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洪奎相關文章

1968的啟示

1968的啟示

  有關民進黨總統提名人選,以四老為首勸退派理由堅強,主張鞏固領導中心人士,也必非全然無理,或只為自身權益利害打算。圖/民報資料照 自去年1124選舉落幕以來,國內不時出現「相公」、「戰犯」和「逼宮」這三樣字句。三者均是政界和媒體談論選後政壇動態的譬喻用語。但這三項概念所涉及議題,其份量輕重程度,以及對今後政局影響,則是很有區別。 相公一詞在此意義不同於戲劇裡許秀年對楊麗花的稱謂,而是借用麻將術語,意指沒希望代表國民黨選總統的黨內巨頭,事原屬該黨家務。值得注意者,倒是一向被視為黨內本土派象徵的王金平,是否會又一次敗在特定族群人士手下,而結束他的政治生命。 至於戰犯說,是選舉大敗之後,民進黨內檢討敗因,有黨員認為明星級民代主導支持同婚是一大致命傷,而冠以戰犯罪名,這也原屬此黨家務紛爭。但試觀被指責者似是聖眷甚隆,要求其認罪或從此閉嘴恐也不易,不過戰犯這一名詞,一向都是戰勝國整肅、審判敗方黨政軍領袖用語,未聞有人加諸本陣營該為過錯負責人物。貿然將本黨人士指為戰犯,自身常識修養恐也須加強。 所以,誰會成為國民黨的相公,誰該是民進黨敗選的戰犯,充其量也只是黨之大事,稱不上是國之大事,國人或許聽聽即可。但逼宮則是可能對政局產生極大震撼,必須嚴肅正視,至少也要對逼宮這一名稱建立清晰正確認識。 時下逼宮之說,是起自現代「商山四皓」,四位老先生發表公開信籲請放棄追求連任。醞釀中的逼宮運動若是成功,來年蔡總統即須退位去職。事關國家政權更易,焉能不嚴肅正視。 首先一提的是,逼宮這一名詞挑選得並不妥當,聽來頗有殺氣騰騰意味,彷彿猶同歷史小說所載,權臣帶劍入宮,「冷笑下殿」,威逼皇帝讓位。但無論四老或其他人士,都未主張發動武力政變,或號召群眾包圍總統府,而是動之以情、諭之以理勸請讓位。所以時下所謂逼宮,或以改謂勸退比較貼近事實。 主政者怯懦無能引爆逼宮 國人也須留意到,歷史上的權臣逼宮篡位,其能夠出線也是「領導中心」已現出敗象,當政皇帝怯懦不長進。試問當年漢武帝或唐太宗在位,又有誰敢出現逼宮?美國的羅斯福和艾森豪都是聲望甚隆,民意支持度甚高在任總統。兩人進行連任佈署時,又有誰曾動念爭取黨內提名? 今天國內奔走呼籲,號召鞏固領導中心人士,也該想到過去將近三年施政若是深得民心,如今又何致出現逼宮勸退聲浪。 是在誰將近3年執政領導下,引惹出民意反感反彈,逼得民進黨巨頭在1124前夕,哀求選民「再給民進黨一次機會」? 1124投票結果,顯示出選民沒受到太大感動。民進黨若不能推出新人選,只怕來年大選和國會選舉會再重跌一跤。 本文茲舉一實例,簡單介紹在正常民主國家,逼宮現象一旦出現,政界有關人士是以何種態度何種方式面對,以供時下力倡鞏固領導中心者參酌。 1960年代中期美國介入越戰,企圖挽救南越免於併吞赤化。但當時在任的詹森總統是以極愚蠢戰術對付越共游擊戰,以致收效有限,師老無功,導致國內人民失去耐性,民意基礎逐漸流失。但詹森本人和左右近臣仍似全然無覺。 局勢發展至此,於是乃有民主黨參議員馬卡錫(Eugene McCarthy)出面投入1968年總統提名初選,向同黨現任總統挑戰。結果是他在新罕普夏州初選表現驚人,重挫詹森總統聲望,也導致他旋即發表談話,聲明決定不企求連任。 硬拼到底導致同舟共沉 很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詹森總統眼見馬卡錫聲勢不弱,也並未發表長文,歷數自己是如何之擁有國際觀,是國家不可或缺領袖,也是英毅三軍統帥。他在此確是保持住作為總統的應有尊嚴,未像小政客般自吹自擂。而他能審查時勢,斷然決定不尋求連任,也不失為識大體表現。當時他若是一意要拚到底,不惜拖下民主黨和他同舟共沉,黨內恐怕也拿他沒轍。 1968年美國大選,民主黨放棄現任總統,雖仍不免敗於對方共和黨,但至少也做到敗而不潰,不僅選舉結果極為接近,也保住國會參眾兩院多數席次。當時若仍由聲望跌到谷底詹森總統掛帥,只怕不免以大敗收場,不少現任參眾議員也只能打包回家吃自己。 文尾回到當前國內政局。有關民進黨總統提名人選,以四老為首勸退派理由堅強,主張鞏固領導中心人士,也必非全然無理,或只為自身權益利害打算。但後者若回顧一下1968年美國政壇人物表現,或能認識到面對逼宮現象,何者才是理智成熟表現。
敏洪奎 2019-03-27
韓大哥心裡亂七八糟?

韓大哥心裡亂七八糟?

  韓國瑜的獨特風格,不同於時下書生型少爺型政壇名角,與一般政客相比,更會讓國人感覺更像一位大家平日常見的樸實庶民。圖/高雄市政府   昔年在中國本土曾有一首名為「麻將經」流行歌曲,由名歌星周璇和諧星韓蘭根對唱,其中一句歌詞是用周璇唱來調侃對方,「韓大哥心裡亂七八糟」。現今看到報載韓國瑜市長不少光怪陸離主張,很能令人想到這句歌詞。莫非這位韓大哥也是心裡亂七八糟,有似一所亂堆雜物儲藏室? 韓國瑜以一位默默無聞過氣政客,一躍成為當前風雲人物,多有論者認為是粉絲狂捧和媒體造神,乃至有境外勢力介入操弄所致。但真正決定性因素,恐仍是他本人所具備,而適為一般藍綠政客所欠缺獨特風格,試觀同一曾擔任農產公司總經理的吳音寧,則無論你如何吹捧,「高層」如何關愛,只怕也塑造不出另一位韓國瑜,即可為此作一明證。所以若將韓的崛起純然歸於外在因素,並非持平之論。而他的獨特風格,也正和他的人生閱歷有關。 就韓國瑜人生閱歷而言,他是在現實社會打過滾的人。風吹雨打世態炎涼,磨練出他的自信和膽識,培養出他從容應付各種場面能力。遇有媒體尖銳提問,他能見招拆招,做出未必有理明快回應,不是只能現出小女生般無奈強笑,期期艾艾作答。他更不致於若不倚賴講稿或讀稿機,即不能順暢發表一篇演講。這應是他作為一位政客成功之處。 他的獨特風格,不同於時下書生型少爺型政壇名角。若和富豪家庭出身大小姐,或閨秀型貴婦型政客相比,更會讓國人感覺更像一位大家平日常見的樸實庶民。韓流之出現,這應也是一大原因。這也恐是本土陣營,以及所有反併吞國人不能不承認,也不能不心生警惕一樁因素。 「建國大綱」都如海市蜃樓 面對如此一位極可能代表泛統陣營參選總統人物,本土政黨若仍執意推出一位畏畏縮縮,想辣也辣不起來候選人與之對抗,只怕正是取死之道,甚至進而拖累到國會優勢崩解,也不致令人感覺意外。 但韓國瑜的獨特風格,固然不是書生型閨秀型政壇人物所能及,是他的強項賣點,然而他肚子裡的貨色則是另外一回事。細看之下,恐真令人產生韓大哥心裡亂七八糟,徒然辜負了有膽識新型政客形象的感慨。 韓大哥的愛情摩天輪、迪士尼樂園、賽馬場、觀光賭場等等「願景」,他的「建國大綱」恐乍聽都似是煞有創意,高雄也從此前途似錦。但你若細細一想,都予人以海市蜃樓癡人說夢之感。他所舉種種計畫可行性究有多少需要投入多大數額資金,又能獲致多少效益,投資又是多少年可以收回,只怕他也說不出一個概略。街頭賣藝的拳頭師,可以儘情吹噓他如何如何精通各門各派拳腳功夫。略有分寸政治人物,則似不宜提出過分離譜主張,以讓國人多少看得起一些。 眾多論者或未注意到,韓國瑜的愛情摩天輪等建議,都純是在鼓吹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反映的是廟會文化嘉年華會文化,顯示不出絲毫人文氣息。不知這是否也在反映他本人的人文素養也不很高明?他興沖沖所推薦該幾項構想,是否也反映出他不甚看得起高雄人,骨子裡認定不值得對其揭示較高層次願景,認定高雄只能對聲色大馬有興趣? 也很令人沮喪的是韓市長涉及文化發展的談話,居然是大談金庸武俠小說和瓊瑤愛情小說,更將仍健在瓊瑤迎到高雄奉為上賓。在此國人或很希望他大談這兩人作品,僅只是他一時興之所至,而不是視之為逝去時代的文化象徵,或是將之推薦給高雄市民。如果他確是心儀兩人作品,則恐不免又令國人為他的文學品味感到悲哀。 要知流行和暢銷並不一定代表文學價值。金庸所創新潮武俠,當年確是廣大讀者消遣讀物,瓊瑤所擅長愛情小說,也曾賺到師奶大嬸和純情少女熱淚。但兩者文學價值如何,在此也不必多談。韓市長若真認為流行和暢銷即代表珍貴價值,則當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影片更是轟動全台,市長或可將該片主角凌波女士請到高雄,高歌一曲「訪英台」或「樓台會」,以娛特定族群師奶阿嬤? 韓市長真正與時代脫節的表現,是他興致勃勃想建設賽馬這一舉動。 賽馬是折磨動物 現代文明社會人道進步思潮,是人類不應把本身娛樂,建築在其他動物挨受痛苦哲麼的基礎上。所以諸如大象跳舞,老虎跳火圈之類馬戲團表演,在眾文明國度都逐漸遭到唾棄禁止,因為這類表演的訓練過程都很慘忍。這才是當之無愧的進步價值,是人類良知的顯現。 馬師訓練參賽馬,雖不及馴象尋虎之殘酷,也僅只是一些差異。驅逼出賽馬匹繞場狂馳,恐也不是良好人道表現。如今星馬香港等地之有賽馬活動,本是當年殖民時代遺緒。台灣實在不該再引入這一折磨動物娛樂。 韓市長若是不以堪稱真正進步價值為念,似可考慮把西班牙的血腥鬥牛秀也引來高雄,而吸引國內外嗜血觀眾湧來欣賞,讓高雄發大財? 這位韓市長從瓊瑤小說到觀光賭場,發表過不少五花八門高見,或是真在反映「韓大哥心裡亂七八糟」。然而也猶有廣大韓粉乃至有份量政壇人物,想捧他出馬選總統,莫非真是所謂「阿達馬恐庫力」?
敏洪奎 2019-03-26
以色列是一面鏡子

以色列是一面鏡子

  1948年以色列建國成功,倚靠的是打破維持現狀,避免被「製造麻煩」之類的符咒束綁,毅然走出自己的路。圖為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理安在宣讀獨立宣言。圖/公有領域 台北市長柯文哲性好信口開河。前此他出訪印度歸來,所說甘地是印度教徒,衣著是苦行僧袍服,均與事實不符,即是諸多案例之一。而如此一位發言輕率人物,居然擁有廣大虔誠信眾,似是再一次證明不少時下所謂年輕世代,是以追星捧角心態盲目追隨政治偶像。這一現象,恐真是國之隱憂。 日前柯先生結束參訪以色列之行,又聲稱發現以國把納粹大屠殺「當作很重要的國際宣傳」。他這一說是遠比錯誤形容甘地更嚴重的失言,很容易被認為是指稱以色列以大屠殺作為理由,爭取甚至是勒索國際支援。 要知納粹屠殺,是以國及全球猶太族裔慘痛回憶。所以國際知名人士談到此事,用語都必須格外慎重,以免招致誤會引來反彈,柯市長把大屠殺和以國對外宣傳扯到一起,顯然是對此全無警覺,也顯示出他書可能讀過不少,卻並未從而獲得太多智慧。 柯市長談論這一話題,又提到他發現以色列人堅強團結是因為過去曾有屠殺慘史,而他是參訪大屠殺紀念館,才有這一領悟。 儘管柯市長平日發言多事想當然爾未必符合事實,他這一結論倒甚是正確。有過被迫害被屠殺往事,確能促使民族提高警惕加強團結,以求避免慘禍再臨。異日維吾爾人和西藏人若能重獲自由獨立建國,應也能展現出團結禦侮精神,以免再被外來統治踩到腳下。 處境險惡 人民堅強團結 但柯市長可能忽略掉的是,以色列人堅強團結,也另有一項更強烈因素。是即該國人民能認識到自身國土狹小,又處於周遭各敵意國家窺伺下,不知何時即遭到變臉相向。處境險惡,若不統一意志精誠團結,則無異自取滅國之禍。 所以,以色列國內不會出現主張和海珊時代的伊拉克,或和現今的伊朗「床頭吵,床尾和」,徒然模糊敵我意識,麻痺危機意識不負責任論調。 柯市長在以國台拉維夫或耶路撒冷街頭,莫說納粹德國旗幟標誌,即連伊朗、敘利亞等敵意國家國旗也保證看不到,不會予外人以該國似已意志癱瘓,國將不國感覺。而兩大都市在任市長,若是放任這類招惹國人厭惡、恐懼旗幟飄揚街頭,只怕很快即被市民轟下台。以國人民知道所謂言論自由、表達自由不能盲目延伸,不能成為不敢面對恫嚇挑釁的遮羞布。 柯市長參訪以色列期間,應也聽不到該國出現「不做美國馬前卒」、「不做美國棋子」,鼓吹「切割美以兩國關係」言論。因為以國人民深深知道,如果刻意疏遠美國,一旦圖窮匕見,諸敵意國家變臉發動滅國併吞攻擊,屆時又有何資格期盼美國張開保護傘馳援?美國又何須保護你這只圖享權利,不想盡義務的以色列? 以色列人自知處境險惡特重團結,早已是世所共知。柯市長參訪後才有此認識,或只能稱為後知後覺。也不知他這一認識,是基於何種他所發現社會現象,又是否包括上文所舉足以顯現以色列精神三項例證。 以色列和台灣兩國有一重大相同特點,當是長期生存於併吞滅國陰影下,也必俟敵意國家遙不可期之文明化、民主化,才有真正安全可言。所以多年以來以國面對不利環境種種表現,都可給予台灣人民寶貴啟示。本文即聊舉數例,供國人參考。 打破現狀走自己的路 首先一提的是,1948年以色列建國成功,倚靠的即是打破維持現狀,避免製造麻煩之類符咒束綁,毅然走出自己的路。 要知當時自由世界諸國,大多希望中東能維持現狀,不願見到出現變局。以色列建國諸志士也不知一旦宣佈,能得到多少國際支援,前途吉凶又是如何。然而諸先進仍毅然決定完成2000年來復國理想。當時若是不能下定破斧沉舟決心,恐怕今天也不會存有以色列這一國家。 近年以色列決定將國都正式遷入耶路撒冷,國際反應也是期期以為不可,阿拉伯諸國反應更是強烈,然而以色列全然不顧。我的國都設於何處,關你們什麼事? 反觀台灣,即連正當性十足的裁撤福建省政府、蒙藏委員會,都曾顧慮到可能被上國扣帽子而遲疑難決,想來真是羞死人。昔人有云「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國人是否也該感慨,「台灣,你的名字是窩囊」? 以色列是台灣的鏡子 納粹大屠殺元凶之一艾克曼,下場是被以色列法庭判決送上絞架。但他之得以落網受審,是以色列不顧外交常規,不經由引渡交涉、硬行將他綁架押解入境。此事雖也引至一番紛擾,然而以國理由正當、立場堅定,使出非常手段也在所不惜。 台灣也有經濟逃犯陳由豪在中國、王又曾在美國(因車禍橫死他鄉)。藍綠政府可敢動用特工,將二人綁架押解回台受審?台灣和以色列同是國際處境艱難國家,為何膽識表現如此之不同?對岸中國且姑置毋談,台灣政府當年若真敢將王又曾綁架押回,難道美國政府真會施加壓力將他要回去? 1967年以色列曾和阿拉伯諸國發生一場所謂「6日戰爭」,起因是以色列發現埃及等國即將發動滅國攻擊,乃搶先出手而在6日間把對方打到落花流水。語云「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當時以國若是選擇乖乖承受第一波攻擊,而寄望所謂國際輿論阻止後續第二波攻勢,只怕最後縱能倖而存活,也已被炸到滿目瘡痍元氣大傷。 回顧6日戰爭這段歷史,國人不妨設想假定台灣也面臨同一狀況,軍方發現敵意國家有即將發動攻擊跡象,以現在這位三軍統帥個性作風,又有無足夠果斷魄力,毅然下令制敵機先,將對方第一波攻勢損害降至最低,或甚至根本破壞掉?對此國人恐不能寄以太大希望。 女性不是不能擔任國家元首三軍統帥。但台灣若能有一位柴契爾夫人或甘地夫人,國人夜間或能睡得更安心一些。 柯市長出訪以色列,若能從而引致國人,將處境大致相同台以兩國種種表現做一比較,從而建立應有認識,則消耗掉的市府公帑,應也不算浪費虛擲矣。以色列,真該是台灣的一面鏡子。
敏洪奎 2019-03-05
統派怪論可以休矣

統派怪論可以休矣

  統派色彩學者作家撰文指稱228動亂之起,並非政府失效,而純是深受皇民教育毒化年輕人藉機造反叛亂。但當年國民黨政府若不是吃相太難看、欺人太深,縱是日皇人鼓吹煽動,也無法促成,統派怪論可以休矣。圖/民報資料照 日前有位劉美蓮女士撰寫「228安魂曲」一文,發表於《自由時報》。文中談到幾位她所稱大稻埕才子,其中一位是名為曹賜土。看到這一姓名,勾起我一段深埋多年回憶。曹先生消瘦的身形,近似無奈的笑容,又清晰浮現在腦海。曹先生是我昔年的音樂老師。 將近70年前1950年代初期,我就讀於當時的縣立北投初中。記得曹老師彈奏風琴引導我們練習歌唱時,經常是一副若有所思表情,彷彿在回味他生涯裡種種酸甜苦辣;有時也浮現出一抹苦笑,顯現出他不是一位很得意的人。記憶中好像唯獨在帶領學生習唱他所撰「明月照江頭」一曲時,曹老師才流現出欣悅之色,又真彷彿歌曲的韻律節奏,能暫時寬解他心中的無奈和不平。 多年之後回想,曹老師心中若真懷有不甘不平,也是人之常情。早期日治時代,他已是這所學校教師之一,更有傳聞指稱他其實已是校長。及至大戰結束,台灣「回歸祖國懷抱」,曹老師以在地人身份,依理原應接任校長職位,若原本已是校長則是理當留任。然而結果他仍只是一位無足輕重音樂教師,學校主要職位都被外來優勢族群佔去。換上任何人,心頭恐都不甚舒服。曹老師若是因之意志消沉,誰又能指控他心胸狹窄? 當時的北投初中,約16位教師陣容,只有曹老師一人是本土台籍,其他包括校長在內,全是中國南北各省人物。這恐也更增加他孤寂落寞心境。我本人當時年齡尚幼,感覺不出這一現象有何不對勁之處。多年之後回憶,恍然發現此中的不公不義,也多少能了解曹老師可能的心情。 收新貴佔盡美缺肥缺 二次大戰結束,法國收回之前割讓給德國亞洛二省,也是接收新貴一湧而來,佔盡美缺肥缺,觸發兩省本土居民感歎:「這和德國人統治有何不同?」。曹老師的案例,可說正是當年社會現象之縮影。當時的台灣人應也是感歎:「這和日本人統治有何不同?」。 而當時學校那約16位中國各省師長,也多是各有來頭,大概也少有真正出身教育界者。記得我就讀期間,校長是一位國大代表。訓導主任兼歷史教師那位先生,戰時曾參加抗日工作,縱不是軍統局人員也沾有軍統色彩。教務主任兼地理(?)老師是來自政府財經單位。6位女性教師,其中一位生理衛生老師是高級黨幹夫人,另一位英文老師,夫君是據傳帶有情治背景外交人員。另外4位女老師來路如何則已記不得,但記憶中也不似來自清寒家庭。 曹老師在日治時代供職,不論所擔任是教師或校長,他的日籍、台籍同儕應都是出身教育系統,絕不致如上述,盡是三山五嶽人物。雖然自校長以次,各外省同事對曹老師都能以禮相待,並未擺出優勢族群盛氣凌人嘴臉,但看在他眼裡,恐也不會激發對「祖國」的尊敬。 曹老師在校內雖沒遭受明顯歧視排斥,但就各種校務活動而言,他也幾已是局外人,可以稱為不折不扣一位邊緣人。站在升旗台上,神氣活現向學生訓話沒有他的份;訂立各種規範管理章程也沒有他的份;帶領學生參加校際活動,或到中山堂向偉大領袖祝壽也同樣沒有他的份。好在他也很知趣認份,平日話也不多,只是面帶他那份近似無奈微笑,在服務多年學校扮演他已淪為邊緣人的角色。 想到曹老師,就想到他那抹特有的苦笑,想到他一面輕輕撫彈風琴,一面以生硬國語細聲詠唱那首「明月照江頭」。 想來當年李前總統任職農復會,身處眾多外省菁英同僚間,或也有自身不過是一邊緣人之感,和曹老師無大差異? 其後我進入高中,就讀省中也同樣是外省教師人數,佔有壟斷式絕對優勢。記憶只有代數老師似是客家人,其他國英史地等科皆是外省教師,三民主義則更不必說。甚至體育組5位體育老師也是外省籍。學校也無異一所外省會館。 國民黨政府吃相太難看 我本人的目擊實況,自也不是孤立特例,而是在反映一起廣泛社會現象。且看當時台北市5所省中校長皆是外省籍,應即可得到正確結論。(當時台北5省中校長,是建中賀翊新,成中潘鎮球,一女中江學珠,二女中王亞權。附中校長姓名我已記不得,但肯定5人無一台籍) 平心而論,當年國民黨政府對追隨來台公務人員,要照顧其生計生活,也是無可厚非,總不能任其陷入絕境餓死。然而拿捏間仍須有其分寸,吃相不能太難看,不能欺人太深,給予本土人民類如郭國基先生所稱「乞丐趕廟公」之感。但在中國本土橫行已久已慣威權政府,又何能考慮到人民感受。 近年來頗有統派色彩學者作家之類人物,經常撰文指稱228動亂之起,並非由於政府失效,而純是深受皇民教育毒化年輕人藉機造反叛亂。這一論調聽在今天只知沉迷於滑手機,所謂年輕世代耳裡,很可能即貿然信以為真。 但當年政府各階層掌權人物,若能頭腦清明心地公正,未在各行業製造出千千萬萬曹賜土先生型邊緣人,只怕縱是日皇人出面鼓吹煽動,也無法促成一場228事變。統派怪論可以休矣。
敏洪奎 2019-02-23
鄭麗君和梁肅戎

鄭麗君和梁肅戎

拋開政治色彩不談,純以挨巴掌後反應而論,是鄭麗君抑是梁肅戎更應受到國人激賞,甚或得到寶貴啟示?圖/民報資料照 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老藝人春節餐會,被極端份子鄭惠中甩巴掌這一事件,顯示出過去時代造神運動,對部份頭腦簡單國人確很有效,時至今日猶有人風聞要拆紀念堂即怒不可遏。此外,這場風波也隱隱指向兩樁令人憤慨難平現象。 其一是但見文化部長滿面春風,親切在問對文化恐無太多正面貢獻演藝人員,或依蘇貞昌說法是「表示敬意」。另方面却未見文化部對趙天儀、尉天驄兩位資深文化人有何慰問表現。看來似是品流混雜演藝圈,比純正文化人更值得文化部重視。 其二是鄭麗君被甩巴掌,包括府院高層等眾即心疼慰藉備至,真似嬌貴部長蒙受到天大委屈。但本土知名人士蔡丁貴和彭明敏兩先生遭受統派暴力威脅,高層也者却是不聞不問全無反應。在此似又看出高層態度方面的親疏之別,不是自己人即不必太予關切,有似當年國共戰爭期間,老蔣總統也不甚關懷,所謂雜牌軍死活。 上述兩樁案例,其鮮明對照看在國人眼裡恐不會增添對現政府的敬意。我日前在網站發表「鬥士世代與閨世代」一文,也曾對此有譏評。而鄭部長於事發次日出面發表感想,所說的一段話,似更暴露出時下依憑社運竄紅官場新貴,對於如何提出最值得正視議題,其所抱持認知和廣大國人心靈感受的歧異。 依據報導,鄭部長在發言間,曾取出一本名為《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向國人推薦,「呼籲台灣能夠共同了解過去傷痛的歷史」。 但多數國人恐怕未必有興趣去讀這本書,未必很有意願去深入了解所稱傷痛歷史中一樁慘痛案例。 活在今天應更關注眼前傷痛事例 然而這一傾向也並不意味道德冷漠,良知麻痺,對歷史罪惡不予重視。國人的心態,大致應是往者已矣,誰也無法改變歷史,再多的「深入了解」也無法讓殉難者復生,讓蒙冤坐黑牢者討回失去的青春,而國人既是活在今天,也應更將注意力集中於眼前發生的傷痛事例,才是正理也是正常心態。 上述國人心態又有何不對?去年12月6日,報載有6歲男童遭毆四肢盡斷慘死,有1歲半女童被踹破內臟致死。當年張七郎被凌虐殺害,年輕少女被揪頭髮從樓頂摔下而死,都早已是既成事實無法改變。但國人若能早早驚覺,能鞭策政府機構強力保障不正常家庭兒童安全,該兩童或也能獲得拯救免遭虐死。同樣人間慘事,是「過去完成式」抑或「現在進行式」,才該受到全民重視? 當朝社運新貴所不了解,甚至不屑正視的,是廣大國人對往昔傷痛歷史,和當前社會慘狀的不同程度心靈感受。 今天沒有國人去意圖砸毀彭孟緝、柯遠芬墳墓,即連反蔣人士也未必認同在老蔣總統棺材潑漆。然而却有義憤鄉民,準備以私刑伺候虐死女童的小媽媽和表姊夫婦等四人。這一對照,應是可映國人對過去和現在罪惡事件感受之不同。 上述兩樁虐童致死案件,並非個別孤立案例而是冰山之一角,顯示出近年來一項邪惡社會趨勢。我本人即曾於去年5月8日,在民報網站發表「誠摯的呼喚」一文,列舉三起慘絕虐童慘案,其中一起且是受害女童腿被打斷而現出腿骨,令人產生加害者是否尚有人性疑問。 若有所謂資深媒體人之類名筆,能夠廣收資料,連同本文所舉駭人案例,撰寫出一本近年虐童事件專題報導,或比鄭部長推薦的《無法送達的遺書》更有積極意義。一封封遺書最多只能還遇難者一個公道,給予親屬些許心靈慰藉,而虐童專題報導則大有可能激發國人正義感良知,進而啟動有力反虐童運動。 但不知真有此書一出現,又能獲得鄭部長祝福推薦否?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場聚餐場合掌摑,或能令人想起多年前另一掌摑事件,以及當事人被摑後的不同反應。 梁肅戎被甩耳光立即反手一擊 當年老立委梁肅戎擔任國會議長,端坐主席台上忽被民進黨某立委甩一耳光。但當時梁院長的反應不是掩臉錯愕,而是毫不猶豫立即回敬一記。 若以現代標竿衡量,梁院長大概也會被視為以暴易暴,做下不良示範有為愛與非暴力最高指導原則。但他這一不假思索反手一擊,也顯示出他不是溫室花朵,不是好欺負的。 若是拋開政治色彩不談,純以挨巴掌後反應而論,是鄭麗君抑是梁肅戎更應受到國人激賞,甚或得到寶貴啟示? 以色列和台灣同是處境艱難小國。但多年來以國一貫作風是「我不是好欺負的」,所以多年來也很少國家敢欺負。今天台灣所缺少者,是否正是這一我不是好欺負的架式?
敏洪奎 2019-02-01
鬥士世代與閨秀世代

鬥士世代與閨秀世代

文化部長沒有必要,更沒有義務現身資深藝人春節餐會,宣慰該等退隱或失業資深藝人。圖/民報資料照 鄭惠中掌摑文化部長鄭麗君事件,原本純是社會邊緣人脫序演出,和兩年前另一邊緣人洪素珠辱罵退役老兵,本質並無差異。國人若非沉迷於陰謀論,應不致懷疑事件背後另有黑手。不同陣營人士也無須故作緊張借題發揮。 但因鄭惠中聲稱是不滿要拆中正紀念堂,以致引出紀念堂改觀,去蔣化以及轉型正義等一連串話題,反而遮蓋掉幾樁原該激起國人反感憤慨,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現象。本文即就此做一介紹。 一、除非將文化這一名詞定義無限延伸,甚至連酒店生態都稱文化,否則演藝業很難列入文化界,演藝人員也不能稱文化人。所以文化部長沒有必要,更沒有義務現身資深藝人春節餐會,宣慰該等退隱或失業資深藝人。鄭麗君女士若要以文化部長身分宣慰關懷,正確對象應是以退休年長教師教授,乃至記者作家等文化人,而尤其是其中年老而晚景不盡美滿人士。部長的探訪,讓他們感受到政府關懷的溫暖。但文化部又有無朝此方向努力? 曾是台大哲學系事件受難者的趙天儀教授,近年因健康因素,行動皆須依靠手杖和助行器。堪稱思想家的尉天驄教授年逾80,也因車禍導致生活極度不便。兩先生雖非晚景淒涼也是晚景落寞。兩人也似比所謂資深藝人,更有資格領受文化部長的存問關懷。 趙、尉兩先生之外,不知尚有多少位晚景不見佳文化界前輩,只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鄭部長滿面春風向資深藝人逐桌敬酒。也不知以社運見長的鄭部長,有無聽過趙天儀和尉天驄這兩個姓名? 二、依據報導,鄭麗君出席該資深藝人餐會,也是帶去「五大好消息」報佳音,其中第一項即是文化部今年供養該等藝人補助預算額度決定倍增。所以各該資深藝人又有福了。但令人不解的是,往昔資深藝人收入都應不錯,如果能正經正常過日子,晚年生活至少也是溫飽小康,何須政府年年撥列經費補助孝敬?資深藝人又有何功德貢獻,足以夠資格享受這等照顧? 政府資源,是否用以照顧不復擁有耕作能力老農,罹癌單親媽媽,823砲戰傷殘充員戰士或陣亡烈士遺屬,會讓廣大納稅人感覺更舒服些許,也更符合形形色色社運出身新貴口中的社會正義? 官為貴民為輕不足取法 三、鄭部長受到的「府院高層」關懷呵護,似也間接證明台灣存在已久的官為貴民為輕傳統依然,不動如山,未因威權統治結束,政權也已幾度輪換而改變。 鄭麗君被甩耳光後,蔡小姐除在臉書批評打人不對,也親撥電話表達關心與慰問。行政院正副院長也分別致電,表達心疼不捨。此外賴清德等頭面人物也紛紛表態存問聲援。 「府院高層」以及其他要人忙不迭又是譴責又是慰問,自然是正確也又必要。但假定受委屈者不是堂堂部長,甚或僅是一介草民。則又會不會有如許多要人發聲為其主持公道。 國人應猶記得將近10年前,曾有村婦挖取路旁兩株波斯菊,以及卡拉OK女老闆因店內伴唱帶涉嫌侵權,兩人雖是中年善良婦女,也都被當現行犯上銬押解。當時可有藍綠要人出面表達心疼不捨,或譴責警察濫權欺凌良民?兩相比較,是否顯示出可恥的官為貴民為輕心態? 遭受暴力威脅人物,縱然擁有社會地位,但卻不是寵臣顯官,也會同被視同草民對待,得不到府院高層臉書聲援,電話慰問殊遇。 前此北社等團體舉行記者會,自由台灣黨主席蔡丁貴被統派暴力份子以生髮劑噴臉,高齡本土耆宿彭明敏先生,也曾在新書發表會,因統派角色闖入撒野受到驚擾,但都可見蔡小姐發臉書撥電話慰問聲援? 蔡彭兩先生雖都是知名人士,但可惜不是當朝顯官,比不得文化部長。在官為貴民為輕大氣候下,受委屈也應是「誰理你們」。 上述這三樁不符公平正義現象,依理應該激起國人反感憤慨。但國人若只願意留意韓國瑜一家人的一舉一動,其他均非所關心,那也無可奈何。府院高層儘興表演可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鄭部長接受訪問,談論挨耳光事件時,據報導曾「幾度眼眶泛淚」。她受委屈驚嚇後有此反應,也是人之常情。但想到當年同是本土派女性的陳婉真倒地被拖拉抬走,以及近期前雲林縣長蘇治芬被上銬押解,所受對待都遠比挨一耳光嚴酷,但都未聞兩人泛淚或落淚,不免令人有今昔之感。想來這應即是民進黨內女性,鬥世代和閨世代之差異。 今天的民進黨,會不會是有太多文縐縐書生型少爺小姐,而缺乏真正堅毅不拔的鬥士。
敏洪奎 2019-01-28
「讚我總統偉大」,「恭請總統連任」?

「讚我總統偉大」,「恭請總統連任」?

  總統蔡英文應否追求連任,若爭取到黨內提名,對民進黨而言是利是弊,對國家前途又有何深遠影響,應都可不動肝火從容討論。當事者也可吸收歸納各方正反意見,做出於己於黨於國最有利明智決定。圖/民報資料照   往昔威權時代,遇有外國政要來訪,例必被安排謁見老蔣總統。及至臨別接受採訪發表訪台觀感,各報也必以頭版新聞,報導其人「讚我總統偉大」。 但這一「讚我總統偉大」,純是採訪記者刻意套出幾句客套話,而後加工處理,塑造連外人也敬佩總統偉大印象,其實恐未必反映外賓真實看法。 當時的採訪現場問答,定是本國記者提問對我國總統印象如何,對方則自然不能說「我看貴國總統有些老糊塗了」,而只能隨口稱讚幾句。於是次日即成為「讚我總統偉大」頭版新聞。 所以,從外人嘴裡挖出話來,藉以加強「鞏固領導中心」,原是威權時代宣傳慣技之一。然而這一手法並不見得很高明。當時稍有見識國人雖不敢明言,恐也不免暗笑。如果真是英明偉大,人民自然誠心擁戴,何須勞動外國人士認證背書。強調偉大,只怕是實際並不偉大。 威權統治最盛年代,台灣隨處都可見鼓吹個人崇拜標語口號。縱在偏僻邊遠地區,鄉鎮公所和中小學牆上都能見到「效忠領袖」,「總統萬歲」塗寫字樣。據傳曾有美國人納悶提問,「是否貴國人民都已不擁護總統?否則為何到處皆是激勵效忠標語」? 針對上述不斷強調「讚我總統偉大」,應也能激發類似一問。 日前繼四位重量級本土元老發表公開信勸退,報端出現一封44位美國知名人士具名,「國際學者給台灣人民的公開信」。信件雖名為鼓舞「享有民主的台灣人民加油」,似在聲援台灣面對中國威脅之處境,但字裡行間分明是在鼓動台灣人民支持特定政治人物。年歲稍長國人,或不免聯想起上文所述「讚我總統偉大」。話是外國人所說沒錯,但又是否確是外國人自動自發而說? 該公開信很不尋常,也恐讓國人看來不甚舒服之處,是其在此勸退聲浪四起時,對蔡小姐的公然力挺。 公開信聲稱「我們認為蔡總統是一位最具能力,知識豐富的政治人物」,而「以她沉穩的性格和謹慎持平的立場」,能夠「堅定的維護台灣得來不易的自由與民主」。 國際人士呼籲支持特定政治人物失言失態 公開信也呼籲台灣人民「要團結支持以民主方式選出的總統」,因為「蔡總統已展現持平,彈性和堅定的風格,台灣正是需要這種領袖特質。」 公開信在大加吹捧,「讚我總統偉大」,呼籲支持「以民主方式選出的總統」之外,也教誨台灣人民,「民主的程序應該以不影響舉國團結的方式進行」。此外更不忘恫嚇台灣人民,內部分裂混亂,會形成「北京列為對台動武之藉口的內部動亂」。其意即若謂國人堅執勸退或逼退,即有可能招致不測之禍。 所以該一公開信,堪稱是失言失態表現。國際人士聲援台灣抗拒文攻武嚇是正義現象,但呼籲支持特定政治人物卻是失言失態。 國人不妨設想,假定台灣的許世楷、金溥聰等知名人士也發表公開信,熱情呼籲美國人民團結支持川普總統,國人以及美國人民會有何觀感,是否會認為是不顧國際禮儀,失言失態表現? 以孔傑榮、楊甦棣等高水準人士的知識見識,似絕不致弄出如此一封有失體統公開信。國人想到此處,或不免懷疑此信之產生有無可能又是當年「讚我總統偉大」再版,是有心人把話塞到國際人士嘴裡,然後挖出作為鞏固領導中心外援彈藥,外籍知名人士則是在礙於情面狀況下被拖下水,或是未暇詳閱論述內容而貿然簽署列名? 很夠諷刺的是,不論公開信出自何人構想,似全然未能壓制四先生勸退呼聲。蔡小姐在各種民調,依然遠遠落於藍白綠各政治人物之後。人民似並不很領情。 威權時代另一不很雅觀現象,或也能引發國人苦澀聯想。 動員擁戴連任徒惹國人訕笑 當年每逢6年1度總統「選舉」來臨,國內各級所謂民意機構如縣市議會等等,以及包括烹飪協會,屠宰公會等民間社團,都例必紛紛發表通電,「恭請俯順民意總統連選連任」,看來真似萬民擁戴,國人一致要求老蔣總統繼續領導。 然而上述種種通電,果然真是自動自發,抑是被操弄發動之產物,「恭請總統連任」又真是民意或純是黨意,甚至只是父子二人之意,恐也無須多做解說。明明不是民意而硬要說是民意,騙得了誰? 日前自從彭明敏等四位本土耆宿發表勸退建議之後,不僅旋即出現上述美國人士公開信,報端更出現「兩千多名青年共同連署」,以及「810女醫師」具名,支持蔡小姐大幅廣告。內容雖未明言擁戴連選連任,然而所謂項莊舞劍,其用意在於反制化解四位先生勸退壓力也無須多言。 所謂兩千多位青年,810位女醫,究竟真是純然自動自發自行串連,自募鉅款刊登半頁大廣告,抑是幕後有高人組織策動,一如布袋戲大師之操弄史艷文和女神龍等角色,或也不難想像。 平心而論,蔡小姐應否追求連任,她若爭取到黨內提名,對民進黨而言是利是弊,對國家前途又有何深遠影響,應都可不動肝火從容討論。當事者也可吸收歸納各方正反意見,做出於己於黨於國最有利明智決定。 所以志在鞏固領導中心得力幹部,實在無須施展種種徒惹國人訕笑,徒讓國人聯想到威權時代,洗腦式醜惡宣傳公式。不知府內謀臣策士乃至文膽文青等諸賢能同意否?
敏洪奎 2019-01-26
是否要避免再跌

是否要避免再跌

  蔡政府上台執政來,未有重大失政,人民生活也不比馬時代差,然而本次選舉民進黨意外慘敗。原因何在?圖/張家銘(資料照) 蔡政府上台執政來,未有重大失政,人民生活也不比馬時代差,然而本次選舉民進黨意外慘敗。原因何在,各方人士多依本身政治傾向,或個人喜惡做不同結論,而少見針對真正致命傷或主要敗因。 但若將數日前報端兩則新聞做一對照,應不難發現民進黨,或說得更精確是蔡政府,自取其敗的一大關鍵因素。 這兩則新聞,均見於9月份中國時報。其一是9月17日該報A8版,標題為「自然課綱過關,『居禮夫人』掰了」報導。內容是教育部課審大會倡議,今後教科書提及居禮夫人,應改稱其婚前原姓,以彰顯性別平權時代價值。其二是9月24日A1版「兒虐讓人搥心肝」標題下,所報導近兩年來國內凌虐幼童通報案件續增,新聞副題是「每天164件小英看見了嗎」。 蔡政府自取其敗關鍵因素:無心「痛民所痛」 中國時報統派色彩鮮明,報導該兩則新聞,恐也有其政治動機,然而也反映出蔡政府之沉迷於推廣所謂進步價值,而彷彿無心「痛民所痛」,不去正視廣大庶民最感痛憤社會現象,這恐也正是蔡政府上台以來,蔡小姐本人和民進黨支持度持續下滑而又迄無起色主因。 以該兩則新聞而言,居禮夫人事件可稱全是沒事找事,顯現出蔡政府學者型官員的自以為是,純為改革而改革,可稱為「進步價值症候群」,或「改革幼稚病」之發作,和法國大革命時期,硬要廢去先生、太太等稱謂,規定人人以「公民」相稱心態頗為相似,也反映出所謂菁英的知識傲慢,隱隱仍以「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身分自居,我說對就是對。但時至今日,這等作風恐只有徒惹庶民反感訕笑,無助於爭取選票贏得選戰。 至於另外一則有關虐童報導,儘管中時列為頭版新聞顯然有其政治考量,但也不能「以報廢言」,遽然否定其質問之正當性。「小英看見了嗎」,統派有權利問,獨派和不統不獨派也該問,更可能很有責任問。 根據上述中時報導,國內近年通報虐童案件是自2004的每年8494件,一路暴增為2017的59912件,十數年間增長超過7倍,應已是重大社會問題,而且案件也不乏慘絕人寰事例。所以中時那一問也確有其正當性。「小英看見了嗎」,蔡小姐有所聞否?幕僚近臣有無反映稟報?蔡政府有無採取有效對策,加強維護非正常家庭幼童安全? 難不成為女性名人「去夫人化」才是國之大事,幼童受虐狂潮反似不值一顧?從兩則新聞之對照,不難悟出蔡政府和民進黨何以漸失民心。1124慘敗,也毋寧是意料之事。 而更容易招惹廣大庶民痛憤一起現象,恐是在不少當權要人,甚至包括最高位者本人,都可能是廢死聯盟成員大氣候下,司法界似已產生微妙寒蟬效應。凌虐慘殺幼童人渣兇徒,看來都能紛紛逃過死刑,而在監牢安享國人供養,靜候假釋出獄之日到來。難道這一趨勢,即是當道對中時所提「小英看見了嗎」沉痛質疑的回應?你能怪選民終於忍無可忍,而出手教訓蔡政府和民進黨? 激起廣大庶民,亦即所謂沉默大多數痛憤,而又充滿無力感社會病態亂象,除去上述虐童之外,尚有幾近無孔不入毒品氾濫狂潮,不良份子似都能身攜出一隻的地下黑槍,乃至儼然台灣特產詐騙集團害慘良民。 很可慨歎的是,蔡政府儘管選後顏面失盡元氣大傷,要重返制高點其實也不難,但可惜當權者沉陷於僵化思維,只怕不僅見不及此,甚至根本意不在此,而只能繼續挨受敗選創傷症候群腐蝕。 蔡政府若能利用執政優勢,鐵腕打擊上述種種亂象背後黑幫勢力,一俟效果顯現,民心自然來歸,民調自然回升,無須表演生硬迴廊談話,更不必死死盯住柯文哲,看他下一步有何動作。 然而蔡政府成員的見識,魄力乃至能力,恐俱不足以言此,甚至不願為這等無關進步價值俗務弄髒雙手。蔡政府的當紅課題,應該仍是同性婚姻、性別平權乃至廢除死刑等「進步」象徵。 堅持追究進步價值 無異把死忠選民推向統派 殊不知,堅持追求自身認知中的進步價值普世價值,固然能贏得歐盟駐台代表祝福禮讚,另一方面也無異把原本死忠選民推向統派政黨。 所謂進步價值普世價值,基本上原皆屬於良性。然而一味毛躁推行,不惜和廣大社會主流民意對撞,欲求其不成為死亡之吻也難。 1972曾是美國大選年,當年代表民主黨參選總統的參議員麥高文,人品原高於對手尼克森,卻不幸因和所謂進步團體進步理念黏貼太近,致被貼上所謂3A候選人標籤,致被主流民意摒棄而慘敗,全國50州中輸去49州(3A也者,是英文吸毒、墮胎和赦免逃避兵役三事的第一字母相加而成) 麥高文的往例,應可顯示政治人物被貼上標籤,造成選民既定印象的嚴重後果。民進黨有志於2020之士,似應可以他為戒,和時髦「進步價值」保持相當距離。而自知已被廢死和同婚標籤牢牢貼死,被選民認定為此中象徵人物者,似也宜知所進退,以免硬要爭取提名而累及全黨同舟共沉。 本次大選,民進黨明顯受到所謂進步價值拖累而跌一大跤。下一跤會不會跌得更重?要不要早為之計,避免再跌?
敏洪奎 2018-12-25
不要輕視「骨氣」二字

不要輕視「骨氣」二字

約莫一年前,某電視台訪問一位名歌星,談到對岸中國,節目主持人是稱「大陸」,歌星則是口口聲聲「內地」,而且提到時不忘加重語氣,彷彿表態之外,也有糾正對方用語意味。國人看到這段訪問,應不難了解她何以有此表現,硬要把自己國家矮化為邊陲。 歌星不見得很喜愛說「內地」,但她知道跟隨主持人稱大陸,以後可能被指為主張一邊一國而被封殺,從此不能在「內地」登台獻唱。她自然不願斷送掉中國市場,從此收入減少。而該歌星這一表現也非特例,一般前赴此國闖蕩藝人基於同一顧慮,也皆普遍遵守這一潛規則。 台灣藝人這一表現,或令國人聯想起麵包師傅吳寶春所發表,自稱生於「中國台灣」,支持「92 共識」,以身為「中國人」為榮乞憐言論。兩者背景各異,卻有一共同現象,是即同為台灣國民在並非迫於衣食,也未受到暴力強制狀況下,選擇向要脅勒索者低頭,所反映者是可哀的喪失骨氣。 當年滬上名報人金雄白撰文描述往昔上海灘百態,曾寫到下等娼寮,妓女跪倒街巷哀求過往路人發善心「光顧」。因為若不能製造「業績」,不唯要遭老鴇毒打,即連吃飯也成問題,讀來令人有人間何世感慨。 苦命妓女徹夜放棄尊嚴跪伏街巷,世人只有哀憐而絕無理由輕視譴責。但歌星和麵包師傅並未面臨同樣殘酷絕境。歌星擁有財富只怕一生也食用不盡,麵包師也已在台灣賺飽。兩者都有何必要誠惶誠恐,屈從極權敵國種種清規成律或無理要求。 政壇新起「巨星」韓國瑜試圖為麵包師開脫,發言大意說吳寶春是單純生意人,不須對其所說作政治解讀云云。言外之意應是吳不懂政治,未必了解自己所作聲明已傷及國人感受,而吳本人之解說也大致如是。 然而兩人的辯解卻忽略掉事件真正要點。 吳師傅可能對政治全無所知,然而他應該知道,不論壓力是來自中國官方或網路狂熱份子,一個人被脅迫說出他根本不需要說,也可能不願說的話,不是很光彩表現。 而尤其是他若不做這一番表態,當地公安武警也不致祭起顛覆國家政權法令,把他「李明哲」掉。這或是他真正讓人看不起之處。大不了認賠退出中國市場,有何需要如此自我作賤? 國民黨籍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右)陪同麵包師傅吳寶春(左 2)對外說明。圖片來源:中央社 不論前述歌星或吳寶春,或更早被脅迫交心小藝人周子瑜,都從未參預任何政治活動。所以縱然觸犯忌諱不稱內地,或拒不表態承認是中國人,諒都不致被啟動反分裂法,入境即關入大牢。最嚴重後果,應也不過是遭到封殺,不能繼續在中國賺錢。然而不能在中國賺錢即真會餓死?為求能在中國賺錢,是否即使放棄最起碼自尊也在所不惜? 很可哀的是,這也正是今天眾多國人的寫照。而不論世間任何國家,倘若國內盡是沒骨氣沒自尊國民,這國家只怕也難以長遠獨立自主生存。本文此言,或也不是杞人憂天。 而更可憂的是,今天台灣所謂年輕世代,莫說對較抽象氣節觀念已很陌生,即令對通俗的「骨氣」二字,恐也欠缺強烈感覺,甚至可能問你一句:骨氣值多少錢一斤? 昔年有一位勇敢台灣人陳智雄,原是在國外從事台灣獨立運動,其後被誘捕押回台灣,因拒絕受撫歸順而被槍決,據傳臨刑猶是拒不下跪,被打碎腿骨而死。「生死安足論」,是當年不少人的骨氣表現。今天在台灣年輕世代群,若要找吳寶春應可找到不少位,但若要找一位陳智雄則恐很不容易。此中原因又是何在? 台灣外交官與獨立運動先驅烈士陳智雄。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今天佔據顯著名位,掌控優勢所謂話語權人物,灌輸給年輕世代理念是包容、多元…等等所謂進步價值,但疏少人願意喊出不時髦也不討喜的「不自由,毋寧死」,或是令人心情沉重的「去此一步,即無死所」。(你可能很不喜歡老蔣總統,但他這一嚴肅名言,在當年是真理在今天也是真理,或許比迴廊談話內容更值得國人牢記。) 種種所謂進步價值,大致都是良性理念,但對於「做人要有骨氣」這一認知,恐怕不會有太大助益,不足以武裝年輕世代抗拒,必須面對的要脅勒索壓力。 有學者專家建議把納粹大屠殺、原住民文化資料列入中學教材;也有名教授主張國文課綱應添加原住民文學、女性文學和所謂同志文學以示多元。本文不擬談論這一教育思潮是否方向正確,然而我敢斷言其言無助於激勵年輕一代剛毅骨氣,可能培育出大批「進步」文青,但恐無法教育出另一位陳智雄。 本文現舉一樁我本人早年生活中實例,提供當今掌控教育方向大員,以及主導課綱諸夫子參考。 我早年在中國本土就讀國小,曾讀到一篇記得是課文,或是老師指定課外讀物翻譯文章。內容是有一義大利孤苦男童搭來客輪尋親。旅途中同船不少鉅商大佬看小孩可憐,不時塞給他幾枚硬幣濟助。其後某日該夥乘客在大餐間談笑聊天,批評起義大利人如何之髒之懶,如何之盡是小偷扒手。政壇得起勁時,忽見有一枚枚硬幣飛落他們腳下,男童則是站在門口大喊,「你們侮辱我的國家」!我不要你們的臭錢。 這篇短文,堪稱是骨氣二字上佳詮釋。雖然事隔多年,我也已深深進入生命黃昏,仍清晰記得讀到此文時的感奮。在我坎坷一生中,也曾有幾次面臨能否保持骨氣的考驗。能夠守住起碼底線,或多少也受到其影響。 教育當局是否該多少列入些淬礪人格骨氣教材,培育年輕世代在未來歲月中,敢於昂首抗拒邪惡帝國要脅勒索。
敏洪奎 2018-12-17
不可不注意的症候群

不可不注意的症候群

  國內慣稱的「居禮夫人」,在其母國波蘭稱她為「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圖/公有領域 本年9月21日,《中國時報》曾刊載一則不甚引人注意,並未激起譁然大波文教新聞。然而正如漫天亂雲,陣陣驟雨預示颱風來臨,這則新聞也是本次選舉民進黨大敗預兆之一。 新聞內容,是審核教科書的教育部課審大會,所通過自然科學課綱草案,有一段「科學史上重要發現的過程,以及不同性別、背景、族群者於其中的貢獻」,據官員解說是今後教科書提及(已婚)女科學家時,應使用其婚前本性而非夫家姓氏,以深化性別平權理念。 又據官員說明,這一原則也將適用於其他學科領域,所以不僅「居禮夫人」須改為其波蘭原姓「斯克沃多夫斯卡」,「蔣夫人」也須改稱「宋美齡」或「蔣宋美齡」,今後教科書遇有前此所使用「夫人」稱呼,也一律依此原則處理。 既然「去夫人化」成為通則,其他如柴契爾夫人、甘地夫人等女性歷史人物,教科書也須「正名」稱以婚前原姓。至於「太后」和「皇后」,更明顯標示女性附屬地位必須矯正。所以老佛爺既不能稱慈禧太后而須改稱葉赫那拉,當今日本皇后也只能稱正田美智子。若有出版商不慎踩到紅線,則送審教科書被退外,也有可能招致有關單位來函「關切」。(所謂關切,在此即是恫嚇施壓的代名詞,很有名著《1984》所稱Newspeak之風,以動聽名稱掩飾殘酷現實。所以國人聽到政府要有所關切,也即應提高警覺) 「去夫人化」象牙塔思維是現任政府高層進步價值症候群 若再將邏輯推展下去,則不唯「張太太」、「李太太」傳統稱謂不符性別平權,現行人民從父方姓氏也可能被認定為父權思想,男性沙文主義流者,而必須修改民法採行父母雙性別。柯市長要改稱「何柯文哲」,馬先生身份證登錄也必須是「秦馬英九」,以貫徹性別平權精神。人民若不同意,即表示跟不上進步價值需要好好調教。 甚至鄭進一撰寫的名曲「家後」,也可能涉嫌美化女性歸屬丈夫,而被視為大毒草。演唱會若出現此歌,也又可能招來「關切」。 本文以上所舉各種狀況,不論是必將發生或可能發生,都是源自以「去夫人化」促進性別平權理念。國人聽來恐都有無謂、無聊,甚至滑稽之感。這也正是象牙塔裡自以為是思維產物,是現政府高層「進步價值症候群」的顯現。 性別平權確是崇高理念。然而老佛爺改稱葉赫那拉,對追求這一目標又能有何助益?國人所慣稱西方先進國家,也多已是女性自主意識覺醒女權抬頭,但未聞有一國要更改居禮夫人稱謂。教育部官員是否見識高人一等,認識到這是促進平權一劑良藥,抑是在沒事找事瞎忙? 若和修改民法保障同婚,以及正式廢死這等重大議題相較,「去夫人化」確實不致嚴重衝擊主流社會價值,但也同樣是自以為輕舉妄動,同樣顯現知識的傲慢和道德的傲慢,同樣是導致本次民進黨敗選的根源。 很悲哀的是,高唱入雲成為顯學的所謂進步價值,其實並非民進黨的核心價值,而僅是黨中央當權派心中的珍貴光環,如今也竟致全黨被拖下水承受苦果,也難怪萬千擁護者有不該敗而敗,死不瞑目之感。 民進黨擁抱特定「進步價值」遭眾多庶民否定需冷靜檢討自己 民進黨的核心價值,該黨往昔眾多先進曾付出慘重代價追求的目標,是為台灣人爭公道,是反威權、反極權。演化到今天,也該是反併吞爭獨立,不是把居禮夫人改成斯克沃多夫斯卡,不是硬要表現於追求並非當務之急,甚或嚴重違背民意訴求。但這道理顯然不是執迷於進步價值症候群人物所能接受。 當今民進黨高層必須認識到,擁抱某種特定「進步價值」,未必即表示已佔據道德高地。如果發現自己的進步價值遭到眾多庶民否定,也不能一味執拗怪罪別人跟不上,而應該冷靜檢討自己是否過於浮躁過於偏激。如果定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那也無可奈何。 所謂進步價值,也不宜純就字面解讀,認為凡事只要冠以進步價值兩字,即必然具備正面意義,若反對即是頑固守舊反動。要知「進步」含義即是向前走,是否良性則要看是走向何方。如果進步是走向迦南許諾之地則自然是良性。反之如果進步是導引你進入沼澤流沙地,這種進步即是不要也罷。所以莫要輕易被「進步」二字所愚,或是政治人物必須牢記在心時時警惕。 「進步」確是很迷人美譽,很能引得人心猿意馬,失控提出荒唐主張。當年中國本土,曾有知名人物提倡採用全無任何民族使用的「世界語」,被共產黨封為聖人的魯迅,也曾主張要消滅漢字(「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所以,如今蔡政府教育部宣示要消滅居禮夫人也不足為奇。 然而當年中國主張改採世界語人士,或要消滅漢字的魯迅,都僅止是社會名人,並非有權利訂政策政府高官。如今則彷彿自「最高當局」以次,眾多黨政要人皆沉醉於「進步價值症候群」,政府似已被激進社運團體接管,而導致現政府和廣大庶民漸行漸遠。影響所及,現下能看到者是92共識派已大獲全勝。再接下去又會有何發展?「內地化」和「特區化」是否將加快速度進行? 古有清談誤國之說。如今台灣是否有進步價值症候群誤國禍國之可能? 蔡政府教育部的「去夫人化」,初看大概是滑稽而已,但若細細一想,應也是一種不祥徵兆,是症候群的另一顯現,所以似值得做一身論,幸勿視為危言聳聽為幸。
敏洪奎 2018-12-08
登山人的潛規則

登山人的潛規則

  日前台灣九合一選舉落幕,民進黨已大敗收場,蔡總統也只能辭去黨主席以圖止血。圖/民進黨(資料照) 經常攀登險峻冰雪高峰登山界有一不成文共識。團隊成員若不幸跌落深不見底雪窟,人已懸空又無力攀上洞口脫困,即有義務自行割斷所繫繩索跌死,以免拖下另一端隊友同歸於盡。這潛規則聽去冷酷,卻也自有其合理性。要避免產生更大災難,卻也不得不默認這一共識。 登山界「自斷繩索」的思維邏輯,也影響到不少民主國家政界人物面臨困境的抉擇。一位有責任心榮譽感公職人員,一旦深深陷入爭議,成為輿論乃至不同政黨譏評抨擊目標,損及所屬團隊形象,則儘管自認受到不公平對待,也即毅然請辭求去自我犧牲。1950年代美國白宮幕僚長亞當斯因案去職,即是一起典型案例。 亞當斯原是艾森豪主政時期,當紅總統府幕僚長,卻因受收富商一方小小波斯地毯,致被指控接受不當餽贈黯然去職。然而他蒙此汙名可說相當冤枉。 事緣亞當斯和富商原是好友,兩人一向有互贈禮物往例,而他本人也是家境富饒,區區一方地毯對他而言也很難視為賄賂。所以他當時大有立場一如近年蔡政府高官,丟一句「我的去留由總統決定」賴住不走,把燙手山芋丟給老闆。然而他認識到繼續留任,勢將影響政府形象,也恐難以有效執行幕僚長職務,儘管可能心有不平,也理智選擇自斷繩索請辭,結束公職生涯。 不僅如此,在英美上軌道民主國家,縱是最高級政治人物,亦即政府領袖,也有因自知戀棧不去於黨於國都有損無益,而選擇交出權柄去職案例。在慕尼黑會議出賣捷克,留下罵名的英相張伯倫,1年之後即因自知失去本黨同志信賴而主動辭職,多少挽回已告破產名聲。 張伯倫原本不願面對冷酷現實,選擇不斷釋出善意向希特勒乞憐,結果反陷國家於險境,最後對德開戰也欠缺積極有效作為,以致招惹國人普遍不滿。而後國會舉行信任同票,竟有大批同屬保守黨議員決定棄權,不願支持本黨首相,即是不滿情緒的表露和發洩,也直接導致他宣告辭職,讓位給戰鬥意志十足的邱吉爾。 當時張伯倫雖面臨不少同黨議員叛離,但他在國會仍擁有穩定多數。他若不顧顏面硬幹下去,一時之間國人確也奈何他不得。但他終究仍有一份責任感和自尊心,也知道黨國利益重於一己得失進退,而做出不失明智也能保全尊嚴最後決定。 很值得注意的是,張伯倫退任事件發生於1940年5月初,當時英國已面臨納粹入侵嚴重威脅,但當時並無人主張大敵當前,不宜逼退領導中心自亂陣腳,更無人聲稱應該先對付希特勒,再慢慢向張先生算帳不遲,目下絕不能造成親痛仇快。其後事實發展,也證明張先生退位才出現新局,而導致英國轉危為安。 張伯倫去職事件發生於1940年中期,距今已將近80年。國人或認為陳年舊事多提也跡近無聊。然而歷史是鏡子也是老師。這一「張伯倫事件」,對於今天台灣當政者和執政黨以及廣大國人,應都能產生某種啟發作用。 蔡已成跛鴨 連任難有勝算 日前台灣九合一選舉落幕,民進黨已大敗收場,蔡總統也只能辭去黨主席以圖止血。但事態發展是否真能到此為止?國人或許很想知道的是,今後總統府和中央黨部,亦即府黨之間,將是何種互動模式?蔡總統又是否僅止辭去黨主席即已足夠?而更重要的是,2020大選來臨,民進黨再推出蔡總統爭取連任又是否明智? 蔡總統辭去黨主席後,下一步將是如何?是準備垂簾聽政,繼續掌控黨務,抑是已決定完全擺脫,一心經營國務?她的選擇如是前者,自然無話可說一切照舊,自主要民選公職提名人選,以至農產公司總經理之類職位任命,都仍一概聽由「欽定」,湯雖換而藥不換,辭黨主席也是虛晃一招。但她若是真心擺脫,從此不再插手黨務,則新任黨主席產生後,真怕又出現兩個太陽現象。總統府和黨中央,是你大還是我大?令人憂心的是,將來若真發生兩個太陽互爭短長,得到漁翁即恐怕不止國民黨而已。 前此馬英九辭去黨主席,李前總統曾諷示他最好連總統也辭掉。李登輝的開示未必純屬諷刺。兩個太陽並存不是黨國之福。「最好連總統也辭掉」,未必全然不能列為選項考慮,即令當事者本身也不宜斷然排斥。或許「自斷繩索」才是對黨對國的最後奉獻。 至於民進黨是否應再推舉蔡總統參選連任,冷酷的現實是,這次民進黨選舉大敗,廣大選民所要教訓對象,不是該黨大致形象堪稱不惡眾候選人,也不是民進黨這一政黨,而是蔡總統這位「最高當局」本人。就此而言,這場選舉結束,她恐已成為公認跛鴨,2020若要再選連任,則無論對手是誰,恐怕都難有勝算。 而更致命的是,無論是確實出自真摯信念,抑是沉醉於「進步」美名,蔡總統已將自己和「同婚」以及「廢死」,這兩起萬千庶民極難認同議題綁在一起。2020她若出馬爭取連任,假定對方打出「你贊同同性婚姻,請投蔡英文一票」,以及「你贊同廢除死刑,請投蔡英文一票」,則殺傷力之強大,是大有可能成為決定勝負最大因素。 所以,蔡總統若進入2020大選,就幾已是必敗參選人。民進黨諸賢和蔡總統本人,都必須極嚴肅正視這一形勢,而做出於黨於國均有利結論。 若在正常情況,民進黨或任何政黨,無論做出何等黨務安排,推舉出何人參選總統,甚至是想活想死,都純是此黨自家事,外人不必費心關切,但不幸今天台灣面臨惡鄰併吞威脅,歷史悠久反共國民黨又已背離兩蔣一李防共保台正確路線,如今能凝聚各方捍衛自由反併吞力量團體,只有這不甚成才的民進黨。此所以這一政黨一應動向,愛好自由國人也不能不嚴肅關懷,本人內容可能有大逆不道之處,然而出發點確是如此。
敏洪奎 2018-11-28
眼睛睜大一些

眼睛睜大一些

  台北市長選戰形成三方微妙的牽制,對於尋求連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綠營支持者若有意選擇棄保,眼睛最好睜大一些。圖/張家銘攝,民報合成 近年以來,台灣有一相當費解現象。不時有政界人士發表種種突然自暴其短、有損自身形象奇論,即在最高檔政客也未能免。前此馬先生的「足球運動不適合東方人」論,蔡小姐的「威權時代大家都選擇順從」之說,皆是典範案例。然而這類荒誕言論甚少受國際注意,不致損及國家顏面。 但若是身為知名政治人物,面對外賓或外媒發表不妥言論,傷害即可能不限於個人形象,而連帶導致外人看輕看扁台灣。所以平素慣於信口開河政客逢到這等場合,實在應該善自約束,管好自己嘴巴。當年馬先生上台伊始接受日媒專訪,指稱「中國大陸亦為我中華民國領土」,即恐不免讓對方咋舌,懷疑他心神是否正常,甚至懷疑到台灣能否算是正常國家。 同樣足能讓國際人士驚訝,也可能損及台灣形象另一案例,是上月中旬柯文哲市長接受美媒記者專訪,曾表示他的英雄是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切·格瓦拉。不過他這一驚人告白並未受到嚴肅正視探討。大家聚焦的反是他袒護婦聯會和救國團言論。 依據報導,柯文哲表示他崇拜切·格瓦拉,是因為他「反抗和對抗整個體制」云云。他的這番告白,恐是適足以證明他思路紊亂欠缺邏輯思考。 革命家即正義英雄?盲目崇拜馬列極權 要知世界各國這類反抗對抗體制角色不止切·格瓦拉一人,論排名也輪不到以他為首。若依柯市長所舉崇拜標準,他或許更應崇拜高棉殺人魔王波布。因為此人「反抗和對抗整個體制」遠比切·格瓦拉更徹底。他為創造所謂理想新社會,屠殺掉三分之一高棉人民。若非中國政府加以袒護,只怕連高棉王室都被他殺光。這等氣魄又豈是切·格瓦拉能及。 柯文哲沒有想到,或根本不去想的是,單憑反抗對抗體制,領導農民打倒地主,並不足以讓所謂革命家成為正義英雄。真正的決定因素,是要看革命成功之後,革命家是什麼表現?建立起的是何等新社會?當年毛澤東也是以農運起家,奪得政權後反把廣大農民壓榨剝削得更慘。這等人值得推崇歌頌? 切·格瓦拉輔佐卡斯楚革命成功,所建立新秩序,是以鬥爭大會方式公審槍決大批前朝追隨者,製造紅色恐怖震懾人民,是以列寧式極權體制統治國家。所以他也是和毛澤東、波布輩同為一丘之貉,好不到哪裡去。理想主義革命英雄形象,也僅止於存在於幼稚左派知識份子浪漫想像裡。柯文哲盲目崇拜如此一位偶像,顯示他不比崇拜他的網路粉絲高明太多。 無論在東西方任何民主國家,從未有一位主流政治人物宣稱崇拜切·格瓦拉。如果柯文哲終能勝選連任,則真不知舉世愛好自由民主人士將如何看待台北市選民,會不會懷疑今天能選公然崇拜切·格瓦拉的人連任市長,明天也可能選出崇拜毛澤東的人當總統? 很耐人尋味一起現象,是歷年來柯文哲所推崇人物,似盡屬馬列極權主義陣營中人。上述切·格瓦拉之外,他也曾頌揚毛澤東和胡錦濤。但國人從未聞他提及達賴喇嘛和熱比婭,或中國的劉曉波。 憑弔希特勒納粹 浪漫憧憬?道德冷感? 柯文哲多次進入對岸中國。他前後在該國所做參訪選項,也同樣耐人尋味。2013年他曾在高級特工辛旗陪同下,訪問所謂革命聖地延安,前赴上海參加「雙城論壇」時,也曾要求參觀當年中共創黨大會舊址。但他卻從未表示,想看看曾有無數勞改犯喪命的甘肅夾邊溝勞改營原址,或是被視為天牢的北京小湯山鎮秦城監獄。 假定有人到德國觀光,只顧興致勃勃憑弔希特勒發動政變的啤酒屋,或是納粹黨舉行大會的紐倫堡大廈,而不想去看看昔日監禁處決政治犯的集中營,則國人會產生何種觀感,是否會認為此人縱不是納粹的崇拜者,至少也患有某種程度道德冷感? 如果欠缺無可否認明確證據,確實不能指控柯文哲有把柄握在人家手裡,或是他曾參與活摘器官牟利。但若試觀本文所舉現象,恐也不能不承認他是對共產黨懷有浪漫憧憬,或至少也是天真好奇。以他這種心態,能把自由人民抗拒邪惡帝國兼併,視同夫妻賭氣爭執,床頭吵而繼之以床尾和,也即不足為奇。如此一位人物繼續雄據首都市長寶座,對台北市乃至國家是利是弊,應是很值得深思。 如今1124選舉投票日即將來臨,台北市長選情詭譎,坊間各種棄保流言也隨之而起。然而丁柯兩陣營支持者應不致為此多煩惱,理由很明顯無庸多作分析。 至於一般傾綠選民,此刻對選舉前景看法如何,乃至縱使不看好姚文智,則又是否決定終於理念挺他到底,抑是想走上棄保之路?而若是棄保則又該選擇誰?凡此一切,也只有由各人自行思考決定,只怕連所謂黨中央也無法切實掌控左右。 堅守姚文智陣容 北市棄保不宜意氣用事 對於決定選擇棄保選民,本文謹提列下述考量作為參考。 一般本土人士,尤其是民進黨人,由於過去和國民黨長期對抗,有人且吃過威權統治苦頭,存有根深蒂固反K心態,「無論如何也不要他們的人勝選」,自也是人之常理。但今天若是真要在丁柯之間做一選擇,則恐不宜如此意氣用事,一味跟著感覺走。 要知丁守中雖是廣義泛統派,但他終究不致對共產黨存有太多浪漫想像,而且為人應也較為慎重,縱使選上市長,應也不致岸然自以為是,藝未必高而膽甚大,以致更進一步將北市鎖進一家親、你儂我儂境地,成為台灣的國中之另一國。 以丁守中性格,也應不致成為脫韁野馬而為所欲為暴衝。何況他背後終有國民黨勢力約制,可能不致容許他做出過份離譜舉動。但柯文哲則是無須對任何人負責。他一旦勝選,必將立即成為無人能制一代強籓,誰也不知他下一步會有何等舉動。 而最可慮的是,柯文哲若真能突破藍綠夾擊勝出連任,也勢將聲勢大振,等於向2020又邁進一大步。屆時不論民進黨推出誰選總統,恐都將面對這位「如日中天」詭異對手。而他若挾市長勝選聲威,再成功入主總統府,以他的志大才疏,未來也很可能雖無意引清兵入關,也可能因疏於防範而促成清兵入關後果。若然,則是否台灣休矣? 所以,傾綠選民若是決心堅守姚文智陣容,那很好。但若有意選擇棄保,眼睛最好睜大一些。本次市長選舉,影響所及或不止台北市而已。
敏洪奎 2018-11-12
哲人日已遠

哲人日已遠

前年 11 月間,李前總統接受日媒專訪縱論台灣政壇生態,曾提及作為國家領導人,最重要的條件是決斷力和勇氣。 李前總統此論確是至理。一位領袖可貴之處,即在於能決大疑、定大計,敢於做未必能面面討好,也具有一定風險重大決策,而又有勇氣貫徹意志執行。反之,領袖若是頭腦不清、欠缺堅強價值認知,又是前畏狼後懼虎,一遇阻力即畏縮退讓,則只有讓忠實支持者灰心喪志,而反對陣營聲勢大振愈形囂張,形成敵長我消險局。 國人若對世界近代史略有所知,看到登輝先生所提條件,恐怕很容易想到美國第 33 任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因為杜總統確是堪稱這兩項領袖特質典範人物,即連不同政黨的高華德參議員,也在回憶錄高度肯定他的英毅果斷。 很值得留意的是,杜魯門並不擁有傲人學歷,正規教育僅只是高中畢業,在近代美國總統中屬於學歷最低一人。然而低學歷並未妨礙他成為名垂青史偉大總統。由此似也可見,治國能力未必即必須和碩士、博士學位畫上等號;反之,一位領袖縱是腦袋灌滿理論學說,若無足夠智慧善加吸收消化,只怕也難以引領人民走向迦南許諾之地。 杜魯門總統決斷力和勇氣的經典表現,是他倉促繼任總統後,毅然決定的兩大政策轉變: 其一是面對戰時盟友蘇聯逐漸出現猙獰面目,不斷向外擴張赤化鄰國,他即一改過去粉飾太平委曲求全,避免刺激對方鴕鳥政策,不惜扯破臉採取強硬反制措施。 其二是有關國內黑人民權訴求,他也努力矯正前任羅斯福時代,口惠多於實際行動官樣民權表現,而開始以更有力政令促進黑人權益。 在當年現實環境下,他這兩項決策都隱含很大政治風險,若非具有過人勇氣和強烈責任感,即恐很難如此近似賭上政治生命。 當時在美國知識界乃至民主黨內部,都存有廣泛親蘇、媚蘇傾向,彷彿不論蘇聯行徑如何霸道,繼續不斷釋出善意才是政治正確。杜魯門決定不再忍讓而採取強硬對策,即是開罪一股強大姑息勢力,被該夥人物視為破壞現狀麻煩製造者,成為被打倒的對象。 杜魯門的民權政策表現,也同樣具有政治風險。他促進黑人權益的努力,若和 1960 年代激烈民權訴求相較,恐仍是溫和到令人感覺不耐,但也仍激怒原屬民主黨鐵票區,而對黑人歧視極深南方各州,形成動搖黨本潛在危機。 杜魯門上述這兩項決策,顯示出他英毅果斷領導風格。 若是換上一位缺乏堅強信念,一心只想連任成功,做滿八年平安下莊人物,只怕難以展現這等氣魄,而或許只能以空洞文青語言唬弄麻醉人民,「維持現狀」成為至高無上政治正確。 而果不出其然,1948 年大選來臨,杜魯門領導下的民主黨左右兩翼齊崩潰。左翼親蘇媚蘇份子和右翼種族主義集團各自推出獨立總統參選人,企圖以攪局效應把他扯下台。但幸好也是天佑美國,他終能驚險萬狀連任成功,左右翼邊緣勢力未能得逞。 杜魯門另一決斷力和勇氣表現,是 1951 年初,韓戰進行到困難僵持局面時,他毅然將消極抵制政府政策的聯軍總司令麥帥解職。此舉的政治風險,更尤其超過上述兩項決策。 當時麥克阿瑟是美國最資深軍事將領。二次大戰期間他在太平洋戰場優異表現,加以他很擅於自我包裝,早已在美國人民心目建立起偶像地位奉為國家英雄。所以杜魯門決定將他撤職,必然會引發國內風暴。 但軍人必須忠誠執行三軍統帥命令,更不能公開發表政治性意見或質疑國家政策,正是美國(以及任何上軌道民主國家)不容逾越傳統原則。而麥帥自中國介入韓戰之後,即不時發表不符合杜政府不擴大戰爭政策言論。杜魯門雖明知撤換如此一位偶像級人物,必將面對嚴重政治後果,但他仍決定必須維護軍人不容涉入政治原則。這也是他決斷力和勇氣又一表現。 杜魯門今天若是台灣總統,遇有高級將領發表高度政治性談話,聲稱國軍不會為保衛台獨而戰,想來他應不致於故作未聞全無反應。 杜魯門是於 1945 至 1953 年初擔任美國總統。他本人也於 1973 年故世,距今已將近半世紀。然而想到這位英毅果斷政治領袖,恐仍令人油然產生「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深深感念。 本文再以一則有關杜魯門總統醒世趣聞作為結尾。 1945 年 4 月羅斯福總統猝逝。杜魯門以上任不足半年副總統倉促宣誓繼位,心情不免忐忑不定,當晚他走訪老友眾院議長雷朋聊天穩定情緒。幾杯老酒下肚,雷朋即告訴杜總統:「哈利,從明天開始,即會有一夥人築起一道高牆把你圈在裡面,然後每天告訴你,說你是世界上最精明、最有智慧的人」。議長略為一頓,再繼續說,「但是我知道你不是,你也知道你不是」。然後兩位老友相視大笑。 雷朋議長這番話,或能讓世間自我感覺良好,自認政治路線正確領袖級人物,頭腦略為清醒。國人知道你不是,你也該知道你不是。
敏洪奎 2018-11-03
「海上老人」的化身

「海上老人」的化身

  日前又值現行「雙十國慶」來臨。當日官方自是不得不隆重舉行慶典,以免被揪小辮子,指為又意圖「去中國化」,進一步製造兩岸緊張。圖/張家銘(資料照)   日前又值現行「雙十國慶」來臨。當日官方自是不得不隆重舉行慶典,以免被揪小辮子,指為又意圖「去中國化」,進一步製造兩岸緊張。 但當日參加各項應景活動台北市民,卻未見流露太多歡欣興奮情緒,而更像是在湊熱鬧或看熱鬧,和在動物園擁擠觀看無尾熊無甚大差異,恐怕也很少人去感念國父爸爸十次革命「開國」之不易。國人若聯想到每逢媽祖繞境,村鎮庶民表現的虔敬喜悅,或不難發現前一類活動以虛應故事「到此一遊」成份居多,恐唯有遺老遺少情結濃厚份子才真正「入戲」;而後者才是萬千庶民真情顯現,當作自家盛典投入參與。這一不同氣氛也不難理解。 姑不論媽祖是否確是值得萬民膜拜神明,繞境是世代相傳,和台灣人民有血肉連相連感覺民俗盛典;而雙十國慶也者,則純是外來節慶,對今天生活在台灣各族群人民而言,所謂武昌起義又能有多大莊嚴意義?此所以迎接媽祖繞境能出現熱情奔放場面;而參加慶典活動則只能有湊熱鬧、看熱鬧的參與感。 與台灣真實現況無法符合的國旗歌 這一雙十國慶「水土不服」不屬於台灣,而今在國際競技場合取代「國歌」的「國旗歌」,對此即很具有象徵意義。當日清晨總統府前舉行升旗儀式,伴隨現行國旗冉冉上升,即是這首很足以作為該國慶純屬外來物種旁證的歌曲。以此歌做為代用國歌或準國歌,也不是很明智或很光彩之舉。 該國旗歌起首兩句歌詞尚無問題。台灣擁有雄偉五大山系,「山川壯麗」用以形容確是當之無愧。「物產豐隆」雖顯勉強也不離譜。台灣縱然天然資源貧乏,至少農作物、農產品相當出色。 但接下去的「炎黃世冑,東亞稱雄」,則不僅是沙文腥臭氣息刺鼻,「天朝上國」架式十足惹人鄙夷,這一形容對今日台灣也絕不相宜,甚至可視為諷刺。 要知時至今日,台灣應已絕少人仍以傳說中炎黃二帝子孫自居而自鳴優秀。至於所謂東亞稱雄,台灣今天不被大小近鄰欺凌即屬萬幸,稱雄二字如何敢當。若是詠唱這兩句而揚揚得意,斯人思維恐已不甚正常,應該編入社會邊緣人之列才是。 接下來的歌詞,自「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以迄「青天白日滿地紅」,則是八股味和匠氣十足,也稱不上和台灣有何關聯,只怕很難激起今天廣大國人愛國、愛鄉,反欺壓、反併吞壯烈情懷。 歌詞裡的「緬懷諸先烈」,恐尤其容易令國人產生滑稽感。60年前我本人就讀高中時,讀到林覺民那篇文青式「與妻訣別書」,同班同學已無人表示深受感動,要效法先烈革命精神。時至今日,有多少國人仍認為所謂72烈士是驚天地泣鬼神,值得感念崇拜? 數年前曾有一位名嘴透露,他觀看廣州黃花崗紀念碑文,發現所謂72烈士不少是不滿18歲未成年人。試想一般16或17歲少年,能懂得多少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孰優,或君主體制是否應以暴力推翻?該等未成年究竟確是「壯懷激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抑是受到革命販子蠱惑而成為火牛?當年中國本土眾多這類「烈士」,是否確很值得今天國人「緬懷先烈」? 國旗歌也者,是否也一如雙十國慶,就台灣而言同是「水土不服」外來物種? 從黃埔軍官學校訓詞變成黨歌 一路晉升為現行國歌 該國旗歌內容如是,國人甩不掉的現行國歌,其歌詞也堪稱同樣荒悖。此歌原是孫文訓誨他的黃埔學員講詞,後被國民黨政府硬行定為國歌。多年來各界人士評論其歌詞,仍偏重於批評起首「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寫入國歌之不妥,認為貴黨所宗,未必即應是全民所宗。這一批評雖是切入重心,卻也忽略掉此歌之「文不對題」。概以講詞內容原是期勉黃埔學生,「咨爾多士,為民先鋒」用語並無不妥,但若成為國歌,唱者即應是全體國民,然則上述這兩句所指對象,又是誰?人民是在期勉誰「為民先鋒」?接下去的6句,是否是形同對牆壁講? 孫文自誇他的三民主義,是所謂「以建民國,以進大同」救國濟世良方。如果確是如此,又何致被後世學者譏為大雜燴,卻未見有任何外國宣稱要實行三民主義?人民又有何義務「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今年雙十節的重頭戲,也一如往年是府前紀念大會,而大會開始也依例自「最高當局」以次,官民合唱這首不倫不類,又和台灣全不相干「國歌」,而虎視眈眈的統派媒體,尚且恍似以訓導主任自居,指指點點品評唱時誰的嘴有張開而誰的沒有張,或張得夠不夠大,以及誰有沒有跳過歌詞中哪一句。就此而言,台灣要真正成為正常國家,只怕尚有好一段路。 我本人前此曾多次引用「天方夜譚」故事作為譬喻,指稱所謂「中華民國憲法」,也正似使用詭計,牢牢騎到航海家辛巴達肩上的「海上老人」,是一時甩不掉的沉重負擔。本文所提及的「雙十國慶」,乃至「國歌」和「國旗歌」,應也都可視作等同「海上老人」的化身。悲哉台灣。  
敏洪奎 2018-10-23
「光復」真是光復?

「光復」真是光復?

本年 4 月我曾在民報網站發表一文,評論蔡政府本土政權當政,卻仍繼續祭拜蒙古君王成吉思汗之不當。文中提及該可汗四出征伐耗蝕民族元氣,導致今日瀕臨滅種,不僅稱不上民族英雄,更應視為民族罪人。 不久前承一位任教某大學朋友告知,他有幾位學生對這一觀點很有新奇之感,概因他們一向依循正統史觀,把大汗奉為蒙古或「中華民族」偉大英雄,及至看到我的評論,才發現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審視他們的歷史定位,言下似認為我頗有獨到眼光。但其實要得到我這一結論也不難,幾位學生是過譽了。 檢視成吉思汗的歷史定位,也正一如觀察其他可能已有「定論」歷史案件,並不需要具備高深學養、高超見解,只要能不囿於既定史觀,不貿然接受政治色彩論據,而願意不含成見、冷靜思考,不同觀點即浮現在眼前。這種功夫你有、我有、他也有,只惜多數國人不慣於使用,以致常被未必正確的政治正確牽著走。也不知何年何月,國人才能普遍養成這套思考習慣,而庶幾不被種種煽情口號欺弄而失身。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czu_czu_PL 另外一起歷史案例,也很足作為上述說法佐證,是即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國人究該如何看待。 依據幾乎已成為歷史定論史觀,袁世凱篡國稱帝是歷史罪人,也幸有蔡鍔在雲南起義反抗,袁的帝制不到百日即告結束,共和體制得以恢復,真乃國家之福。這一史觀,應早已成為國人共識。 然而袁世凱稱帝失敗,是否確是中國之福?袁皇帝被逼退逼死,繼之而來的蔣皇帝和毛皇帝,是否遠比袁皇帝更皇帝?袁皇帝若能坐穩江山,中國想也不致落到蔣毛二人手裡,以「革命」為名而無所作為? 袁世凱終究只是傳統式統治者,蔣毛二人的種種作為,他應該是做不出也不敢做,甚至不會想到去做。 他不致於想去推行黨化教育、黨化司法和黨化公務體系。他不會把三民主義或馬列主義,強迫灌輸給人民。 他也不會建立黨大於國,「黨中央」又大於黨的列寧式極權政黨,化國家為極權或準極權體制。 他應該不致昏庸懦弱到被驅迫走上對日本開戰之路,而可能有足夠智慧「禮讓」蘇聯或英美先上場。他更不致於統治中國 37 年,而直接間接害死至少 6 千萬人民。 所謂「兩害取其輕」,中國人民和台灣人民,是否該有寧可有袁皇帝,也不要來一個蔣皇帝或毛皇帝的認識,而對洪憲帝制歸於失敗產生不同看法? 成吉思汗是否民族英雄,袁世凱帝制失敗是否中國之福,都和今天台灣 2300 萬人民無甚關聯,寫來也是意在提醒國人不宜盲從「正史」而已。反之,台灣的「光復」究竟算不算得光復;「自古屬於」又是否正確認知,應才是國人認真檢視,建立清晰認識課題。如今時序進入 10 月,一年一度的「光復節」即將到來,談談台灣的「光復」應該也很應景。 談論「光復」,或應先略提一下所謂「開羅宣言」。因為 1943 年底,美英中三國領袖舉行開羅會議,曾發佈一紙國人習稱「開羅宣言」的公報,揭示戰後台灣應歸還中國。而依據多年來統派思維,既云歸還亦即原本屬於,而今「自古屬於」又獲得國際認證,自更是鐵案如山,不容置疑。 開羅宣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但很夠諷刺的是,該一聲明不論確是虛言或僅是新聞稿,恐怕是足以顯示這一「歸還」並不具備充份正當性。如果確是理所當然,則又何須特加表明?納粹德國敗降,法國要收復亞洛兩省失土理直氣壯,又何須也何曾要英美兩國協同認證? 若舉一不甚貼切譬喻,假定某女士是你的合法配偶而遭人綁架,你把她救出前,是否有需要先央求親友認證你倆人確是夫妻?只怕是你們的婚姻關係確有疑問,你才覺得有必要做一番確認,所顯示正是你的心虛。 所謂「光復」是「收復」的美稱。但要談到收復,則又必是曾經擁有而後失去,如此始足以談收復。你可能「收復」你未曾擁有的土地。但自古以來,中國可曾擁有台灣? 直到 1945 年中國部隊進佔之前,歷代王朝從未在台灣設官、治民、課稅、抽丁,也即從未曾行使主權統治台灣。既未曾擁有則光復或收復又從何談起?如果要談自古屬於,則恐怕朝鮮和越南更有資格被視為自古屬於,而現今是在分裂國土,現在總書記何妨告訴金小胖,「朝鮮自古屬於我國,歡迎你們重回祖國懷抱」,看他反應如何? 部份國人或許認為,作為明室遺臣的鄭氏父子,以及其後的清國(請注意正確稱號即該是清國而非清朝)都曾有效統治台灣,豈不足以證明台灣確曾屬於中國,而後使被日本強佔?但抱持這一論點,國人所忽略的是,不論所謂明鄭或清國,都不是有中國法理政府身份,其統治也不能視為中國曾經擁有台灣。 鄭氏王朝統治台灣期間,雖然仍打出明朝旗號,遙奉南明末代皇帝永曆,其用心應也是以之鎮攝海上各路英豪,其實並未太把「朝廷」看在眼裡,而和台灣有來往東西洋諸國,也未將鄭氏父子視為明室封疆大吏,而是很務實將之當作台灣統治者對待,如此一座變種政權,恐也無法當成中國統治的延伸。 很明顯的事證,是 1662 年永曆帝被吳三桂押回昆明絞殺,其後 20 年鄭朝仍繼續使用永曆年號任由帝位虛懸,而未就近迎出一位在台宗室繼位,以臣下身份侍奉新君。鄭家可曾真正自視為明臣,是在代表中國統治台灣? 清國征服統治台灣 200 餘年當然是事實,但這也不能因而硬說是中國確曾擁有統治此島。 要知清國在 1645 年入關滅掉明室之前,有不同於漢族語言文字不說,也早已建立本國的國號和年號,是不折不扣另一國家。所謂清兵入關,不是史書所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是清國滅掉中國,只是中國人不願承認這一事實而已。 自 1645 以迄 1911,中國都是處於亡國狀態。清國統治台灣又怎能視同中國曾擁有台灣? 所以,無論是光復或收復,都不是依據事實表述。所謂「光復節」也者可以休矣。但現政府的最高指導原則是一切都維持現狀。就此而觀,光復節這一名稱,短期內恐也不會消失,國人也只有「卡忍耐」一下。
敏洪奎 2018-10-12
「有痔難伸」VS. 「光榮城市」

「有痔難伸」VS. 「光榮城市」

台北市民能否有一卑微請求,柯市長倘能連選連任,是否可以阻止公車車身出現「有痔難伸」廣告,讓光榮城市多保留一份顏面?
敏洪奎 2018-09-22
無形銅像的魅影

無形銅像的魅影

  近年以來,大專院校毀損移除銅像事件不時出現,儼然成為風尚。(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資料圖/張家銘 ) 近年以來,大專院校毀損移除銅像事件不時出現,儼然成為風尚。姑不論銅像主人一生功過如何,各校園充斥一政治人物塑像,終屬不甚雅觀。反銅像風潮縱未取得院校師生共識,也有其一份正當性。 但國人恐未能警覺,台灣也另有一座無形銅像,不唯仍在發功,惡質影響也已非有形銅像能及。今天已絕少有人將校園銅像主人奉為民族救星世界偉人,神話業已失效破滅。然而無形銅像主人的遺緒遺毒,則仍在掌控兩大政黨屬性,扭曲台灣民主政治。該銅像主人,即是當年蘇共創始人列寧。可歎國人久處鮑魚之肆,嗅覺已告失靈,嗅不出其中刺鼻列寧氣息。 若將美國一位參議員之敢言敢表態,和國內兩大政黨國會議員的表現做一對照,應可清晰看出列寧對兩黨生態影響之深。 日前去世的馬侃參議員,政治風格是不盲從所屬政黨各種政治正確,不充當投票部隊,而對身為實質黨魁的本黨總統也敢於說重話表達異議,不臣服於國人習稱的黨中央。他所持諸多觀點雖未必全屬正確,然而他能不計毀譽不顧得失,以言論和行動守護自己的認知和價值,堪稱是一位國會議員的示範表現。 然而反觀台灣,儘管威權時代早已結束,國會議員已無須擔心因違逆黨中央而被列為欽犯,兩大黨也未曾出現一位馬侃型耿介立委,敢於質疑反抗種種名為黨意,實則僅是黨魁意旨之政策。所以無怪友台教會成員林健次投書報端,責問民進黨的馬侃在哪裡。(林教授投書,見8月28日自由時報A15版面)。 林教授在文中質問,「台灣的民進黨有沒有像馬侃這樣的立委」。這一問的正確答案,應是民進黨縱有馬侃性格立委,在該黨現行體制下,恐也不敢放膽「出櫃」。 林文寫得很清楚,「台灣的立委連任要看總統兼黨主席的臉色,轉戰縣市長也要看總統兼黨主席的喜怒」。黨主席握有如此權柄,足能左右黨員政治前途,民進黨立委除非準備賠上政治生命,誰願意發揮馬侃精神,拒絕充當投票機器? 林教授在文尾做結論,認為民進黨不會出現馬侃,「問題出在制度」。他此言也確是一針見血。然而民進黨昔年原是以反威權體制起家,為何如今黨內反而出現深具威權色彩制度?原因之所在,即是此黨也經由國民黨感染到列寧病毒,而多少呈現出列寧式政黨病徵。 所謂列寧式政黨,即是黨領袖握有絕對權力,以黨中央之名控制號令全黨,各級黨幹和廣大黨員只能乖乖充當黨奴。這一制度在蘇聯是始於列寧,到史達林時代更發揮到極致,黨領袖不啻是君王也是教主。此即是列寧是政黨一大特色。 中國的孫文和老蔣總統都具有幫會背景,也都以哲人自居,「好為人師」。所以自從列寧病毒東傳,國民黨正式淪為列寧式政黨之後,該黨兩位領袖即以帝王、師尊和幫會老頭子三重身份君臨全黨,所謂黨中央也僅是黨老闆的代名詞而已。 即使來到馬先生時代,國民黨的「黨中央」仍是威風凜凜以上級自居。馬政府每有重大議案在國會影射提付表決,「黨中央」例必祭出「甲級動員」,「黨紀伺候」,嚴令,驅迫黨籍立委充當投票機器。若在正常民主政黨,豈有黨部敢對本黨國會議員如此恫嚇驅策?無形銅像的魅影,是否仍在深深籠罩此黨? 民進黨感染病毒雖不及國民黨之深,中毒跡象仍是斑斑可見。例如所謂宣誓入黨和開除黨籍,都不是民主政黨應有現象,然而該黨也如國民黨有此黨規。又如所謂黨團書記原是共黨氣息十足稱號,民進黨也仿效國民黨有此稱呼。諸如此類現象,或也只能歸咎於警覺性不足而近墨染黑。 林健次教授已指出,民進黨由於黨主席掌握大權,迫使黨籍立委不得不順從「上意」。本文即再舉兩例,以顯示該黨國議員確已「以領袖意志為意志」,而又似已視之為正常現象。 將近兩年前,蔡小姐所提名7位大法官到立院備詢時,6人都曾明確表達贊同廢除死刑立場,其中有一位詹森林以英語宣誓他有一個夢,希望日後台灣即不再有死刑,然而眾民進黨立委雖明知廣大民意反對廢死,卻無一人嚴肅提醒各準大法官,支持廢死可能嚴重牴觸民意,也無一人投票反對任命這6人。眾民進黨立委的心態,顯然是認為任命該6人為大法官既是「上意」,作為黨員也只有順從。若然,則這一心態又和國民黨員有多大不同? 另一樁案例,是前此民進黨尚未決定參選新北市長人選時,該黨蘇貞昌和游錫堃兩位宿將都有出馬意念,而黨內有份量人士,都異口同聲表示最後決定要尊重黨中央。而所謂黨中央,當然也只是代名詞,真正意義即是黨主席。 這一「以領袖意志為意志」現象,也不是民主政黨風範,而是列寧式思維產物。要知在正常民主國家,一位政治人物是否要參選某一公職,或是應否選擇支持某一參選人,都應該純是他們的自由決定,而不須由另一人來「欽定」。為何所有諸人宣稱一切尊重黨中央都沒有尷尬之感,不覺得如此說有何不妥? 胡適曾說一個自由國家不是由一群奴隸組成。一個真正能反映民意又能凝聚民心政黨,也不是一群只敢仰承黨中央鼻息黨員所能組成。 去校園銅像易,去心中無形銅像則較難。走出無形銅像魅影,兩大政黨廣大黨員期勉乎哉。
敏洪奎 2018-09-09
​誰才是富而好禮?

​誰才是富而好禮?

  日本戲劇性逆轉敗於比國,球賽結束後日方隊員,以及在場日本觀眾的高水準文明表現,卻博得世界各地由衷尊敬讚揚,連帶應也多少修正歐洲社會,近年對東方民族的不良觀感。圖/翻攝自Twitter 本屆在俄羅斯舉行的世界盃足球賽,亞洲參賽各隊成績普遍欠佳,除日本隊外,均在分組賽即告出局。而日隊雖得進入16強淘汰賽,也是首戰比利時,即落敗淘汰。所以亞洲各代表隊,除南韓爆冷門擊敗勁旅德國而外,可說無甚值得誇耀戰績。 但日本戲劇性逆轉敗於比國,球賽結束後日方隊員,以及在場日本觀眾的高水準文明表現,卻博得世界各地由衷尊敬讚揚,連帶應也多少修正歐洲社會,近年對東方民族的不良觀感。 事緣該場比賽,日本隊本以兩球領先,眼見勝利在望,不料比隊連續發動奇襲,結果反以3:2逆轉勝,粉粹日本晉級8強希望。這一沉重打擊,若在其他球隊很可能出現球員情緒失控、球迷騷動鬧場情況。 但日方球員和觀眾,失望心碎之餘,仍表現出良好風度和公德心。球員輸球後,不忘向現場觀眾致謝,回到休息室也把環境整理乾淨而後離開,在場日本球迷離去前,也清理收拾掉座位區內垃圾。日本人的優質表現,博得「我們發現了真正的勝者」、「日本是偉大的國家」等熱情洋溢禮讚。 近年來,由於中國大媽大叔遊客的種種不文明表現,恐會讓不少歐洲人興起早年對東方的成見,認為東方人均是骯髒愚昧,未開化種族。這次日本球員球迷的上佳示範,應能多少矯正這一印象,讓歐洲社會認識到大媽大叔,並不帶代表所有東方人。 上述日本球員球迷的優良風範如是,若是以之和多年前中國足球代表隊,在一重要比賽落敗,該國觀眾的非理性野蠻行徑做一對比,恐怕很足以令所謂炎黃子孫汗顏,也不免令人憂心國民素質如此暴戾,其國縱確能崛起偉大復興,對世界究是吉兆或凶兆,甚至對其自身是福是禍。 該一案例,是當時某屆亞洲盃足球賽,在中國舉行,最後冠亞軍決賽是日本3:1擊敗中國,結果是比賽甫告結束,北京國家足球場內大批群眾即失控暴動,將日本觀眾圍困在座位區不得脫身。另有一股暴眾,則結夥走向日本隊投宿飯店,沿途並集體口唸北方三字經,問候日本球員媽媽,也不知是要去呼口號發洩情緒,抑是打算揪人揍人。國人若曾看到電視播映暴亂畫面,恐也會深受現場暴戾氣氛震撼,而很難滋生一家親溫馨感受。 北京這場球賽,是開賽前即浮現一股浮躁狂熱不正常氣息,在場群眾都在期待痛宰日隊,「揚我大漢天威」,輸不得也輸不起心態,已然成形。騷動的導火線,則是日隊所進3球,其中有2球是中國群眾,認為日方越位違例在先,裁判認定進球有效是處理不公。但縱使確是如此,真要鬧事討公道,也該找裁判理論才是,為何要以暴力威脅日本球員以及觀眾? 世足盃日本球隊輸球,隊員和觀戰國人展現優美風範;中國球隊輸球,則是群眾聚集街頭,同聲口出穢語要去尋釁洩憤。兩相對照,不知誰更像文明民族? 我本人和日本人接觸不多,但也很有幾樁小事,讓我留有深刻印象。所以我對上述日本國民所表現風範,並不感覺意外。本文即就記憶所及聊舉兩例。 多年前我常去美國出差,通常都選擇搭乘日亞航到東京過夜,次日搭日航班機飛美,回程則是日航轉日亞航返台。我當時習慣做這一選擇,並非懷有皇民情結,而是很嚮往日航供應的綠茶,以及那盤色香味俱全便當午餐。 某次我從紐約飛抵東京,日航空排我住進一家「東急王子」很氣派飯店。當晚我持餐券下樓吃晚餐。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用餐指定場所,竟是一間優雅法式餐廳,在座來客,也盡是衣著入時,光鮮亮麗男女。而我因是長程飛行以舒適為先,穿著相當隨便,到此不無尷尬之感,也不知是否會因而遭受冷漠對待。 但現場一位身穿筆挺黑西裝,加配黑色蝴蝶結領結年輕領班,雖發現我僅是使用餐券旅客,仍極有禮貌引領我入座,然後鞠躬送上菜單,並告訴我能有幾項選擇,全無半點輕慢態度。多年來憶起這頓晚餐,仍對這位領班的知禮敬業,以客為尊素養感到敬佩。類似接待,除非你是知名人物,在國內高檔餐廳,只怕很難領受到。說來也很足感慨。 另一段溫馨回憶,是我另一次從紐約飛抵東京,被安排住進一家已忘卻名稱飯店,次日早晨在附近公路慢跑,所感受到日本駕車者的文明素養。 當時是由於距退房赴機場仍有一段時間,我乃換上運動服裝,沿飯店前公路旁側人行道展開慢跑。此時雖仍屬清晨,公路已呈現相當交通流量。但從我身後駛來車輛,不論是卡車或自小客車,距我仍有十數公尺時均放慢車速,待超過後再加速駛去。考其用意,當然是避免高速經過,驚擾到我這路人。每車經過均是如此而無一例外。日本國民這一文明表現,也讓我深有感觸。想來莫說對岸中國,即令在今日台灣,恐也少有汽車駕駛者,能如此體諒行人。這或也可謂禮失而求諸東洋? 古人云「富而好禮」,視之為一種美德。觀乎本文所舉種種,中國和日本,誰才更有資格稱為富而好禮?一個國家,是要口口聲聲偉大復興盛氣凌人,抑是能展現良好國民道德,才能更博得世人尊敬,甚至被譽為偉大國家?
敏洪奎 2018-08-04
有關《憲法》的幾點認知

有關《憲法》的幾點認知

吳主席這段談話,有可能是意在自清,化解他反獨立場不夠堅定流言流語。他的聲明也確是和泛統派時時掛在嘴上,所謂中華民國《憲法》是「統一憲法」之說,不謀而合。特定媒體也報導他是罕見引述《憲法》方式,對「統一」清楚表態。圖/張家銘   依據報導,上月22日中國國民黨吳主席在一次黨內會議,曾援引「《憲法》增修條文」,指稱《憲法》明定國家最終目的是要以統一為原則。言外之意,是《憲法》和統一不可分,追求統一才是遵守《憲法》,反之即是言行違憲。 吳主席這段談話,有可能是意在自清,化解他反獨立場不夠堅定流言流語。他的聲明也確是和泛統派時時掛在嘴上,所謂中華民國《憲法》是「統一憲法」之說,不謀而合。特定媒體也報導他是罕見引述《憲法》方式,對「統一」清楚表態。 但吳主席和泛統派所忽略,或刻意故作不知的是,所謂「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統一」事實上無法並存,有此即不能有彼,兩者互斥不相容,一旦後者成為事實,則前者必然歸於消失。在此若依照吳主席解讀,該《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即書明「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如此則國家統一,即是《憲法》上所定「終極目標」而已,其理豈非甚明? 吳主席上述這一解說,聽去似也不無道理。但冷酷的現實是,一旦完成所謂統一,該中華民國《憲法》,也即不能存在。所以追求統一,也即無異於追求毀憲亡憲。 今天若談所謂統一,恐怕無人會認為,或膽敢希望台灣能跨海去統一中國本土,或至少能在順應台灣人民期盼前提下完成統一。對台灣人民而言,所謂統一,也只能是被併吞的代名詞和遮羞布。無論文統或武統,台灣的命運都會是「我為魚肉」被併吞消滅。如此則國之不存,《憲法》又將焉附,此理豈非也甚明?追求統一,又豈非和捍衛《憲法》背道而馳? 一旦完成所謂統一,「中央政府」或能恩准台灣仿效港澳,短期內在一國兩制架構下存在,而不硬生生併入「內地」。但對岸縱能暫時接受一國兩制,恐也絕對不能容忍「一國兩憲」現象,允許所謂《憲法》在台灣繼續發功,而勢必代之以某種形式特別法,用以治理台灣特區。 再假定對岸縱又允准「台灣同胞」保留現行《憲法》,但台灣既已落入兩岸同屬一國陷阱,既已恍似獵物頭和半身已被巨蟒吞入口中,整個身軀也勢必依隨蟒蛇上下顎徐徐蠕動而被吞沒,歸於消失。一旦兩制化為一制,中華民國《憲法》又將焉附? 所以,追求統一和捍衛中華民國《憲法》,正是兩樁無法並存訴求。泛統派人士頭腦能否更清醒一些,或說得更正確能否更誠實一些? 更尷尬的一項前景,是對岸政權也走上前蘇聯老路崩潰瓦解,台灣和中國本土也一如東西德前例,歸於自由民主或統一,然而對岸13億人民,對台灣現行這部制定於1946年所謂《憲法》,全然不感興趣,而自行創造出另一部《憲法》,屆時台灣泛統派又將如何因應?是否仍有臉口若懸河,喋喋向人家「曉以大義」,反覆強調依據國爸爸遺教制定的《憲法》不容毀棄? 很奇異的一起現象,是泛統派政客學者固無論矣,即連本土派人士,言談論述間也彷彿把這部所謂中華民國《憲法》,很當一回事,激進青年更似唯知厭惡校園銅像,未見有誰去認真檢視,所謂基本大法的荒唐荒謬,以及其誕生背景之醜惡。說來也很感慨,莫非國人,誰也不甚關心國王有無穿衣服? 本文限於篇幅,只能在該部「中華民國《憲法》」核心精神所在,「前言」的開端數語,聊作檢討批判,應也是所謂打蛇打七寸之謂。 該前言原文是「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所以要如何如何云云。然而即就此短短數十字而言,也浮現出大小三樁疑問,讓人不能不對該《憲法》的法理基礎,產生懷疑。 其一是當茲所謂制憲時期,中國本土廣大北方已淪為共產黨統治下所謂解放區,南京政府所能有效控制僅是都市縣城,而西北和西南諸省,也是由各色軍閥割據統制。在這一混亂背景下,所謂全體國民又何從發揮自由意志,付託授權該國民大會制定《憲法》?所謂受全體國民付託,說穿了,即是盜用全體國民之名,炮製黨產《憲法》。 其二是當年中國根本即無「孫中山」其人。史書載明國爸爸是「名文,號逸仙」。《憲法》前言把子虛烏有孫中山姓名列入,雖非什麼大事,也很足顯示其粗製濫造。而孫中山一名之由來,是國爸爸流亡日本,曾化名為和式「中山樵」。國民黨人稱呼自家總理,不稱逸仙先生,而稱和式中山先生,難不成也是視他為「皇民」?誠不誣也。 其三也最荒謬的是,制定《憲法》有何理由要「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且慢說所謂孫文創立中華民國,根本即是謊言,中國當時數億國民,有何義務要去遵奉孫文一人的遺教。應把該等遺教塞給中國人民,又和共產黨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吆喝全民一體遵奉有何不同? 我前此撰文,曾將台灣人民和所謂中華民國《憲法》,比擬為傳奇故事中的水手辛巴達和海上老人,在此也願再重複一次,作為本文結尾。 阿拉伯傳說「天方夜譚」故事記載,航海家辛巴達曾不幸遇上一位妖異「海上老人」,被其使用詭計騎上肩頭,從此即淪為其坐騎而擺脫不得,只能任由其指揮四處遊走。 台灣近年來瀰漫畏共如虎氣氛,遇有重要決定,例必先考量總書記會有何反應,所以對時下這部《憲法》也不敢輕言廢棄,多少有似辛巴達對「海上老人」之無奈。 但話雖如此,有心人士,也該認真檢視一番這部國家基本大法,是什麼德性,以免仍時時掛在嘴上視為神聖,而徒為識者所笑。
敏洪奎 2018-06-05
協助製造科學怪人?

協助製造科學怪人?

  呂前副總統日前發表一次主旨應是批柯談話,論及本屆世大運時,曾指稱中國未組派實力雄厚代表團與會,是刻意放水給柯市長做面子,讓他能藉以風光一番。圖/張家銘   呂前副總統日前發表一次主旨應是批柯談話,論及本屆世大運時,曾指稱中國未組派實力雄厚代表團與會,是刻意放水給柯市長做面子,讓他能藉以風光一番。言外之意,應也是台灣代表隊獲致空前佳績,也無須自鳴得意、自我陶醉。 呂副這一放水說,也不是什麼獨到創見。相信不少國人略一瀏覽諸參賽國獎牌名次排列,都應得到這同一結論。呂副只是心直口快,不客氣加以拆穿而已。但她這一率直發言,也招致不少情緒化攻擊,指責她不該把政治帶入體育,不該滅自家威風抹煞本國選手成就。幸好時代究竟有些進步,尚未見有人指稱她動搖民心士氣,居心叵測。 幸好呂副一生閱歷豐富,必然知道揭破虛幻所謂國族之光,難免要招惹非理性反感反彈。她既然願意講也敢講,必有「橫眉冷對千夫指」心理準備,不致受到衝擊。但她這段發言所招致負面反應,也觸動我一段苦澀回憶,至今想來仍很有無奈之感。我也曾有頗似呂副說實話惹人嫌遭遇。 多年前台灣開始派遣學童棒球隊,到美國參加所謂世界少棒賽。其實彼邦所稱「世界少棒」,純是學童在家長陪同下打來好玩而已,談不上組織訓練,一經和台灣少棒交手,即被打到落花流水。而每場捷報傳來,台灣也必舉國歡騰,儼然已感覺是「揚我大漢天威」。小選手奏凱返國,也必受到英雄式歡迎,接受花車遊行、總統接見(當年是稱「召見」)等項榮譽。 當時我是在某紡織公司擔任中級職員,對上述這種浮誇風氣感覺很不是滋味。某次在辦公室聽同事談論日前一場少棒大捷,都是談到眉飛色舞,真恍似中了愛國獎券,乃忍不住告訴大家,指明人家的世界少棒,不過是小孩夏令營康樂活動,很可能連隊形都談不到,台灣以經過嚴格集訓小將出戰,打敗美國小孩也稱不上什麼光彩。當時我更進一步指出,台灣的留學生等眾敲鑼打鼓,揮舞所謂國旗為少棒隊助威,很可能嚇呆人家的小孩,也讓對方家長恍覺是否義和團又來了,這種愛國表現實際是丟人到家。 可以想像的是,我這番分析一出,立即招來眾同事一片反駁反嗆。很記得有兩項頗具代表性論據。一是某會計指責我:「你這樣說,不怕傷了小選手的心?」一是平素很照顧我的主管也委婉勸我:「我們中國人好不容易才揚眉吐氣,你何苦去澆冷水」? 這兩人的論據是否有道理姑且毋論,但卻有一共同特點,是即都未能否定,甚至根本未觸及我所列舉兩樁事實。而這一現象,也正如前文所述呂副談論世大運所招致批評。眾多論者也未真正觸及她所做指控,亦即中國有無對柯文哲放水暗助。 中國有無刻意對柯文哲放水?只消將會後台灣和中國所獲致成績作一比較,應即能得到無可否認正確答案。 依據媒體所整理出參賽諸國獎牌及名次,台灣是26金34銀30銅,合計90面獎牌,名列第3;中國則是9金6銀2銅合計17獎牌,位居第9,幾近墊底。然而這一對照是否正確顯示兩國體育實力,此中又有無蹊蹺? 經常觀察世界體壇動態人士都該知道,對岸中國一貫作風是以嚴酷過程培訓各類運動選手,以期能在國際賽會「宣揚國威」,兼以顯示所謂社會主義優越性,近年也已成為世界體壇一霸。這次世大運該國若真是派不出實力堅強代表團,以致總成績遠遠落在台灣之後,而非刻意放水(或也應稱為禮讓?),則又是誰能相信? 本屆世大運部份台灣選手有優異表現是一回事,中國是否放水是另一議題。檢視後者也並不意味矮化前者。有國人反應呂副不該將體育染上政治色彩,然而出於政治動機操弄體育的又是誰?假定台北市長是一位兼具台獨聯盟主席本土派鬥士,中國又會不會精銳盡出,大掃各種獎牌而去,讓你這台獨市長灰頭土臉?又是否甚至根本拒不參加予以抵制,以示其堅守原則? 若云中國確是對柯文哲刻意禮讓,則其動機又是何在?是有感於他曾經專程參訪革命聖地延安,又曾有將胡錦濤和華盛頓擺在同一道德高度並論,以及所謂四個互相,兩岸一家親等「進步」言論,而純然是禮尚往來投桃報李,抑是另有深遠打算,正在刻意協助一位縱非已決定投懷送抱,至少也對極權體制不存強烈反感台灣政客,在政壇累積能量茁壯挺進,形成藍綠之外另一股力量,甚至最後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 據報導,柯文哲目前人氣仍旺,其基本信眾應是所謂年輕世代,遊走網上各路散仙,乃至對藍綠政客生厭之一般市民。如此「感恩師父」、「讚嘆師父」,將他順利送上連任之路乃至更上高樓,也並非絕不可能。 但如此純憑流行風尚,擁護一位不可捉摸非典型政客不斷「發功」擴充暴風半徑,又是否公民社會的成熟表現,此中又是否存有不可預測風險? 科幻小說有一位法朗肯斯坦醫師,依憑他的理想,塑造出一位所謂科學怪人,結果是怪人行徑完全超出醫師預期,他本人也幾遭反噬。 對不可捉摸政客寄以浪漫憧憬,或有可能是在協助製造政治科學怪人?
敏洪奎 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