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信翰相關文章

語言與戰爭

語言與戰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迄今,已有月餘時間。對於這場戰爭,也已經有各方面的分析,乃至未來的預測。但對於「語言」這個影響戰爭的重要因素,卻鮮少相關報導。 前一陣子,俄羅斯曾提出六項「停戰條件」。在這些關於國防、領土的條件之中,「烏克蘭取消使用俄文的限制」這個和語言相關的條件,居然也在其中。 普廷稱要達成和平協議得與澤倫斯基面對面協商。(美聯社、路透,合成)       此外,俄羅斯用來開啟這場戰爭,乃至之前二零一四年入侵克里米亞半島,所用的理由正是「保護說俄語的同胞」。 在語言意識相對薄弱的台灣,大眾很難想像,「講甚麼語言」,居然能成為開戰/停戰的重要理由。但事實上,在現代的「民族發明」中,「說同樣的語言」,早已是相同民族的重要根據,而俄羅斯也是根據這個理由來入侵、占據烏東、烏南地區(早自開戰之初,各種報導即已指出,俄羅斯想要的是烏東的「俄語區」;對烏西的「烏克蘭語區」則沒有占領的想法)。這也可以說明,為何同樣被前蘇聯統治的波羅的海三小國,為了不讓俄羅斯有入侵的理由,要在正式宣布獨立之前,就先通過「語言法」,保障自己的本土語言,限制俄文在公眾及教育場所的使用了! 看這個例子,就知道「語言的區隔」,確實能夠減少敵對國家入侵的藉口;更何況,語言和認同有密切的關係,在學術研究上早有明證,當初克里米亞半島公投,大多數民眾選擇加入俄羅斯;烏東俄語區戰前也想辦公投,加入俄羅斯。這樣就可以知道,語言的使用,並非只是單純的工具,也會強烈影響國家、民族的認同。而國家、民族的認同,對於抵抗意識,會有很大的影響。 看看別人,想想台灣,同樣面臨類似的狀況,波羅的海三小國早已透過強化本土語文的使用,築起「語言防火牆」;烏克蘭也因本土語言政策推行得太晚,遭受現今的苦果。所以,同樣面臨強鄰虎視眈眈的我們台灣,怎能不進一步推動本土語文政策,持續強化本土語文在社會各方面的使用呢? (作者為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俄羅斯科學院文學博士)
何信翰 2022-04-03
國家語言的尊重與接納

國家語言的尊重與接納

  立法委員陳柏惟日前在國會有意使用母語質詢,卻遭國防部長建議改用華語,引發爭議和討論。其實,無論從語言人權或從法制角度來看,委員或官員欲使用各種國家語言(即便是較少數的語言)質詢或答詢,都應受到保障。 政府依法行政是民主國家的基礎。就相關法律來說,國家語言發展法和該法的施行細則,都有對政府機關行政、立法及司法程序得使用各種國家語言,且必要時政府應提供國家語言間的通譯服務的相關規定。就該條文的精神來說,說的人和聽的人在各種國家語言使用的選擇權,都應獲得保障,任何一方都無權強迫對方改變其國家語言的使用習慣。 但若是說的人和聽的人,選擇不同的國家語言時,又該如何?這時就是「通譯」上場的時候了。透過通譯,說的人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最慣用/想用的語言來完整表達;聽的人也可免於聽不懂的焦慮。其實,語言從來都不只是「會不會」的問題,也不會只是一種工具。在選擇使用哪種語言的背後,有許多更深層的意涵,例如許多國家的元首及外交人員,彼此會在重要的場合選擇使用自身母語,再讓通譯人員翻譯。這並非他們的英語能力不夠,而是一種表態和相互尊重。有了通譯,即便選擇的語言較為罕見,雙方的語言權力也都能獲得尊重與保障。 語言權的保障在先進國家、國際組織都已是基本常識,即時通譯服務也相當普及。在國內,近年來文化部舉辦國家語言的各項公開會議時,現場也都會有手語、原住民族語、客語,以及台語翻譯。以現有的國家語言人才,在立法院使用國家語言間的通譯,早已非技術上難以克服。早在國家語言發展法訂定過程中,就已把可能遇到的狀況都考慮在內。 現在,對各國家語言的尊重,早已不是做不做得到,而是「願不願意開放心胸接納不同語言」的問題。台灣在許多人權保障的作法上,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希望在語言人權方面,也能逐漸走向多元尊重、互相接納的未來。 (作者是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何信翰 2021-09-29
注意反送中的「粵語」

注意反送中的「粵語」

反送中事件有件事非常值得台灣人觀察和思考的,那就是香港人抗議時所用的語言。 在觀看各種直播時,我們幾乎都會發現,即使被強制施行了在學校中大力推廣中文的「普教中」,這次的反送中行動幾乎所有抗議者使用的依然是粵語,而非所謂的「普通話」。甚至香港市民還能因來鎮壓的警察不會粵語,推斷這些「港警」極可能不是真的港警,而是「中警/陸警」。 一名資深警官到達現場向議員解釋,並保證這些警察全部都是香港人,但仍沒有給出他們的姓名及警號。(圖翻攝香港電台臉書)   但假若相同的事件發生在台灣呢?我們能像香港人一樣,用「警察不會說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來判斷這可能不是台灣警察嗎?還是因為母語能力在台灣社會的普遍喪失,因此無法像香港一樣,能用語言清楚推斷對方的來處? 再進一步來看假新聞事件。國際上有個和台灣很接近的例子,烏克蘭。烏克蘭東部的人普遍使用俄語,所以俄羅斯人很容易就能夠透過各種媒體的力量(包括假新聞)操弄烏克蘭人的想法,製造他們社會的動盪,在各種層面造成烏克蘭的損失。因此,烏克蘭最後不得不趕緊於月前通過嚴格的「語言法」,限制公眾場合對俄文的使用,半強硬的在其國內強制規定要用烏克蘭語。 試想,若是台灣的媒體都使用台語/客語/原住民語,其他國家就算想用「網軍」影響台灣,可能找到的人也不會太多,影響力自然也相對減少。 母語,可以是保護族群和國家的好武器! (作者為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何信翰 2019-06-18
不學ABC的英文? 不學羅馬字的台語?

不學ABC的英文? 不學羅馬字的台語?

  「語言的秘密首在發音」這是全世界每個語言都通用的真理。所以我們在國小一年級的國語課會先上幾週的「首冊」,教學生由「ㄅㄆㄇ」認識中文的發音;英文則會先教「ABC」,做為往後一切學習的基礎。台語的道理也一樣:「A-tsik(叔叔)」的太太叫「A-tsim」,「A-ku(舅舅)」的太太叫「A-kim」,比較這兩組詞發音重複所在的對比,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其規律(夫妻有相同的詞根,姻親有共用的詞尾),從而幫助學習者的理解和記憶;「我們」、「你們」、「他們」的台語發音其實就是「我」、「你」、「他」加上代表複數的「n」所構成的(guan, lin, in)。這些文法規則,光憑漢字很難看出來,但若用羅馬字表示,則學習者必然一目了然。由這些例子都可以清楚看出羅馬字對台語學習的必要性。沒有羅馬字的台語教學,不但有違語言教學的常識,也將造成未來的台語教學更加往淺薄化、綜藝化發展,最終造成教學上的重大傷害。 可惜,在國小組廿二日召開的課審會中,由於部分委員缺乏對台語語言學的認識,僅僅憑著個人極為有限的台語經驗,罔顧眾多台語研究者和現場教師的共識以及之前公聽會大部分參與群眾共同的聲音,堅持要將本土語言課綱中的羅馬字教學改為「國中才教」,甚至在提議未獲在場專家學者同意後,乾脆否決了整個國小的閩語課綱。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做法,以及討論過程中對本土語言專業的蔑視,在在都凸顯這種「同一批人既審數學自然,又審台語英語」制度的不恰當。所幸課綱的事情並未就這樣定案,仍然要到課審大會做最終的決定。 教育部在這幾個月對本土語言復振的關心和努力大眾有目共睹,但呼籲教育部在接下來的課審大會中一定要謹慎的來處理這個事件,才不會讓本土語言教育在輕忽中受到無法彌補的傷害。 (作者為台灣母語聯盟理事長)
何信翰 201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