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壇有很多譚德塞

譚德塞作為中國代理人,他的言行反映了中國目前的隱憂:失去對非洲國家的掌控力,一帶一路成為一筆大呆帳。

表面上來看,譚德塞用種族議題栽贓台灣,是要模糊掉「WHO跟中國聯手隱匿疫情」的焦點,並且在國際輿論上,降低台灣「口罩外交」的影響力。但更深層來看,譚德塞主打種族議題,其實是要替中國穩住非洲國家。

中國很怕因為疫情,失去非洲國家的支持。

中國為什麼可以掌控WHO?因為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六年來,陸陸續續借出了數千億美元給非洲各國,成為了許多非洲國家的最大債主。

以譚德塞的母國為例,衣索比亞的債務占GDP的59%,其中約有一半債權在中國手上。位於非洲東北的小國吉布地,外債占GDP約八成,其中有77%的債權是中國所有。

整個非洲的公共債務,有20%是跟中國借的。中國當然不是佛系國家:你還不了債?那鐵路、水庫、軍事基地就讓給我。中國透過這種手法取得非洲的掌控權。

WHO的總幹事是「一國一票」選出來的。中國在非洲近五十個國家支持下,2017年成功的把代理人譚德塞送進WHO寶座,並在今年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在這點上,美國可以說被擺了一套。WHO的經費有22%是美國貢獻,中國僅貢獻1%。但捐錢做公益,比不上直接買票(一帶一路)。美國還被WHO隱匿疫情所害,當然很生氣。

美國、英國、印度裡的一些團體,想要透過國際法院,向中國求償,總計金額是20幾兆美元的天文數字。回顧國際法院的歷史,中國乖乖賠錢的機率:近乎零。

先不提訴訟本身的舉證攻防問題,光是國際法院的執行力本身,就難以針對大國進行制裁。如果是國家內部的訴訟,人民不從,國家有警察,有壓倒性的公權力。但國際法院處理的是國家跟國家之間的問題,敗訴者如果不聽話,問題就棘手很多。

如果是小國告小國,或是大國告小國,在國際情勢下,小國不得不從。但如果被告是大國呢?1984年尼加拉瓜告美國,美國敗訴後退出國際法院,其後「選擇性」的接受國際法院的判決。

依據聯合國憲章第九十四條,國家不履行判決的義務時,安全理事會可以出來執行。但是,安全理事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只要一票否決,等於可以擱置國際訴訟結果。美國是常任理事國,有否決權。蠻橫的中國,也有否決權。

換句話說,有否決權的五個國家(中、美、英、法、俄),在國際法院裡等於是球員兼裁判。被告是你,執行判決的法警也是你。只要中國打定了主意裝死,除非發動戰爭,要跟中國求償是不可能的事。

重點來了,「在國際訴訟中裝死」對中國來說是把雙面刃。中國如果鐵了心不理會國際法院,那聯合國確實很難逼他賠錢。但不遵守法律的國家,不會總是吃香的。

如果非洲國家以疫情因素,說國內經濟受到重創,需要無限期地延後一帶一路的還款⋯⋯那中國能怎麼辦?鬧上國際法院?如果中國在「隱匿疫情訴訟案」中裝死、動員否決權。那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難道會在「一帶一路還款案」中,幫中國討錢?

去年沒有疫情的時候,多個非洲國家已經還款困難,剛果跟轉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紓困。如今疫情延燒非洲,到4月7日為止,非洲52個國家淪陷。帳面上破萬名確診。(考慮到檢驗能力,實際確診人數遠不止此。)

非洲聯盟預估,約有2000萬人會面臨失業危機。非洲開發銀行預估,疫情再惡化下去,今年非洲經濟衰退幅度恐將達到1.1%。

一旦非洲民情激憤,把矛頭指向中國,最立即的影響是,中國未來收不到一帶一路的還款,也無法取得非洲國家的控制權。這等於讓中國這六年來的非洲佈局歸零,數千億美元白白砸在水裡。

譚德塞打種族議題,是要做給非洲國家看的。非洲民眾對台灣未必熟悉,但對被人種歧視卻深有所感。要了解中國滲透WHO、WHO協助中國隱匿疫情,需要閱讀一定程度的資訊;要把非洲民眾把問題誤解成「愛非洲的中國 vs 會歧視的台灣」卻是相當容易。這是中國相當陰險的盤算。

真正會讓譚德塞以及中國痛徹心肺的,不是在種族議題上面打轉(即使澄清還是一定要做。)而是,順應著中國救世主的謊言,呼籲中國要秉持人道精神:在非洲經濟受到疫情衝擊的時候,無限期延緩一帶一路的債務清償。

中國不是要裝好人,譚德塞不是要裝受害者嗎?那自認為是「好人」並且「不會歧視黑人」的中國,應該不會急著跟非洲討錢吧?

最後,當我們對譚德塞的謊言栽贓感到生氣的時候,回過頭想想,譚德塞能在衣索比亞官場平步青雲,直到掌管WHO生殺大權,不就是因為他是個純正的中國代理人嗎?

而非洲各國會被中國玩弄在鼓掌之間,不就是他們的高官被中國收買,他們的民眾也跟著相信「親中的繁榮假象」嗎?

立法院裡面,一樣有在野黨立委被中國收買,一樣有在野黨相信中國騙局。他們現在跳出來罵譚德塞,只是民情激憤下做做樣子。他們平時在做的,跟譚德塞沒有兩樣。台灣的政壇裡,有很多個譚德塞。

< 資料來源:溫朗東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溫朗東

溫朗東
港裔台灣人。辯論人。最愛的城市是高雄。志業是成為保有良知的專業評論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