,利布雷斯庫才正式移居以色列,並取得國籍。並在特拉維夫大學教授航空和機械工程,直到1986。後到美國,擔任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及州立大學的工程科學及機械械系教授。該系系主任形容利布雷斯庫是「一個極為包容的人,在我們這紛擾的世界中教育出許多學者。」 利布雷斯庫為學生捨身成仁後,其遺體運歸以色列安葬。  
李筱峰 2023-08-18
「德州獨立」傳奇人物克羅克特

「德州獨立」傳奇人物克羅克特

今天的冥誕壽星大衛·克羅克特(Davy Crockett),是一位傳奇性人物,他在美國獨立宣言發佈的十年後,1786年的今天(8月17日),出生在美國田納西格林威爾。因為家境貧窮,父親打發他到邊遠的林區當農場的雇工。他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勉強曾跟鄰居受過100天教育。 27歲加入田納西騎兵,但他只服役了90天。卻在此時遇上了克里克印第安人的戰爭。他在部隊時的長官就是數年後成為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 克羅克特退役後,到他故鄉的市政府任職,任職中,他讓當地的貪污腐敗現象絕跡。1826年和1828年他被選為代表田納西州的眾議員。進入國會後,和當年部隊的老長官傑克遜碰面了,此時的傑克遜已是總統。面對老長官又是總統,克羅克特卻不假辭色,與他有了一場激烈的爭執。爭執的焦點是為了一項旨在驅逐印第安人的法案,素來厭惡印第安人的傑克遜,極力推動法案實行,而親身經歷過印第安人戰爭的克羅克特,則力主與印第安人和平共處。 克羅克特為了反對這項法案,在1830年輸掉了他的眾議員席位(因為選區中大部分白人移民擁護新法案)。不過1832年他又再次當選眾議員。但是1834年克羅克特又再次輸掉選舉,因為此時他正忙著寫回憶錄,疏於競選活動。 此時,在墨西哥統治下的德克薩斯(今天美國德州),正在爭取獨立,克羅克特決心去德克薩斯支持並參與當地反抗墨西哥統治的革命,1836年1月克羅克特投奔德克薩斯獨立政府。儘管德克薩斯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克羅克特卻在一場「阿拉摩戰役」中被俘,最後遭槍決!
李筱峰 2023-08-17
為原住民權益奮鬥而犧牲的樂信‧瓦旦

為原住民權益奮鬥而犧牲的樂信‧瓦旦

「光復台灣也應該光復我們的故鄉,否則光復祖國之喜何在?」 –樂信·瓦旦(林瑞昌) 樂信‧瓦旦(漢名林瑞昌)出生於1899年的今天(8月16日),屬泰雅族賽考列克族原住民,是第一批接受日本新式高等教育的原住民,1921年自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今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隨即回山區部落服務,先後在大溪郡控溪、高岡、角板山、象鼻、尖石等地擔任公醫,負責山地部落的醫衛工作。成為部落的領導階層和意見領袖,他經常出面協調化解部落間的衝突。 此外,他亦十分關注原住民與日本當局關係的轉變,他認知到日本統治台灣的根基已經非常穩固,一旦原住民再發動暴虎馮河的抗日行動,無異是以卵擊石,所以出面勸阻自己的部落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因此受到日本當局的倚重。 1945年,樂信‧瓦旦更被聘為台灣總督府評議員,是原住民族最具聲望的菁英。 二戰後,樂信‧瓦旦取了漢名「林瑞昌」。他憧憬著新來的國民黨政府能比日本人善待原住民。誠如前引的他那句話「光復台灣也應該光復我們的故鄉」。 然而台灣人在熱烈歡迎國民政府之後,由期望而失望,由失望而絕望,終於在一年四個月後爆發二二八事件,引來一場屠殺。阿里山的高一生、湯守仁也發動鄒族青年參與抗暴行動。但是樂信·瓦旦仍採穩健態度,勸他的泰雅族同胞要千萬隱忍,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因此,他還得到國民黨當局的表揚。 二二八事件後,樂信‧瓦旦順勢向國民政府提出要求,希望歸還日本政府侵占的原住民土地,但沒有得到當局正面回應。樂信‧瓦旦沒有氣餒,反而更積極地改走議會路線,1949年11月,樂信‧瓦旦當選省參議員,是當時唯一的一名原住民代表。兩年後,又再度當選第一屆省議員。在省議會裡,他大聲疾呼: 「確立山地行政的目標,在將山胞的經濟和文化進化到與平地同胞同樣的水準,為了達到此目標,政府必須有堅決的態度,組織一個山地行政設計委員會,樹立山地行政二十年計畫,若能施之以適當育,二十年後受國家新育的人才,便可掌握山地社會的樞紐。」 他希望政府能增加原住民參政的機會,多多培養原住民人才。這樣有罪嗎? 他正視原住民經濟的困境,有效率地提高山地行政,這樣有罪嗎? 1951年,樂信‧瓦旦與鄒族領袖高一生、湯守仁等人突遭國民黨當局誘捕,他們被誣指欲籌組「高砂民族自治會」,鼓吹原住民爭取自治,被處以「叛亂罪」。1954年4月17日,55歲的樂信‧瓦旦,與高一生、湯守仁等6名原住民菁英被槍決! 敗逃來台才兩年的外來政權,指控居住台灣千年以上的原住民族的領袖「叛亂」,這是何等荒謬、無理的歷史?今天號稱泰雅族而心向中國的原民立委高金素梅,妳可曾回顧過這段令人裂心泣血的歷史? 2000年,卸下總統職務的李登輝,親自登門拜訪了樂信‧瓦旦的家屬,對這一位在五十幾年前為原住民權益奮鬥而犧牲的原住民精英,表達崇高的敬意與肯定。
李筱峰 2023-08-16
彭明敏教授百歲冥誕

彭明敏教授百歲冥誕

今天是彭明敏教授的冥誕,他出生於1923年8月15日。 我在我的回憶錄《小瘋人生》第21章〈正副總統與我〉中,將未曾擔任過正副總統的彭教授也寫進去,為何?以下摘錄其中開頭。追思彭教授: #不能遺漏彭明敏 本章章名為「正副總統與我」,讀者可能會疑問:「彭明敏並沒有當過總統 或副總統,為何列在這一章?」我可以用司馬遷將項羽列在「本紀」的例子來回 答。 項羽沒有登過帝位,司馬遷為何將他列入「本紀」?研讀歷史的人都知道, 司馬遷的《史記》分「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個部分, 其中「本紀」所記錄的都是三皇五帝和秦始皇這樣的歷代君王。但是項羽最後在 垓下之圍大敗,自刎於烏江之畔,年僅 31 歲。但司馬遷認為項羽波瀾壯闊的一 生,猶似帝王。司馬遷寫到:「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 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 有也。」所以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詳細記錄項羽一生,雖非帝王,卻將他位 列帝位。 同樣的道理,彭明敏教授雖然競選過總統失敗,但他的資質、他為台灣奮鬥 的經歷,足堪勝任台灣的總統,只是人生際遇與他昔日的同事好友李登輝不同。 所以,我將彭教授寫在這章,談談我與他的接觸。(以下請詳見《小瘋人生) (下圖是彭教授蒞臨我在林口的書房留影)
李筱峰 2023-08-15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

「台灣革命僧」林秋梧

菩提一念證三千, 省識時潮最上禪。 體解如來無畏法, 願同弱少鬥強權。 –林秋梧 現代人看電影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可是電影對以前的人來說﹐是相當稀罕的。在1926年中﹐台灣中南部鄉下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太多的機會看電影﹐有一個叫做「活動寫真班」(後來稱「美台團」)的社運組織﹐在台灣的中南部鄉下巡迴放映電影﹐轟動鄉間的各個村落。原來﹐這個「活動寫真班」的組織﹐是隸屬於當時台灣民族運動的大本營─「台灣文化協會」下面的一個組織﹐他們以放映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影片﹐在台灣的鄉間從事文化啟蒙工作,提高台灣民眾的知識水準。參與這個團體的人﹐都是一些知識青年﹐他們以三人為一組﹐一人操作機器﹐兩人擔任「辯士」(解說員)﹐當時的電影是默片﹐需要有人從旁解說。這幾位辯士透過解說電影內容﹐來傳播新知識﹐同時也激發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活動寫真班」的辯士中﹐有一位青年名叫林秋梧﹐在巡迴放映電影時﹐很受鄉間觀眾的歡迎。他就是後來致力於台灣宗教改革的「證峰法師」林秋梧。 1903年的今天(8月15日),林秋梧出生於台南市的一個貧寒之家。 1918年﹐林秋梧考入了當時少年學子人人歆羨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隔年改名「台北師範學校」)。 進入台北師範後,林秋梧不滿當時日本的不平等統治,於課餘時間經常與在大稻埕開設醫院的蔣渭水醫師交遊。蔣渭水和這群青年學生為台灣社會探病投藥,認為台灣人患了「知識的營養不良症」,為了提昇台灣人的文化水準,因此,必須從事文化啟蒙工作。這就是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誕生的由來。文化協會成立,林秋梧立即加入。 林秋梧平日在校就經常有批評日本殖民統治的言論,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之後,更引起當局的注意。校方終於利用發生在1922年的一次學潮事件,指控林秋梧為學潮首腦之一,將他勒令退學!距離畢業只剩一個月。 輟學後,林秋梧潛赴中國,進入廈門大學哲學系,並於廈門附近的集美中學任教。不幸因為母親病逝,又輟學回到台南丁憂。此時正是1925年。 1925年正是台灣文化協會的演講活動熱烈展開的時候,抗日的民族精神日漸高張。林秋梧在辦完母親後事,又立即投入歷史的洪流中,參與文協的演講活動,在鄉間奔走呼號。這一年秋天,文化協會成立「活動寫真班」,在各鄉間小鎮巡迴放映社教電影,啟迪民智。 林秋梧原本對於佛學素有鑽研,對於當時身陷於迷信、腐化的台灣佛教早已萌生改革意圖,1927年,林秋梧結緣開元寺的住持「得圓法師」,深獲得圓法師的激賞,林秋梧入佛門,法號「證峰」 1927年春夏之間,林秋梧以開元寺派遣留學生的身分赴日本東京駒澤大學深造。投入當時日本的禪學大師忽滑谷快天的門下鑽研禪學。深造期間,為了籌湊學費,每日只吃兩餐飯,清早還要送報紙、送牛奶工讀。此時他並開始從事寫作,在《台灣民報》《南瀛佛教》《中道》等雜誌發表有關文化、社會及佛學的評論。1930年,林秋梧自駒澤大學畢業,回到台南開元寺,並任南部臨濟宗佛教講習會講師,兼南瀛佛教會教師。 「證峰法師」林秋梧雖入禪門,但他並非出世之徒,以前參與社會運動的熱情並未稍減。相反的,「普渡眾生」的感召,使他積極地從事佛教改革,掃除迷信,在1930年前後的台灣佛教界中,投下酵素,激起漣漪。更重要的是,透過宗教運動,又回到社會運動的路上,他參加「台灣民眾黨」及其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等團體,關切工農運動。為了破除迷信,他在1930年在台南地區與同志們發起了一個「反對普渡運動」,同年10月,並與同志創刊一份旬刊—《赤道報》,收載社會思想評論及文藝作品,由林秋梧擔任總編輯兼發行人。可惜發刊六期,卻遭日本當局查禁。於此可見證峰法師的入世思想。 和許多「看破紅塵」的「出家」和尚不同,林秋梧表現出一種解放的宗教觀,前引那首題為〈贈青年僧伽〉的七言絕句,說明了他這種入世的、解放的宗教態度。 這種「願同弱少鬥強權」的精神,才是林秋梧心目中「普渡眾生」的精神,才是真正「菩薩行」的極至表現。林秋梧解釋這種「菩薩行」說: 「菩薩行,就是以活於正信的自己為基底,而圖謀社會人群的幸福,無有所恐怖的行為吧!『自利利他』就是表示這樣行動的話。所以修菩薩行的,便是社會改革的前衛份子。他們的根本目標,在於建設地上的天堂、此土的西方,使一切人類(再而及於一切生物)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所謂極樂世界,就是描寫著這個快活的社會。」 為了建立這個快活的社會,林秋梧鼓勵大家: 「省識時潮,順應天人,鼓起四大弘願的大勇氣,站在四百萬大眾(當時的台灣人口)的前隊,把台灣島內有形無形一切的魑魅魍魎,消除盡淨的光明大路。…怎能偏重來世的淨土,而忽略現實的台灣?」 1933年,林秋梧手著《真心直說白話註解》一書問世。他以洗鍊的白話文,闡釋朝鮮古禪師知訥的作品,以科學的觀點,為「苦於鬼神久矣」的台灣人,重新註釋此書;1934年,他的另一部著作《佛說堅固女經講話》問世。此書旨在提升婦女的地位,是難得的一部婦女解放的解經的書。可惜這卻是他最後的一部著作。 1934年10月10日,正值32歲的黃金年華,然而這一年的秋風,卻吹得異常蕭瑟,挺拔的梧桐,竟飄滿一地的落葉。林秋梧在一場結核病中,匆匆走完他短暫卻多彩的一生。      
李筱峰 2023-08-15
〈烏鴉和阿龍〉張彥勳

〈烏鴉和阿龍〉張彥勳

「阿龍實在高興的不得了,一想起世界上還有比他更貧窮的人,或像自己這樣貧窮的人也能讓別人得到快樂,的確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張彥勳〈烏鴉和阿龍〉 以上這段文字,是善寫兒童文學的張彥勳的作品〈烏鴉和阿龍〉文中的一句話。 張彥勳筆下的阿龍,是一個失去雙親的窮小孩,和阿公住在山上的破屋。貧窮讓他自卑,甚至認為連樹上烏鴉的叫聲都在譏笑他:「阿龍貧窮,阿龍貧窮」。他決心辛苦做工賺錢去買枝獵槍,要把譏笑他的烏鴉全部打死!阿龍去買槍的路上,先遇到一位衣著破爛的飢餓的乞丐,向他行乞,阿龍心生憐憫,從口袋裡摸出一些錢給他;接著,又遇到三位托缽的和尚,臉色蒼白,阿龍又從口袋裡掏出錢捐給三位和尚;之後,阿龍經過一家鳥店,結果如何?請看張彥勳生動的原文: 他看見兩隻小鳥在鳥籠裡悲哀地一邊叫一邊振動著翅膀。牠們也許還不習慣籠子裡的生活吧,拚命用嘴尖啄著鐵絲網。 阿龍覺得那兩隻小鳥實在太可憐,就走進店裡。 鳥店的老闆是個禿頭的老人,他用輕視的眼光看著一身破爛的阿龍。 「伯伯,這兩隻鳥兒賣給我好不好?」阿龍問。 「好啊!只要肯出錢,就賣給你呀。」老闆用傲慢的態度對待他,心裡似乎是說:哼!像你這樣窮的孩子怎麼會有錢呢! 「兩隻多少錢?」 「二十五元,你有這麼多錢嗎?」 「好吧,這是二十五元。」阿龍拿出錢交給禿頭的老闆。 「嘻嘻,太好啦,嘻嘻嘻,籠子免費。」主人的態度馬上變得很溫和,笑容滿面的說。 「不要籠子。」 「為甚麼?」 「因為我要放走它。」阿龍說著,就隨手打開籠門把鳥兒放走了。 「嗨……有趣的孩子。」鳥店的老闆把眼睛瞪得圓圓的。覺得這件事很奇怪,他不了解阿龍為什麼這麼做。 阿龍愉快地走出鳥店,終於到了賣槍的店,可是那時候身上已經沒有錢了。 獵槍買不成,阿龍只好回家去了,但是他心裡覺得無比的快樂,邊走邊唱,有時候還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一路跑著。 回到家裡,阿龍把乞丐、托缽和尚和小鳥的事情都告訴爺爺。爺爺摸著阿龍的頭,很為他高興。 然後,爺孫倆和往常一樣在油燈下吃飯,吃得津津有味。 爺爺拿出酒來,邊喝邊唱,阿龍也興奮起來了。 「阿龍,聽聽!烏鴉又在叫了。」 「啊,真的耶!」 「怎麼叫的?」爺爺問他。 「咦──奇怪!今天晚上的叫聲可不一樣!」 「怎樣叫的?阿龍。」 「牠呀,拚命地叫著『阿龍好漢,阿龍好漢』哪!」阿龍笑嘻嘻地說。 「嗯,對!確實在叫著『阿龍好漢』哩,哈哈哈。」 阿龍從窗口仰望天空,看見橡樹上那隻被月光給照得好亮、好亮的烏鴉,正在拚命地叫著『阿龍好漢,阿龍好漢』,他心中充滿了無比的幸福,於是,他離開窗睡覺去了。 張彥勳這篇〈烏鴉和阿龍〉,是1978年兒童文學創作獎首獎的作品。 張彥勳出生於1925年(日本大正14年)的今天(8月14日),台中后里人。他的父親就是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十分活躍的台灣社會文化運動者張信義。 張彥勳就讀台中一中時,志趣文學。1942年他和台中一中同學朱實等人共同發起組織文學團體「銀鈴會」,並主編 同人雜誌《緣草》,提倡新詩創作。1943年,18歲的他就出版了日文詩集《幻》,2年後又出版了《桐葉落》。 「銀鈴會」後來發展成一百多人的團體,是中部地區唯一存在並活躍的台籍青年文學團體。 二戰後,由於語文的隔閡,有些「銀鈴會」同仁放棄了寫作,《緣草》一度停刊。張彥勳努力學習中文,準備重新出發。 1948年,《緣草》改名為《潮流》復刊。 1949年,發生「四六事件」,白色恐怖開始降臨,,同日楊逵也因 (和平宣言)一文被捕,「銀鈴會」成員被牽連而受拘捕、通緝的不少。張彥勳也曾經多次遭受約談和拘捕,七天至三個月不等。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張彥勳將「銀鈴會」相關資料和他自己的兩冊日文詩集一起焚毀。 跨越語言障礙之後,1958年張彥勳以中文在文壇上重新出發,以創作小說為主,反映台灣人民的生活,描寫台灣的現實。到了1971年,他因為眼疾導致一隻眼睛失明, 另一隻眼睛視力僅0.3。失明對一位作家,猶如失聰對樂聖貝多芬一樣,是莫大打擊!張彥勳因此開始轉向兒童文學、少年小說和翻譯。他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品有《兩根草》、《阿民的雨鞋》等。張彥勳說他的兒童文學創作題材,大多來自實際的教學經驗和生活觀察。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是他眼力喪失之後最溫馨的生活慰藉。 張彥勳任教國民小學30多年,生活淡泊簡約、憨厚樸質的他,寄情於寫作。他的寫實的文筆,寫出世間的困苦與歡樂,也為兒童帶來激勵、進取與同情的慈悲、向上的意志。 他寫作不輟,直到1995年辭世。
李筱峰 2023-08-14
「懸疑電影大師」希區考克

「懸疑電影大師」希區考克

「永遠都不要怕被人懷疑,除非他們能證明。」–希區考克 在英格蘭的一列火車上面,兩位旅客互相交談。 其中一位問:「對不起,先生,請問在您頭上的奇怪包包是什麼東西?」 『喔,這個呀,這個叫『麥高分』。』 「做甚麼用的呢?」 「是用來設陷阱捕抓蘇格蘭高原的獅子。』 「喔?但是蘇格蘭高原沒有獅子呀!」 「喔,那就沒有麥高芬了。」 以上是「緊張大師」大導演希區考克用來解釋「麥高分」(MacGuffin)的例子,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一些在劇情中有極大重要性,卻是子虛烏有的東西,「一個麥高芬,即什麼都不是。」 這是不是太虛無了?再看一個鏡頭: 在一間擠滿了人的房間裏,鏡頭從高高的天花板一路俯拍下來,直到拍成女主人握拳的特寫,手裏捏著一把重要的鑰匙....。 這是希區考克作品《美人計〉(1946)中的鏡頭,以令人目眩的純熟技巧製造懸疑。 希區考克後期最成熟的影片則幾乎都使用「蒙太奇」手法。蒙太奇到底怎麼奇?讀者若好奇,就請自行估狗。 這位有「懸疑電影大師」之稱的大導演、電影製片人,於1899年的今天(8月13日)出生於英國。 希區考克從1920年代的默片開始,在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共拍攝了逾五十部電影,其中《蝴蝶夢》(1940)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有許多影評家說他的電影有著深遠的寓意與哲理內涵,但是希區考克卻說他的電影沒有超出娛樂之外的用意。他說“What is drama but life with the dull bits cut out. ”(戲劇就是切除無聊部分的生活)。 緊張大師有時也很幽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為過度肥胖,沒有被徵召入伍,所以他曾開玩笑說「復仇是甜蜜的,而且不會發胖。」。 希區考克後來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在美國拍了很多電影。並且於1956年入美國籍,但仍同時保留英國籍。 由於他在影藝上的成就,英國女王頒給他爵位,但是他沒有來得及參加女王正式的封爵儀式,在受封四個月之前因腎功能衰竭在洛杉磯去世,享年80歲。
李筱峰 2023-08-13
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

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

「金玉非寶,藝術乃是至寶;心靈無形,藝術即其象形。」–倪蔣懷 今天(8月12日)是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家倪蔣懷的冥誕。他出生於日本領台的前一年,1894年,瑞芳人。 瑞芳公學校畢業後,倪蔣懷於1909年考入當時菁英薈萃的「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後改名台北師範學校)師範部。受到日籍美術老師石川欽一郎的啟蒙,是石川在台灣的第一位學生。他以水彩寫生的方式,描繪他周遭的台灣土地,展開了台灣的新一次美術時期。 1913年,倪蔣懷擔任暖暖公學校的訓導,做了四年的老師之後,由於他的岳家就是基隆顏氏礦業,因此他改業從事礦產事業,但仍不忘執筆作畫,並積極推動台灣的美術活動,及扶植台灣的美術人才。 1924年他出資與陳澄波、藍蔭鼎、陳植棋、陳英聲、陳銀用、陳承藩等人創立「七星畫壇」,這是台灣最早推廣美術的團體,又成立「台灣水彩畫會」。1927年「七星畫壇」解散,擴大成立廣納更多台灣畫家的「赤島社」,倪蔣懷出資全力支持。他並獨資創辦「台灣美術研究所」,培植許多著名的台灣畫家。倪蔣懷平日生活節儉,但是在推動台灣美術運動、贊助美術團體、支持台灣美術家的畫展,則慷慨資助。 我的好友美術家李欽賢老師這樣敘述倪蔣懷:「倪蔣懷可以說是台灣近代史上,最早帶動贊助藝術風氣的先驅。他是第一位台灣水彩畫家,也是第一位有眼光、肯犧牲,又有能力推展台灣美術運動的先覺者。台灣新美術的草創,他一馬當先;支援畫壇,出錢又出力。倪蔣懷既是畫家,又是後援者的雙重性,已不是附庸風雅而已,在台灣的藝術運動的功勞上,確實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 倪蔣懷本身的畫作多為寫生的水彩畫,現存台灣第一張水彩畫,正是倪蔣懷的作品。倪蔣懷的水彩畫作〈山間之街〉(1927)入選第一屆「台灣美術展」。之後又以〈雙溪夕照〉、〈裡通〉連續兩年入選「台展」。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身邊周遭的景觀,包括基隆雨港、淡水教堂原貌、瑞芳礦區、大稻埕老街風光...。倪蔣懷是台灣畫家中畫最多台灣近代都市風景、最多台灣近代建築的畫家。 1943年倪蔣懷因尿毒症病逝,享年50歲。  
李筱峰 2023-08-12
〈與妻訣別書〉林覺民

〈與妻訣別書〉林覺民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膻,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我很怕讀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因為字字血淚,又會讓我泫然欲泣,痛徹心扉! 然而,今天是林覺民的冥誕,我既然寫此【燦爛的星辰】專欄,就不能不再淚讀他的〈與妻訣別書〉。 林覺民出生在1887年,是清國福建福州人。1902年考入福州全閩大學堂文科; 18歲與陳意映結婚,林覺民字「意洞」。「意洞」與「意映」可謂同心一意! 1907年林覺民赴日本進入慶應義塾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中國參加黃花崗起義,與方聲洞領先襲擊總督轅門,受傷被捕,於4月27日被斬首就義!年僅24歲。他就是所謂「黄花崗七十二烈士」(其實不只72人)之中的一人。 他在參加革命之前,留下一封寫給妻子意映的信,就是這篇至情至性的至文〈與妻訣別書〉。 他告訴妻子意映「...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淒惻感人。 林覺民留學日本,妻子意映又是福州女子初級師範學堂畢業,他們只要獨善其身,不管天下蒼生,當可安享福份。然而林覺民不能容忍「遍地腥膻,滿街狼犬」,因此慨然投身革命! 一些泛藍人士的刻板印象可能會認為像我這種台獨份子一定不喜歡(或不清楚)像林覺民這樣的早期國民黨的革命先烈。其實錯了!清朝末年的許多中國革命人士,像林覺民、陸皓東、方聲洞、秋瑾、黃興、宋教仁…都是我很欣賞景仰的人物。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基於正義感,起來抗爭不義、反抗強權的革命烈士,都讓我景仰感動!因為「勇士當為義鬥爭」的人格特質,不分國籍、種族,都是偉大的人格。 再說,像當年林覺民這種嫉惡如仇的人格特質,與後來殺人無數、專制極權、侵占國產、貪污腐敗...的國民黨人,簡直天壤之別。如果林覺民在天有知,發現國民黨(當時叫同盟會)的人,已經從林覺民墮落成林益世了!他一定會和我們站在一起,起來反抗! 〔圖片說明〕革命失敗被捕的烈士,右二為林覺民。  
李筱峰 2023-08-11
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

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

「到處都可孕育新的作家,但絕不可能出現在駭人教條的陰影下。」 「如果我們的政府官員只選擇他們贊成的法律去執行,如果我們的人民只選擇他們所贊成的法律去遵守,我們的憲政體制將趨於崩潰!」–胡佛 苦學成功的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Herbert C. Hoover),出生於1874年的今天(8月10日)。 他9歲時成為孤兒,先後與祖母、叔叔和舅舅一起生活。他從未上過高中,但辛苦上夜校。1891年,史丹佛大學建校,胡佛以第一批免學費的學生入學。他是宿舍樓中第一班的第一個學生,所以胡佛自稱他是史丹佛大學史上的第一個學生。現在史丹佛大學裡面有一個「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見下圖),就是因他而來的。 胡佛修習地質學。在校時擔任棒球和橄欖球的學生經理。有一次在一場比賽之後,他發現球票收入的帳目短缺25分的票錢。原來有一個人沒有付錢,他發現了,找到這位觀眾要錢,才發現這個人正是一年前剛剛卸任的前總統班傑明哈理遜,胡佛照樣向他索回票錢。後來胡佛回憶說,那是他第一次和大人物邂逅。34年後(1928),胡佛也當上了美國總統。 胡佛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從事負責救援和糧食管理的重任。1921年胡佛為蘇俄鬧饑荒的紅軍控制區提供糧食救濟,遭參議院許多議員反對。胡佛駁斥說:「兩千萬人在挨餓。不管他們是什麼政治,他們總得吃飯!」戰爭結束時,紐約時報稱他是「最重要的十位活著的美國人」之一。胡佛當年救濟蘇俄之舉是否得當?這問題值得我們現在的台灣人討論,中共控制下的中國,有汶川地震、鄭州水災,台灣人該不該捐款救災?爭議的論點是:中國用軍機、軍艦、飛彈擾台的費用,就足夠救災,我們該不該「資敵」? 胡佛曾經考慮過要加入民主黨,但後來作罷,沒加入民主黨的理由之一是,「他小時候鎮上唯一的民主黨人是個醉鬼」。他後來由共和黨提名,當選總統。 有趣的是,1928年的總統大選中,胡佛與對手民主黨的史密斯,兩個人最大的理念差異,就是對「禁酒法」的態度。史密斯反對禁酒,要求撤銷禁酒法;而胡佛則明確支持禁酒法。 胡佛於1932年尋求連任失敗,敗給了富蘭克林.羅斯福。 胡佛有多本著作,其中《美國的個人主義》(1922)影響極大。而他的《胡佛回憶錄》(1952)極具史料價值。 胡佛於1964年過世。  
李筱峰 2023-08-10
選票會摧毀民主台灣嗎?

選票會摧毀民主台灣嗎?

一次大戰後,德意志帝國的霍亨索倫王朝崩潰,威瑪共和成立,這是德國史上第一個立憲聯邦共和國。但是威瑪共和的憲政政體僅僅存在十五年(一九一八—一九三三),就被政治狂人希特勒給摧毀了! 弔詭的是,希特勒的納粹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政權,是選票賦予的。也就是說,威瑪共和的憲政體制賦予納粹黨權力,最後讓納粹摧毀威瑪共和;站在納粹的立場,希特勒是利用民主憲政來摧毀民主憲政! 過去的普魯士等邦,長期受法國拿破崙帝國的威脅,遂有德意志帝國的團結統一。德意志帝國又在一次大戰中戰敗,雖有威瑪共和的出現,但德國人民期待國家能振興,反而勝過對民主憲政的維護,希特勒就是利用這種國民心裡崛起。這種國民心理,正是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說的「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 台灣民主化至今約卅餘年,但民主的根基尚未穩固,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觀念尚未普遍內化於民心。何以見得?從目前兩位總統參選人的言行及其支持者,即可窺見,他們都有著強烈反民主的思想。 一般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甚至一般公民),絕不可能說出「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話,而郭台銘竟然大言不慚對民主政治如此藐視;而柯文哲對民主的厭惡,更不遑多讓,他曾毫無掩飾地用hate來形容對議會的痛恨。他是毛澤東的信徒,多年前就到延安「革命聖地」去朝拜。 這兩人還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他們對於中共專制政治不曾稍加批評。他倆「晉見」習近平或中國高官時,都表現出彎腰卑躬之態。 這兩人都有著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可一世的自我中心色彩,極缺民主素養。既然藐視民主政治,為何又要來參與選舉?因民主選舉是他們獲取政治權力的工具,而不是人生奮鬥的目的。 八十%以上財富放在中國的郭台銘,和表明「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兩人都與中共當局關係親密。他們目前正在醞釀整合,不論郭柯配,或是柯郭配,諒必為中南海所樂見。 其實中南海的支持尚非關鍵,關鍵在於許多在生活上挫折(如低薪、無力買房)的人,視他們為救世主,把希望寄託在其身上。這種心理,和當年德國人民視希特勒為救星,同樣是「逃避自由」的心理。 利用民主催毀民主的「威瑪共和滅亡史」,會不會在台灣重演? (作者為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2023-08-09
發展心理學大師皮亞傑

發展心理學大師皮亞傑

1906年,瑞士有一個10歲的小孩,在公園裡面觀察白麻雀,他記下他的觀察筆記,竟然提出他人生的第一篇科學論文。這個天才兒童後來成為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大師,也是個哲學家,他就是皮亞傑。 心理學界有一句話說: 「佛洛依德發現人類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而皮亞傑則發現人類的意識(Consciousness)。」 1896 年的今天(8月9日),這位心理學家出生於瑞士的紐沙特。 傳統的認識論只問「知識的性質如何?」;而皮亞傑則探討「知識如何發展?」。皮亞傑從兒童認知功能發展,剖析知識的形成,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這個學科的典範。 所謂的認知過程,就是一個人接受到外來的刺激、訊息之後,如何將訊息傳達給自己的大腦,大腦如何解釋並且做適當回應的歷程。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提出之後,有助於幫助孩子主動進行思考,培養他們建立認知的主體性。老師們必須依據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提供適合的教材與說明,讓他們能夠消化吸收,然後應用。 皮亞傑於1980年9月逝世於瑞士日內瓦。
李筱峰 2023-08-09
講求「精確」的科學家狄拉克

講求「精確」的科學家狄拉克

「學校教我,在還不知道如何結束一個句子前,不要動筆。」 I was taught at school that you should never start a sentence without knowing the end of it. –保羅·狄拉克 以上這個句子,乍看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教寫作文的方法。其實,說這句話的人,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他是出生在1902年的今天(8月8日)的保羅·狄拉克(Paul A. M. Dirac)。 他是英國理論物理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 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裡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薛丁格方程式」與「狄拉克方程式」),狄拉克和薛丁格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當時史上最年輕獲獎的物理學家。 狄拉克在物理學上的諸多開創性的貢獻,不是我這個門外漢能多讚ㄧ詞。我不妨介紹一下這位物理學家個人的生活趣聞。 狄拉克講求精確,而又沉默寡言。他的劍橋大學的同事曾經開玩笑,定義「一個小時說一個字」叫做「狄拉克」單位。 這位只重視學術研究,毫無物質生活享受,不喝酒、不抽菸、只喝水的物理學家,偶爾也會比較詩與科學的差異。他說:「科學的目標是以較簡單明瞭的方式去理解困難的事物;詩則是將單純的事物,以無法理解的方式來表達。這兩者是不能相容的。」對於科學的形容我們不敢貶一詞,但是「詩」果真如他說的嗎?就留給我們的大詩人李魁賢、李敏勇、鄭炯明、曾貴海、莫渝...去回應吧! 1929年8月狄拉克和夥伴海森堡一起去日本參加學術會議。當時兩人都是未婚的年輕人。在一個晚會上,海森堡喜歡參與社交活動並與人跳舞,狄拉克不喜愛跳舞,只好坐在一旁觀看。海森堡跳完一段舞之後回到狄拉克旁的椅子坐下,狄拉克問道:「海森堡,為何你喜歡跳舞?」海森堡回答:「當有許多好女孩時,跳舞是一件快樂的事。」狄拉克想了幾分鐘後繼續追問:「海森堡,為何你有辦法在一開始就知道她們是好女孩呢?」 果然是一個講求「精確」的科學家。
李筱峰 2023-08-08
〈郭台銘與洪秀全〉

〈郭台銘與洪秀全〉

郭台銘要選總統的態勢越來越明顯了! 我想起四年多前我有一篇談郭台銘的文章,特重貼於此,讓大家多多認識此人。他過去善於假託神意要他參選,結果都讓神明神氣不起來。這次想參選,不知道是否又出自哪尊神明?是玉皇大帝?還是習皇大帝? 〈郭台銘與洪秀全〉 (原載2019.4.20蘋果日報) 上次的總統選舉,國民黨參選人朱立倫原先多次宣稱不選總統,要把新北市長做滿,但是後來扯出一個淡水阿嬤,說他巧遇這位阿嬤勸他出來選總統,否則天公不會原諒!後來天公原諒他落選。這次朱立倫執意要再參選,但不再扯什麼阿嬤和「天公」了,這次純屬己意。但是國民黨內又來了一個更扯的郭台銘,扯出天上聖母的媽祖,說媽祖托夢給他,叫他要出來選總統。 今夕何夕?堂堂一位高科技企業主,要參選總統的動機不是標舉國家目標與社會理想,而是靠媽祖的神話來號召。這不是170年前洪秀全太平天國的現代版嗎?當年洪秀全科考落敗三次,受此打擊回家之後重病一場,昏睡之中,看到有一老人對他說:奉上帝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洪秀全想起他曾在廣州街頭收到的基督徒發給他的《勸世良言》,書中內容與他夢中情境相似,因此他自認為受上帝耶和華之命下凡誅妖,自比為上帝的幼子,耶穌的弟弟。於是有太平天國的舉事。從洪秀全的「天父」、「天兄」,到郭台銘的「天后」,真是古今輝映! 我又想起1915年噍吧哖事件的主謀余清芳,以宗教迷信動員民眾,檄文宣稱「大明慈悲國奉旨本台征伐天下大元帥余示諭:…聖神仙佛,下凡傳道,門徒萬千,變化無窮」。 不論洪秀全或余清芳,他們這種靠神蹟神話來動員群眾的「革命」,都是「前近代」(pre-modern)的產物。沒想到民主時代的台灣,要參選總統還要靠這種「前近代」的神話,而民眾還有許多人當真,則台灣社會文化的現代性,不得不要打折存疑了! 這位高科技的企業主雖然在其企業領域能獨當一面,但他的人格與心思卻還停留在「前近代」。怪不得2014年他不怕貽笑大方會說出「民主不能當飯吃」的笑話。他不認為民主自由是比「當飯吃」更高的價值。 民主不能保證人們上天堂,但民主政治可以防止我們墮入地獄。民主誠然不能當飯吃,但是在民主社會裡,當我們沒有飯吃的時候可以喊餓;在專制國家裡,人民餓了還不能喊餓,說不定還要說吃得好飽。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多爾在1849年的瑟克什堡大血戰中壯烈犧牲前所寫下的這首傳世經典詩作,對這位只知道「當飯吃」的企業主也許陳義太高:「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一個把「當飯吃」看成至高價值,又充滿「前近代」思維的人,如果當上了總統,這個國家不知將往何處去?國家的發展是全方位的,而且硬體軟體皆重要。既然會說出「民主不能當飯吃」的邏輯,也可以推出「音樂不能當飯吃」、「藝術不能當飯吃」、「歷史不能當飯吃」…,所有的價值都只能「向錢看」。 當這位只會「向錢看」的企業主,發現他的員工「不正面看他一眼」時,可以解雇員工。但是這位企業主對於國家至高價值的民主自由「不正面看一眼」時,我們可以不選他當總統嗎?
李筱峰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