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問中國能撐幾天?

中國這兩年擴大對台灣文攻武嚇,但渡海犯台絕非中國上策,中國擴建軍力,最大作用在以武嚇配合文攻,妄想「不戰而屈人之兵」。(美聯社檔案照)中國這兩年擴大對台灣文攻武嚇,但渡海犯台絕非中國上策,中國擴建軍力,最大作用在以武嚇配合文攻,妄想「不戰而屈人之兵」。(美聯社檔案照)

 

過去一年,常聽專家及政客預言,中國要在某年以武力「統一」台灣;中國的退將更妄言中國動武,一百小時便可以把台灣解決;台灣能撐幾天竟成話題,連立法委員也質詢國防部長,共軍來犯,台灣能撐幾天。

這些紙上談兵,只是不負責任的瞎扯,但為什麼不問如果中國動武犯台,中國能撐幾天?唱衰台灣者不會質疑中國的能力,因為他們從未認真考慮渡海作戰的難度與代價,也不信美國會介入,盲從宿命論,失敗主義,相信中國動武,台灣必敗。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用武力攻佔台灣更不是請客吃飯,否則中國早就動手了。中國軍力相對雖比台灣強大,但台灣也有足夠自衛和反擊力量,有台灣海峽的天然屏障,有國際支持。

中國有核子武器,有大量飛彈、戰機、軍艦、科技武器,乃至二手貨航空母艦和龐大兵力,但它對台灣用武,要付出極高代價,即使成功也得不償失。它對台灣用武的選項,受到三個重要因素的節制:

第一,國際干預:美國與中國建交,以台海和平解決分歧為基礎,美國依台灣關係法有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承諾,和提供台灣防衛武器的責任,同時美國與日本的安保條約是戰後國際秩序最重要的一環,「周邊有事」意指包括台灣地區,危機爆發,美國必然結合盟國干預,中國不能不考慮這個因素。

第二,經濟風險:中國經濟發展靠國際經貿往來,它對台灣動武,要面對主要貿易國的經濟制裁、海運保險費暴漲,進出口、供應鏈受阻斷,外商撤退、股市慘跌、能源供應可能中斷。美、中貿易戰已暴露中國經濟的脆弱和內部問題的嚴重。

第三,軍事能力:中國對台灣動武,可能的劇本包括對台灣封鎖、奪取南海或金馬外島,以飛彈攻擊台灣軍事基地、工業生產及基礎設備,以想像的電子武器癱瘓台灣通訊、指揮、交通、生產系統,乃至用核子武器把台灣毀滅。

以台灣及美、日兩國在地區的偵察、監控、情報能力,中國要發動突襲,「速戰速決」幾乎不可能,中國行動一有異常,國際社會便可介入嚇阻和預防;飛彈攻擊會受台灣還擊,台灣不投降,僵局仍在;封鎖台灣挺不住內外壓力,兩敗俱傷;攻取外島並沒有太大意義;要對台灣登陸及空降聯合作戰,需要長時間的集結,而中國登陸作戰船隻數量不足,要渡過比英吉利海峽寬兩倍以上的台海登陸作戰,以台灣反艦艇飛彈系統的性能與射程,將使共軍的遭遇比古寧頭登陸還慘。

受這三個因素的限制,如戰事陷入僵局,對中國顯然不利。過去的戰史,時空環境雖不同,中國的紀錄並不佳: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四日,解放軍用漁船運兵登陸金門,撐了三天三夜,全軍覆沒。

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中國猛烈砲擊金門,九月十九日美國增援八吋巨砲運抵金門,十月二十五日中國宣布雙日停火。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中國進兵越南,爆發邊境衝突,撐了三週又六天,傷亡六萬人,中國在僵局下撤軍。

中越邊境衝突,坦克、大砲、軍隊、補給可以由陸路前進,比渡海作戰單純太多,結果尚且如此,渡海犯台絕非中國的上策,它擴建軍力,最大作用在以武嚇配合文攻,妄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中國文攻武嚇的策略,要能成功,需要有台灣的「內應」。台灣因為國家認同分歧,再加中國滲透,「統獨」對立,最缺心防,沒有團結對外的共識。一些政客、專家質疑台灣「能撐幾天」,就是有意無意在唱衰台灣,配合中國計謀。

蔡英文總統宣示台灣有成功防衛中國第一波攻擊的能力,國防部長嚴德發在立法院宣稱,「如果中共武力犯台,我們有能力使敵人失敗」,這是台灣防衛能力的自信。

基於如此自衛能力和國際情勢,台灣「能撐幾天」,是政治領導層的抵抗決心與意志問題。國民黨政客公開主張要與中國簽和平協議,接受一個中國,依賴中國拚經濟、發大財。如果這種政客執政,中國根本不必動武,只等簽字受降。

行政院長蘇貞昌比喻用掃帚也要抵抗到底,就是抵抗的意志與決心,國民黨政客裝聽不懂,他們甘當中國的內應,恐嚇台灣「能撐幾天」,而不敢懷疑一旦動武,中國又能撐幾天!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