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亞洲金融中心」夢

中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下一個問題:「香港已死」,東京、台北、新加坡,誰是下一個亞洲金融中心?最近討論熱絡。

事實上,去年十二月初,香港反送中抗爭如火如荼,這個問題就被提及了。當時,《彭博Businessweek》專欄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就「下一個亞洲金融中心在哪?」發表評論,其觀點相較台灣的評論家更具前瞻與說服力。

近半年前,時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就表示,亞洲金融中心的定義若是資金自由進出,台灣有五大原因難為,第一,香港是英美法系、台灣是大陸法系,台灣必須兼顧到法律授權明確性原則才能開放;第二,台灣非英語環境,若想吸引國際級銀行將總部移到台灣,英語環境很重要;第三,台灣稅制與香港不同,香港是低稅率環境;第四,香港推出風險性產品,不需要對個別消費者負責,因此有更多空間開放金融商品,國內金融環境上若發生問題,將面臨消費者保護原則;第五,台灣要考慮匯率穩定問題。

因此,此時再談台灣是機會,是沒聽顧老師言。而顧談的是技術面,費克林更宏觀,「對台灣而言,從亞洲矽谷轉型為亞洲華爾街的代價並不划算。」他指出,「做為亞洲金融中心所伴隨的貧富差距與社會問題,與台灣崇尚平等的價值相斥」;「台灣從中國轉向東南亞的經濟政策,也降低台灣甘心做為『中國銀行』的意願」。這不是值得台灣追求的標的。

費克林認為:東京?太保守了(官僚法規)。台北?太酷了(理由上述)。

答案是:新加坡;等的就是這一刻。但他的觀點可能會讓「疫後世界新秩序,中國影響力更大」的支持者不是滋味:「如果新加坡取代了香港,這絕對不是因為新加坡成為外資進入中國更好的窗口,而是外資視中國為一個已經被新興市場取代、龐大且挑戰性高的市場。」他認為,隨著菲律賓、越南與印度的成長速度超越中國,亞洲經濟成長主力將逐漸從東亞轉移至東南亞。

四月底,印度多名學者專家在印度尼赫魯大學一場視訊研討會中分析,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後,國際影響力將大降,且引起民主國家警惕,印度更應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積極角色。台灣當然也是,但亞洲金融中心絕對不是選項;從二○○八年馬蕭開始的「亞洲金融中心」夢,此時該是自信地畫下句點的時候!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