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中品質注定低檔

之前在韓國看到他們所賣的成衣已非我印象中的土土俗俗,即使是平價服飾也是配色柔和,設計活潑。再回來看台灣的成衣,反而沒有進步,只是簡單的樣式和俗氣的顏色。

今天去買排骨時,正好碰到在那附近賣衣服的老闆娘,就問它台灣的成衣怎麼落後韓國這麼多?她說,因為她賣的這幾家衣服的老闆都是幾年前到中國設廠,結果反而弄到落荒而逃。現在要重新起步,所以沒辦法發大錢去調配柔和特殊的色彩,和設計新潮的款式。

不過後來再看台灣演義的「台灣紡織史」,了解當年台灣被國民政府接收後,因為接受美援,美國也運來了棉花,政府鼓勵民間代紡代織。後來又開放外銷,造成台灣紡織的盛況。但1980年之後,因為台幣升值和工人短缺,台灣紡織轉向中國和東南亞設廠。留在台灣苦撐的,為了尋求質的轉變,自己鑽研高科技的機能性服裝,掌握到關鍵技術和原料。不再像以前,技術和原料掌握在日本手裡,台灣多只能做代工。從2002年的世足開始,台灣的紡織隨著世足成長。現在不但是世足的球衣有多國來自台灣,連潛水衣、消防衣、瑜珈衣等都是從台灣生產的。這些衣服的技術和管理都掌握在台灣手裡,中國想模仿也模仿不來。正如紡織業老闆所說:「這個行業不是夕陽工業,它現在才要開始。」也許台灣的傳統成衣因為西進中國而落後了。但從另一頭奮力發展的機能衣反而成為台灣之光。

想依賴廉價勞力與脆弱的中產階級市場而親中,產品品質注定追求價廉物不美,品質不求高檔,最後就只能瞠乎其後。看看北歐小國大政府,有為有守,完全不靠廉價勞力與中國市場,連美國人都自嘆弗如。

< 資料來源:三際信息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