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沒收了「時代力量」的力量?

 

      日前在小英總統親自指示下,立法院的衛環委員會把遲遲無法定案的勞基法修正草案送出了委員會,讓各黨版本進入政黨協商的次一階段。由於小英在競選期間曾允諾七天的國定假日會保留,但如今在民進黨的版本中卻成為「只紀念、不放假」,引發勞工團體的不滿抗議。復以中國國民黨唯恐天下不亂,一改執政時的反勞方立場,在會場群聚叫囂支持勞團訴求,民進黨籍的召委遂在人牆保護下,以一刻鐘的時間完成一讀,把會議「合法」結束。

      整個混亂的審查過程中,依稀有一兩聲「荒野的呼喊」,原來是來自「時代力量黨」的立委。他們既嫌惡國民黨的藉故鬧場、也不滿民進黨草率闖關,當天他們的策略是要求主席同意召開國會聽證會,仔細質詢主管機關的官員、公開辯論各黨版本的優劣,以做為委員會逐條實質審查的根據;他們認為這樣的話,即使最後表決輸掉,對選民才有所交待。但在小英總統的「急急如律令」之下,執政黨那來閒工夫和你們窮磨菇,要囉嗦就到政黨協商的密室去進行吧,協商不成的話,表決誰怕你?


(圖/取自東森新聞雲)

      當然執政黨表面上不會這樣蠻橫,他們在媒體上強調,要不是國民黨由講好的「文鬥」突然改為「武鬥」,他們原本也是想要認真逐條審查的。但這樣講不太有說服力,因為從頭到尾一刻鐘就走完全部程序,若非事前已有劇本,只靠臨場見招拆招,恐怕不會這麽「井然有序」。對於召開國會聽證會的要求,他們的回應是,從馬英九執政時期,主管的勞動部已經辦過二、三十場的公聽會,加上新政府上台後,也有民進黨立委個人辦過一場,這又不是江蕙的告別演唱,一再增加場次只是歹戲拖棚。時代力量黨在現場大聲疾呼,難道是想要和中國國民黨分進合擊民進黨?你看,同屬藍營的親民黨反而沒有任何動作,小英請該黨宋主席代表出席APEC領袖會議,看來還真找對人了。

      我們無法苟同執政黨的做法與說法。

      先看時代力量呼籲召開國會聽證會,是否多此一舉?假設勞動部確已辦過多場公聽會讓各方表示意見,或許會懷疑「時代力量」再加碼一場又有何意義呢?但是如果我們注意黃國昌委員在媒體上一再使用「國會聽證會」而非「公聽會」,就不難知道他的用意、也不難認同他的主張了。台灣在過去威權時代的強人政治,獨裁者何曾需要徵詢別人的意見?不但一般民意奈我何,就算專業意見也是聊備一格而已。最傳頌一時的就是太子蔣經國的「十大建設計畫」與軍頭郝柏村的「六年國建計畫」,前者被時任財政部長的李國鼎在其回憶錄打臉是「好大喜功」,後者雖在時任經建會主委的郭婉容護航下推動,但最後也因為規劃草率,不得不半途而廢。所以台灣在中國國民黨統治下,根本沒有聽取民意、尊重專業的傳統。

      直到1980年代反對運動風起雲湧,人民對天賦人權有所覺醒,政府當局才赫然體會到民智已開、民意不可操控,於是開始在一些「行政程序法」裡明訂舉辦政策說明會的規定,民意代表也開始在各級議會召開公聽會,擺出傾聽民意的樣子。不過公共政策或政府法規總有受益與受損的兩方,難以皆大歡喜,所以這些說明會或公聽會往往是各持己見、火爆收場。但不論如何,讓各方發抒己見、表達立場,即使無法獲得解決方案,總是已經符合了法律要求的程序、或是滿足了選民對民意代表的期待。

      過去主管機關或民意機關舉辦的公聽會或説明會,大致不脫這種模式,由於主要目的只在對選民交差,所以有辦就好,至於會中受到哪些批評、聽到哪些建議,既沒有接受的義務,也沒有答覆辯駁的必要;立法院雖是最高民意機關,也好不到那裡去。以本人參加過的立法院公聽會為例,一般都是枱上坐著三三兩兩該委員會的立委諸公,枱下則是一打以上的專家學者等待輪流發言,通常每人10分鐘以內,時間有剩的話,可以補充個兩三分鐘;如果是熱門話題,在過程中,不時會有其他委員到場向主席要求插隊發言,因為「另有要務必須趕往」,所以講完拍拍屁股就走人,完全忘記來的目的在「聽」別人的、不是「講」自己的。這種模式最容易造成惡性循環,講的人知道聽的人無心學習、就不會用心準備,聽的人知道講的人請裁(襯採)講講、也就隨便聽聽,結果彼此浪費時間而已。

      我們雖然不覺得外國的月亮都比較圓,但是不能否認,美國國會的聽證會是我們望塵莫及的。留學時的指導教授常常受邀到國會做證,與台灣立法院的公聽會最大不同,就是「講者」與「聽者」分得清清楚楚:聽證會全場就教授一個人端坐枱下正中央,帶來的研究生或助理只能坐在會場後方,十多位委員會的議員則一整排從頭到尾坐在枱上,輪流提問,由他一人回答。國會議員不是來發表自己的高論,而是把握機會仔細請益,把自己不甚瞭解的所在問出一個所以然來,直到做證者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全盤招出」才罷。會不會因此偏聽呢?不必擔心,若這次請的是「正方」的、下次就請「反方」的;今天是凱因斯學派的、明天再請個古典學派的來問。那一方的意見對國會議員較有說服力,面對質疑能夠應答如流,當然對法案或政策的釐定就有較大的影響力。這就是國會舉辦聽證會的用意,也應該是黃委員希望樹立的常規。


(圖/維基百科,美國國會聽證會)

      新政府如果有心推動國會改革,提升民意代表問政品質,這絶對是必要的一步;如果把馬政府所辦的公聽會也拿來濫竽充數,進而責怪時代力量黨想找麻煩,那是民進黨自曝其短。

      做為綠營的支持者,我們很遺憾地說,這次時代力量黨顯示的無力感,其實早就注定了。當今年初大選結束,小英順利當選總統、而民進黨的立委席次又大幅過半時,台灣人民就該領悟到,這種「我說了算」的現象,日後縱使不是國會常態,也會不時發生,絕無可能完全避免。因為一個全面執政的政黨、一個同時掌握行政與立法兩權的政黨,就是一個不受制衡的政黨;任何缺乏制衡的政黨,不論叫中國國民黨或是民主進步黨,遲早都會展現出某種的專制獨裁,這是美國開國時,「聯邦論者」(Federalists) 三傑之一的麥迪遜 (James Madison) 早已警告過的:「若把立法、行政、司法所包含的所有權力完全託付在相同的手中,不管這是一個人、少數人、或許多人,…,也不論是世襲的、自封的、或民選的,都大可宣稱這就是暴君的定義」。


(圖/James Madison麥迪遜名言)

      這是何以我們在選前打算籌組一個綠營的新政黨,瓜分民進黨的國會席次,希望讓民進黨在國會不過半,迫使其必須與其他小黨結盟,才能壓過藍營,通過各項改革法案。這是唯一避免民進黨步向一黨獨大、進而一黨獨裁的不得已手段。其後因為種種原因組黨不成,我們仍然基於同樣的理念,呼籲民進黨支持者將「政黨票」投給同屬綠營的時代力量黨,使成為國會的「關鍵少數」,以達到綠營內部制衡的作用。無奈許多台派意見領袖未能體察這個用意,直覺地主張集中所有選票於民進黨,使其全面執政,才能全面改革;有些甚至還誇下海口,若民進黨選後執政不力,再發動街頭抗爭也不遲,這種不知防患於未然、亡羊才補牢的想法,其實只是一廂情願、自欺欺人:有誰會對自己才剛選出的新政府進行體制外的抗爭?不怕藍營笑掉大牙?

      時至今日,小英總統的民意認同不斷下滑,不少綠色選民對於「轉型正義」的牛步化,私下抱怨不已。尤其是郭瑤琪的寃案,民間儘管用盡全力營救,法務部、司法院迄無任何平反的作為可言。設若國會有關鍵少數採取杯葛預算或杯葛大法官與監察委員的任命,新政府想必不致於充耳不聞、不動如山。

      所以,回到本文的題目:是誰沒收了「時代力量」的力量?答案是:把綠營與民進黨畫上等號的選民。期待四年後,台灣選民更成熟。

< 資料來源:綠色逗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師孟

陳師孟
經濟學家,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祖父為蔣介石文膽陳布雷,父母皆為蔣介石同鄉浙江人,1歲後(1949年)隨家人自美遷台。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秘書長、民進黨秘書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退休,2020大選後請辭監察委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