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訊

失落30年

失落30年

中國恐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法新社)   中國經濟崛起後一度挑戰全球最大經濟體地位,但歷經美中貿易戰、房地產調控、監管風暴、共同富裕、防疫清零政策等折騰,進入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復甦欲振乏力。中國學者點出中國經濟「5個20%」困境,《經濟學人》雜誌更直指中國恐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以目前中國經濟情勢來看,若習近平政府不改弦易轍,《經濟學人》的預言可能成真。 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動搖,改推「內循環」經濟模式。不過,儘管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但習近平政府多項政策打壓下,加上防疫封控政策重創投資及消費信心,中國各項經濟數據均低於預期,不僅「外循環」欲振乏力,「內循環」也陷入一片死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曉光指出,中國經濟面臨「5個20%」困境,包括:青年失業率超過20%、工業企業利潤年減逾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減少2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降20%、消費者信心指數缺口達20%。事實上,這些還是美化過的數據,實際情況可能更糟,全球通膨仍高的情況下,中國卻面臨通縮風險,通膨率連續2個月接近零,顯示中國內外需均面臨挑戰。 儘管中國人民銀行6月中意外降息0.1個百分點,但此降息速度對提振內需的效果有限,習近平政府領導下,民眾消費信心不振,企業也不太敢投資,外資又持續撤離,加上房地產陷入困境,長此下去,中國不僅可能重蹈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的覆轍,而且情況可能更糟,還沒撤離中國的台商,要有風險意識。(鄭琪芳)
鄭琪芳 2023-07-05
日本泡沫30年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恐更慘

日本泡沫30年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恐更慘

房地產低迷是中國經濟疲軟的罪魁禍首。(路透)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經濟學人標題為「中國的經濟復甦步履蹣跚、預後不佳」的文章指出,中國2022年底突然放棄防疫清零政策,讓全球押注中國經濟將快速反彈,結果中國的重啟僅是一聲低鳴,而非轟然巨響。尤有甚者,中國可能重蹈日本1989年底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的覆轍,而由於當前北京推出的政策壓抑消費,處境恐比日本更不利。 該文說,中國經濟前景黯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美國對先進半導體的出口管制、外國投資人受到驚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大型科技公司的打壓等。然而罪魁禍首是房地產,疫情前房地產是中國經濟成長的關鍵趨力。 相關活動先是因習近平管控負債累累的開發商,後因近期房市萎靡而放緩。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房地產投資較去年同期下降7.2%。危險在於房地產泡沫現在變成長期隱患。 文章指出,長期房產榮景的結束以多種方式傷害中國經濟:營建與房屋銷售所有相關服務遭拖累,憂心資產價值下滑的房屋持有者不太願意支出,因此房市榮景的結束也抑制消費。中國許多企業以房產抵押貸款,私人投資可能也因此降溫。 房市泡沫很少有好結局。美國上次房市泡沫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不過中國當前最有啟發性的對比是1980年代的日本,儘管當時的日本較現在的中國富裕許多。如同中國過去15年的景況,當時日本的經濟成長也是由投資熱潮締造,當中許多湧入房地產。 當1989年底日本的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其成長急遽放緩。債務纏身的家庭與企業窮於償還債務而大幅降低支出,加上勞動力萎縮,使日本的GDP成長落後全球其他富國。決策太慢也是問題,直到1999年日本銀行才將基準利率降至0,政府的刺激導向投資而非消費,日本經濟陷入30年的停滯。 不幸的是,中國恐重蹈日本的錯誤。中國政府的刺激也是偏向投資而非消費。中國人民銀行也降息,但每次幅度僅0.1個百分點。中國的處境或許比日本更不利。儘管中國的「共同富裕」政策引發所得分配更平等,進而提升消費的希望,但中國家庭支出僅佔GDP 38%,遠低於全球平均的55%,且過去6年全無增加。 即使中國希望催生更以消費帶動的經濟成長,但這實非易事。中國政府許多經濟政策仍旨在壓抑消費、促進出口與投資。該文說,可持續性的提高家庭支出,比如透過打造更牢固安全網絡等方式,將費時數年才能實現。房市導致的黯淡前景恐不僅籠罩今年中國的經濟,也將使未來一段長時期陷入陰霾。
魏國金 2023-06-26
中國富豪繼續外逃 數量居全球之冠

中國富豪繼續外逃 數量居全球之冠

英國投資移民顧問公司的最新報告估計,中國的百萬富豪2023年將繼續外流,預計今年將有1.35萬高淨值人士(HNWI)出逃,數量為全球各國之最。(路透檔案照)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隨著中國經濟復甦遲緩,政府卻不斷加緊政治箝制,英國投資移民顧問公司的最新報告估計,中國的百萬富豪2023年將繼續外流,預計今年將有1.35萬高淨值人士(HNWI)出逃,數量為全球各國之最。 自從中國在武肺疫情爆發後實行「清零」政策以來,新加坡成為中國財富流向的熱門地點。2022年,有約1.08萬百萬富豪移民新加坡,造成這個城市國家的房價和其他生活費用飆升。(路透檔案照)   日經亞洲13日報導,英國的全球居留權和公民身分顧問公司「恒理環球顧問事務所有限公司」(Henley & Partners)發布最新「恒理私人財富遷移報告」(Henley Private Wealth Migration Report)指出,中國富豪今年仍將延續過去10年向外移民的趨勢。該公司將HNWI定義為擁有超過100萬美元(約3096萬台幣)可投資資產的富翁。 據報導,儘管中國估計有82.38萬名百萬富豪,但此一外流趨勢將使數以千萬計美元的財富從中國消失,讓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的情況進一步惡化。 「新世界財富」(New World Wealth)研究部門主管艾摩伊爾斯(Andrew Amoils)指出,過去幾年中國的一般財富成長不斷減緩,意味著近期的財富外流可能比以往更具破壞性。儘管中國經濟從2000年到2017年成長強勁,但此後中國的財富和百萬富豪的成長一蹶不振。 香港的情況也類似,估計今年會有1000名百萬富豪移民,嚴重影響港府吸引資金,將香港改造成財富管理及家庭辦公樞紐中心的努力。 亨利諮詢公司根據今年前6個月的諮詢和資料,預測今年全球將有12.2萬富豪移民,超過2019年的創紀錄高峰。在中國取消對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的封控措施後,該公司收到來自東亞客戶的移民詢問激增,超過2019年高峰時的15%。 自從中國在武肺疫情爆發後實行「清零」政策以來,新加坡成為中國財富流向的熱門地點。2022年,有約1.08萬富豪移民新加坡,造成這個城市國家的房價和其他生活費用飆升。
自由時報 2023-06-14
日本最偉大首相 身後還能拉抬日股?

日本最偉大首相 身後還能拉抬日股?

  日股屢創33年來新高 學生不用擔心就業問題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本股市今年漲勢不斷,屢闖新高,日經平均指數29日早盤一度漲逾2%,衝上3萬1560.43點,再創1990年7月以來新高,終場收在3萬1233.54點。隨著股市蒸蒸日上,日本似乎正逐步走出「失落的30年」,而在這背後,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推動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可說是功不可沒。 在2020年卸任的安倍是日本經濟的關鍵人物,幫助這個全球第3大經濟體渡過充滿挑戰的時期,同時維持住強勁的汽車、消費電子產業。安倍晉三於2022年7月8日上午11點30分,在奈良市遇刺身亡。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資深研究員沃德(Robert Ward)表示,安倍可能是日本自二戰結束以來,最重要的首相,為後世留下了重大的影響。 有「安倍經濟學教父」之稱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濱田宏一(Koichi Hamada),過去在安倍執政時期曾擔任特別經濟顧問,濱田接受《時代》雜誌訪問時表示,安倍為日本經濟注入了希望,因為安倍經濟學,貧困的村莊消失了,大學教授不用再擔心學生的就業機會等等。 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任內推動「安倍經濟學」,是日本近年經濟發展的一大關鍵人物。(美聯社資料照) 安倍三支箭 貨幣、財政、投資 安倍曾2度接任日本首相一職,2012年再度上任時,日本正面臨出口疲軟、與中國的貿易爭端,以及2011年福島核災與海嘯帶來的持續影響。多重因素導致日本陷入衰退,迫使安倍要想出辦法讓經濟擺脫長年通貨緊縮、高失業率和經濟成長停滯的局面。 這項經濟計畫包含「3支箭」,第1支箭是「大膽的貨幣政策」,透過超寬鬆政策讓日本央行(BOJ,日銀)向國內提供源源不絕的資金;第2支箭是「靈活的財政政策」,藉由擴大公共建設,將資金轉移到民間企業;第3支箭是「鼓勵民間投資的經濟成長策略」,進行企業改革,增加更多女性勞動力、勞動力自由化,以協助緩解勞動力壓力,並增加經濟成長。 在安倍上台時,匯率約在1美元兌85日圓左右,隨後日圓開始貶值,在雷曼危機和311東日本大地震後一直低迷的日本企業業績有所改善。日本經濟在2012年11月觸底,直到2018年10月的高峰,延續了71個月的經濟擴張。 安倍在剛剛上任時,日本政府和央行就發表共同聲明,為結束通貨緊縮做出努力。時任日銀總裁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2013年春季上任時,推動了「異次元」貨幣寬鬆政策,並在長達10年的任期內,維持貨幣刺激措施,即使日圓快速貶值、其他國家央行調升利率也未改變政策走向。今年新任總裁植田和男(Kazuo Ueda)上任至今,仍維持寬鬆政策。 日本政府推動「安倍經濟學」,盼帶領日本走出長年通貨緊縮、高失業率和經濟成長停滯的局面。(路透資料照) 安倍執政8年 日經指數漲2倍 安倍經濟學協助日本企業獲利創新高,股東回報和就業人數都成長,更多女性和年長者進入勞動力市場,失業率一度低見2.6%。股市來看,在2012年安倍回鍋擔任首相時,日經225指數約落在9000點左右,到2020年安倍卸任時,日經指數已超過2萬3000點,執政8年時間,成長2倍多。 但另一方面,日本通膨仍低迷,薪資成長未出現實質成長,國內消費疲軟,經濟成長缺乏動力,最重要的結構性改革著墨不深,加上2020年在疫情衝擊下,日本經濟陷入2015年以來首次衰退,安倍政府重振經濟的努力再次面臨巨大挑戰。 安倍經濟學確實推動了經濟,儘管成長速度仍沒有回到戰後的繁榮,經濟規模未達安倍政府為2020年設定的600兆日圓(約新台幣132.2兆)目標。但在安倍卸任後,許多經濟學家仍稱讚安倍讓日本比他在8年前上任時,更能抵禦疫情等經濟衝擊。 前日銀總裁黑田東彥(左)2013年推動「異次元」貨幣寬鬆政策,新任總裁植田和男(右)上任至今,仍維持寬鬆。(歐新社資料照) 桑默斯:安倍經濟學可當歐美借鏡 滙豐(HSBC)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表示,儘管安倍經濟學沒能實現恢復通膨的目標,仍對日本經濟帶來重大變化,日本經過多年的通貨緊縮和成長停滯後,被安倍經濟學這個大膽的嘗試鬆動了,並且重新走上持續成長的道路。 儘管安倍經濟學未達成原先訂定的全部目標,仍受不少專家學者肯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推文指出,安倍是一名創新的經濟領袖,為擺脫通縮,願意打破傳統的財政、貨幣觀念。 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也肯定安倍經濟學對後世帶來的影響,薩默斯表示,以過往的標準來看,安倍經濟學是一次成功,但就日本的現況而言,任務並未完全完成。對於陷入經濟停滯的國家而言,這是一次大膽、成功且從未有過的挑戰,若是長期經濟停滯在歐美再度出現,將是很好的借鏡。 現任首相岸田文雄日後將延續安倍經濟學,或改變財政、貨幣政策走向備受關注。(美聯社資料照) 菅義偉、岸田文雄 均沿襲安倍策略 隨著日本進入後安倍時代,執政黨的財政政策被受關注,安倍卸任後接班的菅義偉(Yoshihide Suga)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安倍的路線,而現任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執政下,日本仍離不開安倍經濟學的大規模貨幣、財政刺激。 明治安田綜合研究所(Meiji Yasuda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小玉祐一(Yuichi Kodama)表示,日本未能結束潛在的低經濟成長率、企業對未來預期低、薪資不上漲的惡性循環,岸田政府是否能將財政、貨幣政策與安倍經濟學區分開來,仍是一個問題。 安倍在去年7月遇刺身亡後,知情人士透露,岸田希望推動財政、貨幣政策正常化,縮減縮減安倍經濟學的措施。SMBC日興證券(SMBC Nikko Securities)資深經濟學家宮前耕也(Koya Miyamae)表示,安倍經濟學可能不會迅速轉向,短期也不會退出超寬鬆貨幣。但以長遠來看,鑑於日圓疲軟等問題,日銀必須考慮對貨幣政策進行某形式的調整。 岸田受訪時曾表示,回顧日本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企業獲利和就業狀況時,顯然安倍經濟學產生了巨大的成果,而現在最重要的是推動薪資成長。岸田也提出「新資本主義」,盼解決安倍經濟學框架下較不被關注的不平等與其他社會問題。 日經平均指數29日早盤一度漲逾2%,衝上突破3萬1500點大關,再創1990年7月以來新高。(法新社)
自由時報 2023-05-30
亞馬遜宣布退出中國 7月17日起停運

亞馬遜宣布退出中國 7月17日起停運

  亞馬遜23日突然發布公告,宣布中國官網將於7月17日起停運。(路透)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疫後經濟復甦堪憂,加上美中對立加劇,不少知名外企紛紛出走中國。美國跨國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今天(23日)也突然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預告在中國的官方網站將於今年7月中旬停運,引發外界熱議。 綜合外媒報導,亞馬遜中國官網「Amazon.cn」週二突向平台用戶發布郵件公告稱,「尊敬的亞馬遜應用商店客戶,您好!我們留意到您之前使用過/或還在使用亞馬遜應用商店(Amazon Appstore),我們發送此郵件通知您,自7月17日起,亞馬遜中國將不再提供應用商店服務,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聯繫亞馬遜客戶服務。再次感謝您對亞馬遜的支持與厚愛」。 Amazon Appstore是亞馬遜公司推出的應用商店,也是旗下的Fire OS系統官方應用商店及安卓(Android)系統第三方正版應用商店,2011年3月22日啟用以來,可在約200個國家使用。在中國,該應用商店須在中國官網下載,主要提供應用程序和遊戲等內容下載,而7月17日開始中國官網和應用商店將同布停運。 亞馬遜發言人表示,在亞馬遜中國官網停運前,公司會與其合作賣家密切合作,確保順利過渡。而有意繼續透過亞馬遜平台上進行銷售的賣家,可以到該公司全球銷售網站繼續賣東西。
自由時報 2023-05-23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要送終了 富比士:這是報應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要送終了 富比士:這是報應

富比士(Forbes)以「中國的大麻煩:它作為全球首選製造商的日子可能即將結束」為題,分析中國經濟走向。
自由時報 2023-05-06
 台灣老人多?恐怕不是吧

 台灣老人多?恐怕不是吧

  根據內政部統計,至2022年6月底止,台灣65歲以上人口數有398萬3640人,佔整體人口比重17.18%。 (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統計,至2022年6月底止,台灣65歲以上人口數有398萬3640人,佔整體人口比重17.18%,很多專家學者都說台灣人口老化,會是國安及社會一大問題。 有那麼嚴重嗎?來看看鄰國日本的情況,日本65歲以上人口數有3627萬人,佔整體人口比重29.1%,光是這個老人人口的數目,就比台灣全國人口還多;南韓的老年人口情形,根據南韓統計廳公佈的老年人口統計,2022年南韓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901.8萬人,佔總人口的17.5%,不論老年人口數或佔比都比台灣嚴重。 也不是只有東亞國家有這個問題,根據最新人口普查,在美國3.28億人口中,16.5%的年齡在65歲以上,相當5400萬人。 到了2030年,逾65歲者人口將增至7400萬人,其中普遍最需要照顧的85歲以上人口,成長速度更快。 義大利是歐洲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根據最新的人口報告,65歲以上的長者占義大利人口25%;法國有6700萬人口,其中65歲以上人口佔19.5%,德國全國65歲以上人口數已超過1700萬,佔總人口的21%,而且問題逐年在惡化中。 看看這些數字,就知道人口老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台灣跟這些國家比,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自由時報 2023-04-30
彭博:不斷加深拋售 投資者正對中國失去信心

彭博:不斷加深拋售 投資者正對中國失去信心

中國股票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本月下跌超過5%,成為彭博追踪的90多個全球股票指數中表現第2差的指數。(美聯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彭博25日報導,隨著經濟和地緣政治風險接踵而至,全球資金加速撤離中國,中股拋售正在加深。 MSCI中國指數週二下跌2.6%,連續第6天下跌,這是自去年10月以來最長的跌勢。外國投資者連續第3個交易日成為在岸中國股票的淨賣家,而債券收益率也下降。 在香港上市的中國股票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本月下跌超過5%,成為彭博追踪的90多個全球股票指數中表現第2差的指數。這與今年早些時候相去甚遠。與此同時,投資者紛紛轉向主權債券尋求避難,截至週一,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銀行同業拆借市場連續3天下跌。
自由時報 2023-04-26
失去龐大美元外匯儲備支持 人民幣是廢紙

失去龐大美元外匯儲備支持 人民幣是廢紙

財經專家印和闐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只是中國大外宣。(示意圖,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為了避免侵台遭國際制裁,高喊人民幣國際化、推倒美元霸權,還拉攏俄羅斯、伊拉克、北韓、巴西等國,在雙邊貿易擴大使用人民幣結算。財經專家印和闐在臉書PO文打槍,直言使用人民幣買不到足夠的糧食、能源與高階晶片,人民幣真正的價值背後是有「龐大的美元外匯準備支持」,中國自已也知道3兆美元外匯存底如果消失,世界不會有人要跟中國以本國貨幣結算任何東西,屆時人民幣就是「廢紙」,因此,人民幣國際化只是中國的大外宣罷了。 印和闐說明,中國要讓其他國家持有人民幣當外匯存底,只可能有3個原因:一是政治理由。巴基斯坦、寮國、柬埔寨、北韓、伊朗等國由於接受中國在資金上的支持,接受大量中國貸款,這些國家對中國如果有出口,接受以人民幣支付是現實上不得不然的選擇,只是這些國家使用人民幣對中國的好處不大,更多的是輸血餵養的性質。 第二個理由是,打折出售本國的外銷物品,俄羅斯與巴西等國屬於這個狀態。這兩個國家供應中國能源,對中國處於貿易順差的狀態,中國能提供的,是各類生活必需品的出口,但是一籃子生活必需品在國際上並非只有中國能提供,其他國家只要付出美元都能買到,中國只能用更低廉的條件回報資源國家的恩典。 最後一個理由是,中國有龐大的美元外匯存底。對其他本幣結算貿易帳的貿易對手國來說,人民幣真正的價值背後是有「龐大的美元外匯準備支持」,對那10個跟中國以本國貨幣結算貿易帳的對手國來說,他們只是把自己手上的美元外匯存底,以持有人民幣的形式暫時擺在中國而已。 印和闐指出,中國過去盡全力限制人民使用外匯,現在還努力招商爭取外商訂單賺取美元,都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很了解如果3兆美元外匯存底如果消失,世界上不會有人要跟中國以本國貨幣結算任何東西,屆時人民幣就是「廢紙」。 而且,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使用人民幣買不到足夠的糧食、能源與高階晶片,這必須以實際上的貿易順差加上外國投資來獲取美元,才能達成這個目標;但是中國又要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又必須以逆差的形式,讓外國賺取足夠的人民幣,才有可能達成。兩種情況不可能兼顧。 印和闐認為,強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長期經濟發展不利,對中國廣大的無產階級群眾更是傷害,對中國地方政府長期的稅收也是大扣分,但是對股票市場的投資人,卻是一個絕佳的交易機會。
自由時報 2023-04-25
中國高鐵也爛尾 幽靈車站蔓草生

中國高鐵也爛尾 幽靈車站蔓草生

號稱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不只站內人流稀少,站外也已長滿雜草。 (圖/取自Twitter,合成) 習近平千年大計雄安站 廣場雜草叢生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中國高鐵的發展可追朔回2008年,當時正值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為提振經濟,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基礎建設,這當中就包含鐵路運輸系統-高鐵,從最初的「四縱四橫」一直到「八縱八橫」計劃,中國高鐵的線路與規模至今仍持續擴大。 根據統計,2022年中國高鐵站總數已達600個,但大約只有6條線路賺錢,分別是連接大城市的京滬、滬寧、寧杭、廣深港、滬杭、京津等,廣建線路導致部分車站形同虛設,有的建成後未曾使用直接成爛尾站,有的則因使用率與運量不高反倒虧損,最廣為人知的雄安新區傳出站前廣場已雜草叢生,與先前公布的「千年大計」形象似乎相距甚遠。 雲南陽宗高鐵站2016年完工後從未通車。(圖/取自搜狐網) 雲南陽宗、江蘇紫金山及江浦 至今未啟用 除了雄安高鐵站,位於中國雲南省的陽宗鎮因交通建設不發達、發展受限,為活絡當地經濟活動與旅遊業決定興建高鐵站,不料這站與昆明南站、石林西站太近,加上客流量稀少,陽宗高鐵站2016年完工至今都沒有啟用,若開通營運的話,反而會因系統管理、運營人力等費用而倒賠。 而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的紫金山東站從2010年建成至今,也因成本、運量低等考量始終沒有正式營運;另外,還有同樣位於南京市但地處荒涼的江浦站,2011年完工後,即使每5分鐘就有一輛列車經過,但附近的居民卻從沒看過有列車在此停靠,甚至在《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草案中,紫金山東站與江浦站文件已被刪除,再加上建成多年都未能投入使用,被中國網友稱為「南京2大落魄車站」。 地處偏遠的江浦站完工即淪為幽靈高鐵站。(圖/取自bilibili) 營運成本高昂!中國國鐵負債26兆 截至2021年底,中國高鐵總長超過4萬公里,對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覆蓋率逾95%,然而,即使部分線路客流量大,過年過節甚至一票難求,但大多數的線路仍因使用率不足而虧損,疫情更加劇了這個現象。 據統計,中國國家鐵路集團2020年虧損550億人民幣(約台幣2444億);2021年虧損498億人民幣(約台幣2213億);而光是2022上半年虧損就高達804億人民幣(約台幣3573億),負債也超過6兆人民幣(約台幣26兆),甚至連往返北京與上海、最賺錢的京滬高鐵也難逃虧損窘境,2022上半年也虧了10億人民幣(約台幣44億)。 為什麼坐擁14億人口的中國高鐵會虧錢呢?撇除疫情因素,還可歸咎於3大因素,首先,前期投入建設高鐵的成本高昂,導致回收週期拉長,且國鐵的建設資金多半來自政府財政補貼和債務融資,因此建成後需承擔較重的債務壓力與利息。 再者,高鐵的營運成本也相對較高,1個月的電費就需要耗費上百萬人民幣,還有高昂的維護費用等;最後,由於受到北京當局政策與市場制約,中國高鐵的票價往往低於成本價,種種因素導致國鐵收支難以平衡。 即使中國國家鐵路集團虧損連連,仍持續投產新線路。(歐新社) 不放棄雄安?中國再砸近9000億蓋基建 考量到鐵路運輸系統對國家的潛在利益,即使高鐵業務虧損,但中國仍計畫持續投產新線路,預計今年底前再投產2500公里的新高鐵線,然而,即使砸了大筆資金廣建高鐵線路,但需求與人流不高的車站要不閒置荒廢,不然就是淪為爛尾工程,或者如紫金山東站一樣,從未有列車停靠。 近日傳出北京當局預計今年全年再對已荒草遍野的雄安新區投資2000億人民幣(約台幣8888億),推動基礎建設,而截至2022年底前,該區累計已投資5100多億人民幣(約台幣2.2兆),顯示中國仍未放棄這項「千年大計」,只不過如此龐大的支出是否能符合經濟效益,恐怕還有待商榷。 中國不放棄千年大計,持續推動雄安新區的基礎建設,不過進度相當緩慢。(中媒新華社)
李綺雯 2023-04-24
外國人挺台灣 除了晶圓還為這個

外國人挺台灣 除了晶圓還為這個

加拿大籍華裔演員劉思慕(左)在《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活動上,向比爾蓋茲(右)介紹台灣珍珠奶茶。(圖擷自推特) 全球珍奶市場 每年超過850億元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珍珠奶茶是經典的手搖飲,夜市、街頭經常可以看到民眾人手一杯,1980年代發源台灣的珍奶,近年也擄獲各國民眾,在全球掀起一波「珍奶熱潮」。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歸類為「樹薯澱粉製品」的珍珠,在2016年出口總值僅1545.3萬美元(新台幣4.9億),隨後呈現逐年成長,2019年出口來到高峰,總值突破1億美元(新台幣31.9億),2022年出口總值達8857.4萬美元(新台幣26.1億),6年之間成長432%,今年1到3月初步數據為1629萬美元(新台幣4.96億)。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海峽研究(Straits Research)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球珍珠奶茶市場規模約為28億美元(約新台幣852.1億),到2030年可能成長至56億美元(約新台幣1704.3億),預計2022到2030年複合成長率為8%。以地區來看,北美預計年複合成長率達7.6%,年輕消費者受到多樣化的口味吸引;亞太地區預計到2030年市場將達15.5億美元(約新台幣471.7億),年複合成長率8.4%。 被歸類為「樹薯澱粉製品」的珍珠,2019年出口總值突破1億美元。(歐新社資料照) 美國人瘋珍珠 台灣食品進口排第一 2022年貿易數據顯示,美國從台灣進口的食品當中,珍珠躍升至第1名。財政部關務署統計,去年台灣出口至美國的樹薯澱粉製品總重1萬8784公噸,總值4485.4萬美元(新台幣13.2億)。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數據,以總值計算,台灣賣家佔了69%的市佔。 《美國雜碎:美國中餐的故事》(Chop Suey, USA: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America)一書作者、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教授陳勇(Yong Chen)表示,現在可以吃到珍珠奶茶冰淇淋,如果去到加州的好市多(Costco),他們也有珍奶,珍珠奶茶真的無所不在,人們已經接受它,珍奶正在成為主流。 隨著珍奶近年逐漸登上國際舞台,珍奶連續數年列入台灣國宴菜單,在2020年擁有了它專屬的官方表情符號及電腦Unicode,為慶祝珍奶表情符號問世3週年,Google在今年1月推出一款以珍珠奶茶為主題的小遊戲,也讓珍奶在Google引擎的搜尋量在1月創下新高。 近年全球掀起「珍奶熱潮」。(美聯社資料照) 比爾蓋茲把珍奶列最喜愛食品之一 台灣的珍珠奶茶也成功擄獲不少外國名人,加拿大籍華裔演員劉思慕(Simu Liu)去(2022)年在《時代》雜誌(TIME)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活動上,曾向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介紹珍珠奶茶。 活動結束後,比爾蓋茲在社群表示,正式將珍珠奶茶列入自己最喜歡的飲料之一,排在健怡可樂之後,並點名感謝遞給自己珍奶的活動主持人劉思慕。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2016年競選美國總統期間,赴紐約拜票時,被幕僚安排參訪功夫茶手搖飲店,首次喝到珍奶的希拉蕊也讚不絕口,並笑稱自己從來沒有喝過要嚼的茶。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也對珍奶讚不絕口。(路透資料照) 日本愛屋及烏 出現珍珠熱 談到台灣的珍奶潮流,不得不提的還有多次將珍珠入菜,引發台灣網友關注的日本,在日本,曾經出現過3次珍珠熱潮(タピオカブーム)。 1992年椰奶西米露率先掀起流行,2008年快可立(Quickly)進軍日本,從九州起步,珍珠奶茶席捲全日本,隨後幾年春水堂(2013年)、貢茶(2015年)、CoCo都可(2017年)等品牌接連在日本設立分店。2018年在社群媒體傳播下,加上日本出現台灣熱潮,珍珠第3度引起話題,這次不光是手搖飲,速食店和咖啡廳也接連在菜單中加入珍珠,藉此吸引新客群。 根據大阪海關統計,2019年日本全國樹薯製品進口額創歷史新高,達到62.4億日圓(約新台幣14億)、1萬6772噸,其中超過85%來自台灣。2001年到2017年,日本的樹薯製品多半從泰國進口,2018年台灣首度超車登上第1名,2019年從台灣進口的樹薯製品達1.4萬噸。業界人士表示,第3波珍珠熱潮是由台灣的珍珠奶茶所帶起,店家為講求道地,台灣珍珠需求明顯增加。 日本人對珍奶的喜愛,也衍生出「タピる(喝珍奶)」、「タピオカ巡り(珍奶巡禮)」等流行語,「タピる」將珍珠奶茶動詞化,代表「正在喝珍珠奶茶」,「タピオカ巡り」則是指透過Instagram等社群媒體在各地尋找人氣珍奶店,進行「珍奶之旅」。 2020年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爆發後,民眾開始避免邊走邊吃,珍奶熱潮明顯降溫,但這時候便利商店、超市都已經可以看到珍珠產品,儘管熱度消退,仍有不少擁護者。1名業者表示,現在珍奶已經成為人人都知道的飲料,與咖啡和其他品項一樣是日常的飲品選擇之一。 近年社群網路出現的「#奶茶聯盟」一詞,成為亞洲反極權的象徵。(路透資料照) 北京打壓 奶茶聯盟成反極權象徵 珍奶近年也牽扯上政治議題,2019年夏季,台灣部份連鎖手搖飲店因公開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而遭到中國市場抵制;台灣消費者則抵制其他親中的飲料店。在北京的打壓下,珍奶成為台灣民主的重要象徵。 2020年社群網路出現「#奶茶聯盟(#MilkTeaAlliance)」一詞,以台灣的珍珠奶茶、香港的絲襪奶茶還有泰國加入煉乳的泰式奶茶分別做為代表,最早被台、港、泰網友用於表達反中的陣線。隨後印度網友也以拉茶,加入奶茶聯盟,表達對中印邊境衝突的不滿。隨著泰國在2020年學運、2021年緬甸爆發政變,網友互相聲援,奶茶聯盟也成為亞洲反極權的象徵。 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副教授洪伯邑接受《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訪問時表示,2000年以後,隨著全球化發展,各種飲食文化在全世界傳播,珍珠奶茶開始從台灣傳播到其他地方,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台灣人開始對它感到自豪。並指出,台灣人一直陷於某種民族身份認同的焦慮之中,現在珍奶已經成為全世界看到台灣存在的一種象徵。
自由時報 2023-04-18
太陽能暴衝式成長 去年發電已逾百億度

太陽能暴衝式成長 去年發電已逾百億度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過去6年期間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成長6.81倍,2022年發電量已達106.75 億度。 (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22年底,我國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已達1413萬瓩,2022年為238.43億度,占整體發電量比例達8.27%。 再生能源中發展最快的是太陽能。根據能源局統計資料顯示,太陽能光電在2016年裝置容量為124.5萬瓩,在2022年11月已成長至925.1萬瓩,6年間成長6.81倍。2022年發電量為106.75億度, 占整體發電量比重約3.7%。 風力發電裝置容量持續成長:至2022年底止,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為158.1萬瓩(陸域83.6萬瓩,離岸74.5萬瓩),2022年實際發電量為35.43億度,占整體發電量比重約1.23%。 慣常水力2022年發電量為58.37億度,占整體發電比重為2.02%。 其它再生能源尚有生質能(即沼氣發電)及地熱發電,佔整體發電比重不大, 剛起步的儲能電廠,2022年占整體發電比重非常微小。
自由時報 2023-04-09
朝聖護國神山 美記者:在台積電看到上帝容顏

朝聖護國神山 美記者:在台積電看到上帝容顏

劉德音認為,毅力與好奇心是台積電工程師與眾不同的特質。(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美國記者海弗南(Virginia Heffernan)在3次請求下,終於獲許進入台積電參觀並採訪。她在「我在一家半導體廠看到上帝容顏」的長篇報導中說,這是一趟對「護國神山」的朝聖之旅,這座山位於新竹科學園區,其神殿有個不起眼的名字:台灣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劉德音說,毅力與好奇心讓台積電的科學家與眾不同。 這篇投書《連線》雜誌(Wired)的報導說,2020年台積電進入全球10大最有價值企業排行榜中,如今其市值超越臉書母公司Meta與石油巨擘艾克森美孚(Exxon)。台積電也是全球最大邏輯晶片製造商,並生產92%全球最先進晶片,該等級晶片用於核武、飛機、潛艇與極音速飛彈,更重要的是,台積電生產全球3分之1矽晶片,尤其是用於iPhone與Mac的晶片。每6個月,台積電13座廠中的1座,亦即台南18廠就為蘋果生產100京(quintillion,10的18次方)個電晶體。 報導指出,這家幾近壟斷全球最佳晶片與服務的公司成為台灣「矽盾」,而這也許是20世紀現實政治最堅固的人造物,強奪台積電形同宰殺全球會下金蛋的鵝。 如果台積電晶片從世界消失,每個新iPad、iPhone與Mac將立刻成為磚塊,台積電對人類的無形而又不可或缺性,如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2014年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說的:「基本上,有空氣——,以及台積電」。 該文說,台積電工程師起薪每月5400美元(16.45萬元台幣),以台灣標準來看,薪資不錯。董事長劉德音說,讓台積電科學家與眾不同的是好奇心與毅力,令人驚訝的是,宗教也很普遍,劉說,「每位科學家必須相信上帝」。他說,「我們做的是原子建構,我告訴我的工程師,像一個原子大小的人進行思考」。他引用聖經箴言的一段經文:「隱藏事情是上帝的榮耀,查明事情則是人的榮耀」。 文章說,對一家公司而言,實質維持龐大經濟部門,同時也維繫全球民主聯盟,似乎是英雄事業,然而,這可能不是台積電最令人驚嘆的成就。去年春天,英國經濟歷史學家圖茲(Adam Tooze)在Vox節目《以斯拉.克萊恩秀》(The Ezra Klein Show)中駁斥晶圓廠只是強大商業與地緣政治力量的觀點。 他告訴主持人克萊恩說,「你想想圍繞台灣的衝突;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只是供應鏈的問題,它也是人類最偉大的技術與科學成就之一,我們以奈米級程度做出這些東西的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面對上帝的容顏」。作者說,她向劉德音轉述圖茲的話語,他默然同意,不過修飾該觀點說,「上帝意謂自然,我們在台積電描述自然的容顏」。
魏國金 2023-03-25
中國6億棟房 空屋壓垮經濟

中國6億棟房 空屋壓垮經濟

中國房屋空置率高,目前共有6億棟房屋建築,平均2人就有1棟樓。(歐新社資料照) 中國房市綁架地方財政 玉石俱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迎來泡沫危機,供需嚴重失衡,隨著高聳的大樓一棟接著一棟蓋起來,中共國務院公布,目前中國城鎮和鄉村共有6億棟房屋建築,平均2個人就有一棟房,空置率相當高。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地方財政及房地產綑綁,若中國當局無法解開這個難題,房地產市場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重挫中國經濟。 去年6月底,中國因「爛尾樓事件」引爆大規模停貸風暴,衝擊房地產市場及金融系統,爛尾樓屋主串連停貸行動在江西爆發,中國各地受害屋主串連響應,蔓延之快令當局不敢大意,許多地區建案業主喊出「不復工不還貸」,主張建案若不如期動工興建他們已購買的大樓,即停止繳交房貸。當時集體停貸潮燃燒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加上當時動態清零,使經濟復甦緩慢,資金斷鏈恐致建商破產潮。 中國房地產迎來泡沫危機,供需嚴重失衡。(歐新社資料照) 房市嚴重供大於需 多重原因導致中國房地產引發泡沫危機,其中供需失衡的影響尤為顯著。截至2022年8月為止,中國已有326處建地出現爛尾樓,除了中國國內以外,香港房市也浮現泡沫化跡象。數據顯示,香港2022年房屋銷售比2021年下降40%,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當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房屋銷售量大幅減少,導致房企收入大幅下降,加之房企新增海外債務枯竭,國內新增債務也明顯少於同期。房企流動性、償債率逐月惡化,恆大及佳兆業去年遭穆迪撤銷評級,推測還有未爆彈,更多二、三線或民營地產公司恐遭撤評,掀起新一波「撤評潮」。 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精華地段房價高於紐約、洛杉磯。(法新社資料照) 防疫支出近1.5兆 中國地方財政困窘 受到疫情封控、房地產監管等政策影響,中國去年的經濟情勢呈現疲軟態勢,即便官方接連祭出振興措施試圖保經濟,然而諸多的政策例如降費、減稅,反而令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大減,負擔加重。中國地方政府年度預算報告顯示,中國各省份在2022年光在疫情防控方面,就至少花費了3520億元人民幣(約1.5兆新臺幣)。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國中央為刺激經濟,實施減稅政策,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此外,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打壓加劇了房地產危機,這也打擊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據統計,被中國政府視為重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總收入面臨雪崩式衰退,去年出讓總收入約人民幣6.7兆(約29.2兆新台幣),較2021年減少約2兆元,年減23%。減幅創下近10年新高。 中國爛尾樓風暴一路延燒至國外。(法新社資料照) 中國爛尾作風 蔓延到大馬、倫敦 中國房地產狂奔了20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當局推動了房改。經濟學家邱萬鈞說,改革使得中國房地產開始進入商品化的新階段,「房價在這二十年,從1998直到2019年,它漲了幾乎近四五倍,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精華地段的單位房價甚至高於紐約、洛杉磯,但中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6到1/5,沒有足以支持高房價的背景。 由中國建商碧桂園斥資1千億美元在大馬的建案「森林城市」迄今已推行了8年,當地卻杳無人煙,已被許多馬來西亞人視為其國內最大型且最具爭議的爛尾項目之一,可容納70萬住戶的城市,最後僅入住2000多人,城市變「鬼城」。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認為該開發案完全不符合當地的消費水平,不僅炒房更拉抬房價,這已經不是投資而是殖民了。 英國倫敦也被侵襲,2013年首次進軍英國的中國地產商「總部基地」(ABP)原先與時任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簽約,計畫投資17億英鎊(約新台幣654億)打造倫敦新金融城,然而該開發案去年已經遭倫敦政府終止開發協議,收回土地,原先負責開發的中企總部基地也遭債權人申請清算。 中國當局推出多項救市措施,仍無濟於事。(路透資料照) 保交樓復工緩慢  近期有不少中國媒體宣稱中國房地產市場有「回暖跡象」,沒想到卻遭中國財經專家打臉,直言過去中共的無腦防疫讓中國經濟停擺,怎麼可能去年底才解封就這麼快轉變過去3年來慘淡的表現。中國保交樓行動推出將近半年,市調機構克而瑞發布最新報告,截至2022年底,中國有290個建案曾出現停工狀況,真正全面復工比例只有2成。 儘管該國政府自去年開始陸續推出多項救市措施,但從民眾需求、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等個面向來看,中國房地產隱然存在泡沫危機。
自由時報 2023-03-16
三星身陷暴風雨 拖垮南韓

三星身陷暴風雨 拖垮南韓

三星是南韓最大財團,業績表現波動牽動著南韓經濟。(路透資料照) 三星營收 佔南韓GDP20%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三星(Samsung)是南韓最大的財團,據統計,三星集團旗下主要子公司的營收自2017年開始,在南韓國內生產毛額(GDP)佔比一直維持在20%左右,因此三星業績的波動,都將牽動南韓經濟表現。 根據三星電子公佈的財報,公司2022全年獲利達43.4兆韓圜(約新台幣9374億),其中半導體業務貢獻23.8兆韓圜(約新台幣5140億)。各季來看的話,Q1為8.5兆韓圜(約新台幣1836億),Q2達9.9兆韓圜(約新台幣2138億),Q3為5.12兆韓圜(約新台幣1105億),來到Q4晶片業務獲利僅2700億韓圜(約新台幣58億),年成長暴跌近97%,利潤一落千丈。 南韓《中央日報》報導引述半導體產業知情人士稱,今年前2個月三星電子的記憶體晶片業務就虧損了3兆韓圜(約新台幣648億),隨著市場低迷持續到2023年,Q1單季營業虧損恐高達4兆韓圜(約新台幣864億)。 在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NAND(儲存型快閃記憶體)晶片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三星的損失慘重。這也將是自2008年Q4以來,三星相關業務首次出現虧損,當時全球正努力走出金融海嘯的衝擊。 三星半導體代工持續盈利,但不足以抵銷記憶體業務虧損。(法新社資料照) 記憶體部門巨虧 知情人士指出,三星半導體部門的代工業務有盈餘,但晶片製造部門的規模,不足以減輕記憶體業務的巨額虧損。裝置解決方案(Device Solution,DS)部門損失至少2兆韓圜(約新台幣432億),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 裝置解決方案一直被認為是三星電子最重要的部門,因為他創造了最大的利潤,直到去年底半導體價格急劇下跌,給該公司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包括記憶體、IC和晶圓代工業務在內的DS部門約佔三星營業收入的一半以上,出現營運虧損將嚴重拖累公司的業績表現。 根據三星電子晶片部門公佈的數據,過去的營運虧損分別出現在2008年和2001年,當時單季虧損皆不到1兆韓圜(約新台幣216億)。但隨著記憶體晶片價格崩落,這次三星的損失恐更為慘重。 記憶體價格崩盤,給三星帶來巨額虧損。(彭博資料照) DRAM今年上半年仍看跌 三星苦撐 三星電子日前公佈的年報顯示,由於全球晶片需求減弱,去年晶片製造部門庫存爆增76.6%。數據顯示,由於記憶體晶片需求減弱,三星晶片製造部門的庫存在去年底達到29.06兆韓圜(約新台幣6276億),比1年前增加12.6兆韓圜(約新台幣2721億)。與此同時,晶片平均售價下降了17%。 根據南韓政府數據,DRAM平均合約價從2022年上半年的約3.4美元,在12月已降到約2.21美元。作為基準的DRAM 8GB DDR4上(2)月平均報價為1.81美元,是4年前平均價格的4分之1。 DRAM價格在去年Q4暴跌34.4%,從Q3的31.4%跌幅進一步擴大。市場追蹤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預測,DRAM價格可能在今年Q1跌20%,Q2再跌11%;而NAND晶片價格將在Q1跌10%,Q2跌3%。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三星在中國的投資恐面臨龐大損失。圖為三星西安廠。(圖擷自三星官網) 中國半導體遭制裁 三星損失大 半導體需求長期低迷恐削弱三星的業績,全球經濟前景惡化,包括高通膨、歐陸能源危機和金融波動加劇,都打擊消費者信心和購買力、抑制需求。消費電子、家電產業疲軟也將影響零組件製造商,包括半導體晶片、顯示器和其他手機零件。 由於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生產技術,地緣政治風險也將給三星電子的記憶體晶片業務蒙上陰影。美政府在去年10月宣布,進行全面出口管制,阻止晶片製造商將設備運往為在中國的先進廠房。儘管三星獲得了1年的暫緩執行期,但美國政府可能不會將其延長到10月以後。 三星為在中國西安的工廠生產約40%的NAND快閃記憶體,美國的出口禁令代表這個半導體巨頭在中國的投資,將面臨巨大的損失。 晶片是南韓主要出口品,需求疲軟下,南韓經濟前景堪憂。圖為釜山港。(法新社資料照) 南韓晶片庫存 26年來高點 南韓統計廳本(3)月初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南韓晶片製造商的庫存率狂飆265.7%,來到1997年3月以後,近26年的高點。鑑於晶片是南韓主要出口品,南韓出口、經濟前景堪憂。 南韓今年2月出口年減7.5%,來到501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連續第5個月下滑,同時也是2020年以來,出口首次連續5個月下降。而經濟不確定性導致全球需求疲軟,晶片出口暴跌42.5%,拖垮整體表現。不包含半導體在內的情況下,南韓2月出口小幅成長0.8%。 由於全球晶片市場低迷,2月南韓半導體海外銷售額為59.6億美元(約新台幣1833億),去年同期為103.7億美元(約新台幣3190億)。南韓財政部長秋慶鎬(Choo Kyung-ho)在談到出口相關問題時也坦言,如果晶片需求沒有反彈,短期內出口復甦將受到限制。
自由時報 2023-03-15
廣告不實納管網紅 最重罰2500萬

廣告不實納管網紅 最重罰2500萬

公平會通過修正案,將網紅納入不實廣告的裁罰對象。圖為中國直播主直播銷售商品的畫面。(中央社資料照)   在社群網站以影音及撰文踩紅線 不論是賣家或薦證者一樣裁罰 〔記者黃皓宸/台北報導〕網紅、直播主、部落客若涉及廣告不實,要當心了!公平會昨表示,基於網紅等推廣銷售或代銷商品日益普遍,為防範網路廣告不實,昨通過「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網路廣告案件之處理原則」修正案,將網紅等社群網站用戶納入規範,若涉有廣告不實,將處新台幣五萬至兩千五百萬元罰鍰;另網紅若於社群網站利用影音及撰文,不論為賣家或薦證者,廣告不實一樣受罰。 公平會表示,廣告主不得為不實廣告,否則違反公平法第二十一條應予裁罰,而網紅等在網路上銷售或服務,不論銷售自身商品或服務,或由廠商提供商品或服務給網紅對外刊播銷售,網紅都屬賣家身分,故消費者看到的是網紅生動的銷售內容,若內容涉有不實,網紅都會被認定是廣告主,將依公平法予以開罰。 公平會說,網紅即使非賣家,而是幫廠商代言,其影音廣告中描述廠商的商品或服務值得推薦或親身體驗結果有效,此時網紅雖非廣告主,但仍是薦證者,若不實造成消費者損失,亦與廠商同負連帶賠償之民事責任;另網紅已知內容不實,依然和廠商故意為不實廣告,雙方將同時受公平法裁罰。 造成消費者損失 負連帶賠償責任 公平會舉例,例如直播主為促銷其商品或服務,於直播抽獎活動廣告,未同時揭露獲獎後,領取獎項資格之限制,造成買家誤判而衝動購買;又如網紅為銷售商品於YouTube等影音社群上刊播優惠,未完整揭露活動限時、限量或不適用之購買商品範圍等限制條件等,都包括在內。 公平會副主委陳志民表示,網紅等社群網站用戶在網路以撰文或影音推銷,不論是賣家或薦證者身分,均應遵守公平法,勿踩廣告不實紅線;修正案於今年二月二十一日公告起生效,裁罰金額標準以廣告主規模、輕重罪及是否為累犯等事宜而進行處分。
黃皓宸 2023-03-09
中國好友經濟崩盤 伊朗貨幣腰斬、巴基斯坦通膨63年新高

中國好友經濟崩盤 伊朗貨幣腰斬、巴基斯坦通膨63年新高

伊朗局勢動盪,匯價重貶。(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的好朋友經濟陸續出現重大危機,伊朗貨幣重貶,匯價貶破1美元兌60萬里亞爾,創歷史新低,自去年9月爆發示威抗議活動以來,匯價已經腰斬;巴基斯坦也慘兮兮,面對世紀水患及通膨危機,CPI年增率衝上31%,創63年新高,該國央行2日緊急宣布將利率上調12碼至20%。 綜合外媒報導,伊朗因核計劃爭議、侵犯人權以及向俄羅斯供應無人機,遭國際孤立,貨幣急速貶值,在非官方市場上,伊朗貨幣兌美元跌至歷史新低,貶至1美元兌60萬1500里亞爾,自去年9月16日爆發頭巾革命以來,匯價已經貶值50%以上。 由於物價急速飆升,伊朗通膨率攀升至53%,面對經濟困境,伊朗人一直在狂掃美元和其他硬通貨或黃金,希望保值。 巴基斯坦也面臨經濟難題,根據該國中央銀行數據,2月物價連續第三個月上漲,達到 31.55%,這是1960 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為了遏制通膨,巴基斯坦央行2日宣布將利率上調 300 個基點(12碼),政策利率直接來到20%, 創下1997 年 6 月以來最高。
自由時報 2023-03-03
元宇宙是錢坑?大廠抽腿不玩啦

元宇宙是錢坑?大廠抽腿不玩啦

全球先前掀起元宇宙(metaverse)狂熱,各科技巨頭皆投入相關領域發展,近期似乎逐漸退燒。(彭博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先前掀起元宇宙(metaverse)狂熱,從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微軟(Microsoft),到中國騰訊(Tencent),科技巨頭接連投入虛擬世界技術研發,積極推動相關硬體、軟體,但隨著獲利、成本壓力衝擊各科技公司,近期陸續傳出裁員、相關部門重整的消息,元宇宙熱潮恐成為曇花一現。 元宇宙在全球掀起話題後,一度帶動相關概念股宏達電(2498)狂飆,但隨著話題討論度降溫,宏達電持續面臨營運虧損。(彭博資料照) 元宇宙未給宏達電轉機 營收仍低迷 元宇宙自2021年掀起熱潮,也帶動相關概念股宏達電(2498)狂飆,但隨著話題退燒,宏達電業績表現似乎相對平淡。宏達電2022年合併營收達44.09億元,較前一年減少16.07%,仍未脫離營運虧損。1月營收2.15億元,年減40.2%、月減58%,來到2022年4月以來新低,同時也是單月同期新低。 僅管如此,宏達電全球業務總經理黃昭穎仍強調,元宇宙目前不是虛無飄渺,是現在進行式,宏達電持續投資技術創新、擴張生態系應用乙級開發新應用,而宏達電營收中,去年已經看到從軟體業務貢獻營收,不過,硬體仍需要未來3到5年發酵,但整體趨勢是正面。 宏達電1月於CES 2023 (美國最大國際消費性電子展)首日,發表一款同時具備VR虛擬實境與MR混合實境的全新消費型旗艦一體機VIVE XR Elite,2月底將在台灣、日、韓、歐、美開賣,市場人士預估,隨著新產品登場,可望挹注宏達電營收成長。 宏達電在去年7月發表首款元宇宙手機Desire 22 Pro,主打結合自家元宇宙生態系,但非旗艦機型,規格屬中階,價格在萬元初,但因亮點不足,市場反應平平。預計今年Q2將再度推出新款手機,同樣將結合元宇宙,定位和規格將比去年的Desire 22 Pro更高階。 中國騰訊近日也傳出,由於短期難獲利,該公司正放棄進軍VR硬體的計畫。(彭博資料照) 騰訊宣布放棄虛擬實境(VR)硬體計畫 騰訊去年推動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6月高調成立XR(延伸實境)部門,佈局元宇宙相關內容,構建虛擬實境軟體和硬體,這一部門僱了近300名員工。3名知情人士表示,騰訊正放棄進軍虛擬實境(VR)硬體的計畫,因為經濟前景促使這家中國科技巨頭削減元宇宙部門的成本和員工總數。 1名知情人士表示,根據內部預測,XR部門預計要到2027年才能獲利;另名知情人士則指出,部門也缺乏有前途的遊戲和非遊戲應用程式。消息傳出後,騰訊則聲明表示,由於硬體開發計畫出現變化,公司正在對一些業務團隊進行調整,但強調,不會解散XR部門。 臉書母公司在2021年大動作改名Meta,展現進軍元宇宙的決心,但至今還未看到明顯效益,公司就已面臨巨額虧損。(路透資料照) Meta元宇宙部門 2022年虧損4161億元 臉書母公司在2021年10月改名Meta,投入逾百億美元資金,展現進軍元宇宙的決心,引領市場掀起一波元宇宙概念跟風潮,但至今還未看到明顯效益,公司就已面臨巨額虧損。 根據日前公佈的財報,Meta負責VR技術、設備的部門Reality Labs在去年第4季營運虧損42.8億美元(約新台幣1298億),2022年總虧損達到137.2億美元(約新台幣4161億)。 Meta押注於打造沉浸式數位世界元宇宙,但至今持續虧損。這家社群巨頭去年表示,Reality Labs的虧損在2023年將持續擴大。市場也傳出消息,蘋果(Apple)即將發表自家的頭戴式裝置,預計Meta將面臨更強大的競爭。 微軟現前也曾表現出對元宇宙的興趣,近期則將焦點從轉移到AI上。(路透資料照) 微軟棄元宇宙轉抱AI 緊跟著Meta,另一科技巨頭微軟也表現出對元宇宙的興趣,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2021年表示,元宇宙將改變大眾看待世界的方式,改變所有人參與其中的方式。但隨著短期回報有限,微軟似乎決定放棄元宇宙計畫,轉將部份資源投入AI(人工智慧)等其他領域。 微軟在1月宣布大規模裁員1萬人,解散工業元宇宙核心(Industrial Metaverse Core)團隊,這一團隊成立僅4個月的時間,團隊約100名成員皆被解雇。知情人士透露,公司現在希望優先考慮短期計畫,而不是那些需要花更長時間才能產生有意義收入的項目。 微軟其他元宇宙計畫也受到裁員影響,該公司在2017年收購的Altspace團隊,日前也宣布將在3月關閉AltspaceVR,剩餘成員將轉往微軟的Mesh團隊。微軟Mesh致力將VR虛擬角色整合到線上、虛擬會議軟體Teams當中,微軟先前也稱之為「通往元宇宙的大門」。 從近期的投資行動可注意到,微軟正在將焦點從元宇宙轉移到AI上,繼2019年注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3億)之後,微軟1月再度宣布,將投資科技新創OpenAI高達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31億),並將OpenAI推出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整合到自家搜尋引擎Bing當中。
自由時報 2023-03-02
電力只靠風電水力 這幾國辦到了

電力只靠風電水力 這幾國辦到了

在挪威,98%的電力生產來自可再生能源,水力發電為最大宗,近年風電貢獻也持續成長。(彭博資料照) 北歐及中南美國家 是環保模範生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努力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試圖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再生能源成為愈來愈受關注的議題。而目前全球已有數個國家,包括北歐的冰島、挪威以及中南美洲的巴拉圭、哥斯大黎加國內供電幾乎全仰賴再生能源。 透過水力、風力或地熱發電,不僅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還能降低電力成本,透過在地生產、供應,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 冰島擁有豐富水利、地熱資源,全國供電100%靠可再生能源。(歐新社資料照) 冰島電力全仰賴水力及地熱 冰島位於北大西洋,歐洲、北美之間,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冰島擁有大量的冰川、火山及溫泉,利於當地發展再生能源。冰川融水帶動水力發電,供應冰島70%的電力;火山、間歇泉和溫泉則帶來豐富的地熱資源。冰島年使用電量約172億度。 早在20世紀初期,冰島就開始利用水力發電和地熱資源,1960年代,冰島政府設立地熱基金,用於資助地熱研究和相關鑽探計畫的低利息貸款。但一直到1970年代後期,冰島仍有至少半數的能源仰賴煤炭和石油。直到19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機才促使改革。 冰島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相當快,到1985年,國內已不再使用進口煤炭、石油供暖,100%的電力和82%的初級能源來自在地的可再生能源地熱和水力。不必進口化石燃料也為冰島節省了大量資金。據推算,冰島地熱每年集中供暖產生的整體經濟效益達GDP的7%,相當於每人每年約3000美元。冰島政府也認為,光是利用地熱供暖,每年就可省下1億美元的化石燃料進口。 僅管冰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已經領先全球,該國仍認為自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冰島的目標是根據《巴黎協定》,到2030年將碳排放進一步減少40%,2040年實現碳中和,成為首批完全擺脫化石燃料的國家之一。 隨著全球各國減少化石燃料依賴,試圖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可再生能源成各國關注焦點。(美聯社資料照) 挪威是油氣出口國 98%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北歐的挪威是全球最富有、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領先者。在挪威,98%的電力生產來自可再生能源,水力發電為最大宗,覆蓋了約92%的發電量。近年風電也做出一定的貢獻,在10年內成長了10被,到2020年,佔總發電量的6.5%,成為挪威第2大發電來源。 挪威也是鄰國仰賴的電力淨出口國,2020年淨出口量達到創紀錄的20.5兆瓦時(TWh),相當於205億度。挪威也正努力擴大國家電網,以確保國內剩餘發電,更容易往南運輸。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國內發電多仰賴可再生能源,挪威仍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是能源淨出口大國。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2020年挪威能源產量多達87%用於出口。全球範圍來看,挪威是世界第7大天然氣生產國,供應全球3%的天然氣消費;同時也是重要的產油國,2020年佔全球石油產量的2.3%,在全球石油、天然氣供應方面發揮穩定的作用,特別是在滿足歐洲需求方面。 以減排方面來看,石油、天然氣產業是挪威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佔總排放的4分之1。目標是到2030年,將上游石油產業的排放量比2005年進一步減少40%,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 位於巴拉圭、巴西交界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大壩(Itaipu Dam)是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之一。(路透資料照) 巴拉圭100%電力是水力 還可出口賺匯 拉丁美洲能源組織(Olade)在2022年7月公佈的報告顯示,巴拉圭和哥斯大黎加的電力近100%來自可再生能源。 巴拉圭是台灣友邦,位於南美洲內陸,與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相鄰,國內經濟以農業為主,供電100%靠可再生能源,其中大部分為水力發電。位於巴拉圭、巴西交界巴拉那河(Paraná River)上的伊泰普大壩(Itaipu Dam)是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之一。 水力發電是巴拉圭主要使用的再生能源,儲量豐富,並且該國會將剩餘的電力,出口到鄰國阿根廷和巴西,整體約6成水力發電用於出口,佔GDP的6%。巴拉圭也透過生質燃料中,供應少量電力,主要來自甘蔗和木材。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領域,巴拉圭尚未充分開發這些資源,再可再生能源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 位在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也同樣是綠能大國,自2014年以來,可再生能源供應國內超過98%的電力,以水力發電為主,約佔75%,其次是地熱的13%和風力的10%;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供應的佔比,過去最高紀錄曾達99.99%。 拉丁美洲能源組織表示,目前全球有20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超過70%,其中12國來自拉丁美洲。而這20國約佔全球人口2%,與能源相關的碳排約佔總排放量3%。 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美聯社資料照) 再生能源3年內成全球電力主要來源 根據IEA的《2023年電力市場報告》顯示,從現在到2025年,90%的新需求將由風電、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供應。這樣的產量成長代表可再生能源將在3年內,成為全球最大電力來源,以35%的供應佔比超越煤炭。 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全球電力的需求將加速成長,未來3年日本的電力消耗量將增加1倍以上。好消息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成長速度幾乎能滿足這全部的額外需求,表明供電的碳排放已接近臨界點。 目前全球主要供電來源是煤炭,每年提供10325兆瓦時(TWh),相當於10.3兆度電,佔總需求的36%,其次是可再生能源(29%)、天然氣(23%)和核能(9%)。 從現在到2025年,整體電力需求將增加9%,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基礎設施和日益成長的電動化趨勢會產生龐大的需求,而這一波漲勢將由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主導。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每年將提供10799 TWh(10.7兆度電),佔全球電力總需求的35%,另一方面,煤炭則將供應33%、天然氣21%、核能10%。
自由時報 2023-02-22
美制裁索命 中國半導體恐步日本後塵

美制裁索命 中國半導體恐步日本後塵

美國箝制中國半導體發展,如同當年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圖/工研院) 中芯自製7奈米晶片 激起美危機意識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被譽為21世紀「新石油」的半導體,在2019年美中貿易戰後更突顯其重要性,甚至被視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各國爭相推動半導體製造與研發,包括中國也不例外,中芯國際(SMIC)產出7奈米晶片,激起美國的危機意識,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展開全面性的封殺,除了禁止先進製程晶片和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更拉攏日本、荷蘭等盟友一同加入對中國的制裁行動。 美國此舉不免讓人聯想起40年前,曾為半導體大國最終卻走向衰微的日本,在當時也因美國打壓,使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的市占逐漸縮水,如今美國似乎也將一步步把中國推向日本當年的處境。 中芯量產7奈米晶片並出貨給客戶,促使美國擴大制裁。(彭博) 1980日半導體全球市佔逾50% 威脅美國 1970年日本投入「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畫,民間企業與政府合資超過700億日圓(約台幣163億)積極發展DRAM技術,1973年,西方因石油危機,經濟陷入停滯,日本電子產業順勢持續擴張,帶動日本經濟與半導體產業成長。 回溯當時,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領頭羊的美國,1980年被日本追上甚至超越,而這段期間也可說是日本半導體產業最輝煌的全盛時期,日對美半導體出口從逆差轉為順差。 到了1987年,全球前5大半導體業者中,日本電氣(NEC)、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拿下前3名,隨後日本在全球半導體的市佔率更超過50%,而美國則跌至37%,逐漸引發美國社會對日本的不滿與反感,美、日半導體的摩擦與競爭在那時已被推向最高峰。 日本電氣(NEC)曾是全球前5大半導體廠。(彭博) 兩大協議 搞垮日本半導體 為箝制日本半導體發展,美國祭出一系列手段,先與德、法、英、日等國簽訂《廣場協議》,促使日圓升值,解決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日圓走強使製造業競爭力下滑,1986年《美日半導體協議》迫使日本開放半導體產業的知識產權、專利;且半導體售價必須配合美國商務部的訂價;還得確保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佔率可提高至20%。 不只如此,美國1987年再實施反傾銷手段,向日本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種種協議打壓日本,其半導體產業自1990年開始走下坡。 日媒悲觀預測,2030年日半導體在全球市佔恐降至0。圖為日本瑞薩電子基板。(路透) 日本失半導體市佔 2030恐降成零 1989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市場佔比高達53%,尤其更以DRAM記憶體為發展大宗,然而,2015年已跌到剩下不到10%,即使日本近年極欲重振衰落已久的半導體產業,但《日經》預測,到了2030年,日本半導體在全球的市佔恐減至0。 日本半導體式微後,美國扶植鄰近的南韓與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南韓接替日本成為DRAM大國,而台灣則專攻晶圓代工,儘管日本已在晶片設計等領域失去領先地位,不過,其在材料科學領域仍是晶片業龍頭,全球目前仍有超過9成的關鍵半導體原料由日本提供,其中製造晶片的核心原料-光阻劑,更是決定晶片良率與性能的重要關鍵。 2019年日韓貿易戰爆發後,日本對南韓半導體原料實施出口管制,重挫南韓半導體產業,可見日本仍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日本供應全球生產晶片所需的關鍵材料與設備。圖為日商半導體測試設備大廠愛德萬(Advantest)(彭博) 美中科技脫鉤 中國半導體難存活 回頭檢視中國當前處境,其半導體業外部除了因美中科技戰發展受限,內部還有不少晶片研發項目暴雷、爛尾,又因政府積極補貼而延伸出高官貪腐等亂象,此外,還有半導體人才荒的問題,使中國整體情勢更加險峻。 再者,中國經濟因多年來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而下滑,封城、限電、房市危機,突顯中國景氣不振,大環境也因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對半導體業的需求逐漸疲軟,大大衝擊主攻中低階製程的中國,如今美中關係持續降溫,若未來美國對中國持續擴大制裁,中國要想提升半導體產業自給率可說是難上加難,發展前景不甚樂觀。 受制於美國,中國發展半導體難度高。(路透)
李綺雯 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