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改革等待政治家

陳時中部長在領導全民防疫成功後,曾經透露下一個重點是改革健保。(資料照)

陳時中部長在領導全民防疫成功後,曾經透露下一個重點是改革健保。(資料照)

 

數位時代,政治領袖利用社交軟體提出政策意見,最知名的當屬美國總統川普,他不時在推特上即興式的發表各種「川式語言」,不只美國人,全球都得關切,有人說他是「推特治國」。在台灣,最近一起引起大家注意的類似事件,則是蔡總統在臉書上自揭:關於健保自付差額醫材上限的事情,她已經請蘇貞昌院長特別注意這件事,並再與衛福部陳時中部長就各界的意見與提醒進行研商。按照事後的發展,陳部長果然在第二天踩了煞車,稱臉書扮演了下令與強調的功能,應不為過。

蔡總統透過臉書發布指令,之所以造成討論,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自蘇貞昌院長二○一九年接掌閣揆以來,蔡總統已經很少就外交、國防、兩岸以外的事務,表達過多的意見,這次的醫材問題顯然是非常內政的範疇,竟驚動到了國家元首;其次是蔡總統上週五早上業已循行政體系交代了蘇院長,但仍在近午時分經由臉書對外公開,箇中的考慮讓人好奇,未來又是否會形成慣例?三是健保自付差額醫材上限的決策過程與利弊影響究竟如何?納稅人兼消費者的大眾,當然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做到起碼的公民參與。

基本上,台灣的幅員不大,民選總統直接負有選民責任,其就重大政務採取即時反應,即使是「臉書治國」,只要分歧的各方,經此介入,都同意持續對話,並無甚可議之處。這次風波比較讓人疑惑的是:健保署九日公告八類、三五二項醫材,訂定健保給付比例及民眾自付差額上限,並稱八月一日上路;這紙命令,在整個健保制度的改革中,是治標還是治本?在政府施政中,其優先順位如何?

由於陳時中部長在領導全民防疫成功後,曾經透露下一個重點是改革健保,則政府是否已經開始著手健保可長可久的準備藍圖?或者毫無腹案規劃,只想「共業」式的提高健保費率,大家多多繳錢,暫時拖延燃眉之急就罷?相較之下,八類醫材訂出自付上限一事,恐怕是典型的文官產物,見樹思維。健保這片林子,比起小枝小節,更值得執政當局未來以全般的眼界,通盤檢討與優化。

講到健保的永續,其敏感複雜的程度,幾乎會讓所有的從政者認知是馬蜂窩,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經過武漢肺炎一役,明明就證實健保制度是台灣的資產,豈可一代換一代,迴避去解除它的痼疾。

若把台灣近七十年的出生數與死亡數攤開來,就會發現健保其實比勞保所面臨的挑戰更為險峻。台灣的人口大約是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八五年間快速地增長,這個族群今年的年齡是六十九歲至三十六歲,過去二十餘年大致擔負了健保的免於匱乏。以就業繳交健保的年齡是二十五歲開始到六十五歲退休,平均壽命七十五歲而言,生命最後五年使用健保資源比例九十%估算,二○一一年,也就是民國一○○年起,少子化問題嚴重來襲,繳費人口快速遞減,而當年的嬰兒潮世代也逐步進入老年期,醫療需求隨之大增,過去由兩人扶養一個老人,將轉移為一人扶養二個老人,照理健保保費應增加四倍才夠支付。勞保尚可以控制延後退休來緩解,健保的問題卻無法叫人暫緩生病來調控。這還不包括由於醫學的發展與進步,所必定產生醫療費用增加的另一「難題」。

如果誠懇面對以上的結構危機,不把問題推給年輕世代去承接崩盤的後果,肯定會確認調高費率真的太「輕鬆」。這代人必須自省「吃到飽」的心態是否健康?如果不想掏空子孫的口袋,就要從這一代開始便直球對決。可行的辦法多的是,是否保大不保小?是否除昂貴藥品之外,提高門診藥物自付及住院自負額比例?等等。此種「艱難」,才配稱改革。我們等待政治家的出現。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冷眼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