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前身,原本叫作「臺灣帝國大學」?


傍晚在朋友的臉書看到對台大藏書印的疑惑──有一本伊能嘉矩的書,蓋的印章是「臺灣帝國大學圖書印」。難不成本來要叫這個名字?

確實如此。因為是朋友,我就去留言說,這件事我有寫在我的南洋史學的論文中。後來覺得好笑,誰有美國時間看論文阿?大家都很忙,還是自己來做「史普」(歷史知識普及工作),比較實在。以下整理自個人落落長的〈臺北帝國大學南洋史學講座.專攻及其戰後遺緒(1928-1960)〉。

臺大的前身,在正式成立的最後關頭才從「臺灣帝國大學」改為「臺北帝國大學」。根據松本巍,最初擬訂名稱為「臺灣帝國大學」,後為求與日本國內帝國大學命名原則一致起見,改為「臺北帝國大學」。大致如此,不過講得有點籠統。

臺北帝國大學是根據1928(昭和三)年3月16日敕令第三十一號設立的,在這之前內閣總理大臣的文書都還稱它為「臺灣帝國大學」。1928年2月27日內閣總理大臣男爵田中義一提出的「臺灣帝國大學官制制定ノ件」,文件名稱維持「臺灣帝國大學」之稱,但內文「臺灣帝國大學」的「灣」顯然被塗抹掉,在其上改寫「北」(圖一)。不過,作為參考資料的〈說明書〉卻仍維持「臺灣帝國大學」,可能漏了修改。

臺灣帝國大學在最後關頭改為臺北帝國大學,留下不少具體的痕跡。最明顯的是,該校在籌備期間,圖書館已經刻了「臺灣帝國大學圖書印」的印章,也在入藏圖書上蓋章。例如伊能嘉矩文庫的藏書在1928年3月17日開始入藏,蓋的圖書館章是「臺灣帝國大學圖書印」(圖二),後來才又補蓋「臺北帝國大學圖書印」。圖三的那本伊能的書,左右頁剛好各蓋一個印章。

為何必須改名?其實早先成立的東北帝國大學、九州帝國大學,以及北海道帝國大學都以地區為名,在殖民地臺灣的帝國大學命名為「臺灣帝國大學」,應屬順理成章,何以必須改名?曹永和教授曾指出:「臺灣帝國大學」這樣的名稱會讓人覺得好像有一個「臺灣帝國」,因此才改而沿用都市名稱,改成「臺北帝國大學」。我們無法確定臺北帝大的改名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倒是早於臺灣、於1924年在朝鮮設立的「京城帝國大學」(1926年才開始收大學生,之前是預科階段),可由前一年(1923)成立的「朝鮮帝國大學創設委員會」之名稱推知,理當命名為「朝鮮帝國大學」,但確實因為當局顧慮會有「朝鮮帝國」的大學的誤解,才改為「京城帝國大學」。由於臺灣不像朝鮮曾是國家,不容易引起「國家」或「帝國」的聯想,加上幾乎是最後一刻才改名,可見這樣的擔憂不是那麼明顯;此一改稱很可能不是比照「東京帝國大學」和「京都帝國大學」,而是比照「京城帝國大學」。(簡單來講,日本帝國大學分城市命名和區域命名兩種。)

在此附帶一提,日本「帝國大學」的帝國,雖然英文是「imperial」,其實比較上是取國家之意,即「national」。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東京大學於1877年創立,1886年改名東京帝國大學時,日本還沒領有臺灣和朝鮮,稱不上是「empire」意義的「帝國」──也就是擁有殖民地、統治異民族的帝國。1886年發布的「帝國大學令」第一條開宗明義指出:帝國大學之目的在於教授應國家之須要之學術技藝,並攷究其蘊奧。請注意是應「國家」之須要,可見帝國和國家同義。

您知道國立臺灣大學有一度差點變成「臺北大學」嗎?也差一點叫作「倉海大學」呢。(詳文末)

圖一:日本內閣文書明白可以看到「臺灣帝國大學」被塗改為「臺北帝國大學」
(資料來源: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01-昭和3-台北帝国大学官制ヲ定ム,頁4。)
圖二 蓋著「臺灣帝國大學圖書印」的伊能嘉矩著作。(周婉窈拍攝)
圖三 伊能嘉矩編的《領臺始末》,右頁蓋「臺北帝國大學圖書印」,
左頁蓋「臺灣帝國大學圖書印」。(周婉窈拍攝)

參考文獻:
天野郁夫,《帝国大学──近代日本のエリート育成装置》(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7),頁56-57。
天野郁夫,《帝国大学──近代日本のエリート育成装置》,頁3-4。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檔案:01-昭和3-台北帝国大学官制ヲ定ム,頁4、5、7、8、9、19。
松本巍撰,蒯通林譯,《台北帝國大學沿革史》,頁1。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附錄三 伊能嘉矩年譜」,頁277。
鍾淑敏等訪問,吳美慧等紀錄,《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頁86。

關於戰後臺大校名的波折,請參看吳俊瑩,〈「臺灣大學」校名的由來與軼聞〉,《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2011/5/26):https://goo.gl/v5Ajp2

 

未提供相片說明。

 

< 資料來源:Chou Wan-yao的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