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作為一種態度

〈批評作為一種態度〉

1、
很多人在公共媒體上講話,話引來引去,確實帶來困擾。這些聽聽就好,不要自亂陣腳。若要相信,就需要經過審慎求證。

更重要的是,回歸事情的本質,而且根據事實。

例如台大校長遴選案,我們應該討論的是:遴選過程明顯沒有利益迴避,是社會可以接受的嗎?台大少數行政人員,可以在校務會議封殺師生「要求確認,遴選有無瑕疵」的提案嗎?

這就是大學自主嗎?

事情已經依法進入行政訴訟,教育部長可以不談上述的質疑,空泛的聲稱「基於良知」而推翻此前立場,逕予聘仼有爭議的人選?

這些才是事情的本質。論事,而且根據事實論事,社會才會向前進步。

2、
關於人的傳聞,道聽途說的不同說法,太紛雜,而且相互矛盾。目前這樣亂成一團,是不好的。

每一個人都希望蔡上台後,能完成自己的理想或願望。

可是這些理想,經常遠離台灣社會的共識。抱持各別理想的人,一旦失望,就有強烈的意見。

從政者最大的困難,也在這裡。

3、
老實說,我也有自己的理想與願望。我希望台灣可以減少開發,更重視環保;

我希望台灣可以更照顧弱勢,著重各階級的社會福利,重視勞工與青貧族的困境;

我希望台灣可以更崇尚自由與平等,⋯。

蔡上台之後,新政府在這些方面所做的,也不如我意。

但我了解現實的狀況,有很多限制,包括從政者有他們自己視野的限制;同時,他們也要考慮目前的社會共識,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平衡。還有,台灣在國際的生存空間非常艱難。

我了解不同角色,不同的考量。

4、
我會站在從政者的立場,去評論他們的作為。而非只從我自己的理想。

我會提醒他們,甚至批評他們,如果單從他們的立場,他們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接近我的理想。

但我不致於因他們做的,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而否定他們的人格,甚至嚴厲譴責。

我會尊重他們的條件,譲他們擁有空間。

我時常想,自己一生投入自己的事業,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不願走到第一缐去從政,不願把政治作為志業,去扛起最那艱難的、最不討好的重責。

我憑什麼,對那些為理想從政的朋友們,指指點點?

5、
尤其涉及人格的資訊,都必須小心求證。引用誰說的一句話,也要把它放在當時談話的脈絡去了解。

人斷章取義,是常有的事。

如果不要求自己做到這點,我們如何希望台灣變成合理的社會?

6、
設法尋求理想的聯集,才能共創合理的社會。而非一味尋求交集。

黃武雄 2018-12-26

< 資料來源:黃武雄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