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不是大學?

 

目前全台共有九十三所社區大學,約四十萬人次共同推動公民自主學習的運動。但從學術性和社團活動兩大課程選修人次不到三成,餘七成都是生活藝能課程以觀,形同媽媽教室。致使社大之所以是社大的初衷、功能名存實亡,非常可惜。

社區大學首重補足、解放未受高等教育者的大學知識,並提供更多公共性、通識性,甚至是根本性的公民教育,翻轉屬民、順民、愚民的慣性思維。但二十多年來似乎仍缺少關鍵性的誘因,功虧一簣。連帶影響台灣公民社會建構的進程,更攸關國家總體發展。

事實上,現有誘因像部分課程學費優惠打折、免費,或獲頒學習證書等手段,效果不大。為此,如何把社大看成大學,授予學位,正本溯源。從提升師資的專業、創意教案設計等著手,讓就算是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後也能在不同的學術性領域,和社團活動課程的終身學習中找到不同的樂趣,拓展知識的廣度。甚至,生活藝能課程同樣還是需要進階的學術性藝術課程來增強學員的藝能厚度。

社大是打造公民領域的地方學所在,攸關國家導向公民社會的建構、鞏固民主素養的培育,和發展地方創生的潛能等等,社大正擔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期待。

因此,落實加速社大效能,實應參修《大學法》、《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國立空中大學設置條例》、《學位授予法》等。規定如凡修業滿幾年、多少學分,且其中三大課程學分應各佔比多少,就可申請授予學士學位。

(作者為雲林縣議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林文彬

林文彬
曾任虎尾鎮長,現任雲林縣議員,著有《台灣的第三條路:社區營造政治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