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解方」 成立台灣航空控股

華航載運防疫物資援外,因「CHINA AIRLINES」的字樣,造成外界中國援助的誤解。(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華航載運防疫物資援外,因「CHINA AIRLINES」的字樣,造成外界中國援助的誤解。(取自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臉書)

 

有心的人,會找一百種方法,無心的人,會想一百種理由。這種現象,在許多做人、做事的經驗上是一樣的。有關華航載運防疫物資援外,因「CHINA AIRLINES」的字樣,造成外界中國援助的誤解,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已經作出初步回應,他要求華航機身上的塗裝,應該讓「TAIWAN」的辨識度清楚一點。不過,蘇揆與總統府也都提出了華航更名,涉及航權等諸多問題,並不簡單的困難點;那麼該怎麼踏出下一步?好在這個社會有心人真是不少,限制不了他們的想像,多的是可行的辦法。

首先,我們應該先確立大家的目標是什麼?華航這家在一九五九年創辦的老公司,如果只是一家純粹的民營企業,其以CHINA為名,混淆不了我們的國家意象,大概沒有人會想浪費時間在其正名問題上打轉;偏偏六十餘年發展至今,華航這家上市公司的泛公股仍高達將近五成,也屢屢受命執行國家賦予的任務,讓大家甩不開它的牽絆也罷、奉獻也罷,這時它的CHINA之名,才會成為傷害人民情感與國家利益的眾矢之的。

如果大家認同以上的因果關係,應該可以建立一個共識,那就「CHINA AIRLINES」是華航的事,但若「CHINA AIRLINES」要代表國家航空,就是我們的事,我們有權利表示反對,並主張由「TAIWAN AIRLINES」來航向世界。因此,華航不是重點,問題的核心是我們應該有「TAIWAN AIRLINES」來爭取西語國家的正確認識,這才是我們共有的目標。

基於這樣的需要,多位專家建議,政府應該積極考慮先成立一家台灣航空控股公司,初期的資本額不必太大,幾千萬元即可,例如航發會、公股銀行等單位都可以參加,再由這家控股公司發動收購華航,購併基金可辦理現金增資、過渡貸款(bridge loan),發行併購特別股、特別債券等方式來籌資;至於方法上,可以當時對華航資產的鑑價做為收購的價錢,或者以特別股的價差辦理換股。

在合併完成後,台灣航空控股這家母公司,可以處分資產,包括航權分割,例如由「華航」這家子公司維持舊航權,續飛中國、香港、澳門等這些原有的航線,另外再成立一家子公司台灣航空(TAIWAN AIRLINES),飛航中港澳以外的國家;既可由「華航」以資產做價,移撥航權與飛機,這家「台航」也可以自己再去談新航權,或是購買新機來壯大營運。

以上這種主張的好處在於,透過保留華航,繞過質疑者所稱華航正名的種種麻煩,也發揮華航的既有優勢,如已獲中國認可通航;同時也可讓華航員工確保工作權,增加選擇權,可繼續飛華航、也可擁有到台航工作的機會。換言之,可以把諸如航權、契約、成本、政治等種種疑慮減到最小,降低反對的聲浪,也取消消極不作為的口實。

只要「CHINA AIRLINES」在世界飛行時,不會讓使用英文的人以為這是來自中國的延伸,華航就不是多數國人的問題;而當「TAIWAN AIRLINES」升起時,相信這是不少台灣人等待已久的願望終告實現。民進黨政府做是不做?只剩下一句話而已。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