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6條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4日在南京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上致詞時,宣布中國國台辦剛對外發布的對台26條措施。(中央社)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4日在南京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上致詞時,宣布中國國台辦剛對外發布的對台26條措施。(中央社)

 

中國國台辦與國家發改委昨天聯名公佈廿六條對台措施,其中十三條針對台灣產業,十三條訴求台灣民眾,經逐一檢視,後者的誘因相對不大,但是台灣有必要詳細盤點其對我企業界的影響,並且據以提出務實且細緻的因應對策。

對岸宣稱這是貫徹中共四中全會的舉措,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內容不單只是空口白話的統戰攻勢,早期的中國共產黨或許有此偏好,但是十九大之後的習近平政權並非如此,今年一月二日的「兩制台灣方案」,與這次的「廿六條措施」亦同,都是非常系統性的行動。例如所謂廿六條的擬訂,有關的單位涉及到廿二個部委之多,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小的協調與整合的工程,可以想見,在此之前,中共花了時間與心思完成了。先不管有效、沒效,他們是玩真的。

其次,十三條瞄準台灣產業的條文,有個共同的特色,它們既指出了中國下一階段所要發展的目標,如AI,同時也緊盯著台灣的關鍵部門,如5G、是為強項的循環經濟(資源回收),以及具有相對優勢的金融體系;民航客貨運輸與機場建設項目,則被視為是向著長榮、華航招手。

中國擬出這些方案,看得出來事前經過調研,甚至不排除訪談過兩岸代理人,以及主要台企對象。放在這個時間點上來看,一來是介入台灣的大選,二來更重要的是,這映照出美中之間的產業鏈爭奪戰,已經正式上演。

金融時報新近釋出美國對於台積電出貨華為的不滿,儘管國內當事人全都否認,但是類似的消息並非始於今日,甚至台積電是否需將若干生產線移回美國的說法,早在圈內不脛而走。台積電對於台灣的國力地位何等重要,政府如何具體保護這家半導體旗艦?將是只許成功不准失敗的挑戰,而且口說無憑,國人必然要求看到明確的成果與保證。

至於有關台灣民眾的另外十三條措施,說的是給予「同等待遇」,意義則在將台灣納入中國的一部分思考。但是相較於前者,較為個別化,緊急性也不高;例如申請旅行證件、給予在國際間所謂領使館級的保護等等,事實上,台灣的外交雖然遭到中國的強烈打擊,但是只能封鎖總統與高階政府官員的訪問,並無法封鎖台灣國民的旅行自由,台灣所擁有的免簽證國家數量,甚至比中國還多,因此並不可慮。特別是歷經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借鏡,中國這形象要對台灣人招攬,恐怕很拚。

此刻開始,各政黨除了忙於組建選舉部隊之外,政府本身一定要有一支讓大家信賴的國安團隊,少說多做,全天候監測並應變北京的出招;對岸可能虛手,可能實手,我們則是不能有一點點的失手。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