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能否見及於此?

 

國防部長嚴德發口中的「重層嚇阻」,蔡總統也曾多次提及。儼然已被她奉為核心作戰指導原則。圖/民報資料照

國防部長嚴德發口中的「重層嚇阻」,蔡總統也曾多次提及。儼然已被她奉為核心作戰指導原則。圖/民報資料照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絕對應該試一下了」一文,主旨是鑑於蔡總統作為三軍統帥的諸多言論,顯示她不適宜擔任這一可能影響國家存亡職位,所以民進黨不可推舉她參選連任,以免未來四年若發生戰事,台灣或因她的消極戰略決策而被武統併吞。本文即針對這一主題,繼續作一申論。

上述前篇投書指出,台灣一旦面臨中國進犯,蔡總統所主張致全力於挺過對方第一波攻擊,以及寄厚望於所謂「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都不是台灣所宜採取戰略思維,前者未必能有把握達成,後者也是建立於未必存在前提。兩者均都暴露出現任這位三軍統帥戰略修為之貧乏。

以這挺過敵方第一波攻擊,歷史並非全無先例。二次大戰初期,蘇聯曾遭到納粹德國三路大軍入侵,美國也曾遭逢珍珠港猛烈奇襲,兩國也都挺過所受第一波攻擊。

但蘇聯之能存活,是擁有遼闊國土,足能吸收化解對方攻勢,美國則是有浩瀚太平洋作為阻敵屏障。台灣則不具備類似條件,而更像以色列侷處中東,「去此一步,即無死所」,沒有本錢放棄先發制人思維,只圖挺過對方第一波攻擊。

兩次以阿戰爭足為台灣借鏡

或者無須一再重覆的是,1967年所謂「6日戰爭」之爆發,是以色列發現阿拉伯諸國有明顯發動滅國戰爭跡象,乃斷然搶先發難,將阿拉伯聯軍打到落花流水,當時以國若是乖乖準備承受第一波攻擊,今天世間或已沒有以色列這個國家存在。其後1971年所謂「贖罪節戰爭」,以國都是疏於警惕,喪失先發制敵機會,而被阿盟諸國打到幾致兵敗國滅。兩次以阿戰爭的不同戰局,似應對於和以國有類似處境國家,是一寶貴啟示。

消極被動,只顧著眼於抵禦敵國第一波攻擊,歷史也不乏前例,但結局也多不見甚佳。

二次大戰爆發,法國不趁德軍全力東向猛攻波蘭,西線防衛空虛之際,揮軍攻入德國腹地,徒然縮在國境內準備迎抗第一波攻擊。結果是不出一年即被德回師奇襲得逞而戰敗乞降。

珍珠港事件發生,美日兩國已處於戰爭狀態。當時鎮守菲律賓的麥帥遲遲不主動出擊,以空軍炸射新竹空軍基地,以及集結各港口日方運兵船團,以打亂日軍進攻計劃,結果不久即海空軍基地均被摧毀,他也只能率部退入巴丹半島固守。殘餘美軍抵抗到次年4月,也即舉白旗投降。

放棄主動,任由敵方發動攻勢,史蹟斑斑,準是取敗敢死之道。但戰史和軍事常識不屬進步價值範疇,當今這位三軍統帥或也未曾多加注意。若然也無足為異。奇異的倒是國防部長嚴德發,身為職業軍人,理應了解任由敵人發動第一波攻擊絕不可取。然而他在立院居然表示國軍絕對不會發動「第一擊」,而是要倚賴「重層嚇阻」。本文所舉多項戰爭史例,他難道也全然不知?

嚴部長口中的「重層嚇阻」,蔡總統也曾多次提及。儼然已被她奉為核心作戰指導原則。殊不知這一構想是建築在全然不可靠前提之上。三軍統帥若真相信軍方向她推銷的該構想,只怕是過於高估了現下國軍的軍紀、軍風和戰鬥意志。

「重層嚇阻」高估國軍戰鬥意志

所謂「重層嚇阻」,大意是設想一旦共軍登陸成功向內陸推進,國軍即節節抵抗阻擊而擋不住對方攻勢,類似二次大戰末期日本軍方倡議的「本土決戰」。

日本軍方的本土決戰論,不是故作姿態唬人。以當時日軍視死如歸戰鬥精神,確有可能造成登陸美軍慘重傷亡。然而以今天國軍素質,是否具備相同條件?有無可能面對共軍猛攻即紛紛棄守潰散?這一顧慮恐也不能視為杞人憂天。「廟算」也必須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嚴德發誇稱國軍將士戰到一兵一卒,他本人是否相信?

而蔡總統貿然接受這套「重層嚇阻」理論,是她不假深思而高估了國軍戰鬥意志,抑是她也藉由這一理論塘塞敷衍國人,以避開她可能想都不敢想的終極考驗,意即作為三軍統帥,面臨國家存亡,必須具有必要時下令判敵機先的決心和膽識?

極嚴肅的一樁疑問,是以蔡總統這位三軍統帥之明顯缺乏軍事素養,之輕易接受健全戰略思想,以及他顯露的優柔寡斷性格,又能否贏得三軍將領的由衷敬畏服從?軍方對她會不會也是只圖逢迎敷衍了事?若有台灣主體意識不夠堅強,自由民主信念不夠堅定將領,又會不會更加增強其離心離德,能混即混心態?

國人對蔡政府近三年來諸多奇異表現,如無端要為居禮夫人「正名」;如耗費公帑祭祀八百年前外國君王;如以總動員架式力挺明顯人地不宜農產公司總經理,或能苦笑一番而置諸度外。但以台灣處境之險峻,一位三軍統帥是否夠格稱職,能否在重大危機來臨時做出果斷正確決定,事關國家存亡,國人實不能不認真檢視要求。

此次民進黨再推舉出蔡總統選連任,敗於韓大哥或郭老闆,或其他統派對手機率肯定高於賴先生不說;即使倖而獲勝,未來四年台灣若遭逢武統攻擊,她又能否採取正確果斷決定,確保國家繼續獨立存在?

賴先生能否成為上乘三軍統帥,現在固不可知,但從最關鍵性國家安危角度而言,蔡總統確實不宜再有第二任。不知民進黨能否見及於此?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