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台灣不致成為這樣的宴會場所

「左傾民粹」只是台灣的局部現象,不能將那些被刻意放大的聲音當作廣大勞動現場勞工的代言。( 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一例一休修法再修法,為反對而反對的聲音被過度放大,台灣在全球化競爭格局下的經濟邏輯,卻未受到應有的討論。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民黨之黨國資本主義,造成今天生產現場的畸形現象。如此先天不良,再加上全球化邊界的再擴張,生產現場的勞力難以外移、資本卻得以加速流動,形成當前的勞資新失衡狀態。小英政府原本有意將此失衡予以再平衡,可惜操作缺乏生產現場的實務經驗,於是被工運勞團的「左傾民粹」遮蔽了視野,疏於跟生產現場的勞工深度對話,一步步把自己搞到進退兩難。善意沒有好結果,好心被雷劈,情何以堪。

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由於國際冷戰與黨國資本主義,基本上是偏右的。長期執政的國民黨,毫無疑問是個偏右政黨,從未重視多數人的公平正義。而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及資本主義全球化,台灣的運動團體逐漸萌生偏左思維。由於在野時期的政治結盟,以及凸顯相對於國民黨的進步性,一年多來小英政府的執政顛簸,某種程度可以放在左右拉鋸的背景來觀察。當台灣體質還是偏右慣性行進時,偏左政策會引起利益騷動不難理解。華航空服員罷工,國道收費員抗爭,同志婚姻平權,小英的價值取向,彷彿有一股從左邊吹來的風。上次執政,阿扁並無偏左問題;這次執政,小英政府似乎有意向左跨出一步。只不過,小英政府之偏左動作,卻引來「左傾民粹」更左的壓力。

「勞工是民進黨心裡最軟的那塊」,小英揭開有別於以往的勞動政策路數,可惜對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缺乏貼切掌握。「上一次的修法,我們聚焦在強化對勞動者的保護。」「這一次的修法,在四不變的原則下,我們希望給予資方和勞方一定的彈性。」前次修法前若能實地調查充分溝通,不是比民怨四起後再修法,節省社會成本嗎?經過馬政府八年經濟連結中國,台灣的投資、獲利、就業、所得早呈向下流動狀態,勞動政策必須先治病再進補,才能創造勞資政府皆贏的局面,殺雞取卵沒了雞也沒了卵,不搞到雞飛狗跳才怪。

全球化將世界帶向「經濟右傾」時代,中國從「左貧窮」改走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到「右成長」,形成「政左經右」的開發獨裁修正主義,其規模之大牽動了全球的資本、勞力、生產、成長新模式,便是眼前的現在進行式。老實說,陷入經濟困境的台灣必須承認,目前沒有向左走的本錢。左的理想應該是「均富」而非「均貧」,但前者的實現時機可能在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相信反對黨也心知肚明。「左傾民粹」所鼓動的「經濟左傾」,對台灣不利卻仍要將台灣往左推,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行為,無法從經濟找到答案,或許只能往政治去找解釋。

英式勞動政策,本意是改革進步的,但操作難稱高明,堪稱小英政府的負面教材,平白損耗完全執政的能量。小英政府應以此為鑑,務實面對執政的國內外大小氣候,「左傾民粹」只是台灣的局部現象,不能將那些被刻意放大的聲音當作廣大勞動現場勞工的代言。「兩百個沒上班的人決定二千三百萬人怎麼領薪水」,「為了少數不守法的企業,限制了大多數企業和勞工的彈性」,果真如此,本末倒置。如果被「左傾民粹」牽著鼻子走,走上一條不利台灣永續發展的歧途,勢將為民進黨留下大筆政治債務。

修法再修法,從往左再往右微調一些,總體上還是比從前更進一步。衝突,妥協,進步,朝野勞資各有所獲,總比全盤皆輸一無所有要好。試想有這麼一場宴會,餐桌上連一塊牛肉也沒有,與會嘉賓卻一味爭辯要如何煎炒燉烤,以及上桌後每人要分多少;於是口水流了一天一夜,還沒面對沒有牛肉的事實;直到大家餓得咕咕叫,才恍然大悟白吵一頓。「左傾民粹」,嚇跑仍願在台灣經營的企業,嚇阻外資來台直接投資,讓越來越多人就業所得歸零,休假二字還有何意義?但願台灣不致成為上述的宴會場所。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