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捍衛台灣認同的選舉

 

這是一場捍衛台灣認同的選舉
「捍衛台灣認同」定義了這場選戰,日後將成為選戰中不能被違背的金科玉律。(黃謙賢攝)
 

這場選舉結果,蔡英文以689萬票、56%得票率、領先第二名朱立倫(381萬票)308萬票之多,勝選總統,民進黨立委更是在席次與得票率都大幅成長,到達68席。而國民黨席次大幅萎縮,其區域立委席次為24席,政黨席次降為11席。新興政黨也頗有斬獲,時代力量表現不俗,在區域立委(3席)與政黨票(得票率6.1%,取得不分區2席)都創下佳績,成為僅次於國、民兩黨外的第三大黨,將來也是新興第三勢力在新國會的主要代表。此外,如把時代力量、台聯、綠社盟的政黨得票數加總,佔所有選票的11.14% ,展現了第三勢力的支持潛力無窮。

蔡英文勝選總統,泛綠力量(民進黨+時代力量)在立法院取得73席,顯示泛綠力量在這次選舉取得重大勝利。

太陽花運動內部分歧的政治化

此次選舉外界最矚目的現象是獨立於國民黨、民進黨以外的第三勢力之崛起。從表面上看,親民黨與時代力量對於國民黨、民進黨造成恐慌,在選前兩週當總統選情似乎已定後,這個恐慌使得國、民兩黨紛紛祭出「政黨票集中」的訴求,希望壓低親民黨與時代力量等對國、民兩黨的吸力效應。在某種程度,也導致國民黨在後期會對蔡英文的負面新聞盡出,即便知道這無助於中間選民的選票,但國民黨主要是藉由「打蔡」以鞏固深藍鐵票,勿使其跑到親民黨、新黨等手中。

從表面上看,「親民黨vs.國民黨」與「時代力量vs.民進黨」似乎是藍綠板塊內部的各自爭議,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國親是在爭因執政失利導致越來越小的藍色版圖(即便這在此次選舉可能只是不出來投票而已),這個爭奪戰與兩黨在選後誰可以主導泛藍正統有關,因此可以說是選後政黨間以及政黨內部權力布局的前哨戰。

但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的政黨票競爭,卻是在爭奪擴大了的泛綠版塊。對民進黨來說,這個擴大了的綠色板塊主要是來自年輕世代,但這個世代又似乎多傾向於時代力量、綠社盟、台聯等政黨。但因民進黨如想要永續發展,是不可能在年輕世代的選票上就此出局的,否則就無法與泛藍競爭。時代力量就因此成為民進黨的競爭者。其他諸如綠社盟、台聯等與民進黨的長遠關係,與時代力量和民進黨的關係並無二致。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次選舉是在前年九合一大選後進一步的藍消綠長。過去藍大綠小的板塊對比可能在今天並不適用,更可能的發展是大綠小藍(當然有人可能會以66.27%的低投票率,來主張版塊移動不存在,只是藍軍在此次成為不投票的選民)。綠色板塊的成長主要是來自新世代選民的加入,而這個年輕世代的政治傾向與訴求更具有主導選戰節奏的作用。民進黨想要主導這塊擴大的綠色版圖,會發現這個新綠色版圖不一定投向民進黨,而更多更會選擇投向時代力量等太陽花運動代表的第三勢力政黨。

此外,在眾多林立的第三勢力政黨中,如耙梳其組織人脈與結盟關係,可以發現這個關係似乎在某種程度是兩年前太陽花運動內部分歧的縮影。在立法院內部的學生與老師們,在出關播種後組了時代力量;在立院外主持公民審議會議的教授與律師們,則形成綠黨與社會民主黨聯盟。當時學生內部對於是否攻佔行政院的差異,則能從基進側翼選擇加入台聯,沒有與時代力量結合的政治抉擇中嗅出端倪。在某種程度可說,當時太陽花運動的路線與人脈關係的分歧,透過此次百花齊放的小黨參政,而被政治化。

第三勢力此次表現亮眼,是否日後會持續成長,進而成為第二大黨,引導出不一樣的台灣政治?還是會重蹈親民黨2001年大幅成長後因缺乏資源而大幅萎縮的老路?這是值得觀察的發展。

國民黨會逐漸萎縮甚至分裂嗎?

這次選舉國民黨席次萎縮,加上國民黨內鬥嚴重,而其選舉策略在最後幾乎都不是在爭取中間選票的極大化,而是向深藍板塊靠攏;甚至還在未與總統商量下,就提出總統讓出組閣權,由多數黨組閣的議題。這些舉動令人懷疑國民黨是否認為既然已經失敗,所以已經在為選後的黨內權力安排發動鬥爭呢?

以現在觀之,即將於2月上台的新國會中,國民黨只佔35席,連捍衛馬總統不被新國會罷免,或是提出罷免新總統議案的門檻都沒有。而包括親民黨、時代力量、民進黨等,也都把政黨法、規範黨產問題視為新國會的優先通過法案之一,因為這些政黨都吃足國民黨挾其不義黨產所帶來龐大資源搞不公平競選的苦頭。如果不當黨產條例很快在新國會通過,對於已經失去中央執政資源、復因九合一選舉讓地方執政資源也大幅萎縮的國民黨,就會是致命一擊。國民黨在僧多粥少下,權力鬥爭必然激烈,屆時不管是走向本土化,或是走一中意識形態而逐漸新黨化,其分裂壓力都會加強。

更有趣的是,野心勃勃的柯文哲此次單車助選所掀起的全台旋風,以及其可能作為四年後問鼎總統的人選,加上國民黨在朱立倫領導形象破滅,親民黨面臨後宋楚瑜時代的自我定位問題,很可能在國、親、新等政黨中,不少人會將柯文哲視為四年後對抗蔡英文的可能領袖。即便柯文哲本身沒表達要與蔡英文對抗的味道,但國、親等在野勢力一定會有人想積極與柯文哲接觸與合作。因此柯文哲在選後作為新在野領袖的可能性大增下,會導致內鬥頻仍的國民黨面臨另一個巨大的外在吸力。因此雖然國民黨席次大幅萎縮,但如果政黨法通過,以及柯文哲效應發酵的話,這些都會衝擊國民黨的選後內部鬥爭,有可能進一步弱化國民黨的力量。

基本上這次選舉呈現出綠營基盤成長,藍營基盤萎縮的狀況。但綠營基盤的成長並不表示民進黨可以完全囊獲,反而這一塊新生的綠營陣地,是諸如時代力量以及其他太陽花運動所衍生的新興政團之主要基地。

「捍衛台灣認同」定義了這場選戰

原本不是重點的兩岸關係議題,因為選前二十四小時台灣少女周子瑜被諸如行刑般強壓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舉措,在民間燃起了熊熊怒火。這不僅讓馬政府過去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主張在國人面前全面破功,也大幅推進了台灣獨立在主流民意的支持。原本只是討厭馬英九執政,希望換掉國民黨執政的普通選舉,瞬間變成捍衛台灣認同的選舉。不少原先想勝負已定而無意投票的年輕人,決定返鄉投票,甚至從日、韓等地飛回來投票。這些人的票數可能無法影響總統選舉結果,但他們的投入對於原本國民黨立委選舉略佔優勢的五五波一級戰區,卻形成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作用。

「捍衛台灣認同」定義了這場選戰,也讓過去不具政治動員力的台灣認同,可能出現政治化的發展,成為選戰中不能被違背的金科玉律。這在未來可能會成為台灣政治的新常態。過去台灣認同雖然屢創新高,但這個認同是包裹在素樸的「愛台灣」口號中,因此對於政治人物來說,只要講講愛台灣,往往就可以過關,因此在選舉中,台灣認同並不會成為決定投票行為的話題之一。但這次選舉卻是中國以具體行動否定台灣認同,並要求台灣人民在兩種認同中表態,意在警告即使在其他非中國的區域,台灣人民也沒有主張台灣人的自由。這個壓力迫使台灣人民面對中國認同與言論自由的對立,使得主張台灣認同不再只是抽象的口號,而成為捍衛言論自由的明確行動之一。這是周子瑜事件呈現的政治意義。

國台辦在蔡英文勝選後發新聞稿,強硬表示「九二共識與反台獨」不因選舉結果而改變,還強調只會與「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黨和團體加強接觸交流」,暗示了無意與民進黨發展關係,並遙指會續與國親兩黨展開反獨促統的合作。這表示中國立場不僅沒有軟化,還意味著在推進「兩岸一家親」與「反台獨」上會持續有所作為。從中方選後第一時間的發言來看,類似周子瑜事件可能還會持續發生。

只要中國持續強推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一家親、以具體行動壓抑台灣認同等作為,台灣認同就會持續在政治上發酵,成為定義選舉分歧的重要因素。這可能是未來台灣政治動員的新常態。台灣認同從原初情緒的符碼開始被政治化,這將會是過去沒看過的台灣政治新常態。

是民意結構的變化,還是缺乏個人魅力所致?

小英是個十分不具備「奇里斯馬」(Charisma)魅力的政治領袖,這次掀起單車旋風的柯P更是望之不似人君的市長,卻都引發廣大共鳴。國民黨不缺帥哥美女,但卻遭逢慘敗。從2014九合一到今天,很可能台灣的政治文化已經出現根本變化。人民對政治領袖的期待更著重在真誠做事,而不太在意形象上的包裝,這會是對台灣政治人物的重要功課。

與過去不一樣的地方,是國民黨連包括立委也大輸。在許多選區,甚至是國民黨多連霸的立委敗給初出茅廬、跑選舉行程不到兩個月的政治素人,加上前年九合一選舉結果,是否台灣的民意結構已經出現變化呢?如果是民意結構因種種原因出現變化,換了誰參選都可能會有問題吧。當國民黨內部爭論如果朱立倫早點出來選,可能情況不致如此悲慘的論調,就是認為這次敗選主因是沒有好的元帥,而不是民意結構的問題。如果國民黨認為是領導者人的問題,那這個黨的路線與主張,就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了。

國民黨敗到已經六神無主,總統自動提出違憲作為

朱立倫已經辭去黨主席,郝龍斌也辭去副主席。照講應根據黨章自動接任黨主席的馬總統,至寫稿時還未宣布自己是否接任黨主席。國民黨內部正處於權力真空狀態,時間拖得越久,這個真空就給人越發詭異的感覺。馬英九總統更是違反憲政常例,說要邀請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入總統府談組閣問題。

當國民黨現在群龍無首,我們的總統還發瘋到主動請下任總統當選人談現在的組閣問題,我看台灣未來這四個月的狀況會很糟糕。如果馬總統是這麼不懂事,乾脆馬總統、吳副總統都自動辭職好了,由國會議長暫代總統,組成看守內閣。當學法律的總統被選舉結果嚇到連憲法都忘了,就拜託辭職,由國會議長暫代總統吧。

台灣就要邁向新生,但前途還會有些許波折。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