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來看七七事變

大多數台灣人的祖先在七七事變當時是日本人,少部分是中國人,因此這個事件,在去意識形態宣傳、回歸家族生命經驗的狀況下,的確會有蠻兩極化的感受。(資料圖片)

 

因為中華民國政權傳統,所以台灣一直有簡單的七七事變紀念儀式,但大家的焦點似乎都放在跑到老共那邊去紀念的退伍將領,也讓刪除赴中將領月退的議題再次翻上檯面。但我這一篇,想討論的是七七事變對台灣人來說的道德意義。

大多數台灣人的祖先在七七事變當時是日本人,少部分是中國人,因此這個事件,在去意識形態宣傳、回歸家族生命經驗的狀況下,的確會有蠻兩極化的感受。

發動侵略戰爭在道德上當然是有問題的,這個也不用多討論,但從「看待七七事變」,也能衍生出很多道德議題,而這些議題是自二戰後,歐美就不斷在思考,但台灣因為過去的黨國教育強制對這些議題「設下」了答案,之後又因為反黨國教育而強制「移除」了這些答案,也就形成了一種價值空窗,但這種空窗是需要解決與解釋的。

首先,是事件八十年後的人,應該怎麼看代八十年前,可能和自身相關的戰爭。在政治哲學上,當代的德國人是否要為納粹德國道歉與賠償,一直是個爭論的焦點。許多批評者認為,自由主義看重個人自主,排除社群要素的觀點,將無法要求戰後德國人持續為納粹道歉。只有社群主義能夠證明人都有受惠於社群過往的部分(包括納粹的成果),所以會持續保有這種責任,直到有天雙方都感受不到這種必要性。

但這種態度也會造成對後人不必要的追索,就像你現在要求對歷史完全沒概念的日本小孩為戰爭罪行道歉,那也很奇怪,人不應該在缺乏認知的狀況下做出道德行動。道歉似乎是政府或社群領袖的責任。

先不論國外對此取得了什麼結論,同樣的議題放在台灣,會更加複雜。當時的台灣人雖然是日本人,不過是殖民地,對於遠在河北的戰爭,能有什麼感受?在被殖民、沒有政治權力的狀況下,又能夠負什麼責任?而當年中國人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又應該如何對這個議題做出正確的反應?他應該和曾祖父一樣激動嗎?若「喔喔」兩聲跳過,是不道德嗎?

跳出戰爭歷史,那對於前人食衣住行的各種生活經驗,又有什麼應該重視,有什麼應該「喔喔」跳過?這需要更多資訊來輔助判斷,但這就會涉及第二個議題。

第二個值得思考的議題,是如何以盡可能完整的角度來理解歷史。因為政治因素,兩岸對於抗日歷史還是有許多類似於「佛地魔」的不可說狀態。在缺乏整全的理解之下,又怎麼可能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進而獲得有意義的理解呢?

要談七七事變,不管是兩岸甚至是日本,多會跳過一個當時確實存在,但現在已經沒人知道的「冀察政務委員會」。這個實際處於中日矛盾第一線,最後因為戰爭而消失在歷史長流中的組織,在交戰雙方的大格局之下,顯得沒那麼重要。但它真的沒那麼重要嗎?

如果不看到這個緩衝性質的政府組織,我們對於抗日戰爭的理解,算是正確的嗎?有許多對二戰歷史有興趣的年輕朋友,在資訊相對充沛的現在,對於中日戰爭前局勢的理解,仍是「國民政府從東北一直往南退,日本就從東北一直往南進」。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多少人知道清末開始,河北就有日本駐軍呢?如果不瞭解這點,要怎麼「以最全面的角度」來理解這場戰爭呢?

倫理學上有個基本預設,就是要解決倫理學問題,需要先解決知識論問題。只有相對整全可靠的知識,才能協助我們下判斷。可惜的是,中國近代史有太多部分難以通過知識論的基本要求,也就很難建構出真正有說服力的論證。

少了這些,歷史事件會變成什麼呢?會變成宗教活動。看看現在兩岸對於七七事變的「搞法」,不就是這樣嗎?

< 資料來源:人渣文本 - 周偉航 新媒體作家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