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文化

坐在普拉(Pula)的一間名叫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0)旅店一樓屋外咖啡座,旁邊正是這位愛爾蘭詩人、小說家的坐像。我望著街上行走的人們,他們是來自世界的遊客。

這裡留有古羅馬競技場、萬神廟,是一個港口的城市,小公園和綠帶有許多雕像,人口大約五萬多人,位於克羅埃西亞偏西北方,在伊斯特拉半島南端。一直在歐洲各地流亡,卻以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為小說場域的喬伊斯,留下與荷馬史詩《奧德賽》情節相對應的巨著《尤利西斯》,小說《都柏林人》、《一個年輕藝術家的畫像》⋯,年輕時,曾來普拉教過英文。他住過的旅店後來以他為名。

這就是文化,是記憶,也是故事。

台灣應該也有這樣的故事,這樣的記憶。但是,台灣並不重視記憶,也不重視故事。許多縣市一窩蜂興建高空步道、展望台、亮點建築物,以為這樣就可以吸引觀光旅遊人潮。一陣風潮過了,不只再無新鮮感,連維護也成了地方政府的負擔。不重視文化,缺少藝術眼光,炒短線,是問題所在。

古羅馬帝國、鄂圖曼帝國、奧匈帝國、納粹德國都曾在克羅埃西亞留下印痕。二戰後,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與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對立。雖然狄托帶領的南斯拉夫聯邦早就脫離蘇聯陣營,但隨著東歐共產國家解體,南斯拉夫聯邦諸國也都先後獨立了,包括克羅埃西亞。文化,應該是決定性因素。

一個懂得把喬伊斯這位愛爾蘭詩人、小說家在自己國度的行止留下記憶和故事的國家,一個五萬多人口的小小港口城市的市民,懷有對歷史的情誼。為什麼世界的旅行者會來到這個城市?文化的積累把歷史的印痕彰顯出來,讓人看到記憶,也看到故事,並且充滿想像。

我們國家各級政府的相關部門,也常常出國考察,但似乎沒有真正學習到文化在城鄉再造的關鍵所在。我們也有我們的記憶和故事,藝術轉化形成文化特色,不一定是大搞硬體建構,文學家、藝術家、文化人⋯的小小頭像,矗立在公園、綠帶,就有記憶,就有故事。

淡水就有許多文化景點:海濱的馬偕像、紅毛城、滬尾砲台、日本小說家水上勉的故居─從日本移置的房子一滴水紀念館,還有舉辦多年的福爾摩沙國際詩歌節⋯從鎮到區,也許是台灣少有有文化基金會的城鎮。

不是只有吃吃吃。還有記憶,還有故事。台灣的地方振興應該從文化振興做起。地方產業要有共存共榮的理念,成立觀光振興會,共同創造繁榮,而不是什麼都是政府政府政府,連直轄市市長也只會牽拖別人,做不好事情就怪前朝,怪中央。人進來,貨出去,發大財。政客沒營養的大話、空話,丟在一邊當垃圾吧!

(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