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世祥相關文章

《星期專論》獨尊中文的省思

《星期專論》獨尊中文的省思

西洋萬聖節(Halloween)前夕,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見到好幾群小朋友,穿著化妝服,戴上鬼怪面具,玩起「不給糖就搗蛋」(Trick-or-treat)遊戲,沿街向商家要糖果。這雖是美語學校的應節活動,孩子們以英語參與這個源自西方基督文化的節慶,商家也多響應,場景熱鬧有趣。 越來越多父母讓兒女從小就積極融入英語環境,既出自「望子成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社會風氣,也因英語在網路時代的重要性有增無減。孩童時期是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不但所學終身受用,也可同時學習不同語言而不混淆。 台灣聚集不同族群及文化,歷經各種外來統治,原是發展多元語言文化的熔爐。歷史上,從最早的南島民族、漢人到荷蘭、西班牙、日本統治者,戰後來自中國的難民,加上近年東南亞新移民,凡曾在台灣駐留的,必遺下人文基因。從而,南島、漢、荷西、日本,都是構成台灣文化的元素。其表現於語言,例如台灣話,就融入包括荷蘭、日本等諸多語彙。 台灣在十九世紀末進入日本時代之後,普羅大眾透過公學校等教育,普遍有機會學習識字與現代文明,且雖以日文為主,也兼及漢文。近一、二十年許多國民小學歡慶百年校慶,都可歸功於日本時代普及教育的政策。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哈佛大學教授沈恩(Amartya Sen)最近在紀念終戰七十年受訪,推崇這一從明治時代推動的「日本模式」: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國民識字能力,並重視衛生醫療,以增進國家社會發展基礎。殖民地的台灣,也受其益。 多桑世代 母語仍是他們的最愛 處這樣的環境,在日本時代出生,如今已是父祖輩的台灣「多桑世代」,在語言方面,就普遍具有後來世代所不及的特色。尋常的多桑或卡桑,即使未離開台灣,其所通曉的語文,一般從「至少三種起跳」︰除了台灣母語、日語,後來的華語或中文;如受過中等學校教育,還加上英語。 他們之中的知識份子,所通曉的語文就更多了。諾貝爾獎唯一台灣出生的得主李遠哲,至少通曉台灣母語、日文、中文、英文、俄羅斯文、德文。台派大老彭明敏的多語言造詣也不遑多讓:台灣母語、日文、中文、英文、法文,都在掌握之中。 必須強調,「多桑世代」儘管掌握多種語文,母語仍是他們的最愛,既顯現了說母語的自然本性,更重要是凸顯了見多識廣的這一世代,長保堅強而不渝的台灣心。以李遠哲為例,他至少會說六種語言,但私下聊天或接受訪問,台灣母語,而且是帶著新竹腔調的台灣話,總自然流利地脫口而出。在戰後打壓台灣母語的扭曲政策下,說母語遭污名化,導致母語被認為與「蓋高尚」不合而式微;李遠哲以最有力的實際行動,打破了外來政權的愚民迷思。 戰後來自中國的外來政權,長期採取獨尊中文政策,把台灣各族群母語盡打成「方言」,全力防堵,加上中學以上必修的唯一外語—英語—教學向升學主義傾斜,所學不能活用;以致除了中文,台灣人普遍對其他語言的使用能力下降。如今,惡果顯現,台灣母語式微,若干母語且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告瀕臨滅絕。 同樣的警訊,在全球化及網路時代,台灣社會的語言學習及通諳程度卻不進反退。近年學子在英語能力測驗的托福、多益成績輸給周遭國家;上週EF國際文教機構公布全球成人英語能力報告,台灣在七十個國家排名第三十一,於亞洲居第七,不如星、馬、印度、南韓、越南、日本。一個「既不諳母語、外文也退步」的社會已然成形,反映多年來獨尊中文的貽害。 語文能力攸關個人接受資訊的數量與品質,進而形成對外在世界的判斷及人文素養。就社會整體來說,母語式微,顯示多元文化傳承有斷裂之虞;而國際評比印證,英語能力與平均所得、人類發展指數、經營投資環境、公民進修比率、甚至平均壽命都呈正相關。因此,不論出自提升國民素質或國家競爭力,海洋文化的台灣,亟須改變母語見棄、外文退步、只懂中文的現狀。 網際網路世界最足以凸顯追求專業知識、形成世界觀與國際溝通,只懂中文的不足。以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為例,在這個標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知識共享網站,英文現今以五百萬二千篇的條目居首位,瑞典文、德文、荷蘭文、法文為前五名。在亞洲,菲律賓、越南及日文都比中文的八十四萬篇為多。中國雖自創網路百科,但內容品質、可信度、學術性、中立性都大有問題;且以中國網路自由度居全球之末,實難登大雅之堂。 從國際化角度看 不能只通中文 維基百科中文版不但數量落居第十五,資訊品質也有待提升。在維基百科搜尋人權、全球化、轉型正義、網際網路、貨幣供給等名詞,中文的內容都遠不如英文或主要語文版豐富多元。對年輕世代而言,台灣既不像日本有極為發達的翻譯事業,知識既等同於力量,不論提升知識、見識、溝通、執行力或競爭力,從國際化的角度看,都不能只通中文。 終戰之後獨尊中文的政策,因此必須改弦更張。有識之士就此已有所作為,台灣南社等公民團體長期致力「還我母語」運動;台南市政府今春開始打造英語友善的國際都會,希望十年後英語為台南第二官方語言。語言多元發展,在立法方面還需要一部「國家語言發展法」。就此而言,國會政黨輪替,讓獨尊中文的罪魁國民黨下台,也是建立台灣多元語言文化的要務。(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11-08
《星期專論》馬政府的洗腦妄想症

《星期專論》馬政府的洗腦妄想症

馬英九政府執意「微調」高中課綱,引發學生及社會群起抗議。執政者不顧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感受,企圖把中國史觀強加於年輕學生,且昧於網路時代資訊公開透明的特性,以致搞到自己灰頭土臉。可以說,馬政府錯估時代、挑錯世代,強欲進行洗腦教育,徒然顯示它的邪惡、狂妄、過時與陳腐。 洗腦傷害 罄竹難書 包括黨國之子馬英九或實際執行調整課綱的王曉波、朱雲鵬、吳思華這幫人,都成長於洗腦的時代。他們從自身經驗認定,透過教育灌輸意識形態於純真的學子,加上掌控新聞媒體及壓制異議,洗腦是有效的統治術數。 的確,戰後籠罩台灣的黨國體制,長期實施威權統治,洗腦是它的主要招數之一。經過一兩代洗腦,它對台灣所造成的傷害有多大?簡單說︰台灣有人因被洗腦而終身頭殼壞去,也有人昏睡未醒,以致台灣至今仍難造就正常國家社會。 洗腦對台灣人民的具體傷害是什麼?答案罄竹難書,在此只舉其犖犖大者。 因為洗腦,台灣人對自己的歷史和土地大都所知有限,甚至幾近文盲,卻對台海彼岸中國的史地瞭若指掌;有如謝志偉名言︰有些台灣人「只顧得痛惜遠在天邊的神州沉淪,從不知欣賞眼前的淡水落日」。台灣的歷史斷層,尤其是日本時代完全被抹煞,讓戰後出生者對父祖輩的歷史記憶及連結出現顯著落差。加上戰後都市街道名稱全盤中國化,「置身台灣,如在中國」,台灣人反而對自己生長之地的感情連結淡漠。 因為洗腦,台灣的各族母語在自己的土地式微,或瀕臨滅絕。語言是傳承文化的工具,年輕人不識祖先在這一土地上使用的語言,自無緣欣賞其文化珍寶。影響所及,台灣人對自己的寶貴文化不知珍惜;坐擁世界獨家的南島民族豐富多元文化寶庫而任其荒蕪,就是顯例。 政治神話 愚民統治 因為洗腦,台灣充斥政治神話。洗腦形塑統治者個人崇拜,「蔣公」父子至今仍被國民黨供奉神壇。「反攻大陸」一度是維持愚民統治的口號,雷震及彭明敏都因拆穿這一神話坐黑牢。「法統」曾當「萬年國會」的遮羞布;如今課綱也抬出憲法為它的脫離現實塗脂抹粉。 洗腦是一種思想、價值觀的控制術,為求有效,統治者必同時掌控資訊管道,報禁、書禁、雜誌禁、廣電媒體禁紛紛出籠,以阻絕人民接觸確實訊息或真相。同時,洗腦也是統治者「教化」年輕學生的手法,從課綱、教科書到考試,都是動用國家機器,製造「順民」,以鞏固統治基礎的慣見手段。 真相或自由流通的訊息,是破解洗腦的利器。洗腦者所架構的虛幻世界,有如吸血鬼,最怕見到陽光般的真相來拆穿它。必須強調,一旦從洗腦所建構的神話或謊言解放,當事人受騙的感覺通常很強烈,激起極大反彈。 當年在威權時代,許多台灣留學生到了國外,從王育德的《台灣—苦悶的歷史》或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讀到被封殺的台灣史,加上海外自由流通的資訊,只要稍有判斷力,國民黨政權建構的洗腦架構及神話,必然土崩瓦解。從此,他們不再信任國民黨。 統治者透過媒體及學校對人民洗腦,在民主化之後原有收斂。但馬政府近年與中國密切交往,近墨者黑,以致台灣新聞自由倒退,如今又出現洗腦黑箱課綱,實為黨國餘毒發作。 在馬英九這幫人看來,青少年學子正值人格形成期,精神世界比較單純,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容易洗腦的對象。要實行他們所謂的「撥亂反正」、「化獨漸統」,可從這些清純學子下手;況且這一招黨國時代早已遂行,如今又有中國背後撐腰,當然蠻幹到底。 網路特色 極權天敵 然而,這顯然是打錯算盤的一廂情願;原因無他,時代不同了。這是網際網路時代,以資訊快速交流、討論,公開透明為其特色,有助人們耳聰目明、形成開放社會,卻是試圖以洗腦維持政權者的天敵。從而,極權統治的中國、北韓,都築起高牆,封鎖網路,足見它的厲害。 網路既威力強大,網路世代平時也許人人「低頭」,一旦有事,卻足以迅速聚眾,集思廣益,眾志成城。在太陽花,台灣人們看到,面對相對複雜的服貿協議,年輕世代透過網路與主政者辯論鬥智,終於獲得廣大民意支持,搞到馬政府鼻青臉腫。在課綱爭議,高中學生同樣發揮網路世代本事,對抗當局以黑箱課綱行洗腦教育的妄為。 課綱爭議因此所凸顯的,是主政者輕估網路及網路世代的知性力量,妄圖以黑箱課綱對高中生洗腦。同樣的心態,親國民黨的政媒認定高中生單純可欺,反課綱背後必有政治勢力或公民團體教唆,指控反對者要的是「台獨課綱」,這也是脫離現實的想當然耳。事實上,在野黨於太陽花淪為「看門(立院議場門)」角色,豈敢主導太陽花?這次反課綱,更突出高中生在反洗腦抗爭的英雄出少年特質。 本來,主政者跟不上時代,理應藏拙或順應潮流,這個政府卻執意在網路時代進行洗腦,這是不可能的任務;逆勢而為,只暴露它既笨又壞的本質。從而,台灣人必須從事件中警覺︰洗腦存在一天,我們就不可能成就正常國家社會。(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8-16
《星期專論》台灣經濟的困境

《星期專論》台灣經濟的困境

我國經濟最近頻傳警訊。景氣指標急遽下降,出口連續衰退,全年經濟成長率下修。經濟不振如為短期現象,或係景氣波動所難免,尚不足為慮,但細究其本質,顯係長期趨勢,不容輕忽。 紅色供應鏈衝擊 經濟現象常肇因不一,我國當今經濟警訊,卻與中國息息相關。其中,「紅色供應鏈」最顯著,亦即隨中國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其供應鏈本土化,廠商就地採購中間原料、零組件、機器設備,減少從國外進口,多年來以投資帶動對中國出口的台灣,深受衝擊。同時,中國去年經濟成長率廿四年來最低,今年七%難保,最近股市失控崩跌,使它可能成全球經濟衰退根源;我國經濟高度依賴中國,自受拖累。總的來說,台灣的困境,癥結在經濟被困於中國。 再往前看,中國經濟於廿一世紀第一個十年達最高峰,今後很難連續再現兩位數成長。據獨立機構日本研究經濟中心(JCER)中期預測,中國因地方債務和高齡少子化等結構問題嚴重,十年間年經濟成長率將下降為四.一%。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更直言,中國若不加緊改革,五年後會陷入中等所得陷阱:平均所得達中等水準後,因成長動能不足,陷入經濟停滯,無以躋身高所得國家行列。 我國經濟因受困中國而衰頹,最應檢討的是我們自己:回顧以往廿多年,台灣經濟產業偏向取巧順風路線,較少投注實幹升級發展。這一偏差,顯現於產業西進壓倒上進、成本重於價值、規模先於品質、代工優於創新,而以向中國傾斜集其一體,以致有如今的煩惱與困境。 台灣國家認同錯亂 如此偏差,原因有政治的,也有文化或價值觀的,加上時勢演變。政治上,台灣的國家認同錯亂,政媒間一直有龐大勢力否定台灣做為一個國家的主體性,把被中國政經統一視為最終目標。在文化或價值觀,台灣社會偏重個人、短期利益,工商界尤多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不識大體之徒。 先是文化因素作祟。從一九九○年代起,因六四血腥鎮壓而遭國際制裁的中國,亟須外資挹注時,台灣廠商大膽西進。他們利用中國廉價勞工、土地、環境,大量複製台灣經驗,降低成本,擴大規模。從個別廠商出走,到產業關聯聚落連根拔起,對李登輝總統的「南向」、「戒急用忍」政策視若無睹;加上民進黨八年執政在「開放」、「管理」之間游移,台灣經濟對中國依賴大增,資金、人才、就業、產業盡遭吸納。中國經濟產業崛起,台商功不可沒;但從中獲利的「紅頂商人」,並未回饋台灣上班族,反拉低了薪資水準。 馬英九當上總統,先為前任戴上「鎖國」帽子,復以「六三三」、「黃金十年」、「和平紅利」大吹法螺,加速向中國全盤傾斜。他寬鬆投資中國的審查及限制,大量引進中國觀光客,與對岸簽署ECFA,開放金融業西進曝險,還要讓中國服務業大舉前來。諸多作為,直到服貿協議激發太陽花,九合一又大敗,才被迫些微收斂。 其間,「民主內戰」及兩度政黨輪替造成行政部門弱化。政務官更迭頻仍,常以事務官充數,加上事務官以識時務為俊傑,本位、官僚、敷衍、形式主義大行其道,台灣最需以遠見策劃執行經濟轉型升級之時,行政部門卻陷入平庸而效能缺缺之境。 有錢卻不在台灣投資 經此演變,工商業有錢卻不在台灣投資,海外生產達五成三,中國台商有六、七萬家而投資超過兩千億美元,明顯不利台灣的趨勢已然形成。 第一,台灣經濟獨沽中國一味,且中國利用其人口紅利、規模經濟廣引外資而崛起,彼長我消,台商遭「騰籠換鳥」,台灣經濟產業隨中國浮沉,且曝險於泡沫之中。最近為救股市使出的「中國特色」手法,尤讓國際間瞠目結舌,共產黨就是共產黨,資本市場也嚴控不手軟,更使習近平改革形象破滅。更壞的,中國力可「以商逼政」、「以經促統」,把黑手伸進台灣政媒,政壇難有寧日,台灣主體不彰,所幸太陽花學子挺身制止,公眾以選票唾棄。 第二,我國產業一窩蜂西進,荒疏了轉型升級所應有的上進。儘管還有紡織等若干產業以差異化、客製化等產品及市場區隔,提升附加價值與競爭力,殺出重圍而致勝;不少工商業者仍守故常,研發投資不足,並動輒期待政府以補貼、台幣貶值相助,連科技大賈也不例外。 第三,改革淪為官樣文章。六年前為促進國內投資,大降遺贈稅,反成房價飆漲元凶,足見改革不能失焦。同時,政府產業升級方案多如牛毛,三業四化、傳產維新、生產力4.0…,卻都形同具文。馬政府近日宣稱兩週內提出振興出口及經濟方案,必又落得虛應故事一場。質言之,只開會救不了經濟,官樣文章無以振興產業。 第四,把中國化當國際化,導致與先進國家疏離,上進動力不足。當前經濟困境既因鎖進中國而起,再投入「一帶一路」、加入亞投行、服貿貨貿協議過關…只會讓台灣在中國陷阱越陷越深,前途無亮。另一方面,自由貿易協定(FTA)兼有開拓國際及改革國內的效應,我國因受中國打壓而洽簽FTA受阻,加入美國主導、屬進階版FTA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是唯一出路。 馬政府已無可期待 突破經濟困境,需要卓越領導。日本安倍首相今年四月在美國國會演說,強調日本經濟要繁榮,除了改革,別無他途(TIN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身陷經濟困境的我國,馬政府已無可期待,脫困的TINA,唯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透過美日歐增強上進動力、進行全面改革,這也是總統及國會大選應受辯論的首要課題。(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7-19
《星期專論》台灣的恩人

《星期專論》台灣的恩人

曾在白色恐怖時代義助台灣人民的郭佳信(Ronald J. Boccieri)、梅心怡(Lynn Miles)最近去世。兩人一九六○、七○年代起關切台灣人權,視為一生志業,積極行動,他們是台灣最可貴的友人,也是台灣的恩人。   郭佳信 與艱苦人作伙   紐約市出生的郭佳信,教會學校畢業後奉召入海軍陸戰隊,參加韓戰,開啟對亞洲的關懷;後再入神學院,一九六八年瑪利諾教會派他為天主教台灣彰化埔心羅厝本堂神父。瑪利諾教會以「與艱苦人作伙」為主旨,要求神職人員有專長,深入社會基層;神父有的講客家話、有的修理電器、汽車…。白皮膚、藍眼珠的郭佳信以流利的台語,守護半世紀前的彰化羅厝,看顧弱勢家庭和青少年。 一九七八年,黨外人士陳菊因蒐集政治犯名單傳送國外,遭警總等情治單位全面搜捕,教會安排她躲到羅厝天主堂。陳菊不想連累教會,郭佳信告訴她,保護有難者免遭迫害,是實踐他的信仰;且自己是美國人,頂多被驅逐出境。陳菊最終被捕,郭佳信勉勵她「天主保佑妳,妳一定要堅強。」次年,郭神父申請再入境遭拒,二○○○年政黨輪替後才有機會再來台灣。 梅心怡是另一典範。他不到二十歲即從美國來台灣學中文,看穿威權統治的虛假醜惡,很自然地挺身相助政治犯,被迫離開台灣,流亡日本。他不改其志,在大阪建立台灣人權海外救援網路;名列黑名單二十五年,一九九六年才重回台灣。 戒嚴時代的統治當局,唯恐外界知其醜陋,迫害人權又封鎖消息,梅心怡因此從國際宣傳製造壓力。他竭盡所能,把政治犯的資訊,傳佈記者、教會及國際人權團體。他是台灣地下聯絡及海外救援網絡的中介,從一九七○年代起,無案不與,救人無數。   梅心怡 總是情義相挺   總是情義相挺的梅心怡,長年定居台灣,台灣心此生不渝。一九九六年中國以飛彈試射恐嚇總統大選中的台灣,他絕食抗議。去年太陽花攻進行政院,他參與並揭發行政院炮製自家網站業績的造假行徑。「一定要保護台灣人民,不要讓人民受傷害。」他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有此臨終贈言。 除了郭佳信與梅心怡,台灣何其有幸,在最困苦黑暗的時刻,總有國際友人道義相助。 從十九世紀中葉起,宣教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 Sr.)在府城(台南)、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在滬尾(淡水),以行醫為主、傳教為輔,不但讓台灣人有了現代醫療,也接觸西方文明;而宣教士為傳道所發展使用的白話字等語文系統,一個半世紀後竟成保留台灣母語的可貴工具之一。 也是傳教士的出手義助,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日本,經巴克禮(Thomas Barclay)斡旋,五萬府城居民免於日本軍隊強攻。他奉獻台灣一甲子,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公報》及台南神學院。同樣令人感佩的,還有來自蘇格蘭的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蘭大弼(David Landsborough Ⅳ)父子。蘭大衛在彰化行醫傳道四十年,創彰化基督教醫院,有「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美名。繼承父志的蘭大弼自稱「台灣囝仔」,去世時留下「台灣」二字,以台語說「要照顧艱苦人」。 戰後的台灣,宣教士義行不斷。他們在窮鄉僻壤,默默服務最需要扶持的台灣人。例如,天主教靈醫會在蘭陽平原、澎湖設立「阿兜仔病院」,讓窮人「看病不要錢、領藥不收費」;一群來自南歐的傳教士長年服務台灣,不領薪水,不求回報,五、六十年後埋骨台灣,化做台灣魂。近日在為台東偏鄉奉獻半世紀,以「我老了,不想成為台灣負擔」而回家鄉瑞士的修女葛玉霞(Marie-Therese Felder),也是這一典型。 政治方面,新外來政權繼二二八之後,以白色恐怖、少數統治欺壓異議,讓更多外國朋友出手相助。一九七○年初,以言獲罪、遭當局軟禁的彭明敏變裝脫離台灣,國際人士在其間的義行,最是感人。美國傳教士唐培禮(Milo L. Thornberry)因參與此事,遭驅逐出境,且被誣指恐怖主義者,美國政府拒發護照十九年,幸得聯邦參議員農恩(Sam Nunn)介入,方以得直。日本的宗像隆幸參與假護照出境行動,為準備頂替用的蓋鋼印照片,反覆練習九個月。其同窗好友阿部賢一,來台灣實際執行任務,甘為素昧平生的彭教授冒險,從容任事,臨危不亂。另外,沿途還有瑞典國際特赦組織成員等義人接應,為此事劃下完美句點。 台灣恩人中,許多人奉行耶穌所說:「你們為我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你們就是為我做。」(瑪竇福音二十五章四十節)出自高超的博愛情懷,他們克服語言、文化、生活差異,放棄物質享受,服事社會底層的台灣人,不求回報,最終猶把台灣當故鄉。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他們有如上天派來的天使。 更多國際友人挺身而出,共創國際救援成功案例,對異議人士不啻「茫海中的浮木」,也是為台灣「守住民主的火苗」,最終掙脫專制、邁向民主不可或缺的助力。他們見義勇為,對抗不公不義政權,發揮人性光輝,救苦救難,不僅需要過人的勇氣,具備高超的鬥智能力,且於成事之後,默不居功;甚至有如唐培禮牧師,竟遭自己政府無端限制公民權。他們智仁勇兼備,身體力行,展現人性崇高偉大的層面。 有如梅心怡回顧台灣人權奮鬥過程所說:「這些故事令人敬畏,因它道出了我們內心的善與惡,使我們心生驚懼,同時也深受鼓舞。我們共享進步的榮耀,也同為流下的鮮血與無價的犧牲,慚愧低頭。」如今我們普遍享有醫療、自由、人權,感念恩人,不忘前人奉獻犧牲,台灣會更好。(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6-21
《星期專論》被湮沒的歷史人物──台灣老兵

《星期專論》被湮沒的歷史人物──台灣老兵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年,許多國家進行紀念活動。活動大致按一九四五年戰爭末期的時序進行,戰勝國與戰敗國所辦活動迥異。 二戰歐洲戰事結束於先。一九四五年四月底希特勒自殺,五月納粹德國投降;八月初,美國在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太平洋戰爭八月十五日結束。今年春夏之季,因此是二戰紀念活動的熱季。 對戰敗國日本來說,一九四五年的硫磺島戰役、東京大轟炸、沖繩島戰役,都是慘烈的往事,日本就此有一連串紀念儀式。明仁天皇夫婦四月初到南太平洋帛琉及貝里琉悼念戰爭亡魂;安倍首相五月在美國國會演說,表明對戰爭「深刻反省」,強調「不能把目光從給亞洲各國人民造成痛苦的事實移開」。 戰勝國紀念活動各有不同。美日兩國在硫磺島舉行追念儀式,凸顯兩大民主國家化敵為友,且正開展堅強結盟新關係。在歐美國家,從歐戰首役的波蘭格但斯克、巴黎凱旋門、倫敦到華府,五月八日都有緬懷戰勝法西斯的活動;連德國也強調,納粹倒台是國家的解放。 台灣閱兵與人民、土地脫節 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盛大閱兵,普廷總統原打算藉此展現民族榮光與尊嚴,但西方國家抵制,這一盤算未能如意。前蘇聯在二戰死亡兩千六百萬人或一成四的人口,對和平的貢獻犧牲厥偉。惟普廷入侵烏克蘭、併吞克里米亞,是冷戰後首次出現以武力改變歐洲領土版圖,引發眾怒,閱兵更加深各國對俄羅斯窮兵黷武的惡感。十年前的終戰六十年,普廷同樣在紅場閱兵,包括美國總統小布希、日本首相小泉等都共襄盛舉,今昔場面大不同,其來有自。 與普廷一樣試圖把戰爭記憶當做現實政治工具的,還有要以閱兵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的台海兩岸政府。中國八年抗戰,主要戰役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軍隊打的,不是採「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策略的共產黨;這一事實,不因後來國共內戰勝負而改變。戰後一九四九年才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閱兵或可耀武揚威,展現近年大舉擴充的軍力,卻讓周邊國家對它武力崛起疑慮更深,也美化不了共產黨的抗戰紀錄。 至於中華民國在台灣閱兵,更令人莫名其妙。馬英九政府決定閱兵,據報導主要出自與中國別苗頭,以免中國閱兵吸引國際目光,進而襲奪抗戰的歷史解釋權。但中國閱兵竄改不了抗戰史實,假話多說不會成真。 集皇軍、國軍及共軍於一身 除了閱兵這一跟人民、土地嚴重脫節的活動,馬政府還宣布要頒紀念獎章給抗戰老兵,包括人在中國者。其實,台灣社會需要的,是藉由紀念前人在戰爭的犧牲,守護他們留給後代的寶貴資產──和平,而不是重拾軍國主義象徵的閱兵。同時,相較於抗戰老兵,社會更應關懷台灣人日本兵──健在者最年輕已近九十高齡,許多台灣人的父親或祖父輩被湮沒的歷史。因此,與其閱兵,不如建立終戰紀念碑以慰先人,並忠實記錄整理那個戰爭年代的台灣。 台灣戰時是日本殖民地,戰爭帶給人民極大苦難。民生物資限量配給,增稅、獻繳金錢和貴重物品,還要跑空襲或「疏開」鄉下,生活維艱。戰爭末期,台灣各地被美軍空襲;七十年前的五月三十一日,台北遭慘烈轟炸,總督府等市內重要建築少有倖免,三千市民因此喪命。 至於戰爭期間,台灣青壯之輩不論自願或被強徵,付出人力和犧牲生命。據日本官方統計,台灣二十萬七千多人當日本兵,包括戰鬥人員八萬多人,非戰鬥人員十二萬六千多人,其中三萬零三百零四人陣亡或失蹤;他們命喪異鄉或淪落海外的事例,鮮為人知。 台灣人當日本兵,包括陸海空戰鬥人員;非戰鬥人員的軍屬,含軍夫、傭人、工員;另有通譯、醫事、巡查補。此外,在校學生從軍有學徒兵;一九四二年還有未滿二十歲,前往日本半工半讀、從事海軍飛機製造的「台灣少年工」;由原住民組成的「高砂義勇隊」;另有在戰場及各地軍醫院工作的女性看護婦。 台灣人日本兵在戰爭中出生入死,戰後卻未全然解甲歸田。他們有的留在中國大陸,或在台灣應徵為「國軍」,投入戰後白熱化的國共內戰;有的因此遭共產黨俘虜,轉成人民解放軍的一員,再因「抗美援朝」,投入一九五○年代的朝鮮半島戰爭,以致集皇軍、國軍及共軍於一身,十足反映了台灣人日本兵「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悲哀。 讓台灣人日本兵「靈安故鄉」 還有若干台灣人日本兵滯留海外。他們有的與當地人民站在一起,為戰後獨立戰爭奮鬥,如曾受勳的印尼獨立戰爭英雄李柏青;有的娶妻生子、落戶異鄉,如滯留越南的吳連義;還有的繼續堅守其職,不知戰爭已然終了,如三十一年後才走出印尼叢林的阿美族人史尼育唔(李光輝)。 另一方面,返回家鄉的台灣人日本兵,在二二八事件有人挺身而出。其中以鍾逸人擔任隊長的「二七部隊」最知名,在反抗以「清鄉」為名的外來政權屠殺中,降低了台灣人民的受害程度。 然而,戰後日本政府長期漠視對台灣人日本兵的補償與賠償,經過積極爭取,才終於有所回應,但與日本老兵相較,金額懸殊,待遇顯有差異。即使後來被徵召為國軍的台灣老兵權益,也未受中華民國政府重視,有「偏袒老芋仔、剝削蕃薯囝」的明顯失衡。 至於戰爭中陣亡及失蹤的台灣人日本兵,靈位進入日本靖國神社。在台灣台中的寶覺禪寺、新竹北埔濟化宮等,供奉台灣人日本兵陣亡及失蹤的三萬多人,是靖國神社的台灣版;新北市烏來有「高砂義勇隊主題紀念園區」;讓台灣人日本兵「靈安故鄉」,意義重大。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5-24
《星期專論》總統不能亂選

《星期專論》總統不能亂選

隨著中國國民黨進入黨內初選,民進黨提名人蔡英文積極活動,二○一六年總統大選競逐已然開鑼。台灣選總統,有各國總統選舉的共通性,也有台灣的特殊性。總統是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公職,吸引自認雄才大略之士參與,其競爭之激烈,凡有總統普選的各國皆然。但台灣面對中國併吞壓力,內部且有國家認同分歧,總統選舉乃具特殊性。 有別於正常民主國家,台灣選總統遭外力積極介入,總有外國不樂見台灣人民當家作主,不當旁觀者,試圖左右其結果。美國曾有的放話猶屬婉轉,所持理由是唯恐改變現狀。中國最明顯,多年來文攻武嚇、劃定「紅線」、透過政商買辦表態助陣,手法五花八門,強要台灣人依其好惡投票。正因外力介入,爭取外國支持或至少不礙事,成為有些選總統者的必要之舉。 黑手介入 選錯總統恐亡國 再從選舉結果看,各國若總統所選非人,至多國家進步放緩或停滯;但台灣因敵國黑手伸入,最嚴重的情況,選錯總統,台灣或淪為敵國附庸,或甚至亡國。因此,台灣人選總統這一票不能不投,卻不能亂投。同樣地,總統雖位高權重,壓力考驗隨之,政治人物須自稱斤兩,以免小人玩大車,自誤誤國,甚至身敗名裂。 由於台灣總統面對嚴厲挑戰,要把這一職務幹好,個人的資質能力之外,堅強幹練的幕僚團隊尤不可缺。以國家安全會議所代表的智囊團事關重大,主要是總統日理萬機,國政錯綜複雜,本非一人所能獨當;加上中國野心覬覦,非組成預謀長遠、深思熟慮、機靈應變制變的國安團隊,不足以善盡總統之責。 就此而言,李登輝無疑是民選總統的佼佼者。他飽覽群書,深謀遠慮,信念堅定,魅力十足。他的國安團隊,延攬外交、安全、法政專家,包括熟諳中國的前共產黨員曾永賢,是一支文武、智謀、專業兼備,老中青三結合,可以為國家打仗的隊伍。有這樣的總統及國安團隊,方足以帶領台灣因應九二一大地震、台海飛彈危機等內外重大挑戰,並在「建構台灣主體性、強化國家認同、邁向正常國家」之路卓有進展。 相形之下,馬英九創下民選總統最低公眾滿意度,「九趴總統」可能成歷史定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Bumbler相稱,也就是台灣話的「無路用人」。他的總統職務幹得辛苦,任期未了,希望他安於「跛鴨」現實,藏拙不再「假敖」,甚至籲請他早日下台的民意不止。何以曾是「萬人迷」,當初獲得最高得票率的直選總統,短短數年之內極度顧人怨,竟成「眾人譙」? 在指責馬英九已成顯學的今天,答案多不勝數;不妨仍從檢視國安團隊和他個人表現來看。 上任伊始,馬英九其實有機會組成優秀的策士群。國安會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體制、功能、運作都經調整強化,若總統知人善任、包容大度,新國安團隊當可大有發揮。然而,在同質性高、偏重蛋頭學者、智謀專才不足的情況下,國安團隊今遠不如昔,馬英九總統大業幹得鴉鴉烏,在一開始地基就沒打好。 加入亞投行 一人獨斷獨裁 但最根本的問題,仍在總統本人。這方面的事例不勝枚舉,就以近月來幾件時事說明。 為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引發軒然大波,是一顯例。把中國的亞歐政經戰略規劃視同台灣良機,馬英九對中國一廂情願已不是新聞;但在經過太陽花、九合一的民意明顯表達之後,他仍一人獨裁,不顧民意、不問國會,且向中國國台辦遞件申請。如此偏執,令人匪夷所思。 偏執九趴總統 改課綱媚中 同樣偏執的是其史觀。兩週前,他盛讚蔣渭水反抗日本統治當局,是「台灣的孫中山」。蔣渭水從文化、民主、民族推進社會運動,是日本時代的台灣賢者。馬英九側重抗日,淡化蔣渭水以台灣為主體及文化認同的特質,反映馬英九的唯中國史觀,對台灣人民及土地的過去偏頗解讀,顯係「選擇性歷史記憶、片面而取巧」。同樣被馬英九因中國連結而推崇的先賢陳澄波、李友邦,其實都死在國民黨政府槍下,顯見選擇性解讀歷史,不免左支右絀。 再如最近下令加強政府文宣,聲稱他總統七年,「台灣更幸福了」,也是不顧人民實際感受的偏執作為。同樣的調調,還有「兩岸關係六十六年來最和平穩定」、「台美關係三十六年來最好」,都自以為是、自言自語。 孔老夫子當年論政治人物時,指有大惡五類︰心逆而險(內心悖逆而陰險)、行僻而堅(行為邪僻又固執)、言偽而辯(言談偏邪卻巧辯)、記醜而博(廣記邪說而博達)、順非而澤(跟隨錯誤卻堂皇)。今天綜觀馬英九言行施政,似乎集五大惡於一身;他的總統幹到千夫所指,其來有自。 這就印證總統大位不能亂坐的道理:在各方檢視、誘惑、壓力的測試之下,不適任者終必缺點盡出、原形畢露。對台灣人民來說,總統不能亂選,選錯人的代價眾人擔,選對人方有好未來。選對人至關緊要,台北市民選了不一樣的柯文哲,短短四個月,追回數以百億元計的市民應有權益、去除「天龍國」污名,都指日可待。台北市長如此,台灣總統亦然。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4-26
《澄社評論》 「半分忠」去收驚

《澄社評論》 「半分忠」去收驚

立委張慶忠被學者黃國昌嗆「國會之恥」,自稱驚嚇過度,「跑去收驚一整晚」。一般人收驚,是因吃驚過度,央請神明來壓驚;黃國昌溫文儒雅,即使一時動怒,見過場面的立委就因此去收驚,其精神狀態脆弱至此,令人吃驚。 張慶忠一年前未經審議,一人獨裁,強把服貿協議三十秒交付院會,人稱「半分忠」,是他「中和摩鐵王」之外另一封號。「半分忠」神勇護航,引發太陽花學運,導致老K黨九合一大敗;如今又力阻公投補正、選罷修法,其與廣大民意永遠站在對立面,執迷不悟的程度,令人吃驚。 公投是民意的直接表達,這一直接民權在許多國家常與例行選舉一起行使,是民主的家常便飯。台灣由於威權心態作祟,唯恐民意自主伸張,公投乃橫遭惡法鳥籠框限、行政程序刁難,以致與罷免權一樣,有名無實。黃國昌與公民團體要求補正公投、罷黜失職民代,只是匡正代議政治偏差,還權於民。經歷太陽花及九合一,「半分忠」和他所效忠的黨政當局仍刻意阻撓,不變的擇惡固執,令人吃驚。 政治之外,最近令台灣人民吃驚的,還有軍事。阿帕契案凸顯軍人把精密裝備當招待親友試乘公關工具,科技頭盔淪為孩童辦趴配件。其間另案爆發空軍共諜案,尤顯示國軍從將領以降,軍種包括陸海空,也不分現職或退役,都出現見錢眼開、武德淪喪、為敵所用的叛逆者;威權時代的「匪諜無孔不入」口號,竟成軍隊今日寫實。更令人吃驚的,三軍統帥猶夸夸其談,日前告訴外國記者,「台海情勢目前已達到六十六年來最穩定與和平的狀態。」其粉飾太平,一至於此。 最受驚嚇、需要收驚的,因此是台灣人民。不過,有如「半分忠」收驚之後故態復萌,台灣人民不能只是收驚;更重要的是積極作為,正本清源,去除這些令人震驚的黨政軍亂源。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4-13
《星期專論》台灣要如何紀念終戰七十年

《星期專論》台灣要如何紀念終戰七十年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年,許多國家規劃紀念活動。戰勝國之一的俄羅斯,五月九日將在莫斯科紅場盛大閱兵;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馬英九政府要以十六項活動,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年。連七十年前尚未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宣布將在九月三日舉行閱兵,且邀台灣派人參加。 台灣歷史 應由台灣人來寫 戰勝國辦活動,戰敗國也要紀念。尤其日本在七十年前的一九四五年,隨著大戰進入末期,二月硫磺島失守、三月東京遭美國大轟炸、四月沖繩島戰役,都是死亡數以萬或幾十萬計的慘烈往事,日本近月就此已有一連串悼念儀式。 台灣在二戰期間是日本的一部分,台灣人是日本國民,但戰後社會政治情況丕變,對於終戰七十年的到來,要如何紀念? 「台灣歷史應由台灣人來寫,歷史也應與人民及土地結合。」一週前,台南市政府把賢人吳三連列為歷史名人,為故居掛牌,其後人吳樹民引述「三老」的這一話語,實為上述問題的最適切答案。 那麼,七十年前的台灣,這裡的人民和土地處於什麼狀況? 以一九四五年三月為例,經過幾番空戰,制空權已為美軍掌握,台灣正飽受空襲與疏開之苦;尤其有航空及陸軍基地的台南,僅三月份就遭到十一次轟炸,市區也無倖免,平民死傷慘重。 美軍的轟炸,主要從一九四四年秋開始,十月在東方海域的台灣空戰,美日雙方出動一千兩百五十架次軍機,日方海空軍受到重創。其間,台灣遭空襲,十月十四日的岡山大轟炸尤其慘烈。後來,一九四五年初到終戰的持續轟炸,從屏東到基隆,遍及全島。有空軍基地的嘉義、台南等,固為轟炸目標;軍需產業所在的屏東、虎尾也遭空襲;南進基地工業港市高雄,受創甚重。 美軍五三一空襲 三千人死 首善之區台北,七十年前的五月三十一日,遭最大規模空襲︰總督府被直接命中起火,正面南端因此缺了一角;大稻埕哥德式宏偉地標建築蓬萊主座天主堂被炸毀;艋舺龍山寺正殿中彈全毀;市內重要機關建築少有倖免,三千市民因此喪命。這是台北多桑世代一生難忘的「五三一大爆擊」經歷。 事實上,不僅全面空襲,一九四四年的台灣,也曾面臨美軍大舉登陸攻佔的威脅。 當年七月,羅斯福總統召麥克阿瑟於夏威夷,決定對日本作戰行動最終方案,海軍上將尼米茲主張攻佔台灣當進逼日本本土的跳板,麥克阿瑟強調對解放菲律賓有道義責任。按跳島作戰,盟軍最終採直取菲律賓和沖繩的方案,跳過台灣。以後來菲律賓及沖繩兩大戰役之慘烈,台灣躲過了遠比空襲更大的災難。 台灣人日本兵 陣亡三萬多人 除了空襲的人命喪亡,戰爭期間的台灣人日本兵,也是至今未曾受到應有關注的往事。按日本官方統計,台灣人日本兵共二十萬七千多人,陣亡三萬多人,他們命喪異鄉或淪落海外,有許多鮮為眾人所知的故事。 台灣要紀念終戰七十年,最重要的,因此是讓二戰期間台灣人民和土地所受苦難準確呈現。戰後繼日本統治台灣的另一個外來政權,不論出自力行中國化政策或顧及與美國關係,對日本時代的種種一概抹煞,如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等政績固蓄意淡化,台灣人民戰時所受災難的史實也刻意隱諱;只有在民主化之後,日本時代的台灣史才逐漸脫去障蔽、面向陽光、見到真實。 對日本時代歷史茫然,導致許多偏差。「二戰台灣被日本人轟炸」是最典型的歷史白痴;台灣銀行官網宣稱「本行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形同自行閹割行史近五十年(台銀一八九九年由日本政府成立)。台北市長柯文哲看「KANO」,對這部以一九三○年代嘉義農林棒球隊打進甲子園中學冠軍賽為情節的電影,同行友人好奇問他,何以很多電影中人物都講日語?顯見即使知識份子,對台灣往事也所知無多。 這些例子足可證明,「台灣人的悲哀」也表現在對自己歷史的隔閡︰我們的學子記誦他國歷史滾瓜爛熟,考試一考再考;一般國人對這一土地及人民的過去,卻所知有限。最近,法務部長把三十五年前的美麗島事件視為「很久以前的事」,凸顯了短視及歷史文盲在台灣社會的普遍性。 事實上,只要有心,要讓二戰的台灣準確呈現絕非難事。美國官方有關二戰檔案解密者甚多,除了專家學者鑽研,中央研究院透過海內外歷史圖資徵集已啟開端;網路上有識之士組成「台灣回憶探險團」,透過歷史照片及資訊連結,配合新聞時事發揮,也小有成績。 就此而言,馬政府代表中華民國,紀念終戰或抗戰勝利七十年,自有其正當性;畢竟,二戰勝利主要雖靠美國,中國軍民也有極大犧牲與貢獻。較諸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尚未成立,且共產黨有如蔣介石所說,抗戰期間採「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策略;蔣介石政府因此才是中國抗戰的領導者。 聚焦抗戰 與人民、土地脫節 不過,把紀念終戰七十年活動聚焦抗戰,台灣部分只重「光復」,不但偏頗失衡,也與人民土地明顯脫節。馬政府這麼做,陷入外來統治者的窠臼,柯文哲曾批評國民黨的話極為貼切︰剷除台灣人的過去,代之以統治階級的過去,要大家走向他們設定的未來。 最根本的,七十年前台灣果真「光復」或「終結殖民統治」嗎?終戰之後政經社會動盪,不到兩年就發生二二八事件,對台灣傷害最大。以「光復」美化戰後變局,既掩飾當年剝奪台灣人民透過自決表達自由選擇的基本民權,以致台灣如今仍非正常國家社會,且不合史實,更非社會各族群如今「尊重彼此過去不同,走向共同未來」的正辦。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3-29
《星期專論》蕭泰然的台灣樂章

《星期專論》蕭泰然的台灣樂章

 二二八事件六十八週年前夕,傳來音樂家蕭泰然去世的消息。集鋼琴、指揮、作曲、作詞名家於一身的蕭泰然,以對台灣深摯的熱情,融合台灣民間歌曲於西方浪漫樂派,提升為國際水準,加上宗教的情懷,創作感動心靈的樂章,旋律優美,形成卓越的個人風格,其音樂才華與作品特色有如俄國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因此有「台灣的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之譽。創作首部紀念228音樂史詩蕭泰然創作《一九四七序曲》,是台灣第一部紀念二二八事件的音樂史詩作品。《序曲》描繪台灣人民長期被統治的壓抑與痛苦,決定反抗,前仆後繼,承受反抗失敗的傷痛,再奮勇抵抗。接著,以發現美麗之島福爾摩沙,作伙在咱的土地、咱的心內,種一欉樹仔,期待〈愛與希望〉釘根成長。最終歌頌美麗島〈台灣翠青〉,獨立今欲出頭天,四族群平等相協助。以樂章史詩歌頌人民保鄉衛土的奮鬥,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一八一二序曲》讚頌俄羅斯人民擊敗法國拿破崙大軍入侵,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激發其國人對抗俄羅斯帝國的《芬蘭頌》,都是經典之作。特別是西貝流士,其民族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特色,在蕭泰然的作品風格及情感也充分展現,有人因此又以「台灣的西貝流士」禮讚。〈台灣翠青〉由基督長老教會牧師鄭兒玉作詞,他於一九七五年在美東台灣人夏令會,發表〈流浪海外台灣人的心聲〉一文,道出身為台灣的主人,卻因黑名單而返鄉受阻的心情。幾年後,蕭泰然與他見面,對台灣選手參加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感慨「何日何時咱台灣選手,來此大會競爭一等的,大會就唱咱的國歌,又升咱的國旗咧 ﹖」兩人乃決定合作〈台灣翠青〉。這一氣勢磅礡、文辭優美、旋律動人的歌曲,較諸現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貼近人民土地,感召人心,高明多多,難怪屢獲民間新版國歌首選。《台灣翠青》—民間版國歌如今蕭泰然故去,綜觀一生,最應強調的是他的台灣心。他為台灣譜出《福爾摩沙》交響曲、《玉山頌》、《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一九四七序曲》,以及大提琴、小提琴、鋼琴三大協奏曲。除了巨作,蕭泰然的各式作品〈蕃薯不驚落土爛〉、〈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台灣是寶島〉、〈原住民組曲〉、〈客家綺想曲〉、〈蘭陽舞曲〉、〈嘸通嫌台灣〉…,在在凸顯他不論身處何地,心繫的一直是台灣。台灣心化做音樂 傳播世界台灣心也展現於蕭泰然台灣味十足的作品。〈出外人〉、〈白鷺鷥〉、〈 驚某調〉、〈龍舟競賽〉、〈阿母的頭髮〉、〈上美的花〉…,都展現他的濃郁台灣情。在有名的〈點心擔〉,他表達海外遊子所思思念念的美味點心,總是碗粿、貢丸、肉圓、鵝肉、擔仔麵;楊桃湯、冬瓜茶也比 Seven Up、可口可樂,更能令人「心涼脾肚開」。至於改編的台灣歌謠,不論單獨成曲或組成大樂章、以聲樂或管弦樂表現,〈望春風〉、〈農村曲〉、〈燒肉粽〉、〈 望你早歸 〉、〈黃昏的故鄉〉、〈思想起─恆春古調〉,都使這些傳唱已久的美妙樂音,以更細緻的形式走向國際,在知名樂壇演奏,讓更多國際人士欣賞音樂的台灣。正因如此,蕭泰然的作品是台灣的,也是普世的;是國際水準的,也是庶民可以欣賞的。有如蕭泰然所說,音樂表達感情,他深愛福爾摩沙,因而積極透過音樂表達這一情感,且播傳世界。蕭泰然的台灣心與音樂才華,與他出身長老教會家庭密不可分。長老教會是普世宗教,但極有台灣心,從馬偕以降,長期耕耘台灣,每遇台灣有苦難,必挺身而出,如今甚至是肩負保存台灣母語文化重要機構。蕭泰然從小接受教會音樂薰陶,向鋼琴家母親學琴,加上在台灣、日本、美國的作曲等音樂專業深造,「台灣國民樂派第一人」、「台灣音樂靈魂的代表」於焉產生。也因如此,他也譜出聖歌、聖詩、神劇等許多宗教音樂。有如眾多台灣有才有識之士,蕭泰然也因他的台灣心而遭遇麻煩。一九八○年,他因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被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有鄉歸不得,但他化思鄉之情於創作不斷,發表諸多重要作品。公元兩千年,他得以在台灣首次政黨輪替的陳水扁總統就職典禮,以《玉山頌》祝賀國家邁向新局。應師法國際珍惜國寶音樂家如今台灣樂壇巨星殞落,人們追念之際,除了在二二八事件紀念會演出《一九四七序曲》等蕭泰然的作品,也應有所作為。台灣既以拉赫曼尼諾夫、西貝流士禮讚,理應師法世人如何珍惜國寶級音樂家。在芬蘭,西貝流士肖像印在一百馬克鈔票上,直到二○○二年芬蘭採用歐元為止;他十二月八日出生,這一天芬蘭人掛國旗慶祝,是為「芬蘭音樂節」。拉赫曼尼諾夫在國際間聲名更著,水星上的一個隕石坑以他命名。蕭泰然名字上水星也許不容易,台灣要紀念並發揚光大這位「台灣史上最傑出音樂家」,不論印肖像於鈔券或訂定音樂節,都不是難事,問題只在我們是否真正重視台灣的藝術文化。(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3-01
《星期專論》台灣文化戰士──鄭正煜

《星期專論》台灣文化戰士──鄭正煜

 長年致力台灣文化振興的鄭正煜(1947~2014)社長走了,留下未竟的志業、眾人的懷念,以及最鮮明的,台灣文化戰士的典型。追思會下週日(二十五日)在高雄舉行,紀念專輯同時出版。鄭正煜去世前四個月,去年八月八日上午,他抱著為病魔所苦的身軀,到台北在記者會上為「教育台灣化」大聲疾呼。記者會後,記者圍繞做專訪,儘管他頸部因骨癌必須圍著軟墊,仍就本土教育課題侃侃而談,全無病容。創立南社 喚起國人認識台灣當天,主治醫師原不准鄭社長從高雄北上,但他堅持;後來委由具醫師身分的南社現任張復聚社長負責一路照顧,才得成行。第二天,《自由時報》以「守護本土語言,鄭正煜寧為台(灣)戰死」為題,引述他令人動容的話:如果在教育部課審會做出(本土語文國中必修)決定之前,他就去世了,夥伴們也要把結果告訴不在人世間的他。他說:「戰士要死在戰場上,不是死在醫院或家裡…;台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從來都不後悔為台灣付出。」這就是鄭正煜——振興台灣文化的領導者與實踐者。他創立台灣南社,喚起國人「認識台灣」,追求台灣的尊嚴與價值,是「台灣學」的開拓者。立此志業,是鄭正煜認為,受長期外來統治摧殘,台灣文化沒有具象化,年輕一代和祖先靈魂的命脈沒有接觸。「台灣最大的悲哀就是很多知識份子,是台灣學的文盲,對台灣的歷史、台灣的文化、台灣的藝術,他是無知的、是台灣話說的『青瞑牛』。」「他本身有很多知識、有很多中國知識、有很多世界知識,但是他沒有台灣知識。」教育和文化權 以台灣為主體有如台灣文學之父賴和一九二四年以詩明志:「世間未許權存在,勇士當為義鬥爭。」勇士鄭正煜所奮鬥爭取的,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和文化權:「徹底以台灣生活土壤做為根植台灣文化的母體,使台灣音樂、美術、影劇回歸台灣精神原鄉,進而走向世界。」除了經由教育與新聞媒體,他強調,只要有心,多向老一輩,特別是多桑世代請教,他們無不「充滿台灣的感情、台灣的智慧」,不論母語或台灣知識,對台灣文化就不致形同文盲。正因如此,他是母語教育的鼓吹者。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保存並發展人類有形、無形文化遺產最有力的載具。母語特別重要,一旦式微或滅絕,個人無根,整個族群即使仍存在,也不免淪為失去靈魂與文化的變形動物。推動母語 列為國民教育課程台灣戰後因「國語」霸權肆虐,這塊土地上的眾家母語慘遭蹂躪,整體而言,台灣人越年輕,使用母語能力越差。近年甚至演變到阿公阿嬤必須跟孫輩費力地「講國語」,台灣幾種母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已經或瀕臨滅絕。母語的式微,導致對台灣文化的無知與輕蔑。鄭正煜長期致力把母語列為國民教育課程,大學成立台灣文學系所,臨別猶念茲在茲的,正是重振台灣母語。這一工作絕非易事,但有鑒於猶太人能把滅絕兩千五百年的希伯來(Hebrew)語重建復興,台灣有志之士對於振興母語絕無悲觀的理由。他是台灣史地人文的介紹者。從家鄉高雄做起,他推動編寫《高雄小故事》,廣向社會各方徵稿,積極重新勾勒數百年來大高雄的史地人文樣貌。有如母語,每個人生長的環境最親切而熟悉,了解家鄉史地人文是最起碼的知識權利,但戰後台灣人民這一基本權利橫遭剝奪,許多人對自己周遭生長環境茫然無知,甚至演變成謝志偉教授所說的「只顧得痛惜遠在天邊的神州沉淪,從不知欣賞眼前的淡水落日」荒謬景象。這一工作同樣不簡單,但為所當為,符合人性與普世價值;「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經人民決定同意的版本。(History is the version of past events that people have decided to agree upon.)」兩百年前拿破崙已有名言。在台灣認同成為網路世代蔚然成形的大勢之後,大有可為。捍衛台灣價值 關心斯土斯民鄭正煜也是以行動捍衛台灣價值的實踐者。他生長於高雄漁村,有台灣人的樸素正直,也具備振奮人心的熱情、公義、堅定與行動力。四十歲起,他積極投入本土運動,曾受美麗島事件牽連;但他無懼無悔,不僅從文化層面提升台灣意識,也對政治社會時有建言。他關心斯土斯民,終生不渝,去世時仍有諸多教育台灣化的工作正在進行。他一生淡薄,看淡死生,與癌症奮戰十四年,臨行留下《告別信》強調:「個人對此世的死與未來的生會有什麼樣的轉折,毫無所知,但仍充滿期待,希望有嶄新的體會。」眼見台灣與世界的混亂,他留下遺言,期盼有識之士共同為台灣未來美好社會竭盡心力。這是他的心願,也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心願。如今社長遠行,追念這位令人敬佩的能人賢者,美國約翰.甘迺迪的話最貼切:「表達敬謝之意,吾人不可或忘,最高的讚賞不在口頭說出,而是以行動體現。(As we express our gratitude, we must never forget that the highest appreciation is not to utter words, but to live by them.)」如果更多台灣人以行動體現鄭正煜的台灣心,台灣明天一定更美好。(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5-01-18
《星期專論》「婉君」正在改變台灣

《星期專論》「婉君」正在改變台灣

 九合一選舉,台灣人民以選票教訓中國國民黨,讓它灰頭土臉。 國民黨從台灣頭輸到台灣尾,最主要是執政者既壞又笨,大失民心。馬英九的壞,讓國家尊嚴很受傷,本土派看不下去,真正的中華民國派也很感冒。他的笨,造成民生經濟雞犬不寧,經《經濟學人》國際認證,受害者不分藍綠,人民全面反彈。人心思變 超乎選前想像選將能否為公眾接受,也大有關係。台北市如果不是權貴「官三代」出馬,換由同黨他人角逐,或許另有一番局面;這不是後見之明,選戰初期就已眾議僉同。楊秋興昔日當縣長也許表現不俗,但在樸直重義氣的高雄,一旦被視為「背骨」,很難翻身;又不信邪去挑戰頗孚眾望的陳菊,在氣爆事件的傷口撒鹽,更惹高雄人厭惡,其大敗實屬必然。不過,從局部落選到國民黨全面潰敗,且人心思變程度超乎選前各方想像,必須歸因於網際網路所帶來的不一樣選戰態勢︰網路正透過其資訊取得方便、廣為連結互動、快速大量傳播的特性,有力地激盪、匯集民意,進而改變選舉形勢與結果。實際上,九合一從台北人求新求變要改革的「柯P現象」擴及全台灣,其間的「蝴蝶效應」,亦即單一事件導致全面重大後果,正是網路或「婉君」(網軍)有以致之。選後國民黨中央的敗選報告,儘管未能切中問題癥結,仍道出網路的重大影響。報告指該黨無法獲得多數年輕人認同,忽視青年與網路動員力量,與公民團體站在對立面,也未能有效整合網路與實體力量。自掏腰包 凸顯志願熱情「婉君」改變選舉,其例不勝枚舉。以匯集人氣來說,柯P選前一週舉辦「夢想.希望Let’s Go!」健走活動,只接受網路報名,每人繳費六百元,主辦者預計五千人到場,準備一萬兩千份紀念品,卻供不應求,現場來了三萬人。有別於傳統由政黨動員的造勢活動,參與者有吃有拿(甚至還領「走路工」),這次「婉君們」歡喜甘願自掏腰包,凸顯了志願、熱情、人氣感染及擴散效應。網路改變了動員方式及選舉文化,可見一斑。文宣亦然。選戰期間有「台北明天過後」影片,預想柯P當選一年後市民生活亂象,國民黨試圖以此攻訐對手,但旋即出現改編旁白的KUSO版,遭到反制。同樣地,江宜樺大開地方建設支票,郭台銘以投資計畫為拉票工具,都有「婉君」具體指證其空頭本質。在網路時代,濫開政治支票等術數越來越難得逞,個人或團隊再高明的騙術,也難逃「婉君們」集體檢驗而不馬腳盡露。「婉君」志願、熱情、無私從公的特性,更令人讚賞。投票當日,柯P陣營派出兩千七百多位志願監票員,分散全市一千五百三十四個投票所,監票報告回收率達九成九七,不但確保投開票公正無弊,最早掌握開票結果,也為台灣選舉史開啟新頁。求新求變 台灣「重新開機」事實上,「婉君」的特色與能耐,早在白衫軍、太陽花等公民運動已充分展現,九合一只是台灣人民呼應、加持並認證了公民運動所激發的求新求變要改革沛然社會力。台灣的政治天空,因此變得不一樣;包括修憲等改革議題,如能具體實現,誠為台灣「重新開機」的契機。從公民運動到九合一,讓人見識了網路正改變政治社會。事實上,改變的不只是台灣,也不限政治社會,人類的生活、文化都正因網路而產生重大變化。網路所掀起的,不只產業、科技革命,也是政治、社會、文化革命。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本月初發表報告,指美國人普遍認為,網路有助他們學習、分享並擴大生活資訊,較過去耳聰目明。與五年前相比,認為網路有利充分掌握資訊項目為︰購買產品或服務(八成一)、全國新聞(七成五)、國際新聞(七成四)、流行文化(七成二)、個人嗜好(六成八)、朋友(六成七)、健康(六成五)、地方新聞(六成二)、家庭(六成)。易言之,網路正透過資訊取得的便捷互動,從消費、新聞、文化、人際關係等諸多層面,顯著改變生活,形塑人類新社會。躋身「婉君」 非年輕人專利所謂「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資訊(知識、常識或只是生活資訊)的質量決定個人的判斷與素質,匯成社會力或國力。網路讓人類做全球連結,有別於前此以跨國投資經營的「全球化」,限工商業者和部分勞工參與,網路全球連結自主平等的公民個體,加上資訊交流互動使人耳聰目明,進而產生前所未見的廣大變革力量。必須強調,網路雖係年輕人的勝場,中老年人若謙虛而敞開心胸,也可受益並馳騁於網路;躋身「婉君」絕非年輕人的專利。同時,由於中文在網路資訊的品質尚屬落後,例如「維基百科」中文條目排名第十五,既難與英、德、法、西班牙語相提並論,也落於宿霧、越南、葡萄牙語之後,台灣的「婉君們」因此絕不能以使用中文為已足。台灣的資訊基礎設施,最近被評比為亞洲第一,今年太陽花及九合一讓人民見識網路在公共事務及政治的威力,網路在民生、經濟、文化、社會所引發的變革也顯而易見。「婉君」正在改變台灣,妥善掌握這一時勢潮流,我們的明天會變好。(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4-12-21
《澄社評論》政府最大咖

《澄社評論》政府最大咖

 彰化銀行董事改選,財政部大獲全勝,卻遭民股台新金狀告法院及監察院,也嚇壞索羅斯等外資。財政部引發爭議,主要是官方以十八%持股,大敗持股二十二.五%的台新金。官方透過徵求委託書及加碼,拿下民營公司經營權,被指「台灣資本市場一大奇景」,也「創下民主國家首例」。由於台新金當年入主彰銀,曾獲財政部承諾,如今遭國庫署長坐鎮現場操刀奪去董事多數,自認「被騙又被搶」,乃控告財政部背信。財政部不惜以創紀錄的手法襲奪彰銀經營權,被指毀棄承諾,於民營化開倒車。值得深究的,台灣在高唱自由化幾十年後,政府部門仍在經濟活動扮演強勢主導的角色。不僅銀行,金融市場更明顯,政府總是最大咖。在股市,政府有「四大基金」,外加公股金融機構投入;如有必要,還有「國安基金」介入市場。外匯市場更誇張,中央銀行挾其龐大外匯存底,台幣升貶,幾乎全由央行主導。大咖政府有什麼害處?以外匯市場為例,央行前副總裁許嘉棟一語道破:由於常「阻升不阻貶」,央行買外匯釋出強力台幣,卻未積極沖銷,導致市場資金充斥,利率長期低迷,助長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上揚。庶民的感受也很深,他們常問:從出國旅遊、留學結匯,到購買進口貨、麵粉、汽油等民生物資,何以須透過匯率補貼一直要求台幣貶值的工商業者。能源市場亦如是。公營的台電以幾近獨占地位,過度投資大型電廠,經營效率大有問題,也有礙再生能源及非核家園發展,加上壟斷輸配電系統,電價由其決定。它是兩年前民生物價起漲的源頭,如今出現超額盈餘,雖被迫回饋公眾,仍試圖以新版電價公式混水摸魚。另一寡占的中油,油價雖採浮動,也被指計價公式藏有奧步,「吃人夠夠」。九合一之後,台灣掀起改革新風,經濟上「政府最大咖」的怪象卻變本加厲,國人豈能漠視?(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4-12-15
《星期專論》台北變天,台灣蛻變

《星期專論》台北變天,台灣蛻變

 距投票日只十幾天。不妨預做想定︰選舉結果揭曉,如果無黨籍柯文哲醫師當選台北市長,會是什麼光景?最直接的答案應該是︰台北人一起開啟了歷史新頁。這一頁新歷史值得大書特書。首先,政治素人當上首都市長,不僅台灣所僅見,在各國也很稀罕,是國內外媒體的大新聞。柯文哲單操一個,不插旗、不花大錢、不做電視廣告、不靠負面文宣,竟能打敗宣稱祖產「只有兩百坪」的權貴世家,堪稱政治異數。柯文哲無黨無派 超越藍綠其次,柯文哲無黨無派,在政治板塊明顯藍大於綠或「泛藍堡壘」的台北,他打出跨黨派在野大聯盟,以高人氣先讓民進黨拱手讓賢,再強調要「讓國民黨接近國民,民進黨更進步」,廣獲選民認同。首都曾經變天,但有政黨政治以來,這是首次超越藍綠。同時,台灣總統直選之後,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三位總統都當過台北市長。首都市長動見觀瞻,又列入總統共同履歷,使得這一職位極具指標意義。柯文哲把選舉視同一場攸關文化、價值與歷史方向抉擇的社會運動,且強調以先賢蔣渭水醫師為典範;加上募款拒絕「多多益善」、電視辯論不著西裝領帶、以網路「海選」志工、競選歌曲及廣納公民參與…,深具特色的競選模式,為台北與台灣的改變和突破,開啟很大的可能。以選票教訓不得人心的總統另外,九合一選舉被視為馬英九第二任的期中考。他無能、傲慢、從不自省,傷害台灣;首都變天,不僅是對「顧人怨」的馬英九一次民意總爆發,也凸顯對國民黨在台北連續執政十六年的民心變化。美國與台灣同一個月,相繼由公民以選票教訓不得人心的總統,為民主的具體實踐。這一歷史新頁的開展,從過程來看,也有許多值得彰顯之處。實踐「做不好就換人」常理台北市民最值得稱許。如果柯文哲當選,意謂台北人拋棄成見、擺脫藍綠、積極求新求變。台北以首善之區,長期享有中央政府資源挹注偏愛,不像基隆等窮縣市「發霉生鏽」,還打把流浪狗「外送雲林、嘉義」主意,但在馬政府執政一團糟的大環境,仍難倖免︰食安連環爆造成人心惶惶、國教百般折磨學子家長、行政措施與庶民脫節不公不義…,台北人也難忍受。以選票唾棄「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的執政者,是實踐「做不好就換人」的常理。首都變天,顯示軍公教群聚的台北市民,已有公義重於私利的著眼,看穿諸如「恢復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的政策買票一貫伎倆,讓「世界最有錢政黨」的黨產揮灑不開,以公帑綁鄰里社團的腐敗政治經營手法失效,擺脫「含恨、含淚、含血」都要投一黨的情緒動員,並讓以幽靈人口調節鐵票的投票部隊邪不勝正。首都變天 是民主自主勝利首都變天,又是台灣民主自主一大勝利。選舉是民主的具體實踐,卻總有「外國敵對勢力」來染指︰中國當局會見候選人以示「欽定」、中國台商組織提供優惠機票、中國生產黨涉嫌發走路工動員…,企圖影響或操控選舉,不啻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極大挑釁。這一外在干擾,終以台北變天而告失敗,人民眼睛是雪亮的。首都變天,更凸顯拿「中華民國」玩弄「愛國」情操的老梗已不靈光。選舉期間,從新黨到中國國民黨,一再使出這等把戲,並打擊對手,但假的真不了,對照從新黨主席到國民黨黨政軍要員,在中國對「中華民國」不論國名、國旗、國歌的自我閹割,噤口不敢一表,凸顯這些人作踐「中華民國」行徑,令人作嘔。兩百四十年前英國文人約翰生(Samuel Johnson)曾有名言︰「愛國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如今台北人以選票打了無賴一記響亮的耳光。首都變天,台北人也有望掃除「天龍國」惡名。拒絕權貴世襲當家之後,政治素人主政,台北市政開放,公民參與,公開透明,各黨監督,施政較有可能緊扣「民之所欲」,以整體市民福祉為考量,花博之類令常民心痛的亂花錢必受節制。回歸庶民的台北城,揚棄「布爾喬亞」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莫名優越感,改以政治文化求新求變帶領台灣邁向新境界。「自己命運自己造」不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首都變天也不會輕易從天上掉下來。儘管所有民調都指向變天機率很高,揆諸以往,投票前一、兩週才是最關鍵,各種爛招、奇招、奧步都將傾巢而出,選舉鮮少理所當然,卻常有驚奇;馬黨國雖治國鴉鴉烏,畢竟有如百足之蟲,選戰不會輕易束手。台北要變天,除了台北人求變求新決心,年輕世代或首投族的踴躍投票最是關鍵,繼太陽花「自己國家自己救」,首都變天是「自己前途自己創」、「自己命運自己造」。繼續當「天龍國」?還是當台灣蛻變的領頭羊?台北人站在抉擇的關頭!(作者盧世祥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盧世祥 201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