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紅色名單」

 

此次選舉除了總統、區域立委的競逐外,不分區立委亦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各政黨競相拉攏各方傑出人士,意欲極大化不分區立委席次以擴張國會版圖,企盼主導未來的立法與政策走向。而此次兩大黨的不分區名單則頻爆爭議,民進黨經過多次折衝才擬妥名單,國民黨更在黨內與社會的雙重壓力之下,史無前例地召集臨時中常會更改提名人選,力求化解外界疑慮。兩大黨的不分區立委名單為何引發重大爭議,其所代表的意涵為何,殊值深入探討。

不分區立委名單由政黨提出,在政黨票得票數超過五%時可以分配到不分區立委席次,由此可見不分區立委的功能在於執行政黨的意志,代表其政策、路線走向。不分區立委選制在全球民主國家,乃是普遍現象;而我國不分區立委席次的分配,原先是由政黨的區域立委總得票數而定,後來改為另設政黨票與區域立委脫鉤,如此修訂的用意何在?坦言之,國會本為反映民意的機構,但台灣實施民主以來,政治舞台長期被國民黨、民進黨兩黨壟斷,即使這個「非藍即綠」的政治生態係由選舉而來,並非人為的操控,但兩大黨之外的路線與利益如何表達與確保,在舊制度下確實存在重大缺憾。尤其,代表弱勢族群或特定政治理念的小黨在單一選區的對決中,確實難以脫穎而出,導致其路線與政策思維無法在立法機構裡彰顯,乃有政黨票的設計,讓選民在兩大黨居優勢的區域立委之外,擁有另一張選票來宣示另類的選擇,彌補原有制度之不足。由政黨票實施以來,兩黨之外的中小型政黨,如親民黨、台聯、時代力量均受益於此,得以在立法院擁有足以發聲的不分區立委席次,使得國會能夠充分反映台灣的多元力量與聲音。可見,政黨票決定不分區立委的設計確實發揮了功效︰一則打破兩黨壟斷的絕對優勢,一則反映真實的政治生態,可說促成台灣政治生態的平衡與多元化。

政黨票選制不僅可以促成國會的良性發展,同樣強烈影響政黨本身的運作,既是彰顯政黨政策路線的象徵,更左右政黨內部的權力與資源分配。因此,就政治利益來看,不分區立委的提名與排序,例如是否為安全名單之內,及特定派系是否有代表性人選入列,在在呈現政黨內部的權力鬥爭脈絡。以國、民兩黨此次不分區名單為例,提名過程中黨內勢力較勁不斷,砲火猛烈。民進黨內派系林立,權力平衡不易,致有爭吵產生,但最後仍得到共識,只是外界所質疑的派系糾葛,仍然未獲解惑。而國民黨在第一次提名名單出現時,黨內充斥批判之聲,責難其為「吳敦義的感恩名單」或「黨的自殺名單」,咸認必然重挫國民黨的選情,壓力之大造成吳敦義必須急轉彎,召開臨時中常會更動名單,並且自降自己的提名順序,卻仍難以平息眾怒。國、民兩黨的案例充分反映不分區提名及排序,攸關黨內的權力與資源分配,稍有不慎即會引起內鬥與自爆。

不過,國、民兩黨的不分區之亂,在派系爭鬥方面固有類似之處,但最大的不同是在路線上,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形同是一份在統獨議題上做了明確選擇的「紅色名單」,乃是赤裸裸地向台灣人民宣示「中國國民黨」已經淪為「中國黨」;而其他黨派名單所欲凸顯的路線,則屬於左右派、自由與保守之爭,乃台灣如何發展的內部爭論。事實上,由國民黨主張統一、反同婚、反年改者大量出現在安全名單內,且本屆支持同婚與改革、社會風評尚優的不分區立委全被排除在外,加上提名人選年紀普遍偏大,可以清楚看出此次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係集統派與保守派之大成,且是老年世代向年輕世代的反撲。

 

最特別的是,吳敦義名單固然遭到非議,但黨內的批判角度顯然與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並不一致。國民黨內在意的是,黨內的權力爭鬥與派系利益,所以反對的重點在於吳是否納入不分區及排序;而社會主流民意在乎的並非其權力之爭,而是國民黨的不分區是否意味該黨已遭中國勢力全面掌控,及其是否走向極端路線,成為一個退步保守的統派政黨,最後可能遭到台灣主流民意的唾棄,淪為泡沫政黨。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