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反映績效的民調,滿意嗎?

資料照片/翻攝林佳龍臉書

某知名雜誌於9月10日公布了2019年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結果,前10名滿意度排名中,綠營縣市長即佔了5位。其中,2月中因舉辦台灣燈會大放異彩的屏東縣長,更擠下了連續3年滿意度第1的連江縣長,躍居第1。
 
新聞聲量極高的北、高市長,在22個縣市首長中,滿意度竟跌落至第20名和22名,2位市長的民調結果,恐與投入過多的2020大選活動有關。
 
其實,這項調查主要分為「幸福城市大調查」和「縣市長施政滿意度」二大項。「幸福城市大調查」是對於城市幸福條件硬指標的評比(例如:失業率、地下水道分布率等共73項公開指標),採用2018年度客觀指標數字,佔總分的80%,其餘20%則為專家學者意見調查。
 
造成大眾喧騰的縣市長個人排名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則完全以今年7月18日至8月22日民調為準,調查方法則是電話民調80%、專家學者問卷20%。無論電訪或問卷題目設計,問的都是對當下地方縣市首長的觀感,例如:詢問民眾「請問您覺得╳╳縣長關不關心下一代教育?」、「整體來說,您對╳╳縣長的施政是否滿意?」等。
 
基本上,幸福城市大調查旨在「針對城市」,是關於2018年縣市政府的數據資訊之評比,至於施政滿意度則是針對「縣市首長個人」,調查各縣市住民對其縣市首長的感受。因此,幸福城市大調查的結果,是2018年的施政成果,評比的好壞,是連任縣市長的政績,與新任縣市長並無關聯。根據媒體報導,高雄、台中二市長,15日在台中的廟會行程時,直言要前任市長為敬陪末座的滿意度負責,其實,這二項調查目的、對象、方法與調查時間皆有所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此外,引起各界關注,甚或對雜誌發起嚴重抗議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追根究柢,在方法論方面,確有改善的空間,例如:當民眾接到電話,被問:「您覺得貴縣縣長關不關心下一代教育?」,民眾的回答可能與下述認知有關:(一)學校提供免費的營養午餐嗎?(二)有幼兒教育補助費嗎?(三)學校重視本土語言嗎?(四)學校強調外語學習嗎?(五)學校能減少教師教學或行政負擔嗎?(六)學校沒有負面的新聞嗎?等等,倘若問話者,未能提供具體的教育績效項目,被調查的民眾,大概僅能憑其對縣市首長個人的好惡、印象,甚或受到媒體報導的影響給分,與首長在教育方面的實際績效,恐無直接關聯。所以,這樣的民調,在效度與信度方面,應有再加強的必要。
 
其次,將各縣市首長的滿意度加以排名的作法亦值探討。以數學教學為例,不同學校的數學教師教材內容、命題難易、給分標準皆不同,甲校的學生,數學成績雖僅得60分,但其數學能力恐不低於另所學校得到80分的學生。同樣的,不同縣市的住民,其發展條件、生活需求、地理環境、醫療設施等可能很不相同,農業縣份與其他較有經濟發展機會的縣市,在經濟力也很不一樣。因此,各縣市先天、後天存在那麼大的差異,排名的意義何在?
 
10多年來的民調中,有一些縣市長雖能贏得五顆星的美譽,可惜,後來卻暴露了縣庫空虛,嚴重的債務問題。因此,切實有效的民調,實應依據各縣市需求與短中長期的目標進行評鑑,且須督促各縣市首長實現其競選政見,訂定可行的實施計畫,逐年檢核評鑑,以杜絕亂開支票、光說不做、無法兌現的現象。久而久之,各縣市住民也將較能掌握其所屬縣市存在的問題與可行的發展方向,並發揮民調的功能。

張惠博/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

< 資料來源:《蘋果新聞網》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