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一面鏡子

 

1948年以色列建國成功,倚靠的是打破維持現狀,避免被「製造麻煩」之類的符咒束綁,毅然走出自己的路。圖為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理安在宣讀獨立宣言。圖/公有領域

1948年以色列建國成功,倚靠的是打破維持現狀,避免被「製造麻煩」之類的符咒束綁,毅然走出自己的路。圖為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總理大衛·本-古理安在宣讀獨立宣言。圖/公有領域

台北市長柯文哲性好信口開河。前此他出訪印度歸來,所說甘地是印度教徒,衣著是苦行僧袍服,均與事實不符,即是諸多案例之一。而如此一位發言輕率人物,居然擁有廣大虔誠信眾,似是再一次證明不少時下所謂年輕世代,是以追星捧角心態盲目追隨政治偶像。這一現象,恐真是國之隱憂。

日前柯先生結束參訪以色列之行,又聲稱發現以國把納粹大屠殺「當作很重要的國際宣傳」。他這一說是遠比錯誤形容甘地更嚴重的失言,很容易被認為是指稱以色列以大屠殺作為理由,爭取甚至是勒索國際支援。

要知納粹屠殺,是以國及全球猶太族裔慘痛回憶。所以國際知名人士談到此事,用語都必須格外慎重,以免招致誤會引來反彈,柯市長把大屠殺和以國對外宣傳扯到一起,顯然是對此全無警覺,也顯示出他書可能讀過不少,卻並未從而獲得太多智慧。

柯市長談論這一話題,又提到他發現以色列人堅強團結是因為過去曾有屠殺慘史,而他是參訪大屠殺紀念館,才有這一領悟。

儘管柯市長平日發言多事想當然爾未必符合事實,他這一結論倒甚是正確。有過被迫害被屠殺往事,確能促使民族提高警惕加強團結,以求避免慘禍再臨。異日維吾爾人和西藏人若能重獲自由獨立建國,應也能展現出團結禦侮精神,以免再被外來統治踩到腳下。

處境險惡 人民堅強團結

但柯市長可能忽略掉的是,以色列人堅強團結,也另有一項更強烈因素。是即該國人民能認識到自身國土狹小,又處於周遭各敵意國家窺伺下,不知何時即遭到變臉相向。處境險惡,若不統一意志精誠團結,則無異自取滅國之禍。

所以,以色列國內不會出現主張和海珊時代的伊拉克,或和現今的伊朗「床頭吵,床尾和」,徒然模糊敵我意識,麻痺危機意識不負責任論調。

柯市長在以國台拉維夫或耶路撒冷街頭,莫說納粹德國旗幟標誌,即連伊朗、敘利亞等敵意國家國旗也保證看不到,不會予外人以該國似已意志癱瘓,國將不國感覺。而兩大都市在任市長,若是放任這類招惹國人厭惡、恐懼旗幟飄揚街頭,只怕很快即被市民轟下台。以國人民知道所謂言論自由、表達自由不能盲目延伸,不能成為不敢面對恫嚇挑釁的遮羞布。

柯市長參訪以色列期間,應也聽不到該國出現「不做美國馬前卒」、「不做美國棋子」,鼓吹「切割美以兩國關係」言論。因為以國人民深深知道,如果刻意疏遠美國,一旦圖窮匕見,諸敵意國家變臉發動滅國併吞攻擊,屆時又有何資格期盼美國張開保護傘馳援?美國又何須保護你這只圖享權利,不想盡義務的以色列?

以色列人自知處境險惡特重團結,早已是世所共知。柯市長參訪後才有此認識,或只能稱為後知後覺。也不知他這一認識,是基於何種他所發現社會現象,又是否包括上文所舉足以顯現以色列精神三項例證。

以色列和台灣兩國有一重大相同特點,當是長期生存於併吞滅國陰影下,也必俟敵意國家遙不可期之文明化、民主化,才有真正安全可言。所以多年以來以國面對不利環境種種表現,都可給予台灣人民寶貴啟示。本文即聊舉數例,供國人參考。

打破現狀走自己的路

首先一提的是,1948年以色列建國成功,倚靠的即是打破維持現狀,避免製造麻煩之類符咒束綁,毅然走出自己的路。

要知當時自由世界諸國,大多希望中東能維持現狀,不願見到出現變局。以色列建國諸志士也不知一旦宣佈,能得到多少國際支援,前途吉凶又是如何。然而諸先進仍毅然決定完成2000年來復國理想。當時若是不能下定破斧沉舟決心,恐怕今天也不會存有以色列這一國家。

近年以色列決定將國都正式遷入耶路撒冷,國際反應也是期期以為不可,阿拉伯諸國反應更是強烈,然而以色列全然不顧。我的國都設於何處,關你們什麼事?

反觀台灣,即連正當性十足的裁撤福建省政府、蒙藏委員會,都曾顧慮到可能被上國扣帽子而遲疑難決,想來真是羞死人。昔人有云「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國人是否也該感慨,「台灣,你的名字是窩囊」?

以色列是台灣的鏡子

納粹大屠殺元凶之一艾克曼,下場是被以色列法庭判決送上絞架。但他之得以落網受審,是以色列不顧外交常規,不經由引渡交涉、硬行將他綁架押解入境。此事雖也引至一番紛擾,然而以國理由正當、立場堅定,使出非常手段也在所不惜。

台灣也有經濟逃犯陳由豪在中國、王又曾在美國(因車禍橫死他鄉)。藍綠政府可敢動用特工,將二人綁架押解回台受審?台灣和以色列同是國際處境艱難國家,為何膽識表現如此之不同?對岸中國且姑置毋談,台灣政府當年若真敢將王又曾綁架押回,難道美國政府真會施加壓力將他要回去?

1967年以色列曾和阿拉伯諸國發生一場所謂「6日戰爭」,起因是以色列發現埃及等國即將發動滅國攻擊,乃搶先出手而在6日間把對方打到落花流水。語云「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當時以國若是選擇乖乖承受第一波攻擊,而寄望所謂國際輿論阻止後續第二波攻勢,只怕最後縱能倖而存活,也已被炸到滿目瘡痍元氣大傷。

回顧6日戰爭這段歷史,國人不妨設想假定台灣也面臨同一狀況,軍方發現敵意國家有即將發動攻擊跡象,以現在這位三軍統帥個性作風,又有無足夠果斷魄力,毅然下令制敵機先,將對方第一波攻勢損害降至最低,或甚至根本破壞掉?對此國人恐不能寄以太大希望。

女性不是不能擔任國家元首三軍統帥。但台灣若能有一位柴契爾夫人或甘地夫人,國人夜間或能睡得更安心一些。

柯市長出訪以色列,若能從而引致國人,將處境大致相同台以兩國種種表現做一比較,從而建立應有認識,則消耗掉的市府公帑,應也不算浪費虛擲矣。以色列,真該是台灣的一面鏡子。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