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唱首母語的兒歌給孩子聽

 

 

      今年年初甫升級為母親,哄孩子睡的時候驚覺我只會唱「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吋,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這首《搖嬰仔歌》,想起自己十幾年前曾經參與台灣歌謠節目的製作,努力拼湊關於台語兒歌的曲目,除了西北雨直直落》、天黑黑白鷺鷥》,還有被改唱為雨夜花春天之外,能唱進我這個新手媽媽心坎裡的竟寥寥無幾。


(《搖嬰仔歌》作曲家呂泉生,圖/行政院第十一屆文化獎影片

      上網搜尋台語童謠,找到的結果讓我大失所望,在這一個大半以台語為母語的島嶼上,目前有的童謠大部分都是早期的作品,後續數十年期間竟沒有太多新創作,讓人很擔心這樣的現況是因為把台語當母語保留與傳承的動機,已經薄弱到沒有警覺。

      近來本土社團不斷呼籲「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有人認為這是「福佬沙文主義」,也有人認為不需要浪費資源再開一個電視台,畢竟在目前台灣電視頻道裡,都還有台語發音的節目或戲劇,在日常交談中也常用到台語溝通,但台語的保存與流傳真的有我們想的那樣樂觀嗎?


(圖/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臉書粉絲頁)

      在投入台語節目製作之前,我以為自己的台語很好,畢竟從小在台語家庭成長,日常使用上並沒有感到侷促的地方。後來主持人全程用台語跟我討論腳本時,我一時語塞,當下才發現我與台語居然如此陌生。你可曾想過台語的「時髦」怎麼講?「烏龍旋桌」是什麼意思?是「風颱」還是「颱風」?我們吃的是「飯包」還是「便當」?「摸蛤兼洗褲」能在正式場合講嗎?有台語發音的頻道並不表示能傳達或保留台語的文化與價值,聽得懂台語也不一定代表理解話語裡的意思或精神,更何況如果沒有必然要使用的動機,以台語作為創作基礎的作品少了,這個語言不再被使用、進化、傳播,台語的式微是眼前必然發生的事。

      有一次回家發現我的母親正在收看八點檔的台語連續劇,當中主角們各個用著台語盡講些「報仇」、「可惡」、「狠毒」…之類負面的字眼,我隨口問我母親說:「這種劇情的電視你怎麼看得下去?」母親回答我說:「再不看,已經沒有台語節目了。」當下心頭一震,是啊!昔日的歌仔戲、布袋戲不復見,劇情較完整的台語連續劇也被不見蹤影,如果還挑剔,真的都沒得看了。

      今年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謝銘祐上台領獎時感慨地說:「現在三十歲以下的小孩、年輕人,別說講台語,聽台語都稍微有問題,我希望家裡如果是台語環境的人,你跟你的晚輩講話能不能盡量講台語?在1930年台語歌是台灣唯一的流行音樂,我希望我可以繼續寫下去,不過寫下去你要聽懂。」身為曾經製作過台語節目的製作人,我能理解這樣的呼籲是多麼憂心又無力。

      的確,保存及流傳台語這個母語,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並不是唯一的方法,但透過大眾傳播的節目製作、題材蒐集與建立,以及以完整嚴謹的製作架構向大眾播放台語節目或戲劇,是眼前比較容易獲得共鳴且成本較低的辦法,趁著台灣還有許多人熟知台語文化的文雅與深度,應當拋開成見以保留文化的角度著手進行,否則台語不斷被積非成是的用法貼上負面標籤,抑或無法成為日常完整溝通的工具,到時候才警覺連台灣最多人使用的母語也要消失就為時已晚,更別提想唱首母語的兒歌給孩子聽了。

 

 

作者:黃育芯 
部落格:小餐館老闆娘的極任性願望
曾經人生以追求一百分為目標,後來發現太難而立志做個「快樂的第二名」。在媒體圈做過綜藝節目、政論節目、紀錄片後,發現人從土地獲得太多卻又付出太少,於是轉行餐飲業,希望透過在廚房的修練,實踐讓環境永續發展的志業。

< 資料來源:綠色逗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