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勒與芫荽

準閣揆林全日前回到高雄左營,參加「高雄市2016眷村子弟回娘家活動」,林全致辭時提到,他所住的自治新村不見了,他感覺在台灣沒有根。 【自由時報】 

林全這番話令人傷感,眼見兒時的一切化為雲煙,人同此心,傷感難免。然而將這個感受結論為「沒有根」,那就大有商榷的空間了。
 

台灣在過去幾十年的改變可以說是天翻地覆。被改變的也並不限於眷村。由於都市的不斷擴展,多少人夢中的農村、田畝、小溪、四合院、小店,早已化為烏有。我們讀過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幾乎都早已面目全非。農地蓋起大樓,荒郊變成工廠,池塘中豎起摩天大樓,小溪山蓋起超市;高架道路凌空而過,捷運高鐵呼嘯橫行。台灣有多少人還保有兒時生長環境的?我們的根在哪裡? 

我們若把我們的根定義在那些有形的事物上,那些兒時熟悉的環境上,那我們的悲哀都是一樣的,絕對不單是在眷村生長的林全。

 

同樣是居住在台灣的我們這代人,也不是每一個人的感受都像林全這樣的。我就有朋友對兒時的苦難歲月不忍回首,一直堅拒回鄉的。比起這些人,林全的兒時顯然幸福得多,他應該為此多多慶幸感恩。其他人如連勝文的根在帝寶,星雲法師的根在佛光山,他們又比林全幸運,所以我也不忍太責備林全。只是不能不說局話:人的幸與不幸只是一念之間。根不根的要看你怎麼想。

 

外獨會的頭版就寫著:上代逃難,這代紮根;立足台灣,別無祖國。 

更早以前,客家人的祖先留下的分別詩中不論哪一個姓氏都有這麽兩句: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是故鄉。 

一個進步的民族應該是到處都可以為家,像美國的拓荒者以及全世界無處不在的華人移民一樣。眷戀兒時生長的環境,把它當作根,因而自哎自嘆,那是脆弱的,落伍的,極為膚淺的。

 

寇老很愛種菜。每次到越南館子吃粉條時,看到桌上的羅勒(九層塔)如果夠粗,就會忍不住帶回家,把它扦插到小盆裡以後保持潮濕,不多久它就長出根來。所以家裡不缺這種香料。但是用這個扦插法來種芫荽就不行,它不會長根,很快就枯萎。 

我們應該學作羅勒,不要像芫荽。 

END
< 資料來源:外獨會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