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目以待去黃埔化

 

今天軍方現役高級將領,是否仍有尚未現形的吳斯懷,只知秉持黃埔精神效忠特定政黨,而隱隱形成一國中之國,淪為民主社會一大隱憂!圖/民報資料照

今天軍方現役高級將領,是否仍有尚未現形的吳斯懷,只知秉持黃埔精神效忠特定政黨,而隱隱形成一國中之國,淪為民主社會一大隱憂!圖/民報資料照

自由時報11月20日報導,同是退役軍官一位黃澎孝出面表態,痛斥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吳斯懷,「節氣何在」,要他「給黃埔留點面子」,言論頗能引發不少聯想。本文即就此作一檢視。

這位黃澎孝罵得有道理。但他受訪時力捧黃維和王耀武兩位黃埔將領,譽之為英雄典範,以和吳斯懷作一對照,卻不免令人歎息。蓋因這兩人軍旅生涯結局都不很光彩,黃先生出身政戰學校,也曾任職國軍心戰處,理應對國共戰史有較深了解,不致將兩人奉為英雄才是。

黃維是黃埔一期將領。1948年11年他出任12兵團司令奉命馳援受困國軍,但卻貿然進入共軍口袋戰線陷阱被圍,最後決定突圍時又遲疑不決失去機會而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脫逃被俘。

王耀武黃埔3期也是所謂「天子門生」。同年秋他以山東省主席鎮守省會濟南,所構建城防設施盡是不切實際近於兒戲,一條長約40公里環城長壕,反把自己困成甕中之鱉。結果是共軍未付出重大代價即攻陷濟南,他則是喬裝平民出亡途中被識破而成為俘虜。

黃埔將領戰敗落跑者眾

所以黃王2人似沒給黃埔爭到太多面子。黃澎孝舉出這兩位庸將彰顯黃埔精神,不是上佳選擇。不過這黃維和王耀武有一共同特色,兩人都是棄軍逃亡被俘,未和部隊袍澤共同面對最後命運,這或也可稱為黃埔傳統之一。因為在國共幾大戰役被俘黃埔將領,也多是落跑途中被截獲成擒。黃埔前輩這一表現和世界各國軍事傳統確是不同。

國人應猶記得,昔日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被美軍攻陷諸島嶼,自塞班而帛琉而硫磺島,守將均是非戰死即自殺與防地共殉,無一人企圖乘小舟木筏逃向鄰近島礁,表現出令人敬畏軍人魂。

口口聲聲以黃埔子弟自居,吳斯懷之流退將,試看人家「日本鬼子」表現,再想想前輩學長棄軍落跑而被殲獲的狼狽相,是否尚有臉展出黃埔這張招牌自我炫耀?

西方軍人雖沒有日本式「玉碎」傳統,但遇到戰局絕望,最後結局即將來臨時,英美等國高級將領均是堅守岡位,和部屬官兵共命運,不會棄軍逃命丟臉。二次大戰時美國的巴丹指揮官,英國的星馬戰區總司令,乃至史大林格勒戰役的德軍統帥,均是顯著範例。無力再戰而舉旗投降是不得已,棄軍而逃則是軍人之恥。

西方將領不會棄軍逃命

高級將領,司令官一級將官棄軍逃命,是世界像樣國家所無,而僅是黃埔軍人獨具特色。然而其武德敗壞,尚不止於一端。下文所引評論,更是極沉痛指控:

黃埔軍人是「高級將領無識、無量……心多自私,精神衰退,勇氣喪失……紀律蕩然,廉恥道喪」,是「前方高級將領不學無術,疏忽輕敵」,是「若輩之思鄉腦筋,毫無反省澈悟之意也」。

上文所舉嚴厲指控,不是台獨份子醜化國軍,是黃埔蔣校長對他學生部屬所下,引自他已公佈日記評語。他若非痛心已到極點,又何致對子弟將領做出如此嚴屬惡評?具見由於權勢富貴逼人,軍人應具備的勇敢、正直、廉潔等美德,當年老一輩黃埔軍官團已喪失殆盡,所謂黃埔精神,餘下者也僅只有忠於一黨一人,列寧式加幫會式信條而已。

當年中國有東北講武堂、雲南講武堂和保定軍校等軍事學校,然而也只有後起的黃埔精神,是以效忠特定政黨教育學員。此乃因為孫文創設該校即定位為黨校,目的在為未來黨軍培育幹部,是最早的黨營事業。而既云黨校、自然向學員灌輸效忠一黨理念,將忠黨提升為和愛國同為最高價值。也深深植入唯有忠黨才是愛國歪曲認知。

很不幸的是,從中國本土時代到台灣時代,威權統治下,多年黨國不分,一代一代職業軍人,都在所謂黃埔精神,黃埔傳統掩護下,被洗腦灌輸身為黃埔傳人,即應效忠特定政黨反民主反動思想。如今台灣雖已進入民主時代有年,這股只忠於特定政黨思想,在軍中恐仍是陰魂未散。觀乎吳斯懷乃至軍階軍職猶高於他的部份退將言行表現,恐即應同意此非杞人之憂。

更令人的擔憂的是,今天軍方現役高級將領,是否仍有尚未現形的吳斯懷,只知秉持黃埔精神效忠特定政黨,而隱隱形成一國中之國?若然,則是否民主社會一大隱憂?

我日前在民報網站發表「普魯士軍官團的魅影」一文,指出在希特勒得勢前,德國所謂威瑪共和時代,控制軍方影響政局的普魯士軍官團具有兩大特色,一是敵視民主體制而渴望王朝復辟;一是對新興極權勢力欠缺警覺和免疫力。軍官團的這一心理狀態,影響到其不願全力保衛民主政府,最後具成為葬後民主體制的助力。

黃埔反民主思維陰魂未散

黃埔反民主思維陰魂未散,軍方隱然以黃埔子弟自居將領,是否也存有類似普魯士軍官團反動心態,對民主體制不存歸屬感,對極權體制又缺乏警覺和免疫力?

放大膽,放開手推動軍中去黃埔化,即所以瓦解台版普魯士軍官團,也即所以推動建立真正效忠國家,效忠人民的台灣國防軍。但不知蔡政府若真再有4年,又是否能有足夠見識、膽識完成這一使命?對此國人也只有拭目以待。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