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入學≠多錢入學

鑑於部分家長團體批評多元入學等同多錢入學,故主張指考名額應維持一半以上,且邇來爆發大學教授自陳,申請入學僅以家長社經背景、職業及學生外貌等條件取代備審資料,再度挑動社會對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疑慮之敏感神經,實有必要進一步釐清。

招聯會前天邀請各界代表針對考招新制表達意見,有與會者以自身服務大學經驗,表達申請入學審查時,先看家長職業和經濟程度給分,引發爭議。(招聯會提供)

招聯會前天邀請各界代表針對考招新制表達意見,有與會者以自身服務大學經驗,表達申請入學審查時,先看家長職業和經濟程度給分,引發爭議。(招聯會提供)

 

首先針對多錢入學疑義,筆者歷經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政策上路元年,深感無論教育制度或升學方式如何變革,無可否認社經地位佳的家庭總能處於優勢地位,迅速獲取資訊或挹注額外資源,立於不敗之地。而為彌平此落差,實有賴學校輔導功能的發揮及制度朝公平正義的調整,方能實踐垂直及機會公平。

茲以常見的聯考公平論為例,駱明慶教授經實證研究發現,聯考年代有82%的台大學生畢業自前20所明星高中,另台北市大安區學生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達4.73%,遠高於台東的0.15%,顯見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現象在聯考時代即殘酷的存在。然多元入學制度實施後,產生量變及質變的契機,如台大高中畢業生源從原本集中的183所擴增至298所,意謂非明星高中開始有台大錄取生;縣市分布層面,台北市較台東縣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從19倍縮小至13倍。另一篇針對政大學生來源的調查研究亦指出,多元入學對中低社經地位學生的入學有正面的影響,且有助於非明星高中學生入學。足見,稱多元入學為多錢入學,不利弱勢學生升學之論調有待考驗。

其次,針對教授自爆以學生家庭背景取代備審資料作為篩選標準的爭議言論,一來應檢視該名教授是在何場合代表何身分發言,按銘傳大學事後公開聲明觀之,該教授係代表特定家長團體出席,而此團體長期對多元入學政策有所質疑,故作此發言似可理解,但實不該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相信絕大多數基於為校掄才的口試委員,係秉持客觀及專業進行選才。再者退萬步言,即便學生身家背景可能為選才的快速指標之一,然為排除第一印象的月暈效應,制度設計已有相對應防範措施,如分數區間設定,本意即在避免主觀落差的懸殊。基此,該言論難謂無誇大之嫌!

最後難以想像的是,據聞另一家長團體代表在同一公開場合,自詡孩子的資料是由他代寫的,還成為成大備審資料的典範,究竟此發言想傳達的意思為何呢?驕傲嗎?

(作者為教育部國會聯絡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