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景雯相關文章

毀三線? 非習說了算

毀三線? 非習說了算

海巡署高雄艦(CG129)和海軍成功級飛彈巡防艦一同監控中共海軍軍艦。(擷取自國防部公布影片)   中國解放軍舉行軍演的陽謀是什麼?北京深怕外界不知道,最近再度派出共產黨扈從出來畫重點,說這是要毀三線:「海峽中線」、「領海線」、「能源生命線」,還要建三區:「封控區」、「禁飛禁航區」和「常態化戰巡區」。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國要稱霸。這種話是要講給誰聽的?當然是台灣人,美國絕對不是中國想要耀武揚威的對象。 毀三線與建三區,若要成立,需要持續的行動,不能光靠嘴巴講。但若是威脅,放話之時即是恐嚇之時。實踐與威脅之間的差別,關鍵在實力。所謂「新常態」與「新現狀」即植基於此。事實上,即使是針對台灣,小國仍有其意志。昨天,中國和台灣各自出動了大約十艘軍艦在台灣海峽巡弋,解放軍企圖越界,台灣海軍則擋路,順利迫使其退卻到中線以西,就是明證。空中亦同,中國既然未動干戈以越中線,必有考慮,也不用再談要越第二條台灣的領海線了。 中國政府一向不承認海峽中線,其實這無關宏旨,因為自一九五○年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的班傑明.戴維斯畫出這條「戴維斯線」(Davis Line)演變至今,這條線的本意只是彼此尊重、互不挑釁,如果習近平真決意要常態性的單邊行動,恐怕相對也會換來美國的雙邊回應,此時此刻對中國究竟是利是弊?北京應該比誰都清楚。也就在昨天,美國飛彈測量艦羅倫森號已經抵達沖繩南方海域;而稍早,美國白宮與國防部更已宣布,未來數週美軍將會照舊行經台灣海峽的海域與空域。換言之,不管中國要演習多久,都要排除一切外力干擾、續行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國際航行權。則中國超美趕日歐的時間到了沒有?實在不勞我們碎嘴。 與一九九六年相較,毫無疑問,中國已經軍武崛起。兩岸的軍力對比自二○○一年開始,確實顯著消長。但是台灣也非沒有一點長進。以這次的演習內容來說,對岸固然沒有排出最完整的展示,但比起當年,我們現在的防空飛彈與愛國者系統,基本上可以完全覆蓋,就是最大的不同。不過,當中國宣布也要在韓國與日本的門口:黃海與渤海演習時,即說明這不是「台灣有事」而已,而是國際有事的共同問題。習近平寫出的這本狂人日記,提醒我們必須加緊腳步進一步強固與美日同盟與全球民主陣營的連結,同時積極厚植自身的禦敵力量,讓解放軍徹底了解台灣是碰不得的。 我們的自我檢討要項,應該成為今後國人關注並支持的日常,不僅在兵役制度上,需要因應「區域熱點」現實進行調整;職業軍人的養成也要嚴防敵情想像化、兵推表演化、訓練學術化的風氣。說白了,台灣需要的是武將,不是儒將,必須給予可敬的社會地位;而後便是建立全民國防的共識。在這樣的前提下,台灣協同以國際為首的安全體系聯合行動,才能更加稱職。
鄒景雯 2022-08-08
曹興誠:對抗中共要有全球視野

曹興誠:對抗中共要有全球視野

曹興誠學習實彈射擊,他認為保家衛國需要訓練。(曹興誠友人提供)   〔記者鄒景雯/台北報導〕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近日慨捐30億要致力台灣的國防教育,今天他進一步說明外界對其新加坡籍的提問。曹興誠強調,對中共打假,應該聯合所有的華人以及反共的外國人,這個身分有助於更客觀的立場。 曹興誠表示,他現在的努力方向,第一是要讓大家了解,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披著國家外衣的一個黑社會組織,因為中國人不能擁有任何土地,所有土地都是中共的,所以世上並無所謂神聖中國領土,有的只是血腥中共地盤。 他並說,因此他要做的是打假。讓中共露出原形,他要聯合的不是只有台灣人,還有包括所有海外華人和反共的外國人,而新加坡人的身分,可以讓他更具有客觀的立場。 曹興誠指出,我們對抗中共,要具備全球視野。要讓世界一起來對抗中共,才能解決台灣的問題。這個觀點,相信大家會同意。 曹興誠學習實彈射擊。(曹興誠友人提供) 曹興誠學習實彈射擊。(曹興誠友人提供)
鄒景雯 2022-08-06
從1958到2022

從1958到2022

美國譴責中國對台灣發射飛彈,強調美航空母艦「雷根號」及其戰鬥群會持續監控台海局勢。圖為2021年6月演訓。(取自雷根號航空母艦臉書) 二○二二年八月四日開始的這次中國解放軍演習,究竟代表什麼意義與成果?中國軍方自己的說法,外界無法偏廢,一定要聆聽並研究。這次對岸非常有意思,演習當晚,預定的節目(操練)才剛開始,根本還沒走完,北京就派出解放軍少將孟祥青出來放送:「美國的雷根號航母戰鬥群被逼退了幾百公里」。 孟祥青這名中國演習大內宣與大外宣的執行者,能夠及時登上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的「今日關注」節目,當然是欽定安排。孟某人奉命釋放的主調,當然是宣揚「解放軍的英勇」,只是支撐其論述的事證竟是:解放軍首次在台灣以東設置靶場,將當時給裴洛西護航的美國雷根號航空母艦,逼退大概幾百公里。既然這麼具體,實在非常好查證,不出幾小時,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柯比馬上出來揭示:五角大廈已經下令雷根號打擊群繼續留在該地區監控局勢,以支持台灣,捍衛自由開放的印太。孟祥青與柯比誰講的才是真的?以現代的科技,查查雷根號這幾天一直都在哪裡,事實勝於鬼扯。 都是什麼年代了,還玩這等把戲,可見習近平政權把十四億人民當作了什麼?二十六年前,也就是一九九六台海危機時,中國早幹過幾乎相同的勾當。當時的江澤民順從了軍方的要求,針對台灣即將舉行首次總統大選,逕行宣布要在台海舉行三波、前後長達十八天(三月八日至二十五日)的陸海空聯合演習,此舉引起美國柯林頓總統的高度關切,先後派出獨立號與尼米茲號兩支航母戰鬥群趕來,護衛台灣順利在二十三日完成投票,而解放軍由於遭逢惡劣氣候,演習過程死了不少軍人,後來匆匆提前收場,所有的動態完全在台灣軍方的監控之中。 不過在事後,中國為了保住顏面,公然宣傳:在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的強硬應對下,「美艦不得不後退二○○海里」。消息傳來,笑破了台灣的肚皮。因為當年解放軍還沒有精準追蹤航母來去的能力。 中國的以上紀錄,並不是最滑稽的。因為一九五八年,也就是「八二三砲戰」更是濫觴經典。針對金門,毛澤東當年原本以為不出多時,即可如探囊取物,沒想到蔣介石已退無死所、堅決抵抗,最後演成單打雙不打,不論是大打、中打、小打,結論是鳴金收兵。事後,解放軍想了個唾面自乾的愚民說詞,一是:留下金門,是為了防止台獨;二是:這場戰役,已經讓日本軍事顧問、前往金門協助的「白團」抱頭鼠竄。而這是六十四年前的往事。 從抱頭鼠竄,到美艦後退二○○海里,再到今天的逼退雷根號幾百公里,一定會想起魯迅,他的「阿Q正傳」上寫著:阿Q屢屢被打,卻總能感到自慰式的勝利,因為他永遠記得:這個世界不像樣,老子居然被兒子打。既然打人的是兒子,被打的是老子,還有什麼是過不去的呢? 這時候琢磨這些,不是輕敵,而是認識敵人的規律,從而估計敵人的行動。敵人在這次的軍演告一段落後,會不會又向國際自我「詮釋」:這是在測試美日安保的底線,同時也測試印太戰略的底線?我們不妨等著瞧。
鄒景雯 2022-08-06
中國軍演威脅世界

中國軍演威脅世界

中國六個軍演所侵擾的區域,不僅僅是針對台灣而來,更是把印太地區集體共有的國際航行自由,當作其全面撒野的報復對象,這樣的大國崛起,再次證實「中國威脅論」於焉確立。圖為北京街頭電視牆新聞畫面。(路透) 中國逕自公布:將自今天中午起為期三天(四日中午到七日中午),在台灣北部、東北、西北、東部、西南、東南等六個海空域,進行軍事演訓與實彈射擊。只要打開地圖就可以發現,中國所侵擾的區域,不僅僅是針對台灣而來,更是把印太地區集體共有的國際航行自由,當作其全面撒野的報復對象,這樣的大國崛起,再次證實「中國威脅論」於焉確立,也勢將對全球戰略觀造成新一輪的反擊與改變。 這六個演習區,扣除一九九六年導彈射擊的南北兩區,很清楚的:台灣西部兩區,跨越了海峽中線;台灣東北與西南兩區,都進入了台灣十二海里領海範圍,演習劃設區最靠近台灣的距離,僅僅只有十海里與九海里,因此惡意十足。這是從台灣的角度。倘若放大格局來檢視,中國的胃口顯然就不單是如此了。 只要把全球空運的航網圖與船舶航道圖拿來交疊,這六個演習區涵蓋的範圍,是地球上最繁忙的國際通道,其中不只有日本的生命線,更是各國經濟、交通、貨物運輸的快捷途徑,攸關各國最直接的利益,中國透過軍演的藉口,等於是片面對這個區域進行封鎖,其企圖恐怕既是要把台灣海峽變成非國際水域,而是中國的內海;同時也是在此「練習」,要把整個太平洋第一島鏈以西,都畫成中國自己的勢力範圍。其實,這正是「強國夢」的藍圖,也就是突破圍堵,掌握出海的主動權,真正落實習近平所謂「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稱霸大業。 想通了這個脈絡,再配上今年秋天即將舉行中共二十大第三任帝制的開始,從時間的安排來看,可以說是前後呼應、無縫接軌。習近平不但要在對內統治上對十四億中國人獨裁專制,他也要透過武力進行軍事擴張,瓜分西太平洋。從人類歷史回溯,這種對外侵略的野心,上一次要前追到二次世界大戰時,由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日本帝國組成的「軸心國」,才有類似的行徑。當年這個法西斯聯盟妄想以新秩序取代舊秩序,瓜分全世界,它們甚至達成協商,亞洲與美洲交給日本與德國,德國與義大利再朋分歐洲與非洲。所幸「同盟國」戰勝,讓這群狼子的野心破滅。 沒想到近八十年後,當年被侵略的受害者中國,因為習近平與共產黨當道,居然要複製舊時代的錯誤,公然挑戰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這不僅是對周邊國家今後的安全與穩定構成破壞,同時不惜在經濟上對區域進行致命性的衝擊。此等崛起模式,完全缺乏國際認識,棄置國際責任,如果能夠得逞,毫無疑問已經不再侷限於兩岸問題,而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威脅,國際間絕無可能坐視不顧。
鄒景雯 2022-08-04
習近平怕什麼

習近平怕什麼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只不過是履行到台灣來的承諾,短暫的停留,象徵性遠大於實質,習近平為何舉全黨之力暴跳如雷、呼天搶地,他究竟在怕什麼?(路透)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只不過是履行到台灣來的承諾,短暫的停留,象徵性遠大於實質,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何舉全黨之力暴跳如雷、呼天搶地,他究竟在怕什麼?多數的台灣人對此實在大惑不解。 因為,裴洛西沒來,中國機艦早就在長期騷擾我們的防務,密集對台釋放強大敵意,就算我們這次不讓裴洛西來,兩岸光景維持緊繃的常態,也不會因此有多大改善,那麼台灣又何必拒絕「有朋自遠方來」!這麼簡單的民心邏輯,中國既然懶得理會,又何必在意裴洛西抵達台灣後的可能影響? 習近平在七月二十八日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通話中,當然沒有在裴洛西一事上得到滿意的答案,這由北京隨即宣布在南海、台海、東海舉行軍事演習,藉以升高對立示威,可以佐證。習近平針對裴洛西的是:近年以來,美國不斷在官方來訪的層級、數量、間隔上,提高對台待遇,何況各項惠台法案的檢討,一再突破過去數十年的上限,北京憂慮如果不加以遏止,強調「紅線」已屆,下次若副總統賀錦麗宣佈想來到台灣,不論基於國際宣示或國內選票計算,就不是絕無可能的趨勢。 中國的立場,乍看似乎有其理由,但是近的來說,自二○一六年以來,習近平政權執意的單邊行動,完全沒有給台灣政府留下任何可以溝通對話、降低誤解的管道與空間,台灣始終要以各種途徑與對岸聯繫,中國一式是已讀不回、相應不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台灣不認「九二共識」。這種模式一旦固定化,中國期待台灣不要捲入美中衝突,或最起碼保持中立等距關係,就不可能成立,因為中方對台只有推力,沒有拉力,如何在美中台之間構成平衡的相互作用?這是很簡單的初級物理。 再者,這個失衡的情況,比江澤民、胡錦濤時代更加退後。過去中國不想理台灣,或是喬不定台灣,尚且會透過美國,繞個彎與台灣溝通,當年北京甚至曾經自誇:兩岸最近的距離是華府。現在美國這個中間調人被中國搞成了競爭對手,這要怪罪誰?總不會沒出息到也要台灣承擔吧! 這回裴洛西來到亞洲,由東南亞上行到東北亞,所到之處,讓人聯想到安倍前首相在二○○六年所倡議的「自由與繁榮之弧」,雖然組成國家未必相同,但是高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外交,理念內容則是一致的。這條路徑走法,令中國有在家門口被圍堵的疑慮,然這不可能不在北京的劇本之內,當「一帶一路」戰略自二○一三年發想啟動,以中國菁英的智能,應該早有設想,若底氣足夠,面對美國資深女士跑這一趟,既為天朝大帝,理當羽扇綸巾、談笑從容才對,豈有脖粗筋爆的必要? 二十大前,二十大後,台灣知道習皇要辦喜事,從來就是謹小慎微,今後中國對台若要持續採取外推政策,以台灣的量體,怎麼可能有能力逆勢處在原地?這是中國的抉擇,咱們只能尊重。
鄒景雯 2022-08-01
因應裴洛西來訪

因應裴洛西來訪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訪台計畫,發展至今儼然已經演變為美中兩大之間的「膽小鬼賽局」,導致裴洛西恐怕勢在必行。(美聯社)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的亞洲行計畫,自七月十九日由英國金融時報曝光以來,已經進入最後的深水區,而事態發展到今天,儼然已經演變為美中兩大之間的「膽小鬼賽局」,導致裴洛西恐怕勢在必行。因此台灣除了歡迎與接待,更重要的還必須做好「因應」。 裴洛西訪台之所以會提早面世,按照國際慣例看來,輪廓愈來愈清楚。美中兩國應該先是經過外交斡旋的階段,在中國的立場,拜登與裴洛西同屬民主黨,由第一號人物去協調第二號人物,理應是理所當然的路徑,他們萬萬沒想到民主國家的體制,國會與行政部門的互不隸屬與監督關係,於是外交斡旋失敗,在他們的意料之外。 拜登政府私下溝通無著,於是訴諸問題的外露,希望讓壓力具象化,可以形塑出與裴洛西新的施壓或討論空間,除了透過媒體揭露,拜登總統也不諱言公開來自軍方的憂慮,此舉激怒中國,一度成為美國輿論界議論的主流。愚蠢的是,中國以為趁勢咆哮可以將壓力升級,於是大肆由共產黨扈從與傳聲筒,如胡錫進之流,從解放軍機將「伴飛」,到美國航母戰鬥群將被消滅,全面的狠話盡出,狂言不斷。 由於背離共軍的實力太遠,同時中國的負面形象早達歷史新高,對美國這樣的開放社會造成強烈的反效果,具體顯現在輿論的轉向、國會議員的反彈,以及共和黨的勇氣展示上,有志競選總統的前國務卿龐皮歐表達願意與裴洛西同行,或是前議長金瑞契直指中國虛張聲勢,抨擊美國現任國防部的軟弱,都給民主黨政府形成更近身的競爭壓力。這就如同兩輛車高速相對而行,誰先轉彎誰就是認輸,今年十一月美國即將中期選舉,民主黨如何能夠承擔對台失信的「懦夫」罪名?這時,美國的決策基本上已告塵埃落定。 美國雷根號打擊群結束新加坡訪問,緊急進入南海,並且一路高速向北行駛,在裴洛西出訪之際,等於是拔掉方向盤的訊號,說明美國這輛車未來將無法轉彎,剩下的就是中國必須看著辦了。但因為北京這陣子叫囂得太高調,甚至習近平與拜登通話時不忘警告台灣為「區域熱點問題」,這面子要如何掛得住?中國廣東海事局昨天宣布二十九、三十日要在南海瓊州海峽西部海域與大萬山島東南海域,分別舉行軍事演習,也擬在平潭一岐嶼附近水域執行實彈射擊,下一步中國又能怎樣?身處惡鄰之旁,台灣不得不嚴密注意。 中國無力對美反制,這時極可能希望台灣政府婉拒裴洛西前來,給中國建立現成的下台階,然而不論從哪個角度計算,這對台灣政府都是強人所難。一旦老共顏面無光,依照其向來只敢欺侮弱小的地痞作風,基於國家安全,台灣當然要針對所有的可能,全面部署,做好應變方案。包括,解放軍機越過中線飛行,或是攻擊台灣的任何一個離島例如東沙,我們都能有效反制,不僅要與美日協防,也有必要讓中國有數。 中國一再聲言真實的軍事行動,其實只要動手,北京經營數十年的所謂「兩岸關係」就此崩潰,所謂的「九二共識」也自動消滅,再也無法逆轉。這個後果,倒是相當清楚。
鄒景雯 2022-07-30
蔡賴「無私交」

蔡賴「無私交」

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副總統可說是「無私交」,一切為公,是描述兩人關係近況相當適切的形容。(資料照) 台灣的政壇觀察與人物臧否,「大夫無私交」這句春秋古話非常好用,也發人深省。好用之處在於它可以做為一個衡量與自律的標準,如果以此為尺,我們也可以說蔡英文總統與賴清德副總統「無私交」,一切為公,是描述兩人關係近況相當適切的形容。 二○二二年七月談這個事情,本來毫無必要性,但是七月八日發生安倍遇刺這起震驚國際的不幸,七月十一日賴清德悄悄抵達東京,並且在駐日大使謝長廷陪同下進入安倍宅邸,意外讓這個話題鮮活了起來。因為副總統要能如期出訪,不可能是一人意願,必然要涉及國家力量的協助,果然,經過多個管道交叉查證,賴清德前往弔唁是出於蔡總統的指令。 蔡總統要求賴清德去努力聯繫,事前經過國安會的評估,台日兩國的發展走到今天這個關鍵的時刻,台灣必得要有具體的表示,來彰顯我們對安倍前首相的最高致敬,當總統不便時,副總統自然是最佳選項,何況賴清德長期與安倍家建有交誼。賴清德受命後,隨即向喪家表達親往祭拜的期望,家屬當然感受情義,蔡總統因此交辦外交部積極與日本岸田政府交涉簽證事宜,才讓賴清德得以在十一日上午順利趕搭上班機,在下午兩點半蓋棺前,見到安倍最後一面,也代轉了蔡總統對安倍夫人的安慰。 回顧這整個過程,如果不是相關環節通力合作,不可能達成。蔡總統做了正確的決斷,賴清德也遵守「私人身分」的低調,日本國民看到來自台灣的休戚與共,台灣國民則有機會對盟邦表達哀痛,故而國內超越黨派一致認同政府的行動。這不正是一個大夫無私交的實踐?對於蔡賴之間、部門之間、朝野之間,應該皆然。 上週四,也就是二十一日,還有一個場景引人注意,賴清德出席以蔡英文執政為內容的新書發表會,在致詞時說出「感謝台灣人民,六年前將台灣這條船交給蔡英文總統掌舵」的話。兩年多前,賴清德曾經辭去閣揆,決意參加民進黨初選,與蔡英文競爭總統。一個挑戰連任的人,如今公開肯定蔡總統的冷靜及國際視野,這既是君子之道的表現,相信也反映了不少民意的看法,這六年來面對習近平的強權壓制,好在有蔡英文的堅毅與隱忍,才能把國家穩定在永續的航道上,換做當代其他人,恐怕都是未知數。 政治的本質是競爭,民主升級的國家,更在意風範,以及以國家利益為大利的計算。二十一日晚間,副總統代表總統出席美國在台協會舉辦的美國國慶酒會,AIT官網兩度露出賴清德與孫曉雅處長同框的熱鬧照片,並以「美台友好,一拍即合!」作為標題。看過三十年國際關係變化的人,必有感觸,也會同意蔡總統近日所言「目前是台灣有史以來國際支持最強的時刻」。台灣的從政者,該爭什麼?該奪什麼?其實人民是有定見的。
鄒景雯 2022-07-25
中國死亡威脅裴洛西

中國死亡威脅裴洛西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法新社資料照)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預定八月訪問台灣,以一圓四月因確診的未竟之行,民主國家民意機關首長的旅行自由,居然也能犯上中國的大不韙,北京甚至採取死亡威脅,企圖逼迫拜登政府就範,接下來就看力持世界第一強權的美國是不是要遵照習皇頒發的聖旨,為自己的外交疆域畫下紅線了。 二十大前夕,中共什麼蠢事都幹得出來。裴洛西不是第一個訪問台灣的眾議院議長,一九九七年,金瑞契早就開過前例,當年江澤民正時興「大國外交」政策,他對柯林頓再不滿,也不至於斯文掃地若此;時隔二十五年後,第二位議長想來,又是一位八十二歲德高望重的女士,習近平不顧國際視聽,對裴洛西秀出下限,只是在證實其帝國權力不堪挑戰的脆弱性。 裴洛西在記者會上的公開談話,講得很是婉轉,事實上極具真實性,北京確實想方設法,百般要嚇阻裴洛西對台止步,其中包括直接把她的座機打下來,此等極端的冒犯。伴隨著當事人的「指控」,近來各家國外媒體不斷釋放中國的激烈反應,例如派出更多戰機進入防空識別區、飛越海峽中線、試射飛彈,甚至直接飛越台灣上空等等,也全都是習近平政權陸續對美國進行脅迫外交的內容樣態。這種如同躁鬱症發作般的密集交涉,在拜習即將正式對話的此刻,不難看出習近平的需求。 習大帝要的是什麼?當然不是十四億人的福祉,而是他一人的任性。二十二日,藉著拜登確診這個天賜的機會,習近平忙不迭地主動去電拜登,不待十日準備,以祝其早日康復的理由,提早促成通話,雖然表面上是禮貌性質,但是透露出習近平不能再與美國對立僵持下去的急切。不久後,美中雙方領袖將就取消對中增加關稅等議題達成共識,這對緩解國內經濟下行的頹勢,對中國民眾號召美國工作的勝利,都是順利稱帝的正數,習近平顯然更是需要。 習近平意欲美國總統給予「加持」的心態,若與中國外交部不久前被爆出:對歐盟各國廣發邀請函,希望大家群起於十一月到北京去國是訪問,放在一起對照,脈絡就更加的清晰。屆時二十大已經結束,習皇殿前,演出八方來儀,萬邦來朝,豈不是同一系列的套路?好在歐洲人的中國書讀得不錯,已經紛紛加以婉拒。如果看透了這一點天朝把式,此時,美國應否接受北京在台灣事務上的加碼,還有必要贅言嗎? 拜習基於美中各自的利益重啟視訊,台灣只能尊重。但是美國國會領袖站在民意的立場,或是平衡政策也罷,由裴洛西率團來台灣表達支持,這是毫不衝突的兩件事,也是正常國家稀鬆平常的平行外交,如果中國連這點都要踩壓到底,那麼窒息的只會是親中派,不會是台灣。
鄒景雯 2022-07-23
「雙城」問題

「雙城」問題

台北市與中國上海市的雙城論壇昨召開,台北市長柯文哲與上海市長龔正等人透過視訊互相揮手致意。(記者田裕華攝) 兩岸關係做為國際關係的一環,台北與上海要舉辦「雙城論壇」,在任何大環境下,即使是交惡的雙方,只要能「為我(台灣)所用」,哪會有什麼問題?若是被認為是個問題,肯定就是不少人不認同這是為我所用,甚至認為這是為他(中國)所用,當然就會引發爭議,個人也無法獲利。 柯市長任內最後一次的「雙城論壇」,昨天以視訊方式照樣舉行,讓柯文哲與龔正都完成「交差」。龔正的任務是對台重申「政治基礎」,做為「兩岸一家親」的前提要件;柯文哲應是企圖展示:自己是對岸願意打交道的對象,以及個人有能力處理中國關係,藉以爭取藍色選票,進而累積政治資本。前者要的是威權體制的政治正確,後者謀的是民主國家的選舉算數,兩個銅板於是作響。 龔正在中國,基本上小我與大我一致,符合其生存法則。柯文哲在台灣呢?今年台北市議會在就市府預算進行朝野協商時,民國新三黨一致通過決議:「雙城論壇」舉辦前,若共機、共艦持續擾台,則不得動支相關預算,等於要停辦論壇。這項約束,既代表著民意氛圍下的政黨選擇,也顯現政黨競爭中的內部矛盾。如今解放軍機艦持續騷擾未歇,柯市長事前未有妥善解套,事後還嗆聲「怎麼不把共機打下來」,所言實在差矣,藍綠因此共同抨擊市長藐視議會,可見柯文哲或民眾黨的小我,顯然與中我、大我都有頗大的差距。換言之,這是一人之私、一黨之私,自然成為難以獲得祝福的行動。 柯市長在雙城論壇提出共機擾台,以及農產品出口受阻,並無法增加逕自召開的正當性,因為對方連口惠與實惠全不必理會,坐實成為「為開而開」的空話,而不是籌碼。不過柯文哲認為交流比交惡好,這說法不能說無一是處,在中國遭受全球民主陣營幾乎全面圍堵的處境下,台灣的首都居然有人願意與之隔空同席,好歹給點顏面,至少別讓老共寡婦死了兒子沒了指望,可能會起到一些「慰安」的作用。只是這樣的角色,在台灣恐怕必須付出當事人設想未到的代價,因為它不符當前國民對國家領導者的設定,也違逆今後可預見的大勢所趨,因此絕對不利二○二四。就是短期的一一二六選舉,此舉也將有助於綠軍歸隊,民進黨應該感謝他。 以台灣與中國的對應規模,要創造台海和平更大的利基,墊高北京輕舉妄動的門檻與顧忌,大家多熱中於不對稱戰力的討論,事實上這仍屬有形戰力,有其一定的局限;更重要的,乃無形戰力的集結與凝聚,也就是二三○○萬人團結對外的意志。誰能統合分歧、溝通共識,誰才是台灣未來的人物。想要拿老共當作槓桿,這是老人的舊觀念,注定要落伍。
鄒景雯 2022-07-20
台灣對日新重心

台灣對日新重心

日本10日舉行參議院改選和補選,出口民調顯示,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以及在野的「日本維新會」與「國民民主黨」等支持修憲的朝野政黨,加上這次未改選的席次,將掌握參院2/3席次。(法新社)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後,牽動日本國內政治勢力的變化,同時也影響台日關係的經營格局,這次的參議院期中選舉結果可作為分析參佐之外,「後安倍」時代,台灣對日重心勢必移轉到岸田一派手上,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將是未來眾多問題的核心。 在沒有安倍後的日本,自民黨再在參議院改選囊括過半席次,顯示今後三年、甚至更久,岸田文雄的政治地位將穩若泰山,無人可以挑戰;過往,安倍在人事安排、乃至政策執行上,基於影響力的續存,因而對岸田首相有所牽制的局面,今後似乎也會因人去政息,而使岸田擁有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最近一個受到矚目的案例就是,防衛省防衛次官島田和久的退任事件,島田原是安倍多年秘書,特別安插做為弟弟岸信夫的助手,不過岸田執意撤換其職,即使安倍以今年底即將提出新的防衛大綱,島田為熟練老手不可或缺為由,仍無法挽回成命,讓大眾感受到了安倍派與岸田之間的火花。 安倍派本身,不少知日人士認為,安倍在生前並未積極培養有力的接班人,原先其囑細田博之管理派系,但是細田去年十一月已就任眾議院議長,改由安倍自己親手主導,如今強人已逝,安倍派的動向是否更加鬆動?值得持續觀察。事實上,安倍在世期間,安倍派也並非鐵板一塊全數唯安倍之命是從。岸田去年九月當選自民黨總裁,推高市早苗擔任自民黨政調會長,安倍希望無派的高市能夠回返安倍派,結果派內成員竟不同意,至今無果,即是訊號。至於與安倍不合的福田派,過去因安倍近八年首相任內所累積的社會力量,以及個人的政治積極性,福田一系並無力行動,一旦安倍派的力量若有所分散,今後的排列組合相對就多了。 選後,岸田所屬的宏池會,以及副總裁麻生太郎所屬的兩派極可能進一步走向合併,成為日本政局最穩定的新組成,也勢必是台灣對日外交的重點對象。然極長的一段時間,台灣的政界與民間習慣與安倍派大量的親善往來,反之與岸田系的宏池會,包括外相林芳正等等人士的交流,論規模與密度,兩者實無法相提並論,甚至台灣容易將之歸類為親中派,就這個差距,我們必須徹底盤點並補強。 主要的關鍵是,國際情勢已經徹底發生結構性的變異,不僅美中對立的態勢顯眼,美國領導也好,施壓也罷,第一島鏈的安保責任,交由日本擔總綱,已經是在著手執行的進行式,過去的所謂「鴿派」,功能作用不能同日而語。就拿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初,安倍由於首相任內拉攏普廷的緣故,一度對烏克蘭評論失言,岸田立刻採取反對立場,並聲言日本與美國同步,即是一例。說明心隨勢轉、政治必須識時務的道理。 因此,在新的國際格局下,台灣有必要調整成見,全面對日結交「新朋友」。拿林芳正來說,他的父親林義郎曾經擔任日中友好議員聯盟,以及日中友好會館會長,因此台灣不少人對其充滿戒心,不過過去二十年,林芳正其實多次來台參加論壇,有意願接近台灣促進了解,只是大家並不太注意,安倍之後,面對日本當權派,我們沒有不強化接觸、創造共識的藉口。「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既是形勢,也待魄力,這是台灣致力岸田政府工作的目標。
鄒景雯 2022-07-11
蔡英文布局

蔡英文布局

蔡主席身兼總統,今後兩年的責任必然有二,一是「攘外」,同時要「安內」。(資料照) 民進黨七月十七日即將召開全代會,今年適逢地方選舉年,為提名選將授旗、祝福征途勝利,是必然的重點議程。因此往前推算,最遲七月十三日中執會要通過最後一批人選,可以想見現在已至最後拍板階段。在即將掀蓋之際,民進黨這只鍋爐忍不住開始滾動冒泡,是溫度到了的正常物理現象,不過由於民進黨做為執政黨,外界肯定希望民進黨菁英是把大局放在小局之上,能夠認知必須協助蔡英文主席順利端菜上桌。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蔡主席身兼總統,今後兩年的責任必然有二,一是「攘外」,同時要「安內」,這二者都是外患關注的焦點,因此有連動關係。有關內部這一塊,與歷任元首相同,到了這個時候,如果能力所及,都是在布長局,不僅僅是眼前的短局,蔡總統也一樣。說白了,蔡英文想的,一定是從現在開始,一路到二○二四之後,民進黨都必須持續掌握主動性,唯有如此,她所堅持的方向與路線才能確保執行下去。既然目光看到那麼遠,今年底的棋盤到底要如何落子?她一再慎重,百般斟酌,也是可以想見的。 事實上,過去這兩個月,短短時間,國內政壇獨特的變化速度,已經出了多少事件,鍛鍊了也消磨了多少政治人物?所謂審時度勢,必然就要把此一時彼一時,視為常態。尤其,不光是民進黨從政者,國民黨、民眾黨等其他政黨,也都在面對台灣民意飛快且銳利的洗禮,整個競爭格局不斷在移位之中。例如新北市長侯友宜原本可能有兩種選項:一是不再連任,直取二○二四;或是二○二二先完成連任,再思考二○二四。現在最新的動向是爭取連任、恐怕勢在必行。可見政治的挑戰無時無刻出現,無法全然操之在己。而蔡英文做為被黨授權、負責徵召的黨主席,壓縮到最後時刻才要敲定選情最複雜的城市,如今看來,決定的早,的確未必就能做出最好決定。 民進黨務必排出最強的競選陣容,這是執政黨的責任與義務,不容以地方版圖的增減無關宏旨視之,畢竟國際間、不論敵友,是以「前哨戰」的眼光在觀察台灣政情的演進。一個可以預見的劇本是,在中共二十大通過三度連任之後,習近平可望以中國皇帝的姿態「重磅回歸」G二十峰會,開創其統治新局,也將對台施與更大的壓力,在其後登場的台灣一一二六選舉,要向各方釋出什麼樣的訊號?顯然已經超越了縣市長幾席的範疇。 以富含意義的台北市而言,台灣的首都市長,過去三任、長達二十四年,無一例外,全是把兩岸關係拿來做為槓桿,不只成為中央政策之外的破口,也成為中國分解台灣的支點。在疫後重建的國際新秩序下,台灣是世界島,台北市應該做出示範的,何止是選出或爭奪一個地方首長而已? 基於種種理由,外界應該靜待、不干擾蔡英文布局,蔡主席也要克服困難,證明她布局的能力。
鄒景雯 2022-07-04
所謂英系

所謂英系

派系是民進黨從黨外到組黨,從在野到執政,一直以來的「特色」。(資料照)   有一次,有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蔡英文總統對著一位所謂的英系大將說:「以後,請不要對外自稱英系好嗎?你做什麼事,事前也沒有讓我知道!」這不是一對一的私下會面,因此這段話一出,現場隨在座者的思維靈動,充滿著各種酸甜苦辣的多彩效應。 派系是民進黨從黨外到組黨,從在野到執政,一直以來的「特色」。說明台灣在民主化進程中,社會各式力量為對抗一黨獨大、威權統治時期的政治壓力,當年所一時集結的總和力量,原本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只是隨著政黨政治、監督制衡的實際需要,讓散兵游勇們愈來愈有組建為正規軍,以正式爭奪、甚至攻佔權力陣地的機會,這支雜牌軍才逐漸願意學習如何在一個屋頂下,協商、妥協、整合的共榮模式,只是數十年下來,經過兩次整整八年的中央執政,黨內山頭改以「派系文化」的姿態,浸潤成為從政運作的習慣,至今歷久不衰。 特別是在執政時期,以總統兼黨魁為中心的派或系,包括過去的扁系,現在的英系,由於被視為是「當權派」,不僅相對於其他派系的競合關係,備受矚目,派系成員的言行風向,也格外值得觀察。因此當掄著英系大旗的人物,被正宗蔡英文當面洗臉時,其震撼程度起碼可以穿透好幾個派系的觀瞻。 「當權派」的構成,向來複雜。有真正的子弟兵,這類人參贊機敏,以主子的意志為意志,絕半低調謹慎,否則難以行事;然更多的是前來附庸名利者,這類人以個人的利益為利益,主子只是他們狐假虎威的工具,因此一定擺在後面,自己走在前面,敲鑼打鼓,夸夸其談,否則如何驚動各方,以自己的謀算為轉移? 剩下最後兩年不到任期,蔡總統對內與對外的經營布局,已經到最關鍵的深水區;深知箇中要害者,這時就會看到狀況內、狀況外、或者與狀況對作者,紛亂雜沓、各行其是,呈現政治角力最幽微的一面。好在,權力總是要以實力為原則,實力則來自於民意支持,如果決策異常緩慢,是在慎重探求、精準拿捏,同時最終能夠推出一張好牌,則當前大鳴大放的所謂「英系」是真是假?屆時就會大水退去,答案揭曉。
鄒景雯 2022-06-28
從金廈大橋談起

從金廈大橋談起

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張興建金廈大橋以解決金門往返廈門等交通問題,引發外界質疑有國安問題。圖為金門烈嶼距廈門最近的海岸,遠方為中國廈門市夜景。(資料照) 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跑到金門去倡議「興建金廈大橋」,語畢,如其所願,果然引起千堆雪,也創造了聲量。許多政治人物譏諷柯市長:這是準備二○二四大選的起手式。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另外錯的一半更關鍵,這個時間點拋這個議題,最大的正效果是參選金門縣長,對於參選下任台灣總統則是徹底的反效果。 時間點指的是國際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變化,這是國家級領導人的基本素養;金廈大橋這個議題牽涉的可以是個別金門的發展,更可以放在兩岸關係、台灣安全下來思辨,前者是地方縣民的事務,後者才是台灣廣大選民切身的命題,因此有極大的「因地」性,偏偏這個議題對於本島與離島的利益是明顯互斥的。所以柯市長在卸任後,如果以民眾黨主席身分到金門去發展組織、培育人才,將來爭取縣長寶座,其發表金廈大橋言論才具有理性,才是精算的產物。 柯市長個人的演出,其實是其次問題,更值得深思的是:一位首都市長在八年任期的最後,放下廣大市民,開始全國行腳,不忘到金門去釋放敏感的風向球,除了網路化的反射,短視性的取巧,毫無遮掩的政治企圖,他究竟高舉了什麼從政的價值?是否建立了某種政治典範?是否完全兌現兩次競選所開出的承諾?又是否充分回應了台北市民的期待?這些才是首要問題。 或許,這不是一個人的欠缺,但絕對是台北選民的損失;做為台灣城市治理的指標,長期獲得首善的資源挹注,台北市民值得有一位更匹配的市長,來向各方展示台灣政治菁英的高度與文明,一如其他先進國家其首都市長對於這個國家對內對外的象徵作用。如果現在我們不滿意在任者的言行表現,那麼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是否能從新任者身上看得見驅逐黑暗的曙光?也就是各政黨參選人普遍的超越與進化程度,隨之高度迫切起來。 台北市必須是一個國際城市,同時在各領域,也是台灣與世界連結的起點,這是台北市長角逐者應有的視野與胸襟。但是除了民進黨尚未公布徵召人選,外界還無法品評高下之外,自五月二十五日國民黨提名蔣萬安,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早確定接棒參選以來,外界恐怕得不客氣的說,各黨似乎並未體認全球快速的變遷,以及台灣的首都值此之刻,必須肩負起的角色。導致近一個多月的競選內容,儘管已不再耽於奇技淫巧,然仍一式是傳統戰法充斥;面對爭取選票,有的是隨波逐流,卻無最關鍵的價值帶領。既無可觀之處,當然就不可能予人翻轉的期待。 說得更直白一點,走到歷史黃金時期的台灣,適格的首都市長,必須努力提升成為一位領袖級人物,清楚告訴大家他所為何來,要把大家帶到哪裡去?而不僅僅是一個公務執行者,更不是一個血統號召者;唯有這樣思想準備與條件,才有資格在年底通過市民殘酷的考驗,成就偉大的城市,進而蛻變台灣的政治品質與民主內涵。
鄒景雯 2022-06-24
後疫時代的首都市長

後疫時代的首都市長

身為台灣首善之地,台北的政治風氣卻始終停留在「天龍國」層次,彷彿昔日的遺緒,特定族群的禁臠,依舊籠罩。圖為台北市政府大樓。(資料照) 超過兩年半的疫情肆虐,給世界帶來全面性的重創,不僅徹底改變了國際格局,也給疫後的各國創造出全新的挑戰,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今後的台灣,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才足以因應政經社會的復甦與重建?其實我們完全不缺振作的動能,最欠的是團結與共識。 團結台灣,一點新意也沒有,但是自民主化以來,鮮有時候可以做到。權力的競爭,顏色的對立,意見的分歧,甚至外部的壓力,無時無刻不在分化共同體的建構;疫後的台灣究竟要往哪裡去?無法止歇的內耗,顯然會阻礙國家前進的步伐,讓我們難以找到一致同意的答案。尤其,今年適逢九合一選舉,在疫情轉折的關鍵時刻,毋寧增添了更大的變數。 因此,台灣人有必要自問:我們有沒有智慧,在疫後時代,非但不會因為選戰區分彼此、形成再一次分裂,反而能夠藉由選舉活動實踐出新的政治典範,以便帶領全民迎向集體的未來?如果我們共同的期待是肯定的,那麼政黨與參選人又應該怎麼做,才能符合疫後的國家發展條件?這點,恐怕要從認識問題開始。 台灣的最大問題,在過去兩年,再透徹不過,大家親眼目睹防疫這個攸關生命,本應秉於科學、一起面對的公共政策,竟可以因為藍綠的因素,堅壁清野,互不信賴。於是大家除了要嚴守不斷變異的刁鑽病毒,還要防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內戰,少有理性與對話,寧靜與凝聚,這樣的情況,朝野明知,卻無法破解,隨著戰鼓頻催,甚至更為激昂,實在不容再繼續下去。 在全國各縣市中,台北市做為首都,加上獨特的政情,一向是風向的重要試點,也總能帶來外溢效應。如果以此做為標竿,疫後的城市治理,進而擴大為國家治理,肯定是脈絡相承。台北市要加速現代化進程,越級成為世界一流金融、科技、醫療、文化發達的宜居城市,必然要積極自現況轉型,加速與國際專業連結。 然身為台灣首善之地,台北的政治風氣卻始終停留在「天龍國」層次,彷彿昔日的遺緒,特定族群的禁臠,依舊籠罩。這些部落時代的落後象徵,早已與時代需求嚴重扞格,至今從未見各政黨在提名人選上,或有志角逐者在競選態度上,進行反思與跨越。說白了,台北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城市,最大的空虛根本不在「政見」的規劃,而是誰具有視野與胸襟,能夠超越各種框架,意識形態也好,血統區別也好,政黨利益也好,帶來市民「價值共好」的可能性,唯有這樣氣質的人,方能弭平傷痕,促成團結,才是台灣亟需的首都市長。 不少人把這樣的想像,新政治的期待,寄望於陳建仁,有其背後的道理。
鄒景雯 2022-06-18
國民黨三大障礙

國民黨三大障礙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資料照) 如果台灣的政黨競爭是一場又一場的障礙賽跑,當前擺在中國國民黨眼下的,應該有三大主要障礙,分別是「親美」、「本土」與「中間」。這三者代表著政黨路線、政黨基礎與政黨光譜,共同構築出我們這個民主國家選票的流向。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結束十天的訪美行程,他試圖重新公開標定親美與反共的路線,可見其看到了第一個障礙。這個調整,相信已是個人覺悟,但是否可稱為政黨轉型?由朱立倫的講話從華府傳回台北,國民黨各級人士回應不及、雞同鴨講的現象看來,黨內多數在事前並不知情,因此恐怕只是小圈子裡少數人的意見,還稱不上國民黨共識;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後續顯然需要戮力實踐,否則可能是曇花一現。 朱主席跨出了正確的第一步,但想要對民進黨造成挑戰與威脅,仍遠遠不夠,第二步的本土化,也就是在地生根,要同時踏出來。國民黨的本土化從蔣經國時代到今天,五十年來,走的一直是一條前進一步、後退兩步的曲路,可見外來政權的本質,不是這麼輕易就能夠達成質變的。國民黨至今不被視為是一個台灣的本土政黨,不時就會「人去政息」,與國民黨沒有針對問題進行黨內辯論凝聚意見有關。 說白了,國民黨多的是政爭,一再以權力競逐的角度,在迴避生存基礎的問題。例如李登輝時代有二月政爭、李郝政爭,馬英九時代則是馬王政爭,全是「武場」,卻始終缺乏一次類似民進黨一九九九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這般徹底的「文場」,來策定政黨發展賴以共同遵循的信念原則。 相對於民進黨決心由體制外走向體制內,務實處理台獨黨綱的演進,中國國民黨的黨章是什麼?「追求國家統一」、「為中華民族之整體利益而奮鬥」,開宗明義赫然可見。這種人在台灣、心在他方的浮萍政黨,如何因應每四年便有一次選民結構世代交替的衝擊與挑戰?由於此消彼長的趨勢顯著,國民黨不斷萎縮已成定數,除非國民黨有勇氣願意面對問題,有效去除急統黨、外省黨與老人黨的標籤。 國民黨第三個障礙是能否從深藍的光譜邊緣往中間擴展?同樣的困境,蔡英文早一步遇到過。二○○八年民進黨大敗後,蔡承接的是陳水扁所留下激進、挑釁的政黨形象,幾乎到了深淵谷底,當時有人斷言民進黨二十年翻不了身。然蔡英文卻成功在二○一六年當選總統,短短時間就帶民進黨重返執政,其中八年辛苦位移、往中間靠的歷程,是極大關鍵,值得國民黨作業照抄。 所謂爭取中間選民,可不是呼口號就能淡化顏色,需要全面行動,蔡英文甚至包括在提名策略上與友黨相讓,換言之就是民進黨在若干選區自棄席次,以求取合作版圖的最大化。這點,說來容易,但既要安內,也要聯外,政治工作與領導聲望都必須足夠才可能辦到。國民黨未來能不能也跨越這一步?短時間看來難度頗高,除非全黨齊心,是唯一的機會。
鄒景雯 2022-06-13
到美國去反共

到美國去反共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於美東時間六日在華府智庫發表演說。(取自臉書)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跑到美國去「反共」,基本上是一個好事,不過由於是涉外場域,是不是外交辭令,也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非常需要確認再確認。 為什麼這樣說?絕對不是吹毛求疵。畢竟政客一向著眼於腳下利益,必須禁得起時間考驗,才是可信的政治家。換言之,「反共」究竟是朱立倫一貫的價值信仰,或是為表現「親美」,而不得不然的臨時權變?這答案,關係到朱主席的「反共」會反多久?相信這點不僅台灣人應該關心,美國人更需要了解。 第一個疑問是,朱主席跑到美國去反共前,他在台灣有多久沒反共了?我們當然不會強人所難,奢望朱立倫或國民黨跑到中國去反共,雖然那才是最應該反共的地方。但是在台灣這個民主自由的國家,若真心把反共視為日常,總會有隻字片語的表達吧?為什麼翻箱倒櫃半天,或是網路搜尋許久,竟乏善可陳得可憐?如果朱主席之前在台灣一直具有反共形象,這個問題現在就不會出現。 第二個疑問是,近二十年來,也就是掌握政治權力的階段,朱立倫不僅沒有反共,反而充斥的是親共的公開宣示?例如二○二一年九月,朱二度當選國民黨主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捎來賀電:「期望國共兩黨合作」,「為國家謀統一」,朱立倫隨即在覆電上白紙黑字的正面回應:兩岸關係三十多年來,在兩黨不斷的努力推動下,各層面的交流合作獲得相當良性的進展。還說:深盼今後兩黨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上,求同尊異,增進互信融合。請問:國共這副「繼往開來」般的眉來眼去,就是朱立倫式的反共? 以上不是最嗆的,當時朱立倫居然進一步向習近平告「御」狀:近年來在民進黨執政下,採取「去中」、「反中」政策,改變兩岸現狀,造成兩岸形勢險峻,使兩岸人民極度不安。說穿了,朱立倫越過底線,不惜把國內的政黨競爭,延伸到境外的反台勢力,去相互唱和,其「聯共反民」才是明確。 這是朱立倫在僅僅八個多月前的實際作為,大家記憶猶新。其中有段潛台詞非常真實,那就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上,具有堅實的合作基礎。換言之,「反共」逢此兩大議題必須退位,彼此是對立的概念。如果朱主席如今決心幡然悔悟,他就必須放棄「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斬斷國共連結的臍帶,才可能是毫無但書的反共,否則他所謂的反共,只是一張選擇性兌現的支票,遇到一個中國的「民族大義」就會轉彎,沒有完全的信用可言。 目前的訊息顯示:朱立倫並無意修正「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立場。美國人若不想當鴨子聽雷的傻子,不妨在下一站的訪問中當面問問朱先生:箇中的自相矛盾,該當何解?
鄒景雯 2022-06-08
朱立倫的夢

朱立倫的夢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美國召開記者會。(取自國民黨臉書)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正在美國訪問,他為什麼非要跑一趟美國不可?主要動機很簡單,當然是想要選總統;其他所謂「讓華府聽得到國民黨的聲音」云云,頂多僅是手段,並不是最終目的。 政治人物的行為,之所以不難探究原委,在於追逐權力的本質,因此只要按照權力邏輯推導,肯定八九不離十,這是政客的特性所在。因此,若說二○二二年六月,十一月地方選舉大約前半年,朱立倫已經開始了他個人的再次參選征程,此一判斷絕對禁得起驗證。 選在這個時刻及早上路,很容易讓人想到朱立倫是要對「各方」明示訊號,除了對美國政府表態之外,在國民黨內,應該就是向其潛在最大的競爭對手、新北市長侯友宜,展示朱某人才有涉外的格局與能力。甚至可以說,去年九月,朱立倫競選回鍋黨主席,希望藉由掌握黨機器,以控制提名規則,是其試圖捲土重來的第一步;現在跑到美國去鋪陳面試的機會,則是第二步。 二○一六年,朱立倫以三百多萬票的懸殊差距,大敗於蔡英文。二○二○年,朱立倫遠落在韓國瑜、郭台銘之後,連黨內初選的門檻都跨不過。針對後年,他仍然想「無役不與」;支撐這股勇氣的,無非是總統「大」夢,大到可以不顧「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交戰規律。套用行政院長蘇貞昌「不會癢」(不用再搔)的比喻,朱立倫顯然還停留在「自動癢」(不等人搔)的層次。 政客懷抱著超過七年以上之癢,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如願成為總統,選民除了只能尊重,必得要注視這些從政者到底有沒有自我進化的能力。以朱主席這次赴美為例,大家不妨觀察:國民黨是不是繼續頂著舊腦袋,把外交當作內政的延長,以為去向老美告民進黨的「洋狀」,可以故技奏效,修復互信?國民黨是否以為超越美國在台協會的屏障,親自到華府去當面解釋,拜登政府就會接受:反美國萊豬,不等於反美豬,動員反萊豬公投,不等於公然反美國利益的套路?國民黨是否依舊遊說華府認同「一中」框架:台灣必須堅持「九二共識」,才是維護兩岸和平的基石,美國不必被捲入台海爭端?朱立倫是否結束美國之行後,未來也將積極準備前往中國訪問,以左右逢源,等距交往,建立「平衡」? 如果以上蠢事,朱主席一件都不會幹,那麼在美期間,台灣民眾應會推敲:國民黨是要關起門來認錯道歉嗎?或是要如何向華府承諾與保證今後朱立倫的國民黨值得支持?如果全部沒有,按照美國過去的習慣,很快就會讓「莊孝維」的國民黨付出巨大代價。反之,如果有,一件就好,「戰鬥藍」會放過朱立倫?中國政府不就此罪證確鑿:勾結國際反華勢力嗎? 朱立倫的夢,其實也是當代國民黨的夢,之所以一定會做得如此輾轉反側,是因為世界的新秩序已經在蛻變重組了,這是台灣的新局,國民黨人如果不跟上,只會被留在翻過去的舊篇章之中。
鄒景雯 2022-06-04
李克強的最後努力

李克強的最後努力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路透) 中國總理李克強最近非常忙碌。總理任期的最後一年,為了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嚴峻,不斷出面安撫外商,訓令各級地方政府貫徹穩控經濟的措施,由於與習近平的清零政策有別,難免引起國際間的各種揣測。其實,李克強在二十大之前的努力身影,未來恐怕會愈來愈賣力,一是務實地面對習近平跨越任期的必然;二是為自己與所屬政治勢力在「後總理」時代,得以轉進並延續政治影響力,進行鋪路。 與中國前幾任國務院總理的權力基礎相較,從李鵬、朱鎔基、溫家寶到現在,李克強應該是最憋屈的一位,這是習近平掌權十年的真實寫照,只有習體制,沒有習李體制。當習近平大步邁向第三個五年之際,種種跡象顯示,這些年透過全面性的嚴密監控,清洗任一潛在威脅者的行動,二○二二年,在中共黨內基本上已經沒有足以挑戰的實力人物。習李二人,原本路線就不盡相同,不過演變到今天,李克強早就不在有能力「鬥爭」習近平的級別上,這是比較接近事實的習李關係現況。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觀察李克強先是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總共三十三項、所謂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希望「區間調控」,把中國的經濟推回正軌;二十五日續在國務院「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據稱對著十萬名幹部,要求經濟要在六月穩定上升,以第二季須達正增長為目標;乃至在二十六日再宣布十三條保外貿政策;隨即國務院派出督查組到十一個省份監督政策的落實;以及工信部決定實施企業「白名單」動態調整機制,以確保產業鏈的穩定等等,這一連串的指令下達,既是正視今年三月以來封控手段對中國經濟的重創,遠超過去年疫情的影響,更是在為習近平的延任,積極部署「防風險」作為。 換言之,穩經濟,是二十大順利舉行的前提要件,倘若社會經濟一直搞不定,勢必會對習近平稱帝的正當性構成侵蝕;在此同時,李克強的力求表現,應該也有意影響其接任人選,鞏固既有勢力的目的。畢竟李克強未來若獲留任政治局常委,並不令人意外。由此對比李克強在今年三月的人大記者會上宣示:將在習核心領導下,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可說是若合符節。 外界認知以上的中國權力結構之後,應該就不難研判,經濟「一攬子」,是在修復政治「一棒子」的後果,「一攬子」並無法超越「一棒子」佔據上位,甚至「一攬子」有可能隨時遭到「一棒子」的突襲。因此中國經濟在今年下半年肯定是中共的頭條大事,然受制於人治,有其侷限,也充滿變數,務必審慎應對。
鄒景雯 2022-05-30
化獨漸統三部曲

化獨漸統三部曲

卸任六年,馬英九重新跑出來標註參加WHA的鑰匙在中國手上,在中國正四面楚歌的國際困局中,這恐怕不是水仙花吹牛這麼簡單的動機。(資料照) 世界衛生大會(WHA)刻在日內瓦召開,儘管國際聲援創高,台灣仍然連續第六年未能獲邀以觀察員身分參與,面對這個結果,前總統馬英九說:自己任內「年年參加WHA」,他認為蔡英文總統應恢復兩岸協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馬氏所代表老派國民黨菁英的路徑很清楚,就是:「台灣必須通過中國才能走向國際」。這套作法從二○○八年五月至二○一六年五月在台具體實踐過,不過由於國民黨失去政權而夭折告終。 以上這段事實敘述,強調的是「馬英九路徑」未待國際大氣旋的轉換,就已經先一步在台灣失去了民心。川普是在二○一六年十一月的美國大選中獲勝,之後由他所開啟歷史性的美國戰略調整,徹底糾正了自尼克森以來對中交往政策的錯誤,到今天拜登總統在日本公開宣示:中國若武力犯台,美國將會軍事介入;可說將「戰略清晰」提升到最高點。在新的世界觀之下,就更不要講國民黨思維有多麼的違反國際潮流了。 所謂的馬英九路徑,在思想層次,說穿了正是骨灰罈上「化獨漸統」的父訓;至於其八年執政期間的實際操作,何止以「年年參加WHA」驕其妻妾,事實上在所謂「九二共識」、對一個中國原則稱臣下,這僅是「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曲分別是:經由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服務貿易協議等等,推動兩岸經濟統合,加深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賴;以及在防衛固守上自動繳械,包括將義務役役期縮短為四個月,同時停止再派員進入中國布建進行情蒐,直接弱化台灣抵抗侵略的意志與耳目。但同時期中國各系統卻透過交流全面對台「入島入戶」。 「三部曲」之所以為識者所深惡痛絕,在於其環環相扣,外交、經濟、軍事的自主,無一不是一個國家捍衛主權獨立的基本要件,而國民黨過去八年竟要同意「他主」,全部交由中國決定。這是其倡議兩岸協商的本質。因為,兩岸協商既然要以先接受中共的框架為前提,就已經背離了對等協商的基礎,同時掉入台灣屬於中國的陷阱,等同未談先降,出賣中華民國。 更甚者,馬英九在卸任前夕執意前往新加坡舉行「馬習會」,後來他公開自揭意圖,這是在「開一條路,在海峽兩岸搭建和平大橋,未來所有總統,只要遵守交通規則都可以上橋」,換言之,一個權力大去之人,居然以為能夠把台灣綁進「一中」的軌道之中,可以從此不可逆。好在台灣主權在民,一次全國投票,就下架了國民黨,也把八年違建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卸任六年,馬英九重新跑出來標註參加WHA的鑰匙在中國手上,在中國正四面楚歌的國際困局中,這恐怕不是水仙花吹牛這麼簡單的動機;如此敏感的政治回音動作,國民黨脆弱的肩胛上,無疑再壓上了一座大山。
鄒景雯 2022-05-24
台灣次輪入IPEF

台灣次輪入IPEF

藉著APEC部長會議之便,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與我們的鄧振中會談,確認台美六月密集對話,雙邊經貿關係也必須有所進展的承諾。(取自美國貿易代表署發言人推特) 由美國所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是近期國際戰略大勢中的一個重整與再出發的里程碑,哪些國家加入?哪些國家沒加入?都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台灣呢?很清楚的,首輪不會,要等待次輪,不過時間不會太久。 台灣是否加入IPEF,不只台灣關切,中國更在嚴密監控。台灣圖的是生存發展,避免經貿孤立,更是貢獻產業強項;沒有一點礙著他人。中國則是政治目的掛帥,數十年來一貫是國際封鎖,以便於操作經濟統合帶動政治統一,好有天可以順利吃掉台灣。 因此,面對美國另起爐灶的IPEF,中國始終虎視眈眈。十八日,拜登總統訪問亞洲前夕,中共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通電話,警告的正是:美國不要執意打「台灣牌」。可見中國的戰略意圖,以及台灣的重中之重。 美國建構IPEF,眾所周知是針對中國擴張而來,那麼IPEF的成形何必考慮中國因素?原因在於這個架構要充分發揮其戰略價值,勢必要降低東南亞國家選邊站的壓力,才能促成結盟的極大化,使中國干擾極小化,而台灣確實是令中國芒刺在背的存在。基於減少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猶豫,台灣勢必要暫時迴避一下。 但是,很現實的,台灣固然需要更多的國際參與,然國際其實更少不了台灣,旁的不說,光講台灣高科技在國際供應鏈上的關鍵地位,即無須再多所贅言,換言之,IPEF如果沒有台灣,絕非長久之計。所以,美國遲早要讓台灣成為IPEF的一份子,這是實力原則。 儘管大勢所趨是如此,不過台灣也不是省油的燈,一定要對台有明確的交代,否則如何建立互信?於是藉著APEC部長會議之便,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與我們的鄧振中會談,確認台美六月密集對話,雙邊經貿關係也必須有所進展的承諾。對於美國的平衡策略,我們且就拭目以待。
鄒景雯 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