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船液化天然氣看世局

第一艘滿載美國液化天然氣的大型運輸船,十一月十九日抵達波蘭希維諾烏伊希切港(Swinoujscie),將經由波羅的海沿岸碼頭天然氣接送站,以管道過境波蘭輸送至本身沒有接氣設備的烏克蘭,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因此高調宣布:「美國液化天然氣來了!」而台灣中油公司合作投資的澳洲普陸海域天然氣田,分得的第一船液化天然氣,也於十一月十二日抵達高雄永安港。地球遙遠兩端同步進行的兩件事,同樣牽動著敏感的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板塊變動。

「交響微風號」載運普陸氣田首批天然氣,進入高雄永安港(中油提供)

 

身為歐洲主要能源來源國,俄羅斯能源長期以來一直兼具外交與經濟雙重目的,兩者互為表裡。「中斷供氣」做為經濟制裁的外交工具,在俄羅斯總統普廷掌權後更是變本加厲,選擇使用棒子或胡蘿蔔端看購買國在外交上的親疏遠近,天然氣價格與買方戰略價值劃上等號,對於需要攏絡的國家大方提供超划算優惠價格,而不聽話的國家則可能在隆冬嚴寒季節面對中斷供氣的懲罰。二○○六年三月,烏克蘭國會改選前夕,俄羅斯祭出「斷氣」措施,表面上是兩國天然氣售價問題談不攏,俄方一口氣提出比原售價高達四倍的新報價,矛頭對準反俄色彩濃厚的總統尤申科,「挾天然氣以令烏克蘭」姿態十分明顯;類似僵局在二○○九年與二○一四年一再重演,最後往往驚動歐盟介入協調才有辦法落幕。

向來被視為俄羅斯勢力範圍東歐國家,面對莫斯科掐住油氣通道的能源霸凌,紛紛尋求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過度依賴,唯有致力於「能源供應多樣化」進而達成「能源獨立」,才能掙脫讓莫斯科予取予求的附庸地位。一馬當先的是波蘭,去(二○一八)年十一月與美國液化天然氣供應商錢尼爾能源公司(Cheniere Energy)簽訂廿四年長期合約,採購總計二九○○萬噸液化天然氣,第一批液化天然氣已經在今年七月底運抵波蘭交貨,是該國能源「去俄羅斯化」里程碑式的一大步。無獨有偶的是,台灣中油公司去年八月也與同一家廠商錢尼爾,簽訂總金額高達二五○億美元的廿五年長期採購合約,預計後年開始每年供應二百萬噸液化天然氣。

受惠於頁岩油氣開採技術革命性突破,美國於二○一六年從原本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轉而晉身出口國,徹底改變全球能源版圖與地緣政治戰略,讓東歐國家找到替代來源,俄羅斯則不得不尋找新的市場出路。二○一四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半島後,美國與歐盟開始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內,俄羅斯與中國馬上達成「西伯利亞力量」(Power of Siberia)管道卅年供氣協議,透過架設總長度三千公里管線,將開採自西伯利亞東部氣井天然氣輸送至中國邊境,係俄羅斯歷來規模最大的天然氣工程。隨著美中貿易戰煙硝不斷升級,普廷與習近平兩人親自敲定的此項「元首項目」更是格外備受矚目,終於在上週正式啟動投產通氣。面對共同對手美國,能源合作讓中俄兩國關係急速增溫。

近期關於新冷戰的討論,是否已然形成壁壘分明兩陣營或者有哪些國家合縱連橫,眾說紛紜。從能源合作版塊觀察,美國把手伸向波蘭與烏克蘭,俄羅斯與中國愈走愈近,地緣戰略與大國博弈的輪廓越來越清晰;而台灣與美、澳能源合作融入印太戰略架構,站在哪一邊也就不證自明了!

(作者為台北市民間工商社團副秘書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