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應變檢討改革,然後咧? 


改革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但同時也是一面照妖鏡,年金改革就是顯著的例子。(圖/NOWnews資料照)
 

我們已經很熟悉這樣的過程:悲劇發生後,政府緊急應變善後,接著整個社會熱衷地批判缺失檢討問題,人人喊打沸沸揚揚,改革呼聲沛然莫之能禦,促使政府和政黨宣示改革、提出具體方向。走到這裡,一切都很正確。但,然後咧?

然後就是夢醒的現實。

當改革從論述階段走進執行階段時,悲劇時的激情已經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看好戲、搞破壞的力量。正所謂「萬人響應,一人到場」,唯一到場的那個負責改革的人,反而可能變成人人喊打的對象。 

也許有人覺得,這種描述太誇張、也太厭世,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由悲劇觸發的改革狂潮看起來波濤洶湧,但以一時激情為基礎的聲量,可能並不真實。改革本來就是極度困難的事,特別是陳年老案,「打掉重練」講起來很爽快,但實際操作卻絕對困難重重。 

改革的困難,有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相關利益者的反撲。這些反撲有的是基於現實利害,有些則充滿政治動機,還有人覺得「我也支持改革但不要先改我」。反撲和抗爭遍地烽火時,輿論的重點就不再是改革的正當性,而是改革引起的「爭議」。 

當改革成為爭議時,當初主張改革的多數民意,就開始變調了。左邊的人會說,改革竟然沒有一次到位,你們理想性何在?右邊的人會說,政府追殺刀刀見骨太過殘忍!想搞破壞的人則會說,這是假改革真鬥爭,一定有人覬覦龐大利益、要佔爽缺、外行領導內行。 

這時候的媒體版面,不會放過搧風點火的好機會,好心一點的分析改革為什麼這麼難,壞心一點的忙著挑撥離間。假裝客觀中立專業的則會說:難道沒有既沒有爭議、又大刀闊斧、一次到位的做法嗎? 

當然沒有。改革又不是請客吃飯! 

年金改革是個好例子,應該可以喚醒大家的記憶。許多媒體在過去用社論用專題倡言改革的急迫性,但這兩年,看看他們用多少版面來放大反改革的荒謬聲音。許多政治人物,正常時都說年金一定要改,真正改的時候說政府迫害忠良。還有禁用塑膠吸管也是。媒體可以在去年說,吸管插在海龜鼻孔好可憐;今年卻說政府活在雲端,怎可剝奪人民用塑膠吸管吸珍珠奶茶的小確幸? 

這類例子,族繁不及備載。 

改革是社會正向的力量,但它也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人性中的自私貪婪、譁眾取寵、虛矯偽善、光說不做、自命清高、人格分裂,還有各種藉機謀取政治利益的手段。 

2014年的社運大爆發,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這是社會覺醒的轉戾點。但現在看來,或者那只是一場大流行。改革重不重要?很重要。要不要做?當然要做。社會要不要溝通?當然還是要溝通。所以不要再妄想改革可以勢如破竹一步到位,槍林彈雨中能用小碎步前進,已是萬幸。 

< 資料來源:《名家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